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多爾袞是如何整死皇太極長子豪格的?

縱橫國史


小時候看《孝莊秘史》,一度認為裡面的多爾袞有勇有謀,重情重義,簡直是大眾情人的典範,但歷史上真正的多爾袞不僅是個雄心勃勃的野心家,而且貪權好色、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為了爭奪皇位,還下手殺死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豪格畢竟是個皇子,多爾袞又是怎麼置他於死地的呢?那就從多爾袞開始說起吧。

多爾袞究竟有厲害?

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大妃阿巴亥所出。自小便受到努爾哈赤的喜愛,八歲的時候就被立為和碩額真,有權參與國事,可以說是贏在了起跑線上。十四歲的時候就被封為了貝勒,十七歲的時候就跟隨皇太極出征,四處征戰,立下赫赫軍功。

在征服蒙古察哈爾部時,多爾袞因為戰功顯赫,被賜號“墨爾根戴青”,這是一種殊榮,在滿州受到這個封號的人,其他人必須喊他的封號,如果有人違反了,男的就要當眾摘掉佩戴的刀劍,女的就要當眾脫掉裙子,以示懲罰。此後幾年,多爾袞又率兵收降了蒙古的額哲,並拿到了元朝的傳國玉璽,獻給皇太極。次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多爾袞的地位也水漲船高。

皇太極論功行賞,年僅二十四歲的多爾袞被封為和碩睿親王,六王之中,位列第三。崇德三年,多爾袞奉皇太極之命南征明朝,大敗明軍,一年之間,攻陷了三十六座城池,招降了六座,俘獲人畜26萬,其驍勇善戰,可見一斑。

多爾袞多年英勇征戰,功績卓越,深得皇太極的器重,皇太極便將吏部交給了多爾袞管理,此外文臣武將的調令升遷,各部的官員的任命都要經過多爾袞的審批,此時的多爾袞,在清廷中的影響力已經不可小覷。

在打理朝政的過程中,多爾袞也日益感受到了權利帶來的美妙之處,野心也更加膨脹,想要獨攬大權,畢竟到手的肉誰想分出去一半呢?這也是他後來殺掉豪格的一個重要原因。

皇太極死後,豪格最有機會繼承皇位,為何最後卻失之交臂?

愛新覺羅·豪格,皇太極的長子,也是多爾袞的侄子。少年時就十分聰穎,而且善於騎射,武藝不凡。少年時期就跟隨父親皇太極征討多個蒙古部落,因其戰功,被祖父努爾哈赤封為“貝勒”。隨後幾年更是四處征戰,攻克香河、討伐察哈爾部、擊敗明軍,為大清開疆擴土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但豪格這個人一直不太受皇太極的喜歡,主要是因為豪格管不住自己那張嘴,說了皇太極的壞話,還常常口出怨言。

皇太極稱帝后,豪格作為皇長子被加封為和碩肅親王,掌管戶部的事務。豪格受命討伐明朝殘餘的兵力,在崇德七年,豪格帶兵,趁夜偷襲,攻破松山,又和濟爾哈朗一起攻下了塔山,取得了輝煌的戰果,豪格也因此受到了獎賞。

但此時的皇太極已經是纏綿病榻,命不久矣。崇德八年,皇太極突然病逝,沒有留下遺詔。而皇長子豪格和皇弟多爾袞就成為了奪嫡的兩大陣營,豪格多年征戰,戰功赫赫,作為皇長子繼承皇位名正言順,但多爾袞掌管朝政,勢力龐大,支持者眾多,以皇太極生前沒有立豪格的意願為藉口,反對豪格繼位。

兩人相持不下,動用武力也都沒有必勝的把握,只好僵持著,但國不能一日無君,經過多次協商,雙方意見達成一致:由當時年僅六歲的福臨繼位,濟爾哈朗和多爾袞為攝政大臣,輔佐新帝。不得不說一句,福臨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六歲就當了皇帝,但卻受多爾袞鉗制多年。

豪格和多爾袞其實想法都差不多,只要不是對方繼位,其他的都可以。但終究還是多爾袞棋高一著,豪格這一放手,與皇位基本無緣了。

多爾袞是如何設計除掉豪格的?

在軍事實力上多爾袞與豪格可謂是旗鼓相當,而豪格卻有一個多爾袞望塵莫及的優勢,就是他是皇太極的長子,福臨的兄長,是兩黃旗眼中可以繼承皇位的人,而且豪格政治與軍事能力雙優,正所謂臥榻之上豈容他人酣睡,多爾袞與豪格之間必有一戰,不死不休。

不久之後,多爾袞就以“縱容部下冒領軍功,又任用罪人子弟”為由,將豪格逮捕關押,兩個月之後,豪格死於獄中,死因不明。局面到了這個份上,到底是不是多爾袞下的手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時人與後人都會把這筆賬算在他頭上,這個鍋一定是他的!

