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灶王爺是誰?有什麼故事嗎?

雲朵2481806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問題,灶王爺又稱灶神,屬於民間神仙,職位應該是最低的神仙了,有可能比土地爺還要低,聽名字就知道這是一位主要負責每家廚房的神仙,同時還是玉帝派到人家的監察委員,每年臘月二十三都到天上彙報工作,當然南方有的地區是臘月二十四,報告這一家一年的善惡等情況。所以在民間都有祭灶神的習俗,無非也就是供點甜品,如糖瓜,湯圓,麥芽糖,年糕,豆包等等,主要是為了灶王爺上天能多說說好話,糊住灶王爺的嘴,畢竟吃了人家最短,拿了人家手短嗎。以保佑第二年風調雨順,順順利利。

說到灶王爺是誰?這個問題眾說紛紜,說法不一。《事物原會》說黃帝死後被封為灶神。《淮南子·泛論篇》說炎帝死後為灶神。還有說祝融為灶神的。《灶書》記載,灶神姓蘇名吉利。《灶王經》說天下灶君,以種火老母為尊。還有說灶神是個大美女,身穿黃衣。在南方有的地區,把《封神演義》裡的張奎高蘭英夫婦作為灶神供奉。

還有一個在民間流傳最廣的灶神,姓張名單,男,說此人很漂亮(在古代漂亮是形容男子的)。說,張單有妻有子,但為人風流,喜歡沾花惹草,尤其長得還好看,所以在外邊有很多風流債。但他妻子非常賢惠,也心知肚明張單的所作所為,但仍然對他一樣好,後來外邊的債主(情債)找上門來,張單無地自容,自己鑽到灶臺裡燒死了,死後為了懲罰他,命他守護一家的廚房,別人吃飯他看著。說了這麼多位灶神,其實也不足為奇,畢竟每家每戶都有一位嗎,所以也不止一位灶神。

為什麼古代信奉和重視灶神,而現代不怎麼待見呢?在下認為,在古代火種最不好找,尤其遠古時代,吃一頓飯很困難,所以很重視,很珍惜。現在不一樣了,家家戶戶隨時生火,尤其現在有一部分年輕人基本不怎麼做飯,都是外賣。根本接觸不到,所以也就不用想了。

剛才在下也說了,灶神不僅是廚房神仙,還是上天的監察委員,如,清代的《敬灶全書》說,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終月則算。功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福壽;過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災殃。最後還是希望我們都能行的正,坐得端,只有這樣,也就不怕他說什麼了,個人觀點。謝謝!


史文今


灶王爺姓張,名單。民間有關灶王爺的傳說的故事有很多種說法。

小時候聽過媽媽講過灶王爺傳說的故事。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家姓張,是個地主階級家庭。養了個兒子名叫張單。到了談婚年齡時,娶了個媳婦,名叫丁香。這個丁香女長的很醜。然而此女卻很會過日子,對公婆也很孝順。由於丁香過日有方,嫁到張家後,日子越過越紅火。

再說這個張單,剛娶丁香時,還挺有上進心。一次偶然機會認識了一個風月場裡的女人,名叫海棠。這個海棠正好和丁香相反,顏值很高,好吃懶做。知道張家是個富家後,施展魅力,想方設法討取張單歡心。幾經誘惑,終於贏得了張單。此時張單開始懶墮起來,不務正業。丁香幾次勸說,惹惱了張單,一紙休書,休掉了丁香。丁香臨走時,什麼也沒要,只帶了幾兩銀子,還有以前出嫁時媽家配送一頭牛和一兩破車。

丁香坐上牛車後,對牛說了聲,牛啊牛啊,你走到哪裡哪裡就是我的家。這牛好像是聽懂了丁香的話,一直走到天黑,遇到了一戶人家在山腳下,從破舊兩間毛草屋裡走出一位老太太。丁香二話不說,跪下張口叫媽。老太太也覺納悶,哪裡來了一個姑娘叫自己媽媽。丁香隨即把自己情況說了出來,老太太覺得可憐,收留了丁香。

再說這老太太,老伴去世多年,和兒子王打柴想依為命。以打柴維持生活。丁香住下後,看到這家人挺好的,主動要給王打柴做媳婦。這可是王家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丁香拿出了在張家臨走時的幾兩銀子,在附近買了幾畝薄地,和一片荒山。每天和王打柴一起還有老牛開墾著土地。有一天在梨地時,老牛突然不動,夫妻二人感到奇怪,原來梨杖被一個大罈子掖住。打開罈子一看,原來是一罈銀子,後來用這銀子買了莊園。而丁香原本就是個會過日子的人,幾年後家產越來越多。

