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寶花紋在唐朝服飾中的發展歷史:將藝術與時尚完美結合,耐人尋味

在研究唐朝服飾發展歷史的時候,我不經意間發現一個很獨特的東西,那就是唐朝衣服、鞋子上有一種十分美麗精緻的花紋,這種花紋多以一些植物為原型,但是又與自然界的植物不完全一致,看起來讓人充滿想象空間。

我對這種花紋特別感興趣,於是經過多方面的研究,終於明白原來這是唐朝服飾中的一種特殊花紋叫“寶花紋”,也可以說是當時服飾文化中的一個特殊符號,所以今天我打算對這個特別的花紋進行一次深入研究。


一、寶花紋的形成

寶花紋是唐朝服飾上一種獨特的花紋,這種花紋的原型是南北朝時期就開始流行的忍冬紋以及後來隋唐時期流行的石榴紋、蓮花紋等。經過忍冬紋與石榴紋等的逐步發展,到了唐朝之時,結合當時社會環境,繁衍出唐朝最流行的寶花紋。

寶花和寶相花雖有發展上的因襲關係,但它們分別是對花卉圖案發展史上兩個不同階段的稱呼。寶相花的名和形最早見於北宋《營造法式》。—趙豐《唐代絲綢與絲綢之路》

根據趙豐教授的研究以及我們所瞭解到的資料來看,寶相花紋其實就是寶花紋的一個延伸,從唐朝的寶花紋經過發展衍變到了北宋時期開始出現寶相花紋。

寶花紋在唐朝服飾中的發展歷史:將藝術與時尚完美結合,耐人尋味

唐朝時期衣服、鞋子上的寶花紋

由於寶花紋中的圖案隨著時間發展,逐漸形成多以圓形為主的圖案,因此寶花紋也被叫做團窠花卉紋,“團窠”與“團花”相似,皆為圓形花卉。

寶花紋多以植物形象為基準,比如蓮花、石榴、牡丹等,又在植物基礎上通過想象加工賦予其新的藝術形象以及生命力,給人一種常見又不顯得俗氣、優雅而不顯得浮誇的美感。

寶花紋的用途比較廣泛,比如藻井、銅鏡、金銀器皿、建築、陶瓷等裝飾領域都有相關使用,但是主要還是用於服飾上的花紋裝扮,也就是今天我要說的領域。


二、寶花紋基瓣發展史

上邊已經介紹過寶花紋的形成,下邊我們就繼續說一說寶花紋在唐朝服飾上的運用。

寶花紋的主要紋絡基礎就是自然界中的植物原型,隨著人們對審美的要求逐漸不一樣,再加上一些當時文化、經濟以及政治的影響,不同時期的人們對寶花紋的植物樣式愛好也不一樣。

為了更加專業的對寶花紋進行研究,我們把每個時期出現的標準化或者說是模式化的類似於主框架結構的植物樣式稱之為“基瓣”。

唐朝290年的歷史中,主要就出現三種影響最深遠的基瓣,一種是忍冬紋和石榴紋演化成的“側卷瓣”、一種是意雲紋演化成的“對勾瓣”、還有一種是牡丹紋演化成的“雲曲瓣”。

寶花紋在唐朝服飾中的發展歷史:將藝術與時尚完美結合,耐人尋味

自然界中的石榴花

在不同的時期,對應的基瓣也就不一樣,初唐時期,繼承了隋以及隋以前的一些花紋風格,忍冬紋就是其中一種,起始於南北朝,經過發展到隋朝逐漸有所衰頹之勢。隋朝時期應運而生的是石榴紋以及蓮花紋等,到了初唐時期,這些花紋都開始不再流行。

忍冬紋繼承了隋朝以前的藝術美,石榴紋保留隋朝時期的藝術美,又有初唐時期的特別感,兩者相遇並且結合最終衍生出一種全新的基瓣就是側卷瓣。在初唐到盛唐的發展過程中,又經過不斷的藝術變化形成一種創造性的承上啟下的基瓣就是對勾瓣。

到了唐高宗李治以及武則天武周時期,奢靡之風流行,女性地位不斷提升,社會達到一種空前的開放,這個時期的人們喜歡牡丹,象徵一種富貴之態。

鑑於這樣的社會環境基礎,之前的側卷瓣和對勾瓣都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就是牡丹紋演化成的雲曲瓣,有一種高貴奢華之美。

寶花紋在唐朝服飾中的發展歷史:將藝術與時尚完美結合,耐人尋味

自然界中的牡丹花

到了中晚唐時期,基瓣的發展已經基本停止,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混亂,人們對藝術與美的追求各不相同,因此這個時期並沒有較為統一的基瓣,而是將之前的三種基瓣組合運用。


三、寶花紋結構發展史

上邊所說的基瓣,實際上就是寶花紋的主體框架結構,有了主體框架結構之後,寶花紋的初步造型已經確定,但是還遠遠不足以充分體現寶花紋的美感以及藝術造詣。

因此,在基瓣確定的基礎下,人們還需要對基瓣周圍或者框架以內空缺的地方進行補充,可是隨便亂補充勾勒可能會影響主框架的美感,於是一個新的概念又被人們創造出來,那就是寶花紋的結構以及排列方式。