其實多爾袞打擊豪格是政治鬥爭,司空見慣也沒什麼好指責的,令人詬病的是,事後多爾袞還將豪格的的側福晉、自己的侄媳婦,公然收房。於是便有人揣測,其實多爾袞早就與豪格的側福晉有私情,嫌豪格礙事,擋著兩人的路了,才下手殺了豪格。

值得一提的是,豪格是正藍旗之主,手裡有可調遣的軍隊,為什麼會如此輕易的就被多爾袞扔進了監獄裡,還死的不明不白呢?其實也簡單,豪格是武將,順治登基後,明朝殘部依舊活躍,豪格要帶兵出征,朝堂之上就是攝政王多爾袞一手遮天,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想整治豪格自然也是不費力氣。


史論縱橫


努爾哈赤死的時候,正妻是多爾袞的媽媽阿巴亥。皇太極說,大汗(努爾哈赤)生前讓阿巴亥殉葬。阿巴亥不願意,說自己有孩子,而且小兒子多鐸還很小,需要照顧。皇太極說,大汗的遺命不能違背,逼著阿巴亥殉葬。阿巴亥無奈,穿上盛裝,自縊而死。



阿巴亥有三個兒子,阿奇格、多爾袞和多鐸。當時多爾袞16歲,是皇太極最有力的汗位競爭對手,阿巴亥死了,多爾袞的競爭力也就沒了。皇太極順利登上汗位。

有兒子的汗王后妃殉葬沒有先例,阿巴亥的死顯然是皇太極逼的。皇太極不但是多爾袞的競爭對手,而且還是殺母仇人。多爾袞表面上和皇太極關係很好,實際上心裡不知多恨皇太極。



皇太極突然駕崩,這時多爾袞31歲,正是好年齡,而且戰功卓著,是接班人中最優秀人選。這時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出來與多爾袞爭,多爾袞無奈只好妥協,讓愛新覺羅.福臨繼位,他當攝政王。就這樣他又與皇位失之交臂。

可以說,多爾袞與皇太極和豪格父子是有宿怨的。

順治元年,何洛會向多爾袞告發豪格,說豪格私下議論多爾袞,命短福薄,要想壽終正寢,就得棄官回家,過粗茶淡飯的生活。像現在這樣子,說不定哪天就死了。還說,後悔當初的退讓,使多爾袞得勢。多爾袞身邊的大臣認為豪格這是有意謀反,需就地正法。



多爾袞要殺豪格,順治不讓,哭著鬧著,不吃飯。多爾袞無奈,只好作罷。但是在多爾袞心裡,這事兒他沒放下。

順治五年,豪格平叛張獻忠凱旋歸來,順治嘉獎豪格。而多爾袞以部下冒功,和任用罪臣楊善之弟吉賽為由,把豪格治罪,關入大牢,不久死於獄中。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殺死豪格,多爾袞就是為解心頭之恨。豪格死後,多爾袞納了豪格的妻子。

多爾袞死後,順治為豪格平反。

豪格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多爾袞其實也是。


有得觀史


皇太極突然撒手離去,讓朝廷上下措手不及,多爾袞和豪格兩人都有資本繼位,他們兩個都是戰功卓著,地位顯赫!而且各自勢力都很強,誰也不把誰放在眼裡。最後的結果是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福臨繼位,也就是順治皇帝。從此多爾袞和豪格結下仇恨! 順治帝年幼,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是輔佐大臣攝政王,管理國家和軍隊,可以以皇帝的名義發佈各種政令,權力很大。豪格沒有進入權力中心,多爾袞也不是那種心中豁達之人,一旦有機會他就會發起攻擊!

清兵入關前,豪格因為沒有繼承皇位,因而經常牢騷滿腹,並在多個場合表達對多爾袞的不滿。這讓多爾袞更加的不舒服,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正月,多爾袞將豪格削爵,順治皇帝死活不同意而復爵。清兵入關後,豪格被任命為靖遠大將軍,與衍禧郡王羅洛渾、貝勒尼堪一起進兵四川征討張獻忠,雖然豪格知道這是多爾袞借刀殺人,但他也沒有辦法。只得硬著頭皮去送死,但沒想到的是張獻忠不堪一擊,豪格親手射死張獻忠。得此喜訊,順治非常高興,嘉獎豪格,但豪格剛到北京不久,多爾袞便指使他人舉報豪格在西征戰爭時,欺騙手下殺良冒功,重用罪人子弟為將。把豪格關進監獄,不久便不明不白的死在獄中。豪格死後不久,多爾袞不顧孝莊太后和順治帝的極力反對,強行迎娶豪格福晉。可見多爾袞的狹隘與自私!

多爾袞為了除了豪格,本想借張獻忠的手除掉心腹之患,沒想到張獻忠不行,反被豪格殺死,沒有辦法他只能陷害豪格!可憐的豪格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死了!