張單從休了丁香後,更是無人管教,吃喝玩樂賭,父母也被氣死,家道中落,又遭了一場大火,燒光家資。那個海棠也離他而去。剩下張單隻好以乞討為生。這一天整好是臘的二十三,寒冬季節,走到了一個大戶人家,丁香遠遠看去,認出了張單。盛了一碗湯麵,把頭上的簪子放在湯麵裡。張單看到簪子知道這是丁香。看到丁香現在情況,羞虧難擋,一頭撞死在灶臺。由於張單是個無情無義之人,廟裡也不收他的靈魂,只好四處遊走。一天正值玉皇大帝,下凡體察民間之時,遇到了張單靈魂,問明情況後,玉皇問以後能否改斜歸正。張單經過此番遭遇後,深感後悔。表示一定要疼改前非。玉帝(張百忍)又覺張單和自己同姓,封了張單為灶王爺。察看一家一年之善惡,記錄在案,每年都在臘月二十三上報天挺。這位灶王爺不負玉皇重望,盡職盡責,不但做好本職工作,還年年保佑一家平安。深受民間愛戴。於是家家戶戶年年供奉灶爺。


山野50


《灶王爺的傳說》

灶王爺他本姓張,叫張單。關於灶王爺的故事,民間傳說是這樣的,張單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從小好吃懶做。到了娶妻的年齡,家裡人給他找了個算命先生,根據八字定了一門親事。姑娘叫丁香,特別賢惠,而且持家有方,就是人長得醜了一點,但張單的父母承認了這門親事,並擇日娶進門,婚後,丁香勤勤快快,照顧老的照顧小的,一點都沒有怨言,可張單就是不滿意,嫌這嫌那,因為一點小事就把丁香給休了。

丁香被山裡的人家收留,那家兒子並娶她為妻,婚後日子過的是越來越好。

只從丁香走後,張單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父母也被他氣死了,最後淪為乞丐,四處討飯。一日要到丁香她們家,丁香認出來了張單,給他吃的喝的,還在飯裡面埋了首飾,張單認出是自己休掉的妻子,一時覺得羞愧難當,沒臉見人,就一頭鑽進火塘裡,說什麼也不出來,悶死在裡面。

張單死後,魂魄大廟不收小廟不留,趕上玉皇大帝下界視差,恰遇張單的魂魄,由於他們同姓,就封他為灶王爺!



鄉間奇聞異錄


灶神又稱灶王爺,經常在快過年的時候提到灶王爺,因為民間傳說灶王爺每年小年(臘月二十三)晚上,要上天庭彙報人間情況,正月初四再返回人間。他是是神話傳說中等級最低的地仙。

關於灶王爺的來歷有很多種。

說他是炎帝、黃帝或者他們的子孫後裔;

《事物原會》:黃帝作灶,死為灶神。

《淮南子·泛論篇》:炎帝作火而死為灶。(譯為:炎帝以火德為管理天下,死後以灶神的身份享受祭祀。)

《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

《國語·鄭語》: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

《呂氏春秋·孟秋》:祝融,顓頊氏後,老童之子,吳回也,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官之神。

很多人都認為灶神就是火神,因為他們掌握的“火”都是古時候燒火煮飯的“必需品”,所以都被奉為灶神。

還有說是人死變神,他原本是民間一個叫張單的負情浪子,因羞見妻子而鑽入灶內,成為灶神;

傳說灶王爺姓張,他爹叫張百萬。錢多的很,良田萬頃,金銀滿庫。

張百萬五十多歲才得了這個兒子,非常嬌慣,張百萬死後,家產全落到灶王爺手中。灶王爺手中有了錢,開始學壞,吃喝嫖賭全套活。揮霍了幾年後,張百萬辛辛苦苦掙下的家產全部花光了。這天,灶王爺跟他媳婦說:“老婆,我是手不能提籃,肩不能挑擔,現在嘛也沒有了,你要跟著我,到末了兒就得鬧個餓死,不如我把你休了,你再找個好人家。”

灶王奶奶後來遇到了一個小夥子,就把個人的事原原本本的和小夥子學說了一遍,最後兩個人就做了夫妻。

他們通過勤勞和幸運成了遠近聞名的大財主。灶王奶奶心特別善,凡是要飯的走到這兒,隨便吃住。灶王奶奶施粥佈菜的這個事兒,一下子就傳出去了。

再說灶王爺,他分了兩塊銀子,沒幾天就花光了,身無分文,只得沿街乞討。灶王爺後來聽說有一個大莊園舍飯,就到了灶王奶奶後來的這個家裡。灶王爺心想自己曾經那麼大的家業全敗光了,人家這幾年發了這麼大的財,沒有臉面面目跟灶王奶奶見面,就臊得一頭扎到灶膛裡,灶王奶奶正來到這兒,使著勁的往外拽他,可沒拽出來,灶王奶奶一看他被燒死了,也鑽進了灶膛。

