02.27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編者按:山西呂梁《南梁賀氏族譜》主編賀恩民,對賀氏孝賢堂文化暨古錢幣收藏專門設有研究交流中心,其有三年多的修譜實踐及四十多年的古幣收藏經歷。現將本族一世始祖賀鳯鳴公以來各代祖輩經歷過的明、清兩代諸朝及民國古錢幣,精心優選,整理編輯,錄入《族譜》文化傳承篇。深度挖掘揭示出了古錢幣文化中蘊藏著的歷史文化內涵與家族各代祖輩經歷過的歷史文化契合點、共鳴點。應了“藏泉見史”那句老話,以泉為鏡,憑藉古錢幣載體,詳細闡述回顧、再現了明、清及民國時期這段家、國曆史。讓讀者及家族後裔,通過翻閱《族譜》此部分內容,進一步加深對這段歷史的感性認識和相對全面具體的理性認知。載入族譜的明清兩代歷史背景及各朝鑄行過的珍稀古錢幣,比較全面系統客觀真實地高度濃縮,基本概括了明王朝275年,至南明王存續峕共301年、清王朝267年、民國38年的帝王年號鑄幣印鈔足跡,同時也見證了明、清王朝及民國興衰與同時期家族傳承歷史起落興衰的同步史實。值得社會同仁及家族成員及後人珍藏閱覽,認知或欣賞。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公元二零一七年(丁酉年)四月三日南梁賀氏大門詩、二門讃、三門謨、四門証各門後裔近500年後重相聚,共敘調研搜尋既開基祖鳯明公以來傳承二十一世的族史,撰修《呂梁市南梁賀氏族譜》大事。(右起大門王家坡村賀達貴、三門大土河村賀三連、賀啟亮、二門新舍窠村賀俊昌、賀田祥、賀虎林、賀平生、大門高崖灣村分支系賀恩民、賀祿良、四門王家山村賀程平、賀龍成、賀鳳成、四門寨羅村支系賀貴才等)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帝(公元1328—1398年),元朝致和元年生,安徽鳳陽人,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朝開國皇帝,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登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定都應天府(南京)。洪武三十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於應天府,享年71歲,(公元1368年—1398年)在位30年。

  其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公元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朱元璋年幼時,父母給地主種地,他曾幫地主放牛,後在黃覺寺出家當過和尚。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閏三月,朱元璋赴濠州參加了郭子興率領的起義隊伍紅巾軍,英勇善戰,屢建奇功,贏得了郭子興青睞,被提拔為鎮撫,並娶郭子興的養女馬氏為妻。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郭子興死後,他成為紅巾軍的首領。他領導的紅巾軍,紀律嚴明,受到各地百姓的擁護。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紅巾軍攻佔集慶(今南京),改集慶路為應天府,與據都蘇州的張士誠大周政權形成對峙局面。朱元璋攻下集慶路後,自稱吳國公,接納了老年儒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用十年時間鞏固根據地。

  一、大中通寶

  “大中”是體現其“驅逐胡虜恢復大中華”政治口號。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置寳源局,開鑄大中通寳錢,分五等,有小平、折二、折三、當五及當十。公元1367年9月朱元璋所部攻克平江,開始流通大中通寳。 其鑄錢主要分前後兩個階段:

  一是,稱帝前鑄大中通寳,龍鳳十年,即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平陳友瓊後,朱元璋在江西置貨泉局,續鑄大中通寳。頒行五等錢式,增鑄“當十”錢,背穿上“十”字;

  二是,稱帝后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第二次再鑄大中通寳,即背面鑄有各省的局名,如北平、豫、濟、京、浙、福、鄂、廣、桂等,每局有五等。每局有小平、折二、折三、當五及當十錢。如朱元璋攻克元大都,改大都為“北平”,鑄大中通寳,背置北平地名。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二、洪武通寶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始鑄洪武通寳,錢制沿續了,朱元璋未登基前,所鑄“大中通寳”的形制,分為五等,規定小平錢,每文重一錢,折二錢重二錢,當三錢重三錢,當五錢重五錢,當十錢重一兩。同時繼續鑄行大中通寳錢。

  明朝洪武年間,全國各省除少數省外,都沒有鑄錢爐,年鑄錢約十九萬貫,其中洪武五年時鑄錢最多。洪武《鑄錢則例》規定,鑄錢應用生銅。但當時銅材稀缺,所以就普遍用廢錢和舊銅鑄造,因銅質複雜,純度不一,而造成“洪武通寳”成色不一的情況。