一本夏


經過皇太極死亡,爭奪皇位無果的事實,多爾袞聰明地暫時後退一步,遵皇太極幼子福臨為繼承人,自己與濟爾哈朗輔政。

多爾袞深知自己只有兩白旗98牛錄,遠不是皇太極本系勢力兩黃正藍117牛錄的對手,何況代善兩紅與濟爾哈朗鑲藍96牛錄也是反對自己登位的,比如代善親自處決一子一孫作為擁護順治的宣示。

但是隨後的清軍入關過程,令最後決策者多爾袞威望大增。順治冊封為叔父攝政王,多爾袞已實質凌駕於濟爾哈朗之上。

第二年,1645年多爾袞再晉皇叔父攝政王,所用20種儀杖與順治相同,只數量略少。而輔政王濟爾哈朗只15種。

事實上多爾袞與皇帝已無區別。1646年,多爾袞將皇帝璽印全部拿到自己王府使用。1647年後不再向皇帝行跪禮。就是這一年,多爾袞抓住機會將濟爾哈朗踢出輔政王。

到此,經歷四年時間,多爾袞徹底控制中樞政權,才有機會收拾豪格這個最大政敵。

1648年二月,消滅張獻忠的豪格凱旋,次月就被逮捕下獄,四月處死。死後不僅正藍旗被吞併,連老婆都被多爾袞與阿濟格分了。


四川達州


愛新覺羅·豪格毓質名門,一生為後金(後改國號為清)征戰沙場,戰功赫赫,是清王朝逐鹿中原問鼎天下的功臣,豪格在朝廷中有著眾多的支持者,為何在與多爾袞爭奪帝位的過程中失敗?為何在打敗張獻忠凱旋而歸後暴斃?為何豪格去世後連遺孀會另嫁他人?豪格為何會有光輝的前半生和身敗名裂的後半生?歷史留給我們太多寶藏值得我們去挖掘。

一、一帆風順的年少時光

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皇太極鬆了一口氣,自己終於迎來了自己的長子,他的第二任大福晉烏拉那拉氏滿懷慈愛的看著這個稚嫩的嬰兒,期待這個嬰兒以後建功立業、馳騁疆場。皇太極端詳著自己的愛子,因為滿族有以體貌特徵來起名的傳統,因為孩子的耳垂比較小,就給自己的長子其名為豪格。不得不說皇太極還是一個預言家,在我們傳統的觀念里耳垂比較大的人有福,豪格的名字有點暗示以後的悲慘命運,不過這都是筆者的戲說而已。實際上,豪格的童年時光是幸福的,至少是十分順利的,滿族當時是處在上升期,豪格接受的教育就是如何成為一個偉大的將領,豪格這一點是不負眾望的。在其幼年就跟隨父親皇太極征討蒙古、察哈爾等部落,豪格對作戰從小就耳濡目染,在一次次的隨父作戰中表現英勇,被努爾哈赤封為貝勒。

愛新覺羅·皇太極

明天啟六年(1626年),豪格跟從自己的二伯父代善等人征討蒙古扎魯特部,他在這一場戰役中表現尤其突出,親手斬殺了扎魯特部的貝勒鄂齋圖,豪格通過這一戰在軍中樹立了威望,從此就開始逐漸積累自己的勢力,那時豪格只有17歲。

從豪格出生到皇太極稱帝的這一段時光他都是順利的,都是在一步步地往上升的,在這期間豪格都是在為後金征戰。明天啟七年(1627年),豪格參與寧錦之戰,在錦州擊敗明軍,獨立率軍維護塔山糧運。明崇禎元年(1628年)協同濟爾哈朗征討蒙古古特塔部,大勝,盡收其部。明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繞道蒙古突入內地,豪格與莽古爾泰等人通視通州,之後包圍攻打北京城,擊潰明軍。後攻克香河。1632年,晉封和碩貝勒。

影視劇中的豪格形象

二、親王之路

明崇禎九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豪格作為皇太極的長子被封為和碩肅親王,併兼管戶部。後因為嶽託流露出對皇太極有怨心,連坐被降為貝勒,解除戶部的職務,罰銀一千兩。不過很快就又獲得重用,和睿親王多爾袞一起攻打錦州,仍然掌管戶部。不過之後豪格的經歷就開始起起伏伏,據《清史稿·卷二百十九·列傳六》載:

四年四月,師還,賜馬二、銀萬,復攝戶部,復原封。又偕多鐸敗寧遠兵,斬明將金國鳳。五年六月,偕多爾袞屯田義州,刈錦州禾,克臺九、小淩河西臺二。明兵夜出襲鑲藍旗營,擊敗之。又擊洪承疇杏山,偕多爾袞圍錦州。坐離城遠駐,復遣兵還家,降郡王。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豪格和濟爾哈朗一起攻克塔山,取得了松錦大戰的輝煌勝利。戰後敘軍功,豪格恢復原封,被賜馬鞍一副、蟒緞百匹。

豪格的親王之路走得磕磕絆絆,這與豪格心高氣傲、缺少謀略有關,這一點在他即將到來的與多爾袞的皇位爭奪戰中顯現出來。

三、奪位之爭

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極猝然崩逝於盛京後宮,生前未立下遺旨。按“立長”的規矩,由豪格繼承大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且豪格力大超群,久經沙場,屢建軍功。但皇太極生前並未有立豪格為嗣的舉動。當時的多爾袞由於功勞太大,支持者又多,勢力也大,成為了豪格的最大的對手。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都是合情合理的,所以就以豪格和多爾袞為首展開了激烈的皇位爭奪戰。

