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70年前,蔣經國“太子軍”為什麼選在嘉興烏鎮揭竿而起?

硝煙散盡,國共兩黨早已握手言和。回溯歷史,蔣經國、賈亦斌兩位先生曾在浙江嘉興留下一段歷史足跡。

青年嬌子,心向光明

1948年夏,蔣介石為了挽救敗局,專門在南京召開軍事檢討會議,承認過去兩年的“剿共”戰爭“處處受制,著著失敗”,造成高級將領信心喪失,軍隊士氣一落千丈。10月底,國防部參謀次長林蔚找到預備幹部局代局長賈亦斌:“現在我們決定在江南建立30個新軍,兵源問題可用徵集辦法解決,就是缺乏下級幹部,你們預幹局能夠召集多少幹部?”賈亦斌如實報告,復員青年軍總共7萬餘人,其中1萬餘人分散在嘉興、杭州、重慶、漢中四所青年中學,基本上都已取得少尉預備軍官資格,召集萬人不成問題。

70年前,蔣經國“太子軍”為什麼選在嘉興烏鎮揭竿而起?

1946年冬,賈亦斌在東北視察時留影


賈亦斌1912年生於湖北陽新,抗戰時期從少校營長一步步升遷至少將參謀長,能夠脫穎而出,完全是因為屢立戰功。1943年10月,賈亦斌考入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七期,與同班同學段伯宇(中共失聯地下工作者)最談得來。1946年3月,賈亦斌調任軍委會青年軍復員管理處(後改為“國防部預備幹部管訓處”)第一組少將組長,深得副處長蔣經國好感。預幹處後來改組為預備幹部局,蔣經國任局長,賈亦斌任副局長。

1948年春,蔣經國辭去局長職務,推薦賈亦斌代理局長,引起一些老資格強烈不滿:“賈某與經國先生毫無淵源關係,憑什麼短期內連獲破格提升!”蔣經國力排眾議:“賈亦斌為官多年,官居少將,卻身無半點積蓄,極為少見。八年抗戰幾度負傷,置生死於度外,實為難以多得的文武兼備人才。”

70年前,蔣經國“太子軍”為什麼選在嘉興烏鎮揭竿而起?

預幹局局長蔣經國


面對蔣經國的知遇之恩,賈亦斌內心五味雜陳,“他比那些養尊處優的國民黨官僚強得多”,“倘使國民黨中做官的都能如他那樣,也許不致於把國家弄到這般境地”。是年秋,蔣經國上海反腐失敗,賈亦斌開始失望:“我對蔣經國所抱的幻想最終破滅,我決心同蔣家王朝決裂,去尋找新的道路。”

回到南京,賈亦斌秘密約見知心好友,任職軍務局少將高參的段伯宇:“時局如斯,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段伯宇極表贊同:“國民黨是沒有希望了,另謀出路乃勢所必然,但光找雜牌部隊不行,我們需要自己掌握武裝。”

70年前,蔣經國“太子軍”為什麼選在嘉興烏鎮揭竿而起?

段伯宇簡介


山雨欲來,斷然抉擇

林蔚提出編練新軍計劃,賈亦斌頓時心頭一熱,“如果能解決編制和裝備的問題,我願意負責動員和組織訓練。” 11月初,國防部“預備幹部訓練團第一總隊”(簡稱“預幹總隊”)正式成立,賈亦斌兼總隊長,黎天鐸、林勉新、潘振球為副總隊長。

1949年1月,淮海戰場結束,蔣介石宣佈下野。此時,段伯宇重新與組織恢復了聯繫,中共上海局策反委員會書記張執一指定李正文負責對接指導。2月初,國民政府行政院各部會陸續南遷廣州,預幹總隊奉命移駐浙江嘉興,全隊擴充至4000人,分駐東大營、西大營。

在中共派駐的秘書張文藻協助下,賈亦斌秘密籌劃起義事項,副總隊長林勉新,輔導組長劉異,第一大隊大隊長李愷寅,第二大隊大隊長鄧道三等人紛紛表示願意一起採取行動。然而,副總隊長黎天鐸、潘振球及第十三中隊中隊長林蔭不贊同起義,預幹總隊“不穩”的消息不脛而走,蔣經國一個電話追到了西大營。

70年前,蔣經國“太子軍”為什麼選在嘉興烏鎮揭竿而起?