  明開國初年頒佈洪武通寳錢制,京師南京設寳源局,外省設寳泉局,鑄洪武通寳,也分五等:小平背鑄一錢,折二鑄二錢,折三鑄三錢、當五鑄五錢、當十穿上十或右置一兩,各省鑄錢照大中通寳錢辦法,加置局名,大中、洪武錢並鑄了一段時間。南京鑄錢背用京字,流通甚多。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明朝首創官制銅錢稱“制錢”,因避諱朱元璋之“元”字,不稱元寶,包括折二至當十的當值錢,全部稱通寶。一說是忌諱元朝國號,所以明朝錢幣沒有稱元寶的。明朝錢幣鑄(印)行還可細分為三個階段:1.專用銅錢時期,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前,公私支付和主要流通均為銅錢。2.錢鈔並用時期,法定單用紙鈔,但實際上民間是錢鈔並用。3.銀錢並行時期,自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後,白銀逐漸成為重要通貨。

  三、大明通行寳鈔(紙幣)

  我國最早的紙幣,有文字記載的是宋代的“交子”,元代也發行過紙幣,傳世者寥寥無幾。公元1375年,明朝廷鑄造銅錢時,要求民眾毀掉銅質器物,以供官方鑄錢,老百姓叫苦不已,而且商家仍然沿用元朝的舊習,喜歡用紙鈔而不是用銅錢。於是,朱元璋順應民意,詔令中書省印製大明通行寳鈔紙幣。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為推行紙幣大明寳鈔的流通,禁金銀,停止了中央及各地方錢局的鑄錢。到第二年全部停鑄銅錢。規定大明通行寳鈔每貫合銅錢一千文或值銀一兩,寳鈔四貫合黃金一兩。並且實行銅錢與寳鈔並用的政策,但禁止金銀流通,只能向政府兌換。

  洪武十年,又恢復寳源局與各省錢局鑄小錢至洪武二十年後又停鑄。洪武二十六年,改變錢制,重新鑄五等錢,按洪武元年鑄行規定,後又改銅錢每文重一錢兩分。其它四等錢,依照小平錢之重遞增。洪武二十六年七月只准京師寳源局鑄錢,其它各省再次停鑄。到八月,因寳鈔流通受阻,為堅決實行紙幣制度,再次禁止使用銅錢。直到明宣宗宣德帝末年,歷時長達四十一年。

  明為推行紙幣,常調整鑄錢方略,時禁時復,因此明朝各種年號錢出現情況,有的多,有的少。當時甚至有的年號沒有鑄過錢。

  朱元璋在建立政權後,頒行大明通行寳鈔,而且寳鈔貫穿了整個明王朝。大明王朝是出於何種目的發行“寳鈔”呢,根據清代乾隆年間纂修的《御批歷代通鑑輯覽》中的相關記載:

  “洪武八年春三月立鈔法,時中外各置局鑄錢,有司責民出銅,毀器物輸官,頗以為苦,而商賈沿元之舊習,用鈔而不用錢,乃詔中書省造大明寳鈔,其等有六,曰一貫,曰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每鈔一貫準錢一千、銀一兩,禁民間不得以金銀貨物交易,違者罪之……”

  明胡我琨撰《錢通》一書記載:“洪武八年,令中書省造大明寳鈔,取桑穰為鈔料,其制方高一尺、闊六寸,許以青色為質,外為龍文花欄,橫題其額曰:大明通行寳鈔。內上兩旁復為篆文八字,曰:大明寳鈔天下通行。中圖鈔貫狀十串,則為一貫,其下曰:“戶部,奏準印造,大明寳鈔與銅錢通行,使用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貳佰伍拾兩,仍給犯人財產,洪武 年 月 日”。若五百文,則畫鈔為五串,餘如其制而遞減之。每鈔一貫折銅錢一千文、銀一兩……”對紙鈔的描繪極其詳盡。

  此外,據記錄明泰昌、天啟年間邸報、公文和奏章的《兩朝從信錄》記載:朱元璋之所以大力推行大明寳鈔,除了因為“宋有交會法,元時亦常造交鈔及中統、至元寳鈔,易於流轉”之外,還因為有奸民私下鑄造銅錢,損害到王朝的財政收入,因而一度停止鑄造銅幣,並禁止用金子和銀子交易。

  但僅過兩年,公元1377年,朱元璋又令各布政司寳泉局恢復鑄造小錢,與寳鈔同時通行。

  當時,朱元璋力推大明通行寳鈔,大有“貨通天下”之勢,確實方便攜帶和使用。然而,在統計學和金融學尚未發達的年代,國家財富和貨幣發行根本無法匹配起來,有意或無意的“超發”在所難免。

  乾隆年間編修的《欽定續文獻通考》記載:“大明通行寳鈔”的種種弊端,其中最嚴重的就是由於發行量快速增加而加速貶值。按發行之初的價值,寳鈔一貫等值於白銀一兩,但到朱元璋駕崩前,一兩白銀則需要三五貫寳鈔來兌換;永樂中期,寳鈔加速貶值,十二兩白銀能換一千貫寳鈔;到了正統元年,即公元1436年,一兩白銀更是可換一千餘貫寳鈔。因此,時任太子少保黃福不得不奏請,以白銀換寳鈔,回收紙幣。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朝廷一度下旨停止印製寳鈔,但五年後又重新啟用。