原由皇太極直接掌握的兩黃旗的將領,主張擁立豪格繼承大位。實際上他們支持的皇太極的兒子,按照當時的傳統,兩黃旗是在八旗中等級最高的,如果皇位換成別的旗主,他們就會換顏色,降低地位,所以,如果皇太極的兒子繼位兩黃旗將不會換顏色,實際上他們是在維護自己的利益。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朝廷重臣,相繼造訪肅王府上,表示擁戴肅王為君。德高望重的、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登基。論實力,豪格有正黃、鑲黃和鑲藍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領的正藍旗將領的擁護,在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當時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他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可見,擁戴豪格的主要原因也許是受漢族“立長”傳統理念的影響造成的。在皇位爭奪的天平上多爾袞與豪格難分伯仲。

《孝莊秘史》中豪格與多爾袞

但是,豪格失敗了,為什麼呢?我們來分析一下當時的形勢,多爾袞和豪格是直接的競爭者,當二者協商失敗時,就會付諸武力,而當時清軍還肩負有入主中原的重任,奪位之戰只能是造成國力的內耗,這顯然是雙方都不願意看到的。所以,當時德高望重的禮親王代善就提出立皇太極的五子福臨為帝的方法。這顯然是折中的想法,在當豪格和多爾袞爭執不下的時候,這顯然是一個最好的方法。首先對這個想法支持的是多爾袞,因為代善提出了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輔政擔任攝政王,福臨只有6歲,顯然沒有親政能力,這樣多爾袞只是名義上的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所以多爾袞是贊同的。再看看豪格一方,它的最有力的兩黃旗的支持者是贊同福臨繼位的,因為只要是皇太極的兒子他們都會同意。濟爾哈朗也是贊同的,福臨繼位他利益無損,所以實際上豪格的軍事支持就倒向了福臨一邊。綜上情況,福臨在沒有任何競爭的情況下成為了清王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

豪格失敗了。多爾袞成為攝政王,他會採取什麼樣的方法來打擊曾經的競爭者呢?

四、豪格人生的謝幕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豪格因為語言中傷睿親王多爾袞,被何洛會所告發,議罪被削爵。多爾袞對豪格的親信採取分化的政策,逐漸地豪格就成為了孤家寡人。清軍入關之時豪格率軍隨大軍進入關內。十月,清廷定都北京,攝政王多爾袞和順治帝大封諸王,念豪格跟從清軍平定中原有功,恢復原封和碩肅親王。

“殺人魔王”—張獻忠

順治三年(1646年),李自成的勢力基本被消滅之後,四川的張獻忠成為另一目標。故清廷命豪格為靖遠大將軍,與衍禧郡王羅洛渾、貝勒尼堪等一起西征。大破張獻忠的軍隊,豪格親自射死了張獻忠,攻破了張獻忠的一百三十多所營寨,斬首數萬級。捷報傳至京師,順治帝下詔嘉獎豪格。

《孝莊秘史》豪格班師後與多爾袞

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大軍班師回京,順治帝親自到太和殿設宴慰勞豪格。睿親王多爾袞與豪格素來存在嫌隙,不久就以隱瞞其部將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獄,四月死於獄中,年僅四十歲。

豪格的一生謝幕了,為清朝立下了赫赫軍功卻揹著罪名離開了,政治的殘酷令人唏噓。不僅如此,在豪格去世之後,多爾袞將豪格的福晉收房,多爾袞對豪格的打壓至此結束。直至多爾袞去世,順治親政才為豪格昭雪,重新封為和碩肅親王,並立碑。順治十三年(1656年),豪格被追諡,成為清代第一個被追諡的親王,稱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入太廟。

清初版圖

文史君說

《清史稿》對豪格是這樣評價的:國初開創,櫛風沐雨,以百戰定天下,系諸王是庸。在筆者看來,豪格是一個成功的將軍,但是不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他為大清征戰四方,但是奪位失利而倒臺,這是豪格的偶然,也是歷史的必然。在清初政治局面複雜的情況之下也只有多爾袞這樣的人才能夠肩負起一統中國的重任。豪格缺少經略四方的眼界與膽識,可以說豪格奪位的失利也是歷史選擇的結果。

參考文獻:

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1997年8月;

閻崇年:《清朝開國史》,中華書局2014年5月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


多爾袞整死自己的競爭對手豪格,過程是循序漸進的,他並沒有一下子就把豪格給殺了。這樣不止難度大,也不利於當時滿清局勢的團結。

多爾袞解決豪格的步驟可分為四步。

先從自己人下手,在從對手方面下手

第一步:先削弱當初擁立自己的兩紅旗。是的,你沒看錯,多爾袞成為輔政王后,第一件事就是清洗當初支持自己兩紅旗:旗主代善的兒子碩託和孫子阿達禮。

關於阿達禮的死因,這也是清宮疑案之一,正史記載他是和伯父碩託一起密謀推翻順治,立多爾袞為帝,結果被多爾袞下令處死了。不過這可能是多爾袞為了控制兩紅旗的勢力而製造的冤案,代善當時已經六十多歲了,只顧自保,他的四個兒子也只剩下一個碩託和一個年齡還小的滿達海,而兩紅旗的第三代也只有阿達禮比較厲害。

