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外蒙古,清廷根據統治政策的需要,將蒙古分為內屬蒙古與外藩蒙古

外蒙古(西里爾蒙古文:Ар Монгол )是一個歷史名稱,總面積約180萬平方公里,包括今日的蒙古國(佔地156.65萬平方公里)和俄羅斯聯邦圖瓦共和國(佔地17.05萬平方公里)等地區。

清廷根據其對蒙古地區統治政策的需要,將蒙古地區分為內屬蒙古和外藩蒙古。外藩蒙古指以世襲札薩克為旗長的蒙古各旗,與內屬蒙古相對。外藩蒙古又分為內札薩克蒙古和外札薩克蒙古。外札薩克蒙古又稱外札薩克,狹義的外札薩克蒙古即外蒙古,包括喀爾喀四部;廣義的外札薩克蒙古還包括西套蒙古、科布多蒙古、青海蒙古、新疆蒙古。根據《大清一統志》稱呼漠北為"烏里雅蘇臺統部",清末開始稱其為外蒙古,但實際上烏里雅蘇臺統部還有一些旗屬於內屬蒙古,故此稱並不準確。

外蒙古1921年宣佈脫離中華民國獨立後,1924年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國,1944年所轄的唐努烏梁海地區大部分併入蘇聯。1946年中華民國政府根據國際條約承認外蒙古獨立,國民黨當局赴臺後聲稱蘇聯背信棄義取消承認其獨立, 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 1992年改制後國號變更為蒙古國。 在中國民間有人用"外蒙古"一詞稱呼現代的蒙古國,作為非官方稱呼該詞實際並不準確。

外蒙古,清廷根據統治政策的需要,將蒙古分為內屬蒙古與外藩蒙古

外蒙古,首府為庫倫(現名烏蘭巴托),轄區包括今日的蒙古國全境,還包括今俄羅斯聯邦所屬圖瓦共和國、阿爾泰共和國、阿爾泰邊疆區的大部分領土(烏梁海地區)和被俄羅斯強佔現屬於哈薩克斯坦東北部的部分科布多地區以及俄羅斯哈卡斯共和國南部、克麥羅沃州南部部分地區,面積共180多萬平方公里。廣義的外蒙古還包括貝加爾湖與額爾古納河之間的部分地區(在中俄尼布楚條約中割讓予俄羅斯)和貝加爾湖西邊、南邊的部分地區(在中俄布連斯奇條約中割讓予俄羅斯),面積共計260多萬平方公里。

外蒙古,清廷根據統治政策的需要,將蒙古分為內屬蒙古與外藩蒙古

民國時期的外蒙古一詞,於中國清代俗稱為喀爾喀蒙古,喀爾喀又譯作哈爾哈﹐是蒙古語Халх的對音。轄下也有盟旗等類似省份、縣治的區劃。與內蒙古相同,清朝按照盟旗制度編為「盟」、「旗」,皆未建省,有外蒙古四盟。西方列強的到來,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中華民族的一統江山從此開始遭到破壞,我們祖先留下來的神聖國土開始慘遭瓜分、蠶食。清朝後期開始稱烏里雅蘇臺將軍轄區為外蒙古。中華民國成立後,即稱外蒙古。1915年《中俄蒙協約》簽訂後北洋政府設置蒙古地方,實施自治。1924年在蘇聯控制下改稱蒙古人民共和國。1928年國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沿用其為名義上的行政區劃名稱,不過即使於此,外蒙古之區劃或名稱仍於之後被大量引用。

外蒙古是指與清朝結盟較晚的大漠以北蒙古部族,他們屬於喀爾喀部的分支,因準噶爾部(西部衛拉特蒙古之一)的進攻,在清朝康熙時期始與清結盟,共同對抗準部,而後經歷雍正、乾隆兩代始正式歸附清朝。康熙三十年經多倫會盟(多倫淖爾會盟),喀爾喀部正式歸附清朝,當年(一說三十一年),始編蒙古旗分佐領,三十一年,各旗頒給印信,印文滿蒙兩種文字,旗之上設盟,乾隆十二年(1747年)給各盟長頒發所鑄印信,嘉慶間有盟四,旗八十六,佐領一百七十七。因歸附較晚,清代稱作外藩蒙古,以與早期即內附的蒙古各部相區別。其中外喀爾喀的車臣部、土謝圖部由清朝駐庫倫(今蒙古烏蘭巴托)辦事大臣管轄,賽音諾顏部、札薩克圖部由清駐烏里雅蘇臺的定邊左副將軍統轄。 清朝後期特指烏里雅蘇臺將軍轄區為外蒙古。中華民國成立後,沿用其稱呼。1915年"博克多汗國"取消後成立蒙古地方。1928年,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中國後,再次沿用北洋政府的蒙古地方作為行政區域劃分。不過即使如此,外蒙古之區劃或名稱仍於之後被大量引用。

