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秦滅亡戰場上王翦在哪裡?

用戶503186468305封士


這個問題非常好,王翦父子為秦國征戰一生,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在秦亡之前已經死掉了,而非銷聲匿跡。

至於他們怎麼死的,並不是秦王將他們殺死了,而是得病去世的。

王翦身為秦國宿將,輔佐過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王政,滅楚之前王翦已經很老了,此戰嚴重消耗了身體精力,雖封武安君,但是並未從此歇息。

秦滅山東六國之後開始了對百越的圍剿,王翦為帥,王賁輔之,眾所周知嶺南多潮熱,王翦身體迅速惡化。但是臨死前仍然要求秦王嬴政不要畏懼損失繼續降服百越,促使百越地區的歸化。王賁在王翦死後一年多也因傷病與傷感去世,其子王離進去蒙恬的軍隊。

搜不到好圖,將就用吧。歡迎一起探討交流。



守望世界最後淨土


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其功勳可比肩白起。如果說白起幫秦昭王鬆動了六國的牆角,那麼王翦則可以說是幫秦始皇將六國連根拔起。

那麼秦朝滅亡時,王翦在幹啥?我們分析一下!

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而又滅蒙氏。原來,那時王翦老將和其子王賁早已離世。

如果王翦活著,也打不動了

有人說,王翦之前也侍奉過秦昭王,曾獻計殺死魏齊,然而史書上卻找不到任何記載,也許是來自小說《東周列國志》吧。

要知道,秦國從來不缺將帥,之後便是王齕和蒙驁。而那時,王翦還是籍籍無名,他能展露頭角,其實是在那兩位大將去世之後。據記載,直到公元前236年,他才開始在秦國的歷史舞臺上佔有一席之地。而這一切也正是發生在秦王政真正掌權之後,所以他實際上秦王政一手提拔起來的將軍。

但是,王翦年齡長於秦始皇是肯定的。公元前225年,李信兵敗楚國,秦王政曾驅車趕到頻陽,邀請王翦出山,王翦曾說:“老臣罷病悖亂,唯大王更擇賢將。”可見,王翦當時年齡至少50歲,那麼等到秦二世即位時,王翦就算活著,也快70歲了。試問,那時他還舉得動刀嗎?

王翦之孫王離

秦始皇駕崩之後,趙高慫恿秦二世胡亥殺戮功臣,蒙氏首當其衝。秦國一統天下,王氏和蒙氏功勞最大,蒙氏被滅族後,按理說,王氏該獨掌兵權。

但是,據歷史記載,秦末農民起義後,章邯掛帥,王翦之孫王離僅為其麾下的一員大將,可知當時,王氏聲望在朝堂上早已大不如從前。

據此可推測,王翦和其子王賁早已離世多年,否則貴為秦國第一功臣的王氏家族怎麼能落沒至此。

王翦功成身退

自打楚國滅亡後,王翦便突然從史書中消失了,無論是平定南越還是北伐匈奴,秦始皇都沒有再派這位名將出徵。

雖說王翦之前也曾告老回鄉,但當時只是權宜之計。不過他為了自保,消除秦王政的戒心,伐楚期間,不斷向秦王政要這要那。那麼等到秦國統一天下後,王翦順勢告老回鄉,如此既履行了自己的諾言,也能確保王氏一方平安。

正因為王翦功成身退,王氏才漸漸淡出朝堂,軍權後來幾乎由蒙氏獨掌。也正是這樣,蒙氏才成為趙高打擊的首要目標,而王氏也才能逃脫趙高的魔掌。

結語

秦朝建立後,第一功臣王翦履行自己伐楚之時曾許下的諾言,急流勇退,漸漸淡出朝堂。且不說,王翦、王賁父子在秦二世即位時早已離世,即便是活著,恐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章邯之將帥之才,其實不在白起、王翦之下,然而卻也無法挽回秦朝的敗局。因此,大秦之覆滅不在於缺少將才,而在於失了人心。不然,何至於,陳勝高呼一聲,天下群雄便群起響應呢?得民心得天下啊!







慕夏無名


答:王翦在老家生病,快死了。

我們來看下時間線:

  • 秦朝:

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7年),陳勝吳廣起兵是公元前209年,後劉邦項羽起兵。

僅僅兩年時間,秦朝便滅亡了。

  • 王翦

王翦是戰國末期秦國名將,但他不是秦朝名將!因為在秦朝建立時他已經告老還鄉了。

王翦幫助秦始皇平三晉、滅楚國、攻燕都,可謂是功高震主。在滅楚後(公元前225年),他激流勇退毅然退休,這也使他得以善終,這時離秦朝建立還有幾年。

我們來看下年齡,王翦出生日期不詳,死於公元前208年,無法推斷他的具體年齡。但是,史料記載他第一次領兵是在公元前236年,我們算他這時20歲,那麼可以推斷他去世時大約五十歲,這在那個年代已經算壽終正寢了。