  成化初年(公元1465-1487年),一貫寳鈔只能換取二文錢,與最初的一千文差之甚遠,老百姓拿到手後往往置之不用。

  明官宰輔丘濬(公元1421—1495年)對寳鈔的使用有過一番論述,他認為以造價僅三五文錢的一貫寳鈔,去換取價值一千文錢的物品,很不公平,強制推行自然不得民心,只會重蹈元朝滅亡的覆轍,但這並不是他的重點。丘濬分析和建議道:“本朝制銅錢、寳鈔相兼行使,日久弊生。錢之弊在於偽,鈔之弊在於多,將以通行鈔法,請稽古三幣之法,以銀為上幣,鈔為中幣,錢為下幣,以中、下二幣為公私通用之具,而一準上幣以權之。”(詳見《大學衍義補》)可是,皇帝沒有采納他的觀點。丘濬逝世後,弘治皇帝欽賜了一筆撫卹金——“寳鈔一萬貫”,但是此時寳鈔的價值自然不能與洪武初年的同日而語。

  整個明代,寳鈔走走停停,身價時高時低,總的趨勢是高開低走。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安徽桐城生員蔣臣諫言每年可發行三千萬貫寳鈔,每貫值一兩白銀,一年就可增加三千萬兩的收入;戶部侍郎王鰲永認為每年應該加印二千餘萬貫“以蠲窮民”。於是,崇禎特設“內寳鈔局”,晝夜趕製,但真到募集商人售賣寳鈔時,別說一貫值一兩白銀,連“九錢七分”都無人肯買,京城商戶紛紛關門走人。

  明朝近三百年間,只發行"大明通行寳鈔",而且寳鈔的印製和發行始終是集中於中央政府,這種統一性是前代不曾有過的。

  不兌現,不分界,不限地區和流通時間,不規定發行限額,沒有發行準備金,不改幣名和形制,幣制始終如一。

  明代鈔法的一大漏洞,就是它的倒鈔法。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明政府曾定倒鈔法,在各地設行用庫收換昏爛鈔。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又規定了調換昏爛鈔的界限,凡票面金額、文字可以辨認的都可以繼續使用,不許對用舊鈔買貨者提價,但實際上,政府收稅只收新鈔,而民間對舊鈔則降價使用或拒用。這就形成了新舊鈔的差別價格,造成了以後的通貨膨脹。

  明紙鈔的發行,推行只出不進政策,即只投放不回籠或是多投放,少回籠。政府發紙鈔支付俸給軍餉,而向民間收取物資和金銀財貨,收租稅卻只搭收少量新鈔或乾脆不收鈔。這些特點充分暴露了大明鈔法剝削的本質。明代為了推行寳鈔,曾實行"戶口鈔鹽法",即每戶大人配食鹽一斤,收鈔一貫。而"門攤課程"即店鋪商人用鈔交納門攤課。強制商人和普通老百姓用鈔,但收效不大。

  大明寳鈔在發行流通過程中不斷貶值,雖然在從成祖到宣宗的近三十年間,曾採取過措施來維持寳鈔的購買力,但也未能挽留住它行將退出歷史舞臺的腳步。到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寳鈔在商品貨幣經濟中已無意義,民間只用銀和錢進行交易。明中葉以後,寳鈔已無人使用了。“大明通行寳鈔”在明代越來越不值錢,但對今人研究明朝幣制史實,具有一定的文物收藏和金融文化價值。

如洪武年間,大明通行寳鈔(紙幣)捌拾貫銅印版(雕母):正面雕刻龍文花欄,字樣清晰可辨,橫題其額“大明通行寳鈔”、中上內方“捌拾貫”,中方兩旁復為篆文八字“大明寳鈔天下通行”。中下方圖鈔貫狀十串,則為一貫。下方為文告“戶部 奏準印造,大明寳鈔與銅錢通行,使用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貳佰伍拾兩,仍給犯人財產。洪武 年 月 日”。其規格長190mm,寬122mm,背面無紋飾。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四、建文通寶

  明惠宗朱允炆建文帝(公元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為懿文太子朱標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洪武三十年(公元1398年五月),因太子(建文帝之父朱標)早逝,朱元璋按照封建禮法傳統,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隨後,朱元璋駕崩。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9年)二十一歲的朱允炆奉遺詔繼承帝位,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公元1402年7月被迫下位,在位四年。

  其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稱“建文新政”。建文帝即位後還推行“削藩”政策,為爭奪地位,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公開反叛,起兵北平,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變”。

