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俄羅斯為何把首都遷到聖彼得堡,最終又選擇遷回莫斯科?

俄羅斯為何把首都遷到聖彼得堡,最終又選擇遷回莫斯科?

近年來,俄羅斯常掀起是否遷都的討論,遷都的城市也是千奇百怪。隨著世界經濟重心逐漸東移,歐洲市場低迷,而且考慮到進一步開發俄羅斯東部地廣人稀的國土,有人甚至還提議將首都遷至西伯利亞地區以此強化與東方的聯繫。

更有甚者提議遷都克里米亞半島,以此提高克里米亞半島的政治地位。這些提議聽起來都有些荒唐。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遷都可是影響國家政治、經濟的大事,怎麼可以如此隨意搬遷呢。

不過回顧俄羅斯的歷史,莫斯科並非一直都是俄羅斯的首都,而且莫斯科是二度擔任首都。那麼,莫斯科之前的首都是誰呢?俄羅斯為什麼定都莫斯科後又遷都,又為什麼重回莫斯科呢?


一、莫斯科之起源

俄羅斯人的祖先是以遊牧為生的東斯拉夫人,常年生活在東歐平原一帶。公元7、8世紀,逐漸發展出兩個以基輔和諾夫哥羅德為中心的城鎮群落。

俄羅斯為何把首都遷到聖彼得堡,最終又選擇遷回莫斯科?

▲綠色是東斯拉夫人的聚居地範圍,諾夫哥羅德靠近北部的波羅的海,基輔則靠近南部的黑海(700-850)

東斯拉夫人聘請瓦良格人(被芬蘭人稱為羅斯人,維京人的一支,以海盜或貿易為生)成立武士隊保護沿途的商貿往來。瓦良格人趁著各部落之間紛爭不斷,以武力征服諾夫哥羅德,他們的首領留裡克成為諾夫哥羅德大公,開啟留裡克王朝。俄羅斯這片土地上開始有了國家概念。

當留裡克的弟弟奧列格繼任其位時,奧列格認為諾夫哥羅德地處偏僻,不利長遠發展。基輔則位置偏南,氣候更加溫暖宜居。而且基輔的西邊地勢陡峭,東邊則遍佈平原,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

最關鍵的是,基輔位於三條重要商道的交叉口,將波羅的海與黑海、阿拉伯世界與東、西歐連接起來,經濟優勢明顯。奧列格因此率兵南下征服基輔,於公元862年遷都至此,史稱基輔羅斯,這正是俄羅斯的前身。

俄羅斯為何把首都遷到聖彼得堡,最終又選擇遷回莫斯科?

▲圖為基輔羅斯的領土範圍,領土已經擴張至波羅的海與黑海沿岸

奧列格以“索貢巡行”的方式帶領軍隊到各地索要朝貢,類似於海盜向船長上供,但也鬆散。使得各地貴族大地主的勢力漸長,12世紀時逐漸分裂為十八個獨立的公國,基輔的都城地位名存實亡。

而且由於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打通了一條經由西亞連通東西方的商貿道路,商道的改變使得基輔的地理位置失去優勢,經濟也跟著下滑。

13世紀時蒙古大軍橫掃羅斯全境後建立金帳汗國。羅斯境內的公國成為其附屬國,雖有自治權但需按時繳納稅貢。由於蒙古語的發音問題,他們在遇到以“r”開頭的詞時,習慣於在前綴加上相應的元音,讓發音更加和諧流暢。羅斯正是這樣一個詞,因此蒙古人將羅斯成為俄羅斯,這一叫法便一直使用至今。

俄羅斯為何把首都遷到聖彼得堡,最終又選擇遷回莫斯科?

▲蒙古軍西征路線圖,橙色部分為金帳汗國。莫斯科位於羅斯北部,猶如邊陲小鎮般的存在

在這樣的環境下,莫斯科能夠逐漸壯大成為羅斯的中心,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莫斯科依憑著地理位置偏遠且地形複雜,周邊佈滿森林沼澤,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蒙古人征伐的腳步,使其有足夠安全的環境可以發展,吸引了大批躲避戰亂的羅斯人到此安居。

同時,歷任統治者致力於擴張領土,莫斯科的規模也越來越大,逐漸成為獨立自治的大公國,政治地位直線上升。莫斯科一直與金帳汗國保持著良好關係,伊凡一世在位時獲得弗拉基米爾大公的頭銜(相當於羅斯各位王公的老大),開始替蒙古人向各公國徵稅,從中獲取暴利。加之河運便利,手工藝日益發達,莫斯科的經濟實力大為增強。