史書記載他是病逝的,秦末戰場是前209-前207,他去世是前208,也就是說這時他正在和病魔作鬥爭。

自己已經贏得了足夠榮譽,將死之人什麼也都放下了吧。


陸一說歷史


秦朝滅亡發生於公元前206年,而此前王翦早已病故,可以說秦始皇后期伊重的是蒙恬,章邯以及任囂等,所以有北有長城軍團蒙恬,南有嶺南軍團任囂,中央有章邯

王翦,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王翦軍事指揮才能傑出,與其子王賁為秦朝得統一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是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

軍事成就有

1.公元前236年,王翦領兵攻破趙國閼與,拔九城,奪取趙漳水流域。接著又攻打趙國,歷時一年,攻陷趙都,虜趙王遷,使趙國成了秦的一個郡(滅趙國)

2.公元前224年,王翦領兵伐楚,俘虜楚王負芻

3.公元前234年 秦王於是派王翦將兵攻打燕國,擊破燕軍主力於易水西,燕王逃到了遼東,王翦平定了燕薊,得勝而歸。





景粼玖序


王翦父子為秦國征戰一生,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在秦亡之前已經死掉了,而非銷聲匿跡。

至於他們怎麼死的,並不是秦王將他們殺死了,而是得病去世的。

王翦身為秦國宿將,輔佐過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王政,滅楚之前王翦已經很老了,此戰嚴重消耗了身體精力,雖封武安君,但是並未從此歇息。

秦滅山東六國之後開始了對百越的圍剿,王翦為帥,王賁輔之,眾所周知嶺南多潮熱,王翦身體迅速惡化。但是臨死前仍然要求秦王嬴政不要畏懼損失繼續降服百越,促使百越地區的歸化。王賁在王翦死後一年多也因傷病與傷感去世,其子王離進去蒙恬的軍隊。



御前帶刀侍衛


據史載,王翦在滅六國之戰後,已經告老還鄉了。在秦未農民戰爭時期,王翦的孫子王離參與撲滅秦末農民起義的戰爭。在鉅鹿,項羽擊敗王離,王離被俘,迫使章邯投降。後來,項羽屠殺除了章邯外所有的俘虜,王翦的孫子王離估計也在這場屠殺中被殺了。

王翦在秦統一戰爭中,統兵60萬滅楚後,就堅決告老還鄉了。王翦的兒子王賁統兵滅掉遼東燕軍,接著直下齊國臨淄,齊王投降。

統一戰爭結束了王翦兒子王賁被封為通武侯,公元前219年,王賁隨秦始王東巡,據說王賁病逝於途中。

而這個時候的王翦要麼是已經去世了,要麼是生病了,要麼是非常老了。如果不是上面這三種情況,秦軍不可能不起用王翦為統帥。在秦末農民戰爭爆發時,王翦應該早已去世了,因為在秦始皇時期,王翦已經是四朝元老了,年齡應該非常大了,據推算,王翦滅楚時已經接近八旬了,所以,秦末農民戰爭爆發時,王翦早已不在了。



悠悠古今


王翦的生卒年不詳,所以不好主觀肯定。王翦和兒子王賁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立下了大功,王翦在滅楚(前223年)後就急流勇退了。

兒子王賁生卒年也不詳,公元前221年,王賁滅亡齊國。公元前219年,王賁隨秦始皇東巡,其後也沒有記載。

孫子王離,秦末戍邊備胡,農民起義後,王離統兵南下,鉅鹿之戰(前207年)被項羽擊敗,被俘後去向不明。


太宗歷史


至秦滅亡時,秦國功臣、將領,著名軍事家王翦已病亡,他的孫子王離也成了項羽的俘虜。導致他的子孫竟然落得如此下場,是與王翦的為人分不開的。他功高震主,為了消除秦始皇對他的懷疑,決定辭職回鄉耕田,故有“王翦請田”的典故。《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鄉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或曰:“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給人的映象是一員智將,在伐楚之時,用請求賞賜田地來消除秦王的疑心,併成為一個典故,王翦請田由此而來。王翦請田也就成了明哲保身的代名詞。從王剪率六十萬秦軍伐楚攻百越直到班師回朝,秦王都不曾表示過懷疑。實屬難得。王翦的安逸終老與白起的不得善終成了鮮明的對比。

《史記.王翦傳》: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而又滅蒙氏。陳勝之反秦,秦使王翦之孫王離擊趙,圍趙王及張耳鉅鹿城。或曰:“王離,秦之名將也。今將彊秦之兵,攻新造之趙,舉之必矣。”客曰:“不然。夫為將三世者必敗。必敗者何也?必其所殺伐多矣,其後受其不祥。今王離已三世將矣。”居無何,項羽救趙,擊秦軍,果虜王離,王離軍遂降諸侯。