  公元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奪取其侄帝位,即為永樂帝,朱棣破城之時,建文帝下落不明。《明史紀事本末》等民間志書認為建文帝是改扮僧人在大臣的保護下由密道逃出南京四處流亡,至今在各地還保留了不少有關建文帝的民間傳說和文物遺蹟。有學者認為,其後永樂帝派遣鄭和七次下西洋,就有赴海外探訪建文帝下落的目的。

  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已成為明代歷史上的一大謎案。其在位只有短短的四年時間。有人認為建文帝確實鑄造過年號錢,後為朱棣所銷燬。朱棣奪取其侄帝位,改元“永樂”。為掩飾這段不光彩的“奪位”歷史,下令消除“建文”年號。據說當時凡有“建文”字樣的銅鐵器物都要銷燬,最能說明“建文”朝存在的“建文通寳”年號錢自然在劫難逃。

  歷朝歷代建元即鑄錢,以是慣例,建文帝也不會例外,近年也多有發現,其徑26毫米,是為小平錢。錢可證史,證明建文帝朱允炆是鑄過年號錢已毫無疑問。因朱棣銷燬“建文通寳”所以才極為罕見。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五、永樂通寶

  明成祖朱棣永樂帝(公元1360-1424年),曾被封為燕王,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建文帝為提防朱棣造反,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隨後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駐北平,並調走北平原屬燕王管轄的軍隊。後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公元1402年-1424年在位),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為了穩定北疆,朱棣先後五次遠征蒙古。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終年65歲,在位22年。

  其在位期間改革機構,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同時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公元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位期間將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

  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鑄行“永樂通寳”,此錢銅色紫紅,真書對讀,為小平錢,光背無文,錢幣直徑25毫米,製作上精緻統一,錢文秀逸,筆畫端莊。

  永樂通寳錢中也有折三大錢,但傳世很少(現上海博物館存一枚),此錢史書上並無記載,而且當時正禁止用銅錢,應屬試鑄品並未發行。當時開鑄錢局有兩京(北京、南京)、浙江、江西、廣東、福建六處,其版式的差別,微乎其微,勉強區分,“永”字的橫筆有長短兩種,“寳”字的兩點有接離兩種,錢穿有大小之別。我國曾在西沙群島的一艘明代沉船上發現了永樂通寳錢萬餘枚。

  永樂年間才開始大量鑄年號錢。建文帝在位四年,鑄有年號錢。從明太祖洪武至末代崇禎,其中只有九位皇帝在位時鑄錢,且多寡懸殊,某些年號錢少得可憐。

  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北京的宮殿終於建成,明成祖朱棣下令遷都北京。經過18年的曲曲折折,明成祖終於了卻多年的夙願,完成了遷都盛舉。從此,北京成為明清兩朝都城。永樂遷都後,南京依然保持著全國經濟中心地位,保留原中央六部,冠名“南京”,如“南京戶部”等,南京寳源局鑄錢縱貫明朝始終。時南京、北京和各省大量鑄造永樂通寳錢,永樂通寳成為明代對外貿易的主要貨幣。

  當時西洋、南洋許多國家使用中國銅錢,永樂通寳錢成為600年前的國際貿易硬通貨,為明初對外開放發揮了重要作用。日本、越南等國也曾大批仿鑄和使用永樂通寳錢。鄭和七下西洋,均在蘇州太倉起錨,龐大的船隊,每次出發多達200多艘船,約27000多人,船上滿載金銀、寶貨、絲綢、青花瓷器和大宗洪武、永樂銅錢。上世紀70年代在東沙、西沙群島的水下考古中,發現鄭和船隊沉船,船上遺有大量洪武通寳、永樂通寳銅錢,有的已經與海洋生物遺體結成巨大的珊瑚塊,錢幣界稱之為“錢珊瑚”。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六、洪熙通寶

  明仁宗朱高熾洪熙帝(1378年8月-1425年5月),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長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年號洪熙。公元1424年九月至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去世,終年47歲,在位九個月。

  在位期間,未鑄洪熙年號錢,但在明嘉靖二十三年補鑄過其年號錢。仁宗為政開明,發展生產,與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在軍事上,修整武備,停止了永樂時期的大規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七、宣德通寶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帝(1398年-1435年1月),是洪熙帝長子,明朝第五位皇帝。幼年時,非常受祖父朱棣與父親朱高熾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被祖父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朱棣征討蒙古。公元1425年即位,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駕崩,終年38歲,在位10年。

  其在位期間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人;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一時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朱瞻基與其父親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短短十一年,但卻被史學家們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朱瞻基是文人和藝術的庇護人,他的統治的特點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恢復鑄宣德通寳年號錢。開鑄“宣德通寳”,錢制沿永樂成規,皆為小平錢,光背無文,真書對讀,製作上稍遜於“永樂通寳”,書法一般,版別較少,相比同時期所出的“宣德爐”銅器相差很大。傳世量少於永樂通寳錢。宣德通寳錢只是兩京寳源局及浙江、江西、廣東、福建四省寳泉局鑄行了十萬貫,數量不多。永樂、宣德兩朝鑄錢所開錢局相同,連兩京在內也只有六處鼓鑄,每年鑄行也都不超過十萬貫。洪熙年間沒鑄年號錢,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四個年號當時也未鑄錢。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八、正統通寶