玉皇大帝可憐灶王爺有悔改之意,就封他為“灶王”,命他到民間,站在人們的鍋臺後頭,觀察民間的事情,每年臘月二十三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彙報一年來民間的問題。

關於灶王爺是男是女一開始都還有爭議,或許和最早我國的母系社會相關。所以現在還能看到灶神的年畫有一對老夫婦的也有單獨一個老爺爺、老奶奶的。

關於習俗各地都不一樣,但目的都是期盼灶神說好話,希望自己家來年順順利利。因為灶神上天是報告人間功過,定人禍福的。所以奉祀灶神大多數都是用糖元寶、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糰子之類,就是希望可以“黏住”灶神之口,不讓他講人間罪惡,老話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古時候燒火煮飯是非常困難的,而且“民以食為天”,所以民間非常信奉灶王爺。經過千年的發展煮飯越來越方便,現在科技也越來越發達,所以很多習俗慢慢被大家遺忘了……


悅學越樂


我國每年的臘月二十三又稱為小年,也叫灶神節。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灶儀式,以送別在自個兒家裡住了一年的灶王爺昇天,向玉皇大帝彙報一年來,這家人的言行舉止和善惡功過,懇請灶王爺能“上天言好事,下天降吉樣”。

(古代的送灶儀式)

送灶神儀式歷史悠久,在我國廣為流傳。每戶人家都會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專設灶王爺的神龕,將灶王爺的神像莊重地供奉在神龕正中間,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

祭灶儀式一般選擇在黃昏的時候舉行。先在供桌上擺滿全家精心準備的糖瓜、米酒、清水、料豆、秣草等各色供品,再由家長率領著一家老小,恭敬地給灶王爺叩頭燒香、誦讀禱詞。然後, 再虔誠地將“灶王爺” 的神像請下來,並在其嘴上抹上一點糖,或將一塊糖投入灶中,謂之“粘灶”,希望灶王爺的“甜嘴”能在玉帝面前多多美言。 最後把燃盡後的香根和揭下來的神像及草料等一同焚化,將涼水潑在地上,祭灶儀式才宣告結束。

祭灶儀式不僅在民間莊重而神聖,即便是帝王之家,對灶王也是畢恭畢敬,絲毫不敢怠慢的。據《清史稿》記載,每年臘月二十三,清朝皇帝都會在坤寧宮舉行灶王爺大祭儀式。身為九五之尊的皇帝會在灶王爺神位前行跪拜之禮,同時供奉各種精美的貢品。

人們為什麼對灶王爺這麼恭敬?道理很簡單,就是害怕得罪了灶王爺,他會在玉帝面前信口胡說,招致玉帝的懲罰。

那麼,玉帝會怎樣懲罰百姓呢?據晉朝道學家葛洪的記載,玉帝的懲罰是“大者奪紀,小者奪算”。所謂“紀”就是300天,所謂算,就是100天。也就是說,玉帝會根據情節嚴重程度,減去百姓100天至300天的陽壽,這樣的懲罰是老百姓所無法承受的。

(玉皇大帝畫像)

那麼,灶王爺是誰呢?

灶神全稱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俗稱“灶君”“灶王爺”,是古代神話傳說中專司飲食之神,是我國古代先民信奉的古老神靈之一,也是“一家之主”。

關於灶王爺是誰?民間有很多傳說。

傳說一,灶王爺是玉皇大帝的女婿。

傳說玉皇大帝為了體察民情,瞭解民間疾苦,專門派出王母娘娘下凡,到民間視察民情。哪知道,王母娘娘前腳剛出天宮,小女兒後腳就悄悄地跟了出來,想跟隨母親到人間遊玩。玉帝雖然生氣,但想到有母女同行,也就放心地由她去了。

不曾想,這個情竇初開的小女兒在凡間碰到了一個小夥子,雖然他只是一個替人燒火幫灶的長工,但心地善良勤勞樸實,玉帝的女兒居然無法自拔地愛上了他。玉帝得知消息後,雷霆大怒,將女兒貶為凡人,詔令永世不得迴天庭。

王母娘娘十分可憐女兒,在玉帝面前百般求情,最終喚醒了玉帝的舐犢之情,詔令賜封那個窮小子灶王的職位,掌管天下人的飲食。

(王母娘娘畫像)