但莫斯科的真正壯大還離不開教會的支持。在基輔羅斯尚未分裂時,東正教從拜占庭帝國引入羅斯成為國教。從此在羅斯落地生根,並逐漸與政治相融,使羅斯成為政教合一的國家。

然而由於蒙古人的侵略,基輔受到了極大破壞,不再適合作為宗教中心,大主教甚至棄城而走。也是在此時,越來越多人北遷,使得東北羅斯逐漸壯大,東正教有意將教會遷往東北。為了取得宗教上的地位優勢,伊凡一世不惜花費重金在莫斯科修建大主教公署。

此時的莫斯科正如冉冉新星即將崛起,東正教因此決定遷往莫斯科。教會的遷移加快了基輔的衰落,莫斯科的影響力則進一步擴大並逐漸成為羅斯的政治、經濟、宗教中心。

俄羅斯為何把首都遷到聖彼得堡,最終又選擇遷回莫斯科?

▲烏格拉河對峙——俄羅斯擺脫蒙古統治的最後一次戰役

日趨強大的莫斯科不甘屈居人下,金帳汗國也在百年間實力大減。1480年一場被稱為“烏格拉河對峙”的戰役使得羅斯擺脫蒙古軍的統治,開始獨立之路。1497年伊凡三世頒佈法典,在地方任命行政長官,結束各公國割據的時代,莫斯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國之都。這一做法與秦統一六國後“廢分封,立郡縣”不謀而合。


二、遷都聖彼得堡

在其後的歷史發展中,擴張領土簡直成了歷代沙皇的畢生事業。直到中世紀海洋國家稱霸世界,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殖民帝國獲得的巨大成功讓俄國也想前來分一杯羹,在瓜分世界的狂潮中聚斂財富,但這些列強的崛起都離不開自身強大的海上實力。

俄羅斯為何把首都遷到聖彼得堡,最終又選擇遷回莫斯科?

▲1500-1800年間俄羅斯版圖變化,在彼得大帝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前,俄國西部的邊境線為紫色部分,尚未到達沿海地區,俄國實際上為內陸國家

然而俄國海岸線雖長,卻面臨著氣候嚴寒惡劣的北冰洋,根本不適宜發展海上航道。唯有西邊的波羅的海可與外界相通,但此時波羅的海周邊為其他國家所控制。唯有改變深居內陸的屬性,開通屬於自己的海上航道,讓俄羅斯這輛沉重的馬車變成巨輪,發展海上勢力,才能駛向世界。

認識到這一點的彼得大帝在1700年發動大北方戰爭,打敗軍事強國瑞典,贏得波羅的海控制權。從此,俄國終於在波羅的海擁有了出海口。彼得大帝親自繪製要塞圖,在涅瓦河三角洲(即出海口)修建彼得保羅要塞。1703年聖彼得堡從此開始出現在俄國版圖上。聖彼得堡的誕生標誌著俄國從內陸國家轉型為海洋國家的第一步。

俄羅斯為何把首都遷到聖彼得堡,最終又選擇遷回莫斯科?

▲聖彼得堡要塞,如今已成為觀光旅遊聖地

但擁有出海口不能立即改變俄國落後的現狀,彼時的俄國政治上官僚集團貪腐成風,經濟上發展水平低下,教育上國民80%都是文盲。就像是個沒文化的土地主,空有大片領土,但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遠不及它的歐洲鄰居們。

面對各方面嚴重落後於西歐世界的俄國,彼得大帝決心來一場全方位的改革,推動俄羅斯成為真正的世界強國。


俄羅斯為何把首都遷到聖彼得堡,最終又選擇遷回莫斯科?

▲彼得大帝——俄羅斯最傑出的皇帝

彼得一方面進行宗教改革削弱教會實力,另一方面又打破貴族世襲制度。大刀闊斧地改革下,觸及的是教會以及貴族地主們的利益,頑固勢力的阻礙讓改革無法順利進行下去。

在此期間,不僅有“射擊軍”叛亂政變,還有舊貴族勢力結成的“太子幫”在皇后支持下破壞改革。彼得為了讓改革繼續下去,以鐵腕手段大義滅親剷除“太子幫”。

改革一旦開始就不能停下,而莫斯科勢力盤根錯節,使改革阻礙重重,經過“太子幫”等事件後彼得大帝計劃遷都。也許彼得大帝不喜歡莫斯科也是其遷都原因,就連詩人普希金也說“彼得不喜歡莫斯科”。

俄羅斯為何把首都遷到聖彼得堡,最終又選擇遷回莫斯科?