  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帝(公元1427-1464年)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第六位皇帝。宣德帝臨終時,指定皇太子朱祁鎮為繼承人,時年僅九歲的英宗即位。年號正統,(公元1435-1449年)在位14年。初期由張太皇太后攝政,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把持,賢臣“三楊”主政。一直統治到張氏去世,三楊去位。正統八年(公元1442年)英宗親政後,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英宗被瓦刺俘虜。其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改元景泰。 後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軟禁於南宮。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石亭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朱祁鎮復位,第二次稱帝,改元天順。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英宗病逝,終年37歲,前後兩次在位21年。

  其在位期間,未鑄正統年號錢,但在明嘉靖二十三年補鑄過其年號錢。勵精圖治穩定西南疆域。當初寵信王振,後來又寵信曹吉祥、石亭,政治上雖然有不足之處,但是晚年任用李賢,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很多,還廢除了殉葬制度。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九、景泰通寶

  明代宗朱祁鈺景泰帝(公元1428年―1457年3月),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明朝第七位皇帝,(公元1449年―1457年)在位8年。

  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爆發,明英宗被瓦刺俘虜。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勸服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次年改元景泰。因此又稱景泰帝。

  景泰八年正月,奪門之變爆發,明英宗復位,改元天順。二月,英宗廢景泰帝為郕王,軟禁於西苑。三月郕王死,享年30歲。他是明代遷都北京之後,唯一一位沒有葬於明十三陵的皇帝。

  其在位期間,未鑄景泰年號錢,但在明嘉靖二十三年補鑄過其年號錢。代宗知人善任,在外依靠于謙,在內信任興安,不近聲色,使得大明江山社稷轉危為安,可謂是英明之主。但他在天性之間未能盡善盡美,因而使奸臣趁機作亂。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十、天順通寶

  明英宗朱祁鎮復位(改元后,稱天順帝,實為明朝第六位皇帝復位)。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石亭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朱祁鎮第二次稱帝,年號天順。公元1457-1464年,在位7年。其在位期間,未鑄天順年號錢,但在明嘉靖二十三年補鑄過其年號錢。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十一、成化通寶

  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帝(公元1447—1487年9月),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長子,公元1464年登基,成化二十三年( 公元1487年)九月病逝,終年41歲。在位23年。

  憲宗本為太子,土木之變後其父朱祁鎮被瓦刺擄去,叔父朱祁鈺即帝位。到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朱祁鈺將朱見深廢為沂王,改立朱見濟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奪門之變而復位後,憲宗再被立為太子。

  其在位期間,未鑄成化年號錢,但在明嘉靖二十三年補鑄過其年號錢。憲宗英明寬仁,在位初年恢復了朱祁鈺的皇帝尊號,平反於謙的冤屈,任用賢明的大臣商輅等治國理政,可以說有君王的風度。時代風氣清明,朝廷多名賢俊彥,能夠寬免賦稅、減省刑罰,使社會經濟漸漸復甦。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十二、弘治通寶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帝(公元1470―1505年6月),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年號弘治,憲宗朱見深第三子,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駕崩,享年36歲。在位18年。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九月即位 ,其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於政事,重視司法,大開言路,努力扭轉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大臣,史稱“弘治中興”。雖末年寵信宦官李廣,但是立刻改過自新,歷代史學家對他評價極高,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朱國楨就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自宣德九年後,到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共六十八年未再鑄錢。但是,弘治十六年,恢復鑄年號錢後,於正德年間又停鑄。孝宗弘治年間,寳鈔信用動搖,百姓不肯使用,甚至出現了以物易物的情況。十貫寳紗換不到三文錢,明政府認為再不發行銅錢,就將無法挽回寳紗信用,且很多利益也被私鑄商販賺取,便下詔命兩京及全國十三省重新開爐鑄錢。鑄行“弘治通寳”,此錢皆為小平錢。光背無文,真書對讀。此錢版本較多,各地所出,略有差異。傳世有“弘治通寳”大錢。“弘治通寳”曾由原重一錢增加到一錢二分。弘治錢製作書法都較一般,且鑄量也不多,沒有達到要求的數額,因為改錢重鑄新錢之時孝宗已死,明武宗繼位,改元正德,此錢即停鑄。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十三、正德通寶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帝(公元1491-1521年4月),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佑樘長子,公元1505年即位,年號正德。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武宗駕崩,享年31歲,在位16年。