傳說二,灶王爺是個平頭百姓。

傳說從前有張姓兄弟,哥哥是個泥水匠,特別擅長替人家修建灶頭,人送外號“張灶王”。弟弟則沉迷於寫詩作畫,尤擅畫各種人物畫,栩栩如生,逼真傳神。不料天有不測風雲,“張灶王”患病去世,整個家族落在了弟弟的肩上。但弟弟從小隻會作畫,根本無力支撐整個家庭的重擔。

這下全家可亂了套,嫂子吵著要分家,眼看一家人即將分崩離析。危急時刻,弟弟想出了一個好點子,他預先畫好哥哥生前畫像,貼在堂屋牆上,半夜裡叫醒家裡的所有人,說自己做了一個夢,夢見大哥已被玉帝封為灶王爺,回到了家裡後,得知家裡不和睦,正在鬧分家,他準備將情況上報玉帝,等到除夕之夜時,玉帝自會懲罰。

當眾人來到堂屋後,在昏暗的燈光下,果然見到了大哥“本人”,眾人再也不敢提分家的話,一家人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張灶王”的故事由此傳將開來,後來演變為“灶王爺”。

除了民間傳說外,在歷史典籍中,也有很多關於灶王爺的記載。

先秦時期,《莊子•達生》中就有“灶有髻 ”的記載。西晉時司馬彪注說:“灶神,其狀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這些記載都清楚地表明,灶王爺是一位身著赤衣、貌似美女的男神。也有史籍說,灶王爺是帝王出身,死後才被封為灶神。《淮南子》有“炎帝作火而死為灶”的記載,《周禮》也有“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的說法。到了清朝,汪汲葵的《事物原會》認為“黃帝作灶,死為灶神”等等。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現代化的灶具早已替代了土灶,灶王爺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祭灶儀式更是難得一見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民間的灶王爺故事

傳說古代有一戶張姓人家,兄弟二人,一個是泥水匠,一個是畫師。哥哥的壘灶手藝高超,在當地極為有名,於是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

張灶王德高望重,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到別人家有困難,他總是熱心幫助。以後,左鄰右舍有事都喜歡找他,大家也很尊敬他。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深夜。

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套了,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為了維持家業,張灶王的弟弟就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灶王亡故一週年祭日)深夜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大哥的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地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

畫師說:“我睡覺的時候夢見大哥和大嫂已經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寧。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並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


從此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被街坊鄰居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打聽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製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

如此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歲月流逝形成了臘月二十三日給灶王爺上供、祈求閤家平安的習俗。


道家的灶王爺職責

灶王爺全稱“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為玉皇大帝賜封,又稱“司命灶君”,專門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視作一家的保護神和監督神。

周處《風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督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灶王爺便要昇天向玉帝彙報工作,彙報這一家人的善惡言行。

所以“祭灶”儀式又稱為“送灶王”。玉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來決定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應遇到的吉凶命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遊史無終


民間常見的灶神象為一男一女,被稱為灶王爺和灶王奶奶。但灶王爺是誰?很多人都不清楚。甚至灶神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也存在不少爭議。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出的5個故事, 風水故事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是民間智慧的象徵,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則風水傳說吧。

一、火神託祀

相傳,因為灶做飯離不開火,所以火神死後託祀於灶。關於火神為灶神的說法,也有好幾種說法。軒轅帝、神農氏、火神祝融等神話故事中的人物,都曾被尊為灶神。其中,尤其以顓頊之子祝融作為灶神的傳說更為久遠。

二、張單

有古籍記載,灶神姓張名單,又名隗,字子郭,容貌美麗,就像美女一樣。說他有六個女兒,名字都叫察洽。竊思:六個女兒為什麼會叫一樣的名字呢,太奇怪了吧。但不知道這和他是灶神有啥關係呢?但民間傳說中則是這樣說的:張單經商發財後,移情別戀妓女,休了原配妻子。誰知家境卻逐漸敗落,一無所有,妓女離他而去,張單隻好流浪討飯。這年臘月廿三時,張單討飯討到了被休妻子家中,被認出後羞愧難當,一頭鑽進灶門裡憋死了。張單死後,大廟不留,小廟不收,魂魄到處遊蕩。玉皇大帝看他可憐,由於同姓的緣故,便封了他個灶王官。

三、張奎和高蘭英

《封神演義》中商朝鎮守澠池城的張奎和高蘭英夫婦,忠義有節,死後被姜太公封神榜上封為灶王爺和灶王奶奶。民間百姓,大多更認同這種說法。不知道應該歸功於《封神演義》的深入人心,還是因為人們喜歡張奎和高蘭英夫婦的行為?

