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世界上最好的“下酒菜”是什麼?

廣州王富貴


每個人喜歡的下酒菜可能都不一樣,而每個人在不同時期喜歡的下酒菜可能也不一樣,甚至一個人在喝不同的酒的時候,喜歡的下酒菜也不一樣。所以,沒有什麼最好的下酒菜。

本人也喜歡淺酌幾杯,對下酒菜的要求也不是太高。喝白酒的時候,最喜歡吃火鍋,配上幾盤小鹹菜或者涼拌菜,湊上三五個至交好友,圍坐在一起,不亦樂乎。吃火鍋最重要的是環境和氛圍。冬天熱氣騰騰的溫暖,夏天坦胸漏肚的豪爽(當然有女同志在的時候是不可以的),可以多喝好幾杯酒。

四川的麻辣火鍋,牛羊肉、牛肚、鴨血是必備的,青菜中韭菜、豆腐、香菜是必備的,其他的隨性就好。內蒙古的小肥羊火鍋純純的羊湯味道,最重要的就是吃肉,羔羊肉、肥牛肉、肥瘦相間的牛羊肉,當然必不可少的是刀切肉片,涮起來非常有滋味,配菜一樣是韭菜、豆腐、香菜,另外隨性配幾樣。

有時候突然想喝一口,在家弄上一盤花生米,油炸、老醋都可以,或者花生米拌芹菜腐竹;開火炒上一盤土豆絲、酸菜粉,也可以淺酌一杯。喝啤酒就更簡單了,最喜歡的就是煮毛豆和花生米,一大口冰鎮的啤酒,隨手扔幾顆花生米、扒一個毛豆到嘴裡,同樣也很愜意。


糖餅加糖


那是一九七五年的早春,集體戶的冬儲菜剛吃光,剩下的日子只有靠‘湯’就大餅子充飢了。說是湯,其實就是一鍋開水撒一把蔥花加鹽調味而已。

好在我們運氣很好,第二天公社付書記下來調研,中午突然到集體戶吃飯,當然和我們吃的一樣。吃完後掏出記事本寫了一張條子,鄭重的同戶長說:‘這是五十斤雞蛋的批條,你明天到供銷社買回來,每頓用仨雞蛋撒湯裡,我保你能吃一個多月甩袖湯。’

從此我們戶就頓頓吃甩袖湯了,看著滿鍋的雞蛋片飛舞,真的有食慾,吃到嘴裡一點感覺都沒有,還是鹹鹽蔥花湯的味道。

以上說了半天其實和下酒菜沒關係,只是說了一下當時的處境。下面就說下酒菜。

我當時在養豬場工作,說是養豬場其實就我們兩個人。那位是農民,比我還小點,個頭卻比我高不少。是小隊領頭幹活的(當地叫打頭的)農民的兒子。小眼睛鋥亮,一臉旮瘩肉,純力量型的,平常幹活對我很是照顧。

聽說他很好酒,為了表示感謝,我託趕集的捎回了二斤老白乾。那時候是真的沒錢,就這兩塊錢還是我回家的路費裡擠出來的。

晚上我沒回集體戶,就在養豬場。他拿了不少鹹菜,就是大頭菜、胡蘿蔔絲、大蔥絲加鹽拌的。最妙的是還有一大捧瓜子,可以充當花生米的角色,雖然是生的。

燜一口散白(散裝白酒),磕幾個瓜子,香香甜甜的,壓酒的效果不錯。再來一口鹹菜,感覺美極了。

在豬場休息室的火炕上,在昏暗的白熾燈下,我喝了平生最多的一次白酒。也是我平生最簡陋的一次喝酒,更是我平生最放肆的一次喝酒。

一開始他還拿捏著,在我們喝了一半的時候,我舌頭有點發直,他才放量。就這樣我喝了七、八兩,他喝了一斤多。

第二天我爛醉如泥,他精神百倍。……

回城後,喝了無數次酒,最頂級的酒店也去過幾次,卻再無那種陶醉的感覺。

小時候多次聽長輩講過‘珍珠翡翠白玉湯’的故事,我那次喝酒也有點那個意思。

無數次酒場都忘了唯有那一次真真切切、始終難忘。

…我這可不是瞎白呼(瞎說),都是我的親身經歷,與您共同回憶。……


脆皮大腳板


什麼是最好的下酒菜要看你喝什麼酒。

下酒菜的世界裡,沒有最好,只有最配。下面是我自己做的幾個下酒菜,大家不要見笑,本人喜歡做點簡單的飯菜。



用戶2139260041904


都不下酒硬菜![捂臉][捂臉][捂臉]








2020ABC


自己喜歡的,就是最好的!



勇哥LY


世界上最好的“下酒菜”是什麼?世界之大無奇不有,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你認為最好的,別人不一定喜歡吃,也不一定對胃口,有的人吃魚不吃蝦,有的人吃蔥,不吃蔥花,所以最好的“下酒菜”對於不同的人,評判標準不一樣哦,何況題主的範圍這麼大,囊括了所有的黃皮膚,白皮膚,黑皮膚,還根據人喜好和口味。





民政工作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們同事幾個經常喝五糧液吃花生米,喝茅臺吃小涼菜!



大禹plus


剛出鍋的,頭條就給我推薦啦



A和謙




班貴業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最好的“下酒菜”。

比如孔乙己,一碗黃酒,一碟茴香豆,就是這個世界留給他最後的溫情。。。

下酒菜,不用大魚大肉,不用花樣多,只要有咂摸回味的樂趣就行。

最好耐吃耐嚼,一小盤就能吃好半天,讓人享受到慢生活的美妙。

我心裡,最好的下酒菜,就是南京人最愛的“鴨四件”啦~~

小時候,我爹拿二兩白酒,配幾根鴨翅,“嘖兒”一口酒,啃幾口肉,心滿意足。。。生活艱辛什麼的,此刻也拋到九天。

鴨四件,一般是鴨掌、鴨翅、鴨頭、鴨脖。

骨縫藏肉、皮筋相連,有絲絲縷縷的肉、彈彈嫩嫩的筋皮,還有關節處的脆骨,吃時候先啃後嚼,就像口舌上的追逐遊戲,消磨時間長,特別經吃下酒。

這種邊邊角角、筋頭巴腦的鴨四件,正好配合循序漸進式的飲酒,達到陶淵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至臻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