外蒙古獨立是指外蒙古於20世紀前期從中國獨立出去的巨大歷史事件,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重要的時代之一。外蒙古包括現在的蒙古國以及唐努烏梁海地區。蒙古國是一個被國際社會廣泛承認的主權獨立的國家。而唐努烏梁海地區則先後被俄國、蘇聯控制,之後一部分被併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即現俄羅斯聯邦)的圖瓦共和國、布里亞特共和國、赤塔州等,另外一部分則被併入蒙古人民共和國。

外蒙古獨立是中國歷史的重大事件。斯大林強佔中國的唐努烏梁海、整個黑瞎子島、迫使外蒙古脫離中國獨立等,對中國造成極大的傷害。美、英兩國在未通知中華民國以及其他盟國之下,於1945年2月11日與蘇聯簽定涉及外蒙古以及中國主權的《雅爾塔協定》(又稱"雅爾塔密約")。其中規定:"外蒙(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應予保持。"

清末之前

蒙古高原上從古至今有多個遊牧民族和部族繁衍生息,如匈奴、柔然(鮮卑同種)、回鶻、突厥等。中國遼代時期,突厥勢力淡出該地區,蒙古人遷入,蒙古各部臣屬於遼朝。遼滅亡後,在13世紀初的金朝,蒙古人的首領成吉思汗統一了這一地區的所有蒙古部族,建立了大蒙古國(蒙古帝國)。其後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包括現在中國的大部、蒙古高原、朝鮮半島等。明朝時蒙古人退回塞外,維持北元政權,與明朝對抗。後來滿族統治者與漠南蒙古(即內蒙古)諸部結盟,建立清朝,統一中原。其他漠北、漠西蒙古部族也逐漸成為清朝的臣屬。1635 年,塞北諸部落向後金(大清)歸附,遂稱內蒙。此時外蒙由喀爾喀部(三部落總稱)統治下,地廣人稀。1660年,由突厥民族後裔建立瓦剌部落(土木之變生擒明英宗)分裂的一支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在葛爾丹汗的帶領下,進攻外蒙。喀爾喀三部落全面潰敗,商量救亡策略。面前有兩條路,一是投降俄國,二是歸附中國。庫倫活佛(喇嘛教,與清王朝信仰相同)作出了影響後世數百甚至數千年的決定,歸附中國,而不是向沙皇俄羅斯投降。他說:"俄羅斯持教不同,必以我為異類,宜投中國興黃教之地。"加之庫倫活佛與康熙帝玄曄私交實篤,外蒙最終主動歸附,清廷出錢出力,派精銳協防。1696年,葛爾丹大汗在清軍三路大軍圍剿下大敗,次年葛爾丹自殺。自此180多萬平方公里北方納入中國版圖。

外蒙古,清廷根據統治政策的需要,將蒙古分為內屬蒙古與外藩蒙古

明中葉,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孫巴圖孟克(達延汗)之幼子格埒森扎·札賚爾琿臺吉有七子,分居喀爾喀河流域,這七個鄂托克(領地)被稱為"喀爾喀·多倫·和碩",即喀爾喀七部或喀爾喀七旗。康熙二十七年(1688),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進攻喀爾喀蒙古,喀爾喀七部舉旗南遷,投奔清朝,被安置在喀倫邊內。三十六年,噶爾丹敗亡,喀爾喀蒙古諸部迴歸舊牧地。這時喀爾喀分三部:土謝圖汗部稱中路,車臣汗部稱東路,扎薩克圖汗部稱西路。雍正十年,喀爾喀親王額駙策稜在額爾德尼昭(即光顯寺,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前杭愛省巴彥溫都爾西北)大勝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策零,清廷以其"勞績懋著",從土謝圖汗部分出二十一旗隸屬於額駙策稜的賽音諾顏部,從此賽音諾顏部始為大札薩克,與三汗部並列為喀爾喀四部。至嘉慶間(1796~1820),喀爾喀四部有四盟,八十六旗。

土謝圖汗部 東界肯特山,西接翁金河,南臨瀚海,北靠楚庫河,接俄羅斯。始設十七旗,雍正間(1723~1735)增至三十八旗。嘉慶時(1796~1820)有旗二十:土謝圖汗旗、中旗、中次旗、中左旗、中左翼末旗、中右旗、中右末旗、左翼中旗、左翼中左旗、左翼前旗、左翼左中末旗、左翼右末旗、左翼末旗、右翼左旗、左翼左後旗、右翼左末旗、右翼右旗、右翼右末旗、右翼右末次旗、右翼後旗。諸旗會盟於汗山,稱為汗山盟,駐土拉河南北。有佐領五十九。

車臣汗部 東臨額爾德尼陀羅海,西接察罕齊老圖,南界塔爾袞柴達木,北鄰溫都爾罕。康熙間(1662~1722)編旗二十一。乾隆間(1736~1795)有旗二十三:車臣汗旗、中左旗、中左前旗、中右旗、中右後旗、中前旗、中後旗、中末旗、中末次旗、中末右旗、左翼中旗、左翼左旗、左翼右旗、左翼前旗、左翼後旗、左翼後末旗、右翼中旗、右翼中左旗、右翼中右旗、右翼中前旗、右翼左旗、右翼前旗、右翼後旗。諸旗會盟於克魯倫河巴爾和屯,稱為巴爾和屯盟,駐克魯倫河左右。有佐領五十四。

