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楊普義:歲朝圖一

《後漢書》卷39《周磐傳》記載:“歲朝會集諸生,講論終日。”唐代章懷太子李賢注曰:“歲朝,歲旦。”自漢武帝以後,“歲朝”均指得農曆正月初一。

與過年有關的節令畫在古代多稱之為“歲朝圖”——它始於唐代,起先不過是一些仕紳、文人在大年初一將金石、書畫、古董等雅玩之物精心擺設於臨窗的案几上,漸漸地也有將這些物品勾染成畫掛壁,意在祈福納祥。

至兩宋,這些雅事在宮廷中正式興起,宋徽宗(1100-1126年在位)每逢春節將臨,乃命其圖畫院的畫師們描畫冬季不能見到的花卉禽鳥,陳列宮中,以增添歲朝的喜慶氣氛——流傳至今年代較早的作品是北宋畫家趙昌與董祥創作的《歲朝圖》。

楊普義:歲朝圖一


▲[北宋]趙昌《歲朝圖》,絹本設色,103.8×51.2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後,“歲朝圖”的內容逐漸擴展,經明、清而至近現代,大至文房器物,小至燈籠、鞭炮、果蔬等日常生活用品,都成為圖上的吉祥物,日益成為一種雅俗共賞、意蘊豐厚,融詩、書、畫、印於一體的畫種。

楊普義:歲朝圖一


▲[清代]愛新覺羅•弘曆(乾隆皇帝)《歲朝圖》,紙本設色,尺寸不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其中,“歲朝圖”作為古代宮廷春節一種重要的繪畫題材,不僅宮廷畫師們要按時呈交“年例畫”,擅長繪畫的皇親、大臣也常常以繪畫的形式向皇帝恭賀新春。不僅如此,有時皇帝也會親自繪製“歲朝圖”表達新年的祝福。

楊普義:歲朝圖一


▲[清代]光緒皇帝《歲朝清供圖》,絹本設色,73×39cm。私人藏品。

而無論畫家書畫,還是皇帝御筆,此類創作一般分為兩種:一是描繪辭舊迎新的慶賀祝拜場景;二是以蔬果、文房等入畫,賦予其吉祥寓意與文化內涵,多以“歲朝清供圖”命名。通過前者可以一窺古人的迎春習俗,後者則反映出文人墨客的古雅情調。與此同時,由於春節的宗教功能逐漸弱化而娛樂性逐漸增強,人們在力圖營造歡慶氛圍的同時,也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楊普義:歲朝圖一


▲[南宋]佚名《歲朝圖》,絹本設色,尺寸不詳。上海博物館藏。

“清供”,又稱清玩,由佛前供花發展而來。最早是以香花蔬果替代告朔之牛羊,而後發展成為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在內,一切可供案頭賞玩的文雅物品的統稱。

清供有兩層意思,一指清雅的供品,如松、竹、梅、鮮花、香火和食物;二是指古器物,盆景等供玩賞的東西,如文房清供、書齋清供和案頭清供。清供發源於佛像前之插花,最早為香花蔬果,後來漸漸發展成為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在內的一切可供案頭賞玩的文物雅品。

楊普義:歲朝圖一


▲[元代]錢選《歲朝清供圖》,絹本設色,95×61cm。私人藏品。

舊時清供分類很細,大致有文房清供、案頭清供等,也分“有名之供”和“無名之供”。有名之供,可按節日分,如歲朝清供、瑞陽清供、中秋清供等;亦可按禮俗分,如壽誕清供、婚喜清供、成人清供等。無名之供,是在非節日之時隨心無來由地擺上幾樣物什,比如有朋自遠方來,送了水果、盆栽,主人便找相配的果盤花案來“供奉”。

清供始於秦漢 盛於明清

研究者指出,秦漢時期文房清供就已經出現。唐宋時期的文人們熱衷於對筆墨紙硯和古器物的賞鑑,所謂“吾所好,玩而老焉可也”。

楊普義:歲朝圖一


▲[南宋]李嵩《花籃圖》,絹本設色,26.1×26.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從宋代開始清玩被認為是文士風雅的標誌之一。南宋末年,趙希鶴在《洞天清祿集》中,將文房清供列為十項,即硯屏、琴、硯臺、玩石、古畫、筆墨真跡、古今石刻、鐘鼎彝器,以及文房之中的水滴、筆格。

至明時,清玩之風表現出有增無減之勢,已經成為文人之間的普遍現象,清供圖的形制逐漸成型。《格古要論》又將文房清供列為十三項,即古墨跡、琴、碑法帖、 硯、古畫、古錦、銅器、金石遺文、瑰寶、窯器、異木竹、怪石等;至明末屠龍著書,又將文房清供列為45種之多。明代文人以宋人為典範,追求雅緻的生活情 調,極重書齋之陳設,“齋中清供”在明代頗為盛行。

