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真正的治病,是從內心解脫開始!(寫給每個人)

真正的治病,是從內心解脫開始!(寫給每個人)

生病了,我們第一想到的就是去看醫生。但是,醫生真的能治得好我們的疾病嗎?事實證明還有很多疾病是醫學解決不了的。

有人會說,醫學都沒有希望了,怎麼可能會還有其他的治療法。有辦法嗎?有,當然有。但絕對不是普通醫學辦法,而是更高層次的治療。

今天跟大家探討一些關於疾病、生命的問題,本文摘取了多方觀點,由本人整理分享給大家,不是學術探討,也不為說服任何人,請勿抬槓。

真正的治病,是從內心解脫開始!(寫給每個人)

一切病先是“神”病

中醫認為一切病先是神病,然後是氣病,再到血病,最後才到什麼呢?形病。

疾病先從生命無形的部分,即從精神、信息的層面開始出問題;第二個階段,到氣的部分,能量格局和運行規律發生紊亂;第三個階段,到有形的疾病層面。

很多人的病,其源頭是某種很大的煩惱,很大的怨恨,或者很多他們無法解決的困惑。很多時候,病是因為他們不願意去面對、澄清、解決。

為什麼儒、釋、道這麼重視“慚愧”、“反省”、“懺悔”,先得覺察到自己錯了,才有“知非即離”的可能。

心念一轉,神氣也就轉了,生命列車的方向也轉了。

真正的治病,是從內心解脫開始!(寫給每個人)

當一個人的身體有大病的時候,已經是生命列車的方向錯了很久了。

但有一點一定要記得,信念隨時有機會轉回,信念一轉,神氣隨時有機會修正。

很多人對自己的生活、內心狀態、身心感受無知無覺,卻指望通過吃一把綠豆、幾根蟲草就能改變很多。這個對簡單輕靈的小雞、小鳥還行,我們這麼大、身心這麼複雜的人,要靠它來改變,不那麼容易。

除非你是非常乾淨的肉體、非常清淨的心靈,過著非常簡單的生活,否則,一把綠豆是調不動你的,一包湯藥也不太容易做到。

《黃帝內經》裡有一段對話:“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黃帝問岐伯,當一個人形體破敗了,氣血也耗幹了,治療就很難見效,這是為什麼啊?

“岐伯曰:神不使也。”

病人的神氣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醫生也沒有辦法調動了。

黃帝接著問:什麼是神不使呢?

岐伯回答:“針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榮衛不可復收。何者?嗜慾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馳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這段話大家慢慢玩味,為什麼現在病越來越多,越來越不好治,可以從這裡找原因。

一切的源頭,在於無形的思想、精神,然後才有了能量,然後才化生為物質。

所有的病,或者說這個世界的開始,都是這麼來的。

真正的治病,是從內心解脫開始!(寫給每個人)

養生就是調柔身心

《黃帝內經》對養生和養神還有一個更高的要求——“恬淡虛無”,接近道家、佛家成就者的狀態。

“恬”是安靜、安然的意思,帶著放鬆的、微微的甜美。

而電視劇裡常見的大喜大悲是相對偏執、失中、失守的狀態,不是一個平常的中和狀態。

這個“恬”如果換成“甜”,即“甘”的意思,中藥有一個原則叫做“甘以緩之”,意思是所有的藥,只要是甜的,比如甘草,就能讓人的精神、身體的運轉,包括人看待問題的方式及態度柔和、緩和起來。

現在很多病,源自缺乏“緩”。

比如:神經衰弱、焦慮症、躁鬱綜合徵等,都是這個時代常見的,其實是大家陷入了一種太快、太急了的精神心理生活狀態。

真正的治病,是從內心解脫開始!(寫給每個人)

太急了,神就飄在外面,氣機也浮動不定,既緊且亂,生理功能也就跟著失調了。

“淡”是什麼意思呢?“不那麼在意,無可無不可,都可以。”於是就有了很大的空間,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而不是有所期待,執著於目標,也沒有想要控制局面。

所求所想的少一點,有為的習性輕一點。

佛法常說“自淨其意”,儒家講“思無邪”,道家說“為道日損”,都在講要簡單一些,樸素一些。

對身體差的人,我有個建議:不要學得太多太雜。

現在不少人身心疲憊,但學習熱情很高,什麼中醫、國學、身心靈樣樣都不放過。無論是善意還是惡意,都是意,意最好不要動得太多。當身體弱的時候,神氣是不容易收住的。

從中醫養生,從道家、佛家來說,修心都是第一位的,因為那個時候你的身體像電子天平一樣敏感,一個想法湧動就會有很大的變化。

南懷瑾老師的書裡常常提到,打坐坐到比較細微的時候,你的一個念頭,身體都會有變化,都會有感覺,那個時候自然就不敢亂動念了。亂想亂看就會不舒服。

真正的治病,是從內心解脫開始!(寫給每個人)

慈悲是長壽的秘方

前些年有件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一天,我心裡覺得煩悶,就獨自一個人在醫院散步,路過病房時,我看見許多病人臉上那或痛苦或呆滯或絕望的表情,惻隱之心便油然而生。

令人驚奇的是,有了惻隱之心後,不知不覺,自己所有的煩惱都煙消雲散了。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非常平靜,氣血無比暢通,第一次真正體會到了《黃帝內經》說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於是,我恍然大悟,原來人完全可以從喜、怒、憂、思、悲、恐、驚中走出來,上升到另一個更高的層次,這個層次就是慈悲。有了慈悲之心,人便能超越七情,真正擁有心平氣和的心境。

人可以沒有多少錢財,沒有多高地位,沒有多大名聲,但他一定要有慈悲之心,人生真正的幸福和健康不取決於錢財和名聲,只取決於你的心境。

真正的治病,是從內心解脫開始!(寫給每個人)

以情制情,你得到的無非是另一種情;以慾望來滿足慾望,你得到的是更大的慾望。

人生以錢財地位和名聲為目的,那麼,人就會整日生活在興奮、憂慮、恐懼和悲傷當中。沒成功時,有無數憂愁和抱怨,為吃憂愁,為穿憂愁,為房憂愁,然後便會陷入沒完沒了的抱怨之中;成功時,又會興奮過度,得意忘形;等到功成名就,人又會充滿恐懼、焦慮,怕失去地位,怕失去財產,怕生病,怕老,怕死。

人真的很可憐,總是屈服於自己的慾望,深陷七情的泥潭。

人要從七情中解脫出來,就必須有一顆慈悲之心。人有了慈悲之心,就會變得寬容;人一寬容,氣就不會鬱滯;氣不鬱滯,血就暢通。所以,心寬一寸,病退一丈。

寬恕是一味良藥,寬恕別人,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別人,而恰恰是自己。因為你在寬恕別人的同時,也就敞開了自己的心靈。心靈一敞開,憤怒、怨恨和恐懼就會悄悄溜走,你的內心沒有了鬱滯,氣血也就暢通了。所以,寬容的人容易健康長壽,而凡事斤斤計較之人往往福薄。


我是中醫老劉,專注中醫科普

健康問題可評論留言,有問必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