這一下子就除去了兩個定時炸彈,既防止了兩紅旗勢力過大而威脅到自己,也防止了他們倒向豪格那邊,畢竟兩紅旗家族可是有前科的(皇太極時期)。

第二步:分化、瓦解支持豪格的兩黃旗。要不是那六個歃血為盟的兩黃旗大臣,誓死捍衛皇太極的後代登基,多爾袞也不會與皇位失之交臂。要想除掉豪格,則需要先斷他的羽翼。

起初堅決支持豪格的六人為:索尼、鰲拜、圖賴、鞏阿岱、錫翰、譚泰。多爾袞以絕對的權力,分化了兩黃旗大臣,在六人中,或叛變跟了多爾袞,或被接連打壓(索尼和鰲拜)。


第三步:解決豪格。豪格因為沒了皇帝做,身邊的親信也被多爾袞弄得差不多了,結果一時腦抽說了多爾袞壞事,大抵是看多爾袞面相,說他不是有福長命之人之類的話。被正黃旗蒙古固山額真何洛會告發,豪格被削爵。

但這只是多爾袞處理豪格的前奏而已,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時還有另一個輔政王——鄭親王濟爾哈朗在,他也是當初堅定擁立皇子的人物之一,是皇太極的鐵忠死粉。現在要處置皇太極的兒子,多爾袞必須觀察清楚濟爾哈朗的態度。

第四步:殺豪格。鑑於濟爾哈朗在豪格辱罵輔政王事件中並沒有表現出什麼異常,多爾袞終於可以好好出這口怨氣了。

在順治三年,多爾袞派豪格和鰲拜出征四川張獻忠,並在次年以違規建制罷免了鄭親王濟爾哈朗的輔政王位置,由親弟弟豫親王多鐸頂上,至此,整個朝廷上都是多爾袞的人了。他終於可以好好地整治豪格了。

豪格在四川連戰連捷,平定了四川不說,豪格甚至親手射死了張獻忠。可立下如此大功的豪格,卻還是被多爾袞以隱瞞部下戰功、起用罪人揚善之弟吉賽這些無足輕重的罪名下獄了。

豪格在順治五年二月底被下獄,三月份就死於獄中,死得如此之急。要說多爾袞沒做什麼手腳的話,那絕對是不可能的。而且還有一種說法是:豪格在押入監獄途中,被多爾袞安排的兩白旗軍士亂刀砍死了。

不過豪格生前諸事不順,死後倒是備受榮譽:順治親政後平反多爾袞所制冤案,封豪格為和碩肅親王,立碑,順治十三年追諡為肅武親王,成為了清朝第一個被追諡的親王。


一貳一橙


縱觀清廷皇位鬥爭史,能與“九子奪嫡”同日而語的也就只有清初多爾袞與豪格的皇位之爭。豪格,作為皇太極的長子,在沒有遺詔的情況下,理應具有直接繼位的權力(滿人對嫡長子繼承製不是太是太過推崇)。豪格十七歲就跟著皇太極南征北戰,戰功赫赫,外加其兩黃旗正統的身份,幾乎是可以坐穩皇位,但是沒想到,又一後起之秀竟然橫在了他的面前,這個人就是多爾袞!

各位看官姥爺或許有些疑惑,為什麼小觻得要把豪格放在多爾袞前面說,其實,有很多人都被表象矇蔽了,其實豪格要比多爾袞年長。豪格1609年出生,多爾袞1612年出生,只因為輩分原因,豪格還得以叔叔相稱。多爾袞雖然帶兵較晚,但其頗具戰略眼光,很小年紀便展現出了軍事戰略家的眼光,很瘦皇太極重用。所以,在皇太極崩後,多爾袞依仗其軍工與威望,成為了豪格最大的競爭者。

豪格作為正統,擁有兩黃旗及諸多滿蒙大臣的支持。多爾袞作為軍事家,坐擁兩白旗,及諸多將領的支持。雙方一度劍拔弩張,充滿了火藥味。最後在代善、索尼等人的強力建議下,決定另立皇子。多爾袞、豪格相持不下,只能默許。正所謂,誰有槍桿子誰就有話語權,若是都有槍桿子,就看誰的槍桿子更長、彈藥更多。顯然,拋出軍事因素,多爾袞略勝一籌,在擁立問題上,多爾袞率先擁立福臨,止住爭端,博取了大多數族人支持,尤其是族長代善的支持。所以,順治繼位之後,多爾袞成為攝政王,豪格失勢。

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后,開始了入主中原的計劃,當然,整治豪格的行動也由此展開。最初,在揮師南下之前,固山額真何洛會投靠多爾袞,告發豪格惡語中傷攝政王,多爾袞大怒,將其削爵。清軍攻克北京之後,豪格因為戰功而恢復和碩肅親王爵位。李自成失勢之後,四川張獻忠成為大清禍患。多爾袞便又生一計,派豪格去攻打張獻忠,從而坐收漁翁之利。豪格失去了政治優勢,只能遵命。多爾袞是打仗的好手,但豪格也不是軟柿子,一度攻克四川,得到順治皇帝褒獎。在順治五年,豪格班師回朝後,順治帝親自到太和殿設宴慰勞豪格。