▲圖中紅點為聖彼得堡,是俄羅斯同西歐交流的出口

而遷都至聖彼得堡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聖彼得堡是俄國與歐洲交流最便捷的通道,也是發展海上力量最好的城市。“聖彼得堡是俄國通向歐洲、通向現代化的窗口”,這是彼得大帝在面對反對聲音時給出的理由。聖彼得堡因此成為遷都首選。

俄羅斯為何把首都遷到聖彼得堡,最終又選擇遷回莫斯科?

▲大北方戰爭戰線圖,條紋部分為俄國奪取的波羅的海沿岸地區 ,聖彼得堡正位於出海口,周邊地區成為屏障保護其免受侵襲

經過10年規劃,彼得大帝於1712年定都聖彼得堡。遠離了莫斯科,改革的步伐迅速邁進。彼得大帝興建通商口岸,開鑿運河,積極發展對外貿易,而且注重培養海上力量,創建波羅的海艦隊,使俄國擁有了第一支海軍。俄國漸漸向海洋國家靠攏。他還推行重商政策,鼓勵商人創辦公司,提升商人的地位,同時興辦近代工業,為俄國資產階級的發展奠定基礎。


三、重回莫斯科

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常年征戰,加之貴族大地主剝削嚴重以及腐朽的農奴制讓廣大農民工人苦不堪言。社會各階層隱隱有起義革命的星火燃起。直到1914年,尼古拉二世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了支持戰爭,龐大的軍費開支使得農民工人遭到更嚴重的剝削,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加速了革命的到來。

俄羅斯為何把首都遷到聖彼得堡,最終又選擇遷回莫斯科?

▲列寧領導下的十月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在列寧領導下臨時政府被推翻,蘇維埃政權建立。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誕生。經過兩次革命的蘇聯急需穩定的國內外環境休養生息,因此列寧立即宣佈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蘇聯派代表與德國談判議和,然而德國人提出的停戰分界線過於苛刻,將會令蘇聯失去大片土地,這使得談判僵持不下。

俄羅斯為何把首都遷到聖彼得堡,最終又選擇遷回莫斯科?

▲一戰後各國失去的領土範圍,橙色部分是俄羅斯失去的領土,也是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俄羅斯從此失去對波羅的海的控制,聖彼得堡因此直接位於邊境線上

此時德國人再次發動攻勢,炮火已經蔓延到波羅的海周邊地區。蘇聯迫於無奈與德國簽訂《佈列斯特——裡托夫斯克和約》,烏克蘭、立陶宛、波蘭、拉脫維亞等地從蘇聯獨立。聖彼得堡突然變為蘇聯的邊境,失去屏障的聖彼得堡完全暴露在德國人的視野中,變得岌岌可危。如此環境下,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不得不選擇遷都。

而且,聖彼得堡作為王都兩百多年,沙皇的根基仍在,殘留的資產階級與沙皇勢力開始向蘇維埃政權滲透。如果不遷都,將不利於蘇維埃政權的穩固,也不利於改革的開展。如同當年彼得大帝為了擺脫頑固舊勢力的影響遷都聖彼得堡一樣,遷都勢在必行。

莫斯科作為曾經的首都,重新進入人們視野。在十月革命爆發前,俄國半數以上的工業分佈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兩大城市。此時的莫斯科已經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正有利於發展和鞏固以工人階級為主要力量的蘇維埃政權。

而且莫斯科的位置相比於聖彼得堡更加中心,輻射能力更強,對整個國家工業建設的發展能起到更好的帶動作用,也更容易讓革命力量傳播全國。有著曾為首都的歷史、良好的基礎設施、龐大的工人群體、深處腹地的屏障保護,諸多優勢加持下,莫斯科成為新首都的不二之選。

俄羅斯為何把首都遷到聖彼得堡,最終又選擇遷回莫斯科?

▲如今的莫斯科已經成為一座國際大都市

蘇聯作為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新首都猶如它向世界展示的名片,標誌著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雛形。莫斯科也因此成為當時蘇聯人民心中、布爾什維克黨人心中的聖地。

不斷湧入的人口,讓這座城市宛如新生朝氣蓬勃,在較短時間內成為歐洲僅次於倫敦的超級大城市。蘇聯雖然解體,但莫斯科仍然是首都。如今莫斯科居住著俄羅斯五分之一人口,交通擁堵成為頑疾,不過也不妨礙其“森林中的首都”之美譽。

縱觀俄羅斯的遷都史不難發現,俄羅斯的每次遷都都有著極其強烈的政治目的,幾次遷都也都達到了理想效果。當俄羅斯再次遷都,也意味著其發展戰略將發生變化。短期來看,俄羅斯還沒有再次遷都的打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