扎薩克圖汗部 東臨翁錦、西爾哈勒珠勒,西界喀喇烏蘇、額喇克諾爾,南接阿爾察喀喇託輝,北界推河。

清末的庫倫喇嘛康熙三十年,策旺扎布受封扎薩克和碩親王,始設八旗,後增至十二旗。雍正間增為十五旗,乾隆間增為十七旗。嘉慶時有旗十九:扎薩克圖汗旗、中左翼左旗、中左翼右旗、中左翼末旗、中右翼左旗、中右翼末旗、中右翼末次旗、左翼中旗、左翼左旗、左翼右旗、左翼前旗、左翼後旗、左翼後末旗、右翼前旗、右翼後旗、右翼後末旗、右翼右旗、右翼右末旗、附輝特旗。諸旗會盟於扎克河源畢都哩雅諾爾,稱為扎克河色欽畢都哩雅諾爾盟,駐杭愛山。有佐領二十五。

賽音諾顏部 東界博羅布爾哈蘇多歡,西接庫勒薩雅索郭圖額金嶺,南臨齊齊爾哩克,北接齊老圖河。雍正十年從土謝圖汗部分出二十一旗隸屬額駙策稜的賽音諾顏部,始別為一部。嘉慶時有旗二十四:賽音諾顏旗、中左旗、中左末旗、中右旗、中右翼末旗、中前旗、中後旗、中後末旗、中末旗、左翼中旗、左翼左旗、左翼左末旗、左翼右旗、右翼中左旗、右翼中右旗、右翼中末旗、右翼左末旗、右翼末旗、右翼前旗、右翼右後旗、右翼後旗、右末旗,另附厄魯特前旗、厄魯特旗。諸旗會盟於齊齊爾哩克,稱為齊齊爾哩克盟,駐翁金河北。有佐領二十五。

1854年沙俄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說"中國一旦發生政變,也不應容許中國新政府把權力擴張到蒙古,在這種情況下,蒙古應受到俄國保護"。 1911年(宣統三年),以哲布尊丹巴為首的外蒙古封建上層,在沙俄策動下宣佈"獨立",建立"大蒙古國政府",驅逐清朝政府駐庫倫辦事大臣,私自與沙俄簽訂非法的《俄蒙協約》(即《庫倫條約》)。

民國初期

八世哲布尊丹巴稱帝后所用旗幟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中華民國的建立,標誌著中國從此結束了封建統治時代,然而由於模仿西方(美國)的民主政治制度,無視中國仍存在各系軍閥的國情,建立起來的中華民國,沒有著統一的強大的政治力量,議會選舉制被軍閥利用,中國不久就進入了混亂的內戰內鬥的軍閥割據時代。1911年(清宣統三年),辛亥革命後,隨著清朝統治的逐漸瓦解,在沙皇俄國駐庫倫(現烏蘭巴托)領事的策動下,外蒙古活佛八世哲布尊丹巴派杭達多爾濟、車林齊密特出使俄國,後博克多格根在庫倫宣佈獨立,建立"大蒙古國(博克多汗國)"政府,自稱日光皇帝,年號共戴。隨後俄蒙軍隊包圍了清政府駐庫倫的蒙古辦事大臣衙門,解除了清軍的武裝,並將辦事大臣三多及其隨從人員押送出境。此獨立未被當時的清朝政府和後繼的中華民國政府承認。1911年外蒙古叛軍,在沙皇俄羅斯鼓動下,驅逐清政府官員,侵入內蒙古,在全國人民的強烈要求下,袁世凱出兵經過三年收復內蒙古,但沒有收復外蒙古。

外蒙古,清廷根據統治政策的需要,將蒙古分為內屬蒙古與外藩蒙古

1919年11月7日,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和政府首腦段祺瑞遂決定出兵外蒙,派徐樹錚率兵進入外蒙古庫倫,挾持"內閣理"巴德瑪·多爾濟,軟禁哲布尊丹巴活佛,全面否定《中俄聲明》。同年11月17日,外蒙古正式上書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呈請廢除俄蒙一切條約。南方孫中山護法軍政府亦致電慶賀。11月22日以《中國大總統公告》下令取消外蒙古自治,恢復舊制。同時取消《中俄聲明》和《恰克圖協約》,北京政府在庫倫設立"中華民國西北籌邊使公署",由徐樹錚部在外蒙古駐防。孫文因此讚揚徐樹錚:"徐收回蒙古,功實過於傅介子、陳湯,公論自不可沒!" 但是徐的鐵腕政策導致更多的王公喇嘛的不滿,徐也沒有對外蒙長期經營,而是抽調外蒙北洋軍入關作戰。


外蒙古,清廷根據統治政策的需要,將蒙古分為內屬蒙古與外藩蒙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