多爾袞不得不承認,他也沒有想到豪格居然能把四川的張獻忠搞定,但是多爾袞並不慌,因為在這幾年的光景當中,兩白旗勢力空前壯大,作為攝政王的多爾袞爺處處籠絡人心,豪格早已經不再是多爾袞的對手。於是乎,多爾袞以隱瞞其部將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獄。其實這也不是什麼大罪名,但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豪格入獄之後僅僅兩個月便死於獄中,死因不明,小觻得想,八成就是被多爾袞整死的。豪格死後,多爾袞和弟弟阿濟格還收編了豪格的兩個福晉,豪格可謂是敗得很徹底,直到順治親政後才平反昭雪。


秦風漢韻論古今


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皇太極長子、初代肅親王豪格去世,終年三十九歲。

而關於豪格去世的原因,一直以來也是眾說紛紜,比較主流的觀點是豪格在獄中遭到了殘酷的折磨與迫害,進而因精神分裂而死。除此之外,還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說豪格為人所暗殺,另一種是說豪格不堪獄中酷刑,自盡而亡。

然而就在其去世的數月前,豪格剛剛平定了張獻忠的大西農民軍政權,相傳豪格更是親手射殺了張獻忠,為大清王朝的一統天下,可謂是立下了不世之功。可即便如此豪格依舊難逃迫害慘死的悲劇結局。

皇太極去世後的大清皇位之爭,使得多爾袞與豪格的關係已然是勢同水火。

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去世,由於皇太極生前並沒有就皇位繼承的問題做出任何的交代與安排,隨之而來的就是長達十七天的大清皇位之爭。

這其中,最熱門的人選就是豪格與多爾袞。

豪格,皇太極的長子,被封為肅親王,位列“四大親王”之一,並且主管戶部事務。由於豪格有著皇太極皇子的身份,使得此時的豪格得到了皇太極生前親領的兩黃旗的支持,特別是以索尼、圖賴、圖爾格、拜音圖、何洛會、譚泰、冷僧機等人為代表的兩黃旗高級將領,非常堅定的表明了擁立豪格為帝的態度,再加上其掌管的正藍旗,豪格就此坐擁了三個旗的支持,實力非常強大。

多爾袞,皇太極時期被封為睿親王,同樣位列居“四大親王”之列,而他主管的是吏部事務。此時的多爾袞的身後有著他的兩位同父同母的兄弟阿濟格和多鐸的支持,這兄弟三人掌管著的是八旗中實力非常強大的兩白旗,單從牛錄數量來說,支持豪格的兩黃旗與正藍旗這三個旗的牛錄數量總和僅以非常微弱的優勢領先與兩白旗,可以說是勢均力敵,皇位的爭奪也就此陷入了僵局。

而就在兩方勢力僵持不下的時候,統領兩紅旗的禮親王代善和統領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先後表示支持豪格登基,這就使得豪格在“紙面”上的實力以及獲得的支持遠遠超過了多爾袞。於是,自覺穩操勝券的豪格說出了他那句令他遺憾終生的話:

“我福小德薄,焉能堪當此任。”

其實,這本就是一句再正常不過的客套話,如果是放在中原漢族王朝,“再三推辭”已經成為了一種規則與制度,也就是說推辭一次還不夠,要連著推脫三次,才能答應等上皇位,在傳統儒家文化中這本就是一種謙遜之道。然而這在當時漢化程度並不高的清朝朝堂上,卻完全沒有這層含義。

所以原本也只是想謙虛一下的豪格,卻立馬遭到了多爾袞兄弟的反擊,雙方局面又一次陷入了僵局,並且兩黃旗和兩白旗都在暗中佈置,隱隱有了火併的跡象。

在這樣的情況下,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豪格和多爾袞都不能繼位,而是由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登基。對此,豪格和多爾袞都沒有提出異議,就這樣,年僅五歲的福臨登上了皇位,這便是後來的順治皇帝。

有人說,是多爾袞阻礙了豪格的繼承皇位,讓原本屬於豪格的皇位易手他人,然而,恰恰是因為豪格,多爾袞才沒有能夠登基稱帝。

如果單純從身份來說,豪格在與皇太極的兩位幼子,即永福宮莊妃布木布泰所生的福臨以及麟趾宮貴妃所生的博穆博果爾相比,是有差距的,畢竟豪格的生母已經被努爾哈赤勒令同皇太極離婚,並且之後沒有得到任何的冊封,於是這就成為了豪格身份上的硬傷。在加上皇太極此前先後迎娶了三位出身於蒙古科爾沁部落的后妃,其中就包括了皇后哲哲,這都說明如果皇太極能夠繼續活下去,他必然會選擇帶有蒙古血統特別是帶有科爾沁血統的皇子繼承大位,從這個方面來說,豪格並非皇太極立儲的首選目標。

可遵照中國古代“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兄終弟及”的繼位原則,豪格坐擁了皇長子的身份,相較於多爾袞,他有著優先繼位的資格,再加上其戰功卓著,因而具有了很強的號召力與凝聚力,進而能夠將兩黃旗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重新團結起來,形成了對抗了多爾袞的勢力,讓多爾袞不敢輕舉妄動,更是將皇位成功留在皇太極的血脈之中。