四、張宙

相傳,古時有一人名叫張宙,吃喝嫖賭耗盡了家產,將把妻子賣給了他人為婦。最後他自己也成了乞丐。有一日,張宙乞討路過一家富人門口,正好是他妻子被賣到的人家。妻子看他可憐,就把他叫進去給他飯吃。正在這時,富人回來了,張宙恐怕引起主人誤會,為保住妻子名節,奮身入灶而燒死(一說撞柱而死)。他的妻子很不忍心,經常在灶頭設香案祭祀張宙,為了遮掩真相,謊稱說實在祭祀灶神。傳開後人們紛紛效仿,就形成了祭祀灶神的風氣。

五、清官蘇吉利

相傳,蘇吉利是個清官。他任職某地前,該地方豪強地主稱霸,百姓流離失所,蘇吉利到任後,大刀闊斧,佈施恩德,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精心治理,當地吏治清明,生產發展,太平安定。他死後,神靈很喜歡蘇吉利的為人,遂被授予神職:灶神。


這個剪輯不太壞


灶王爺姓張,張奎,奶奶高蘭英。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

民以食為天,所以祭灶,是很神聖的。一年從臘月二十四,到正月初四,是灶王爺開代表會十天,後會全年在你家值班。

代表會上,灶王爺可以把你家壞事向天庭彙報,也可以替你隱瞞,取決於你的供品。

灶王爺喜歡安靜,不宜打破灶具,夫妻二人如果經常打碗砸盆,會散火,灶王爺會上告天庭,辦理散火手續。



鄂罕牧營


關於灶王爺的傳說很多。據記載灶是皇帝發明的,作為炎黃子孫為了紀念先祖的智慧便產生了灶神!灶神,也稱灶王爺。是唯一不上戶口本的一家之主。在我們農村家家戶戶的廚房都盤有連炕的鍋臺。臺上的牆壁上設有貢板,板上放著食用油燈和香爐。每逢春節大年三十之初七早晚都要點燈上香燒銀票(黃紙)和奠酒,還要供上一些點心、油香。與之同祭的還有院子上方位的土地爺,基本做法一樣只是少了一些貢品,講究的人還要用鋤頭繞院子輕挖一圈,以便全年都可以不忌日子在家動土。而這些工作只限家裡的男丁去做。

俗話說老貓抱頭把覺睡都是一輩傳一輩,本人家鄉“崆峒"是很聞名的道教及景觀旅遊地。受家人影響從小便是虔誠的道教信徒。每逢春節大人忙於接待親戚和張羅酒席,敬神之事往往由我操辦。歷經多年由最初的新鮮好玩已變的習以為常。後來我們全家搬入了城市,第二年回家父舉捶砸壞了鍋頭。據說這樣做是為了讓灶王爺離開,因為這裡已沒有家也不再做飯!





故事音影


古代的神靈中,灶王爺是信徒最多的神仙之一,但同時他也是身份最多的幾個神之一,甚至連性別都極為模糊,有人說他是男,有人說他是女。

灶王爺不同於別的神,咱們家家戶戶都離不開吃飯,所以別管信不信神,每年臘月二十四這天,上至君王,下到平民百姓都會備上祭品、神位祭祀灶神庇佑。

宋代范成大《祭灶詩》即雲: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豬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灶神的故事很多,這首祭祀詩背後便記載著一個關於灶神的小故事。

1、小報告

因為古人傳聞灶王爺是玉帝派遣到人間巡視,觀察人間百態,好記錄在案,哪裡有不平事,便向天庭報道的人。

《禮記·記法》也說:“(灶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

所以,聰明的古人為了避免灶王爺打小報告,就採取供奉祭祀的方式,希望灶王爺說說自己的好話。

2、灶王爺的來歷

關於灶王爺的來歷,主要有四種傳說,在故事中,灶王爺的性別也模糊不清。

一、上古帝王或後裔說

灶王爺的來歷出現過這樣幾種說法:

《淮南子·泛論篇》:"炎帝作火而死為灶。"

《國語·鄭語》:"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

這裡面就提出灶王爺是炎帝或者祝融擔當的。

二、女神說

古人信奉灶神是一位叫做先炊的女神,因為她擅長烹飪,後人為了向她祈求美食,便有了祭祀她的傳統。

三、人死後靈魂變成灶神

這種說法提到灶神姓張名單,他的容貌像女子,生得非常俊俏。

因為他長相迷人,很受女子喜愛,他在妻子不知情的情況下,和其他女性發生了關係。內心愧疚的張單便鑽入了灶臺,後來就演變成了灶神,受人祭祀。

四、窮蟬演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