究竟什麼才是寶花紋的排列方式呢,我可以簡單做個舉例,比如說基瓣確定為一朵牡丹花樣,它的花瓣、蓓蕾、枝葉以及周圍就是空缺的,這些地方就需要用其他紋絡或者植物樣式去補充(我們將基瓣的主框架叫做主花,用來填充基瓣的叫做賓花,方便以下的解釋說明),而補充這些植物樣式的一個排列方式形成的相應幾何結構,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寶花紋結構。

寶花紋在唐朝服飾中的發展歷史:將藝術與時尚完美結合,耐人尋味

“十”字型寶花紋結構

唐初之時,寶花紋結構比較單一,通常以“十”字為主,講究的是軸對稱之美,只要將上下或者左右進行填充即可,這時候的填充方式我們稱之為二方連續,是一種相對簡單的連續方式,所謂“二方”,意為上下或者左右二方,這一點根據“十”字的特點就可以理解。

土貢寶花花紋等羅,白編交梭十樣花紋等綾。—《新唐書•地理志五》

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白居易《杭州春望》

詩中所指的柿蒂花,就是一種最簡單的“十”字結構寶花紋樣式。

隨著人們對美的要求不斷增高,不再滿足於簡單的“十”字結構,也不滿足二方連續的簡單填充方式,就開始將主花的四周都用賓花來填充,從而產生簡單意義上的四方連續,四方連續再繼續發展,演變成八方環繞,也就是將主花的四面八方全部用賓花填充,以達到更佳的審美效果。

所以,在盛唐時期,更多出現的就是圓形結構或者“米”字結構,意在追求一種中心對稱,點線面達到最佳幾何組合,實現最好的藝術效果,這個時候的寶花紋可以說發展到了頂峰。

寶花紋在唐朝服飾中的發展歷史:將藝術與時尚完美結合,耐人尋味

圓形寶花紋結構

這時的寶花紋看起來首尾相連,意味無窮並且四面八方皆環繞,花紋無窮無盡,找不到起點,也看不到終點。同時這種寶花紋的圓形寓意著團圓富強的意思,與當時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念相輔相成。

到了中晚唐時期,人們追求一種寬鬆較長的服飾,在寶花紋的運用上也是極為奢侈,多為“米”字結構,但是又達不到盛唐時期的那種圓形之美。

由於戰亂的原因,賓花數量以及連續方式也有所簡化,再不及盛唐那種藝術美,反而顯得有些蕭條頹廢之態。

寶花紋的結構複雜程度在當時直接與身份掛鉤,越是結構複雜,越是賓花填充豐富,越是採用八方環繞之類的藝術手法,就越顯得這件衣服的價值不一般。

衣服價值不一般,自然擁有這件衣服的人身份也不一般,這在當時也成為皇室以及鄉間土豪的攀比之物。

寶花紋在唐朝服飾中的發展歷史:將藝術與時尚完美結合,耐人尋味

初唐時期寶花紋樣式


四、寶花紋顏色發展史

通過對寶花紋的主體框架以及填充方式的瞭解,我們接下來就該研究一下當時寶花紋顏色的特點了。

初唐時期,社會還不夠穩定,繼承前朝的各種風格,尤其是石榴紋以及少數民族服飾的特點,當時的寶花紋顏色顯得十分浮誇,並且搭配不合理。

竇師綸,字希言,納言陳國公抗之子,處為太宗秦王府諮議,相國錄事參軍,封陵陽公, 性橋絕,草創之際,乘輿皆闕,赦兼益州大行臺檢校修造,凡創瑞錦宮綾,章彩奇麗,蜀人至今謂之陵陽公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隨著社會環境逐漸穩定,寶花紋的發展也越來越穩定有序,盛唐時期,基瓣(主花)用一兩種顏色來覆蓋,比如紅或者綠、黃或者藍皆可,當時尤以紫色最受歡迎,因為紫色為富貴象徵。賓花采用與主花相適應的顏色進行填充修飾,白色通常用於勾邊,不會成為主色使用。

寶花紋在唐朝服飾中的發展歷史:將藝術與時尚完美結合,耐人尋味

盛唐時期寶花紋顏色搭配

除此之外,還經常輔之以退暈的技術手段,以達到色彩雖然對比鮮明,但是由淺入深,沒有絲毫不和諧或者俗氣之感。

中晚唐時期,上邊說過賓花數量以及連續方式發生簡化,所以在顏色填充方面也有所變化,與盛唐時期相比,中晚唐的寶花紋顏色要簡單單調一些,但主花還是以鮮豔顏色為主。


結語

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這也許就是寶花紋的發展歷史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唐朝的藝術手法從初唐的百花齊放但是沒有規律到盛唐時期的整齊劃一,追求極致對稱美,最後發展到中晚唐的簡單風格。雖然談不上多麼波瀾壯闊,但是也從中讓我們看到那個時代很多關於審美的不同標準。

通過研究唐朝寶花紋的發展歷史,我們也可以瞭解到那個時期的藝術、生活甚至人文、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情況,這也許就是我們做這個研究最有價值的地方之一。

除此之外,我研究這一切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希望我們不要忘記那些曾經在歷史上出現過的充滿藝術美的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