而在濟爾哈朗提出擁立福臨為帝后,豪格儘管心中有著諸多的不悅與不服,但依舊非常坦然的接受了這個結果,並且對於福臨盡心竭力的輔佐,可謂是識大體、顧大局,更成為了牽制多爾袞勢力的重要力量,算是對順治有著巨大的貢獻。

然而,也正是因為如此,讓多爾袞與豪格之間產生了不可調和的尖銳矛盾,豪格不僅成為了多爾袞的“仇人”,更是多爾袞掌握權勢之路上,最為重要的政敵之一。

為扳倒豪格,多爾袞採用了從內部瓦解兩黃旗的方式對其進行打壓。

由於鄭親王濟爾哈朗對於順治登基有著“擁立之功”,在加強其在皇太極時期,本就僅次於禮親王代善,在百官次序中排名第二,所以濟爾哈朗當仁不讓的成為了第一輔政王。而多爾袞也因為其在皇太極時期的地位與功勳,也成為了輔政王,地位上排在濟爾哈朗之後。

可此時的濟爾哈朗,自知謀略與權術上的能力不及多爾袞,於是選擇了主動退讓,算是主動將自己置身於多爾袞之後,讓多爾袞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與此同時,“四大親王”中僅剩的禮親王代善,由於其年事已高,再加上被皇太極打壓了多年,儘管他有著極高的聲望與影響力,可早已遠離了權力的中心,處於安心養老的狀態,這就使得豪格成為了多爾袞最大的威脅。

當然,縱使多爾袞對於豪格是無比的憤恨,但是他並沒有馬上直接將矛頭對準豪格,一方面,此時的豪格雖然痛失皇位,並且被排擠出了統治核心,可依然有著非常強大的實力,另一方面,如果多爾袞在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下,貿然對豪格發難,必然引得代善和濟爾哈朗等人的警覺,反而將自身至於不利的境地。

於是,多爾袞選擇將兩黃旗作為了其首要的打擊目標,特別是此前扶保豪格的索尼、鰲拜等人,遭到了多爾袞的殘酷迫害,多爾袞如此行事除了是要削弱豪格的支持勢力外,這也是為了削弱順治皇權統治的根基,畢竟兩黃旗名義上還是順治皇帝親領的。

在多爾袞的高壓態勢下拜音圖家族首先叛變。

拜音圖的弟弟鞏阿岱告發濟爾哈朗,說他曾經暗地裡表達了對於多爾袞的不滿,結果,濟爾哈朗不僅被罰銀五千兩,更是逐漸被踢出權力中心,取消了輔政王的職務,改有由多爾袞的弟弟多鐸擔任。

緊跟著,深受豪格信任的何洛會也叛變了。

他先是主動向多爾袞告發了圖賴以及圖爾格、遏必隆,結果三人均遭到了廢黜。隨後他又向多爾袞揭發豪格言語中傷多爾袞。

“多爾袞有病無福之人,身材細瘦,素患風疾,常常頭昏目眩,壯年猝死,大抵跟縱慾有關。”

這無疑是讓多爾袞找到了懲治豪格的藉口,並且險些將豪格就此整死,最後是因為順治皇帝“涕泣不食”,豪格才保全了性命,但是也被貶為庶人。

接著,譚泰、冷僧機也先後投降了多爾袞,並且積極檢舉、揭發其他兩黃旗的將領及朝臣,使得兩黃旗內部遭到了多爾袞的瓦解,實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

這裡還要特別提一下冷僧機。當初,冷僧機是莽古濟的親信,在莽古濟與皇太極矛盾逐漸尖銳的時候,正是他“賣主求榮”,主動揭發這兩藍旗的兩任旗主莽古爾泰德格類,以及他們的姐姐莽古濟“圖謀不軌”,導致正藍旗被皇太極吞併,上下一千多人被殺,就連莽古濟本人也被皇太極凌遲處死。而這這一次,冷僧機故技重施,為了自己的利益,再次將兩黃旗的眾多官員們予以了出賣。

而這八人中,沒有投靠多爾袞的只剩下來索尼、鰲拜、圖賴和圖爾格。

圖賴,“開國五大臣”之首的費英東之子,圖爾格,“開國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的兒子,並且在額亦都去世後,迎娶了原本是自己父親妻子的努爾哈赤之女穆庫什公主,所以,多爾袞對於這二人手下留了情,況且他們在順治初年就已經去世了。

至於索尼和鰲拜,則遭到了多爾袞的殘酷打壓。

索尼,被罷免了一切爵位,發配到盛京去看守皇陵。至於鰲拜,則是先後三次為多爾袞所懲治,險些喪命其中。直到多爾袞去世,索尼和鰲拜才得以恢復身份,重新為順治皇帝重用。

西征歸來的豪格,被多爾袞折磨致死。

順治三年(1646年),豪格被封為靖遠大將軍,帶兵前往四川以平定張獻忠的大西政權。

在此之前,追討李自成,多爾袞讓自己哥哥阿濟格領兵,而在攻打江南南明小朝廷的時候,又是安排自己弟弟多鐸領兵,這一次,多爾袞“破天荒”的讓豪格帶兵攻滅張獻忠,這也說明多爾袞此舉必然有著其他的想法和安排。