  其在位期間,未鑄正德年號錢,但在明嘉靖二十三年補鑄過其年號錢。其從小機智聰穎,喜歡騎射。即位後史書上出現兩極評價,一方說他處事剛毅果斷,批答奏章,決定國家重大事件。彈指之間誅劉瑾,平安化王之亂、寧王之亂,大敗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賑災免賦。而且,他在位時臣下仍有不少賢才,也從側面反映出這位帝王治下總體上仍有可稱道之處。應州大捷大敗韃靼軍,立下了戰功。其在應州一戰中與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還親手殺敵一人,極大地鼓舞了明軍士氣。所以說他又是一個好的將領。

  另一方面說他為政期間荒淫無道,國力衰微,一生貪杯、尚武、無賴,喜好玩樂。很多人認為他荒淫暴戾,怪誕無恥,是少見的無道昏君。但武宗雖嬉遊玩樂,卻也有抵禦邊寇之功,大事上從不怠慢。

  然而通過近些年來歷史學界的研究,武宗只不過是喜歡玩樂,有人認為他追求個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為人卻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極具個性色彩的人。從其所指揮的應州大捷來看也算是一位有真才實學的皇帝。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十四、嘉靖通寶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帝(公元1507-1567年1月),為明憲宗朱見深之孫,孝宗朱佑樘之侄,興獻王朱佑杬之子,武宗正德皇帝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年號嘉靖。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7年)世宗駕崩,享年60歲,公元1521年-1566年,在位45年。

  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朱厚照駕崩,由於武宗死後無嗣,因此張太后(明武宗的母親)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

  其在位時間在明代皇帝中僅次於其孫子明神宗萬曆帝。嘉靖帝在位早期英明苛察,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對外抗擊倭寇,重振國政,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後期雖然好道教,不侍朝,然而依然牢牢掌控著朝廷官吏,可以稱得上是位有作為的皇帝,嘉靖帝在位期間鞏固了明代的統治,為“隆慶新政”與張居正改革奠定了基礎。

  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開鑄嘉靖通寳年號錢,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又仿洪武通寳錢式,鑄嘉靖通寳五等記值錢,但實際折二以上的當值錢很少正式流通,留存至今的十分少見。

  明世宗嘉靖六年開鑄“嘉靖通寳”,為光背小平錢,真書對讀,但含有隸意,此錢存世較多。在鑄行方面,朝廷先下詔命令兩京寳源局開鑄此錢,並令工部按照永樂、宣德時鑄錢標準在其它四省開鑄,鑄量比永樂、宣德時略有增加。“嘉靖通寳”初定每文錢重一錢二分,千錢重七斤八兩。到嘉靖四十三年時,改為每錢重一錢二分五釐,千錢重八斤。

  此外嘉靖通寳錢開始採用黃銅鑄錢,同時為防止私鑄,還提高了鑄錢工藝,鑄造出火漆、鏇邊、金背等錢。火漆就是二次熔鍊,是指對新錢的化學、物理的加工處理;旋邊是指新錢邊緣經過鏇車銼磨邊緣;金背是指經四火熔鍊之黃銅,俗稱“四火黃銅”。並非錢背鍍金,而是銅色較好,鑄造較精,錢身色澤金黃。但因處理成本太高,後停了下來。

  嘉靖通寳始鑄為小平錢,僅在嘉靖二十三年時,工部寳源局仿洪武錢五等式鑄小平、折二,當三,當十大錢,在錢背穿右鑄:“ 二錢、三錢、五錢及一兩”,一兩錢穿上再加鑄“十”字,此套錢為記重錢,各只鑄三萬,且並未流通,只為充實內庫。因為並未流通,因此傳世少,傳世品中,有背穿右直書“一錢”的記重錢。嘉靖朝鑄錢比前代錢精美。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史書記載嘉靖二十三年,曾補鑄了洪武以來洪熙、正統、景泰、天順、成化、正德這六個年號錢,至今嘉靖年,補鑄的此部分帝號錢極為稀罕。

  十五、隆慶通寶

  明穆宗朱載垕隆慶帝(公元1537年-1572年),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為世宗第三子,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7年)一月登基,年號隆慶。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去世,終年36歲,在位6年。

  穆宗登基前的內憂外患,使他關心朝局,對登基後處理政務有著較大的影響。倚靠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大臣的盡力輔佐,實行革弊施新的政策,海內外得到大治,史稱隆慶新政。隆慶帝寬仁大度,勤儉愛民,留心邊陲之事,處理都恰到好處,可稱之為明主。

  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開鑄隆慶通寳年號錢,鑄量不大。此錢皆為小平錢,光背無文,真書對讀。隆慶通寳錢制每文重一錢三分,有金背、火漆。隆慶時期鑄錢比嘉靖時減少,當年兩京鑄錢僅二萬貫,只及嘉靖時兩京鑄額的一半。