楊普義:歲朝圖一


▲[明代]邊景昭《歲朝圖》,絹本設色,229×110cm。私人藏品。

“齋中清供”在很多古代的畫作中得到體現,比如被反覆演繹的《西園雅集圖》。在李公麟、顧知、陳洪綬、周翰、王式等人創作於從宋到清不同時期的《西園雅集圖》當中,都可以看到不少“清供”的圖像。

到了清代,清供繪畫發展至鼎盛,特別是清中期以後,帝皇的喜好推動了清供畫的發展,富裕的市民階層迎合時尚,對清供畫需求旺盛,於是許多畫家熱衷於畫這一 題材。如邊壽民、虛谷、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王震、齊白石、王雪濤、唐雲等都畫過大量歲朝清供圖,風格多樣,以民間常見之物入畫,技法多以大寫意見長。總體而言,清供的鼎盛時代應在明清。

楊普義:歲朝圖一


▲[清代]改琦《歲朝集吉圖》,絹本設色,101×46cm。私人藏品。

清供圖是文人畫的固定題材之一

“清供”在中國古代,特別是明清之後的文人生活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清供之盛行,甚至成了書畫、雕刻的一個重要題材,稱作“清供圖”。“清供圖”和“四君子圖”、“歲寒三友圖”一起成為當時文人畫題材中較為固定的圖式,在中國繪畫史上寫下了重要一筆。

楊普義:歲朝圖一


▲[清代]八大山人 1686年作 芝蘭清供圖

畫瓶插紅梅、盤養水仙,旁邊散著幾隻佛手、柿子、如意,就是春節前後的“歲朝清供”;若畫了一瓶菖蒲、艾草,下面配著粽子、五毒,則是“端午清供”;如果是幾根蘿蔔,一棵白菜,乃至玉米倭瓜,便是體現山居風情的“山家清供”……

所以畫家在創作節日、禮俗類題材的清供畫時,除了藝術形式以外,還要考慮如何通過各種物象的配搭傳遞出吉祥寓意。

楊普義:歲朝圖一


齊白石 報道平安

如想要表達“歲歲平安”的祝福,一般會選取稻穗、花瓶、蘋果、鵪鶉等;想要表達“福氣”,可選取佛手、香櫞、蝙蝠等;想要表達“長壽”可選壽石、月季、菊 花、松柏、蟠桃等;想要表達“多子多孫”可繪石榴、葡萄、葫蘆、蓮蓬等;想要表達“富貴榮華”多用牡丹、芙蓉、桂花等。這種巧妙的組合,吉祥的寓意,從古傳承至今。

歲朝圖畫筆如生

新春以“清供”入畫的畫作,被稱之為“歲朝清供圖”或“歲朝圖”。“歲朝圖”蘊含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給節日平添祥和喜慶的氣氛。

清中後期,“歲朝圖”在書畫領域很是盛行,畫家們以清供之品入畫,兼工帶寫,敷衍成詩,使之成為圖文並茂的文人畫。這一風氣在揚州畫派和海上畫派中尤為興 盛,許多畫家都創作過“歲朝圖”,有代表性的就有李鱔、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等。其中,任伯年的天竹、齊白石的萬年青都堪稱佳作。

楊普義:歲朝圖一


吳昌碩 吉慶平安

歷代諸多文人畫家都喜歡在這一天繪製《歲朝清供圖》,作為新年伊始的首幅作品。如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其最大的特點是很少取材於牡丹,他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話披露了其用意,文曰:“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

“歲朝圖”中,多福多壽的佛手,多子多孫的石榴,年年有餘的鯉魚、蓮藕,喜上眉梢的梅花、喜鵲,平安如意的花瓶、如意等,都是畫家筆下常見的吉物。

楊普義:歲朝圖一


▲[明代]陳鴻綬《歲朝清供圖》。

祈福納祥歲朝圖

彷如鄭板橋路經揚州東郭市上,見有元人李萌《歲朝圖》一幅,愛不釋手,雖“幾於破亂不堪”,但慧眼識真,擲錢買下。重新裝裱後懸掛書齋,歲朝清賞,聊以自娛,並賦七言志意:“一瓶一瓶又一瓶,歲朝圖畫筆如生。莫將片紙嫌殘缺,三百年來愛古情。”

清供畫,蘊含著中國傳統士大夫生活與文人生活中最雅緻精微的部分,與庶民最樸素美好的祈願,可謂是真正的寓雅於俗、雅俗共賞。

楊普義:歲朝圖一


▲[北宋]蘇漢臣《五瑞圖》,絹本設色,165.5×102.5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楊普義:歲朝圖一


▲[元代]佚名《歲朝圖》,紙本設色,尺寸不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楊普義:歲朝圖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