一方面,多爾袞這是藉著將豪格以及另外一位對他有威脅的濟爾哈朗派駐外地征戰之際,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另一方面,這也是多爾袞的“借刀殺人”之策,讓豪格征討張獻忠,無疑也是看中了張獻忠的狠辣以及四川地形、民生的複雜,想要藉此給豪格以打擊,更希望看到豪格葬身其中。

然而,令多爾袞沒有想到的是,豪格不僅從四川全身而退,更是完成了平定張獻忠大西政權的目標,豪格還親手射殺了張獻忠,就此立下了不世之功。

可如果真的將豪格論功行賞的話,多爾袞必然是一萬個不願意,他不會再給豪格東山再起的機會,而此時的他已經是“皇叔父攝政王”,大權在握,於是他也開始了針對於豪格的行動

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得勝回京,可等待豪格的卻是諸如冒功領賞以及用人不當這些“莫須有”的罪名,豪格也就這樣被多爾袞下獄,開始遭受折磨。

這一年的四月,豪格悽慘的死去,不僅其統領的正藍旗為多爾袞所得,就連其福晉都為多爾袞以及阿濟格搶走,大清王朝的初代肅親王以如此悲慘且極富屈辱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順治八年(1651年),親政後的順治皇帝馬上為自己的大哥豪格平反昭雪,同時將“構陷威逼,使肅親王不得其死,遂納其妃,且收其財產”,作為多爾袞的十六大罪狀之一加以清算。就這樣,豪格重新被追封其為和碩肅親王,由其四子富綬世襲豪格和碩親王的攫奪,同時順治還奪下了多爾袞統領的鑲白旗交還給了豪格家族。

至此,豪格與多爾袞之間的恩怨情仇也算是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雍親王府


多爾袞和豪格是兩個死對頭,皇太極猝死也沒留下遺詔說誰接班,這時候多爾袞和豪格就開始搬到明面上爭奪皇位。其實當時兩人的勢力旗鼓相當,綜合所有因素來說豪格略佔優勢。可能有人會想豪格是長子,古時候不都是嫡長子繼位嗎?其實清朝還真不按那一套來,再說皇太極生前也沒有指明豪格為儲君,所以當時豪格長子的身份並沒有起多大作用,當然也並不是一點影響都沒有,只是相比前朝來說差遠了,但多少還是沾點的光的。


後來多爾袞和豪格雙方僵持不下,誰也沒有能拿下對方的信心,所以都沒有主動用武力硬來。這種情況下一般都會出臺第三種方案,以以往經驗來說第三種方案先前的雙方都不會沾光,大多會跳出來一個漁翁得利的人,這個人就是小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帝。小順治帝登基,多爾袞和代表豪格的鄭親王被封為兩個大攝政王,這樣雙方也就找到了一個平衡點,這次奪帝之戰也就告一段落了。

史料上有個小記載,說豪格在背後說多爾袞壞話被告發,因為這個事豪格還被削去了爵位,後來豪格因為在中原戰功卓著才被恢復待遇。其實在清朝入關奪天下大量戰鬥中,多數都是描寫多爾袞多麼厲害多能打仗,其實豪格在逐鹿中原中並沒有少幹活,也打了很多勝仗。後來清朝在北京站穩腳跟,戰鬥也基本上都平息了下來,豪格回到京中沒多久就被多爾袞放進大獄裡去了,不要問什麼罪了,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欲加之罪欲又何患無辭呢!後來豪格死在獄中,這個肯定也和多爾袞有關係,豪格死後多爾袞的一個舉動無法理解,那就是多爾袞娶了豪格的老婆,難道是多爾袞的征服欲在作怪?


追記歷史


多爾袞自成為輔政大臣之後,不止一次欲置豪格於死地,但無奈幼帝順治與豪格兄弟情深,每日哭泣絕食抗議才保下豪格,但這並不代表多爾袞就次罷休,明的不行便來暗的。

在順治三年,多爾袞先以順治名義藉機派遣豪格出兵剿滅四川張獻忠期

在這期間,朝廷大小事物由兩個輔政大臣決斷,一方是多爾袞,另一方齊爾哈朗格,這齊爾哈朗是豪格政權的代表。

多爾袞首先聯合言官朝臣,彈劾濟爾哈朗建築府邸逾制擅用銅器,上書罷免其輔政職務,先除掉了自己的勁敵,由於順治年幼無力主政,只好聽之噴之,輔政大臣被多爾袞除掉,多爾袞自封攝政王,就掌握了大權,滿清的江山可以說的上是多爾袞的天下,隨後等待時機在消滅豪格

豪格班師回朝,三月便被其勾陷削爵,四月被囚禁,然後莫名其妙死去,享年日四十

從調離豪格離京平叛到罷濟爾哈朗輔政再到勾銷、囚禁暗殺豪格,多爾袞事情做的滴水不漏,機密圓滑,豈是那個性格柔弱的豪格能比的,豪格焉能不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