  明朝前期的這一階段,因大力奉行寳鈔政策,對銅錢控制嚴格,三番兩次停鑄,禁用,即使開禁也有限制,要不就收入內庫,充作庫存。所以造成兩種結果,一是民間私鑄猖獗,可民間又因銅材缺乏,就用古錢,但古錢也有限,於是就私鑄古錢,以作流通,這是因為私鑄本朝錢幣刑罰很重;二是促使白銀使用普遍化,明時把銀鑄成馬鞍形,名日“元寳”,也有其它形狀,稱“銀錠”。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十六、萬歴通寶

  明神宗朱翊鈞萬歴帝(公元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歴。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七月,萬曆皇帝朱翊鈞駕崩,終年58歲,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其在位初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親政後,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範,開創了“萬歴中興”局面。期間主持了著名的“萬歴三大徵”,鞏固了國家疆土。執政後期荒於政事,因無像張居正的人可以督導、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強徵課稅亦是在位期間被稱為一大詬病,使大明王朝逐漸走向衰亡。

  萬歴四年(公元1576年)鑄萬歴通寳年號錢,萬歴中期鑄量大增。常見有小平錢、折二萬歴通寳錢。萬歴時期,鑄錢量上升,這是明代鑄錢的轉折,也是明朝的轉折。

  萬歴通寳錢由兩京及全國各省均鑄行,兩京鑄金背、火漆,其它各地只許鑄鏇邊。萬歴四年鑄萬歴通寳,此錢版本較多,萬歴小平錢為真書對讀,大多背無文,少數背鑄有文字或星月紋,但都較罕見。萬歴通寳錢有折二錢,也為真書對讀,狹廓,雙點通,錢徑為28毫米;“萬歴通寳“大錢傳世很少。

  萬歴二十年援助朝鮮對抗日本侵略戰爭開始後,開支遞增數十倍,但收入卻減少近一半。明朝政府應對的辦法就是鑄錢,以補充財政收入。

  萬歴二十年以前,全國鑄錢局只有六十座錢爐,到二十年時增加到一百座爐,三十年時,戶部等機構新開二百五十座錢爐,應天府也添一百爐,一年便增加三百五十爐,本來戶部只管紙鈔,工部管鑄錢。此時寳鈔已停,戶部改鑄錢,此事一開,全國各地紛紛效仿,起爐鑄錢,一時全國有多少錢爐就無法統計了。由於鑄量明顯增加,而銅材又缺乏,銅價上漲,許多臨時官爐無利可圖,開爐不久即關門大吉,工人們無以為生,便自行私鑄,他們鑄的有的不比官鑄的差,有的則很粗劣,當時私錢名稱很多,像歪脖、尖腳、胖頭等等,流傳很廣。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十七、泰昌通寶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帝(公元1582―1620年9月),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嫡長子,公元1620年8月登基,年號泰昌。公元1620年9月光宗病逝,史稱“紅丸案”,時年三十八歲,在位不足一個月。

  泰昌年號僅沿用幾個月未及鑄錢。但在明熹宗天啟年間補鑄了一大批泰昌通寳。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十八、天啟通寶

  明熹宗朱由校天啟帝(公元1605-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為光宗朱常洛長子,其父光宗在位僅29天便因“紅丸案”而暴斃;朱由校經過“移宮案”風波,為群臣擁立繼位。公元1620年九月登基,年號天啟。公元1627年八月因服用“仙藥”駕崩,終年23歲,在位7年。

  天啟帝朱由校,因神宗在位時只顧自己尋歡作樂,無暇顧及皇太孫的讀書問題,光宗又是一個短命的皇帝,因此,16歲的天啟帝繼位時,文化程度很低,堪稱“文盲皇帝”。由於沒有文化,天啟帝發佈命令指示,只能靠別人的擬稿來決斷。天啟帝又不願意全聽別人擺佈,往往不懂裝懂,一紙草詔、半張上諭,經多次塗改,往往弄得文理不通,頒發出去,朝野人士看了啼笑皆非。而當時,正是明朝外有金兵侵擾,內有明末起義,國難當頭,內憂外患的時期。他卻不務正業,不聽先賢教誨去“祖法堯舜,憲章文武”,而是對木匠活有著濃厚的興趣,整天與斧子、鋸子、刨子打交道,只知道製作木器,蓋小宮殿,將國家大事拋在腦後不顧,成了名副其實的“木匠皇帝”。

  天啟年間(公元1621年)大量鑄行天啟通寳錢,除了小平錢,還鑄了許多當值錢,特別是當十錢,錢背上置“十”字,右置“一兩”二字,也有背僅置十字或不置字等錢幣。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十九、崇禎通寶

  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帝(公元1611—1644年4月),明朝第十六位或稱末代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公元1627年登基,年號崇禎,後世稱為崇禎帝。公元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北京時,於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在位17年。