王翦雖然足智多謀,但不能助秦建德。是一生中最大的敗筆。太史公曾說王翦雖被秦王尊為師,但是不能輔佐秦的統治者建立德政,以鞏固國家的統治。他辛辛苦苦幫秦打回來的江山僅歷二世就煙消雲散,這和秦的暴虐是分不開的,王翦被尊為帝師,可以說沒有負起自己應盡的責任,他死後不久,農民起義的烈火就燃遍大江南北。而最後其孫王離兵敗被殺,也和王翦的過錯的是不能分隔的。這也印證了一句老話,打江山易守江山難,也正是因為這樣,王翦也只能作為一名傑出的軍事家留芳後世,而稱不上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

《史記,王翦傳》:“太史公曰:鄙語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王翦為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及孫王離為項羽所虜,不亦宜乎!彼各有所短也。”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司馬遷評價白起、王翦二人說:“白起算計敵人能隨機應變,計謀無窮,聲震天下,卻不能對付應侯給他製造的禍害;王翦身為秦將,平定六國,是當時的元老將軍,秦始皇尊他為師,可他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鞏固國家的根基,卻苟且迎合,取悅始皇,直至死去。他的孫子王離成了項羽的俘虜,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他們各有自己的短處啊!”

後世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其長處和短處。這兩則成語典故,對教育後代為人處世方面都有很大影響。





民俗傳人


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其功勳可比肩白起。如果說白起幫秦昭王鬆動了六國的牆角,那麼王翦則可以說是幫秦始皇將六國連根拔起。

那麼秦朝滅亡時,王翦在幹啥?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而又滅蒙氏。原來,那時王翦老將和其子王賁早已離世。

如果王翦活著,也打不動了

有人說,王翦之前也侍奉過秦昭王,曾獻計殺死魏齊,然而史書上卻找不到任何記載,也許是來自小說《東周列國志》吧。

要知道,秦國從來不缺將帥,

之後便是王齕和蒙驁。而那時,王翦還是籍籍無名,他能展露頭角,其實是在那兩位大將去世之後。據記載,直到公元前236年,他才開始在秦國的歷史舞臺上佔有一席之地。而這一切也正是發生在秦王政真正掌權之後,所以他實際上秦王政一手提拔起來的將軍。

但是,王翦年齡長於秦始皇是肯定的。公元前225年,李信兵敗楚國,秦王政曾驅車趕到頻陽,邀請王翦出山,王翦曾說:“老臣罷病悖亂,唯大王更擇賢將。”可見,王翦當時年齡至少50歲,那麼等到秦二世即位時,王翦就算活著,也快70歲了。試問,那時他還舉得動刀嗎?

王翦之孫王離

秦始皇駕崩之後,趙高慫恿秦二世胡亥殺戮功臣,蒙氏首當其衝。秦國一統天下,王氏和蒙氏功勞最大,蒙氏被滅族後,按理說,王氏該獨掌兵權。

但是,據歷史記載,秦末農民起義後,章邯掛帥,王翦之孫王離僅為其麾下的一員大將,可知當時,王氏聲望在朝堂上早已大不如從前。

據此可推測,王翦和其子王賁早已離世多年,否則貴為秦國第一功臣的王氏家族怎麼能落沒至此。

王翦功成身退

自打楚國滅亡後,王翦便突然從史書中消失了,無論是平定南越還是北伐匈奴,秦始皇都沒有再派這位名將出徵。

雖說王翦之前也曾告老回鄉,但當時只是權宜之計。不過他為了自保,消除秦王政的戒心,伐楚期間,不斷向秦王政要這要那。那麼等到秦國統一天下後,王翦順勢告老回鄉,如此既履行了自己的諾言,也能確保王氏一方平安。

正因為王翦功成身退,王氏才漸漸淡出朝堂,軍權後來幾乎由蒙氏獨掌。也正是這樣,蒙氏才成為趙高打擊的首要目標,而王氏也才能逃脫趙高的魔掌。

結語

秦朝建立後,第一功臣王翦履行自己伐楚之時曾許下的諾言,急流勇退,漸漸淡出朝堂。且不說,王翦、王賁父子在秦二世即位時早已離世,即便是活著,恐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章邯之將帥之才,其實不在白起、王翦之下,然而卻也無法挽回秦朝的敗局。因此,大秦之覆滅不在於缺少將才,而在於失了人心。不然,何至於,陳勝高呼一聲,天下群雄便群起響應呢?得民心得天下啊!








孤獨的修路郎


題主,你好。王翦在滅百越時候,已經因病掛了。沒有熬到滅秦的時候,所以答案是他這時候在地裡。哈哈,一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