  其在位期間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戰派袁崇煥。文官集團使得軍中之將只重出身門第,幾次大規模對後金的軍事活動均遭慘敗,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力量,最終無力鎮壓農民軍起義,間接加速了明朝滅亡。

  曾經強盛的明帝國已經風雨飄搖,兩黨分庭對抗,卻難尋能用之人,崇禎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團的幫助下誅滅魏忠賢閹黨,卻間接推動了文官集團的權利膨脹。

  崇禎與臣子的關係或可說是歷史上最為尷尬詭異的時期--相互仇視,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禎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鎮壓農民軍以及抵抗後金外,將更多心力用於削弱文官集團勢力,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儘管崇禎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不相信文武百官,頻繁地調整官吏,17年間他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無奈之下,崇禎只好培植私人勢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無能的太監,最終導致“十萬太監亡大明”的歷史悲劇。

  與此同時,朱由檢雖屢下罪己詔,然苛捐雜稅層出不窮,民不聊生,而明末的眾多農民起義也正是其貪財苛政最嚴重的後果。朱由檢儘管勤政,卻錯誤百出,不僅不可能中興明帝國,其亡國也幾乎是必然。

  崇禎還濫鑄錢幣,數量巨大,越鑄越小。崇禎通寳帝號錢十分複雜,文字、製作、大小、輕重、厚薄,千變萬化。背文就有幾十種,有記局名、記地名、記天干地支、記重量,記面值等等。

  江南還鑄有一種背穿下一匹跑馬的“跑馬崇禎”錢,此泉極其珍稀。民謠諷刺此錢預示“一馬亂天下”,指的是明亡於闖王李自成,“闖”字即由一馬進門構成。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二十、南明王時期帝號通寶錢

  南明魯王、福王、唐王、桂王(從公元1644年5月始至公元1662年4月桂王朱由榔在雲南昆明被吳三桂絞死止)四位皇帝、監國所鑄大明、弘光、隆武、永歴等四種帝號通寶錢。

  (一)大明通寳

  崇楨十七年(公元1644年),魯王朱檀之後朱以海(公元1618年-1662年)封爵明朝宗室藩王。次年,清兵陷南京,張國維等起兵浙東,擁他在紹興監國,建立南明政權,年號大明。鑄大明通寳帝號銅錢。與在福建稱帝的唐王政權相傾軋。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清兵攻取浙東,流亡海上,走石浦,依附張名振,後至舟山。永曆七年(公元1653年),取消監國名義。後病故於金門。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二)弘光通寳

  崇楨十七年(公元1644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建立南明政權,年號弘光。鑄弘光通寳帝號銅錢。六月清軍攻佔南京,福王朱由崧逃往蕪湖被俘弘光政權滅亡。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三)隆武通寳

  公元1645年六月,唐王朱肄健立於福州,年號隆武。鑄隆武通寳帝號銅錢。是為南明唐王政權,不久亦敗亡。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四)永歴通寳

  公元1645年,隨著南明魯王、福王、唐王政權的滅亡,東南地區以明宗室為主的抗清鬥爭基本上結束了。那時,朝野人物,死亡略盡。而在危難之中,堅持抗清的尚有湖南何騰蛟、兩廣翟式耒、沿海鄭成功等。廣西巡撫翟式耒、兩廣總督丁魁楚、兵部尚書呂大器等商議後,認為國不可一日無君,因此策劃在東南建立一個新的抗清政權。翟式耒親自拜訪朱由榔“乃倡議立之”。那時,朱由榔年22歲,是明萬歴皇帝唯一活著的親孫,明朝皇位的合法繼承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在廣東肇慶擁立神宗孫桂王朱由榔稱監國。但是,桂王朱由榔剛在梧州監國,而廣州蘇觀生等又擁立紹武帝,於是翟式耒等人立即決定桂王應由梧州回肇慶即皇帝位。隆武二年十月十四日,丙戌(公元1646年)朱由榔在肇慶正式即皇帝位,仍稱隆武二年。以次年為永歴元年(公元1647年)稱永歴皇帝。這就是南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永歴是幾個南明王朝中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個王朝,共存在十六年,一直延續到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四月,桂王朱由榔在雲南被吳三桂絞死止,南明最後一個王朝滅亡。

祖輩經歷過的明代各朝歷史背景及鑄行錢幣文化

  明朝從公元1361年(元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洪武帝)在應天府置寳源局,開鑄大中通寳錢開始至公元1644年崇禎(末帝)在景山自殺亡國;再至南明魯王、福王、唐王、桂王(1644年5月-1662年4月桂王朱由榔在雲南昆明被吳三桂絞死)止,歷時301年,在朝執政的十六位皇帝,十七個年號,先後鑄有大中、洪武、大明通行寳鈔、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歴、泰昌、天啟、崇禎等十九種錢幣;南明王(四位皇帝、監國),先後鑄有大明、弘光、隆武、永歴等四種帝號通寶銅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