嘉興西大營舊址今貌


3月初,賈亦斌冒險前往溪口述職,蔣氏父子抓不到什麼實質性把柄,但有令在先,“預幹總隊開往福建建陽”。賈亦斌意識到自己已經受到懷疑,返回上海後立即轉移家人,準備加快起義步伐。不久,國防部正式下達命令,免去賈亦斌本兼各職,調為國防部部員,派往南京衛戍總司令部服務,預幹總隊由黎天鐸接手。

關鍵時刻,賈亦斌決心毫不動搖:“只要我還活著,就一定能在黨的領導下,率領這支部隊起義,請組織放心!”回到嘉興,西大營掌聲雷動,賈亦斌極力抑制情緒,似有所指地發表告別演說:“國家的預備幹部是新的革命軍事幹部,是人民的公僕,因此一定要以人民為後盾,為人民著想,為人民服務。”

70年前,蔣經國“太子軍”為什麼選在嘉興烏鎮揭竿而起?

抗戰後期,賈亦斌(左一)與陸軍大學同學合影


4月2日,李正文傳達上級指示,預幹總隊可在嘉興起義,經莫干山向天目山挺近,與蘇浙皖邊區游擊隊聯繫,策應人民解放軍渡江,預定起義日期為4月15日,起義後暫用“蘇浙皖邊區民主聯軍”番號。4日深夜,賈亦斌悄悄返回嘉興,召集骨幹人員秘密開會,有位學員突然提問:“我們何時行動?到何處去?與共產黨有無聯繫?”事後證明乃第十三中隊派來的潛伏者。

第二天,李正文按原定計劃來嘉興視察,賈亦斌彙報了起義準備工作及機密洩露的嚴重情形,提出與其喪失時機,不如提前行事。6日下午,李愷寅直奔賈亦斌住處:“事情已經暴露,怎麼辦?”賈亦斌當機立斷,7日凌晨提前行動,第一步,脅迫黎天鐸簽署到莫干山進行軍事演練的命令,以取得“合法”名義,贏得安全時間越過京杭國道。第二步,在莫干山下正式宣佈反蔣起義。

70年前,蔣經國“太子軍”為什麼選在嘉興烏鎮揭竿而起?

今日嘉興西大營


烏鎮舉旗,衝破黑暗

我是共產黨派來的,現在你面前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把我送到國防部去,你可以升官發財;另一條路是跟我們走,下令行軍到莫干山演習,限你考慮5分鐘,必須明確回答!”賈亦斌義正言辭,最後攤牌。黎天鐸一看辦公室周圍佈滿贊同起義的武裝學員,只得勉強賠笑說:“你是我的老上級,你給我帶的路不會錯,我聽你的。

與此同時,預幹總隊的學員們已經荷槍實彈忙碌起來,唯獨第四大隊第十三、十四中隊遲遲不見動靜,原來林蔭知道有變,拒不服從命令,“誰也不準動,誰動就打死誰!

眼看黎明將至,賈亦斌決心不再等待,預幹總隊3000餘人有序撤離嘉興,沿著運河浩浩蕩蕩挺近莫干山。7日下午,隊伍陸續行進至桐鄉烏鎮境內,鎮上聯防隊接到攔截命令,但自知力量單薄,以保境安民為由,要求起事部隊繞道而行。

70年前,蔣經國“太子軍”為什麼選在嘉興烏鎮揭竿而起?

今日烏鎮


賈亦斌感到事態緊急,索性扯掉國民黨黨徽和少將肩章,站在烏鎮吳橋頭的一處空地上宣佈起義:“我們的主張是正義的!我們反對內戰,要求和平;反對貪汙腐敗,要求人民有飯吃;他們派重兵來包圍我們,我們不開第一槍,但如果他們要打,我們就應當奉陪到底!

預幹總隊兵分三路突圍,突然一發迫擊炮彈落在吳橋附近的水面上,頓時槍炮如注。賈亦斌義憤填膺,率領周圍三四百人發起衝鋒,黎天鐸、潘振球一夥乘機逃脫,最後突出烏鎮的三路人馬合約2000餘人。其中劉異一路邊戰邊撤,國民黨武康縣縣長王正誼佯裝同情,暗中通知駐軍突然襲擊,迫令山上學員1000餘人放下武器,劉異後來壯烈犧牲。

70年前,蔣經國“太子軍”為什麼選在嘉興烏鎮揭竿而起?

1949年前後的蔣氏父子


10日,賈亦斌、李愷寅兩路取得聯繫,清點人數,只剩下300餘人。翌日,賈亦斌急中生智,冒充追擊部隊,騙過吳興聯防武裝,越過京杭國道,到達妙西山良村。敵人再度合圍上來,起義軍在傾盆大雨中展開殊死搏鬥,最後成功突圍的僅有80餘人。進入安吉縣境,賈亦斌、李愷寅換上便衣,走在前面探路,出村口不到半里路,即被地方保安隊拿住,賈亦斌身上沒有手槍,謊稱是被抓來帶路的老百姓。

你們帶路的隊伍在哪裡?帶我們去找,只准去一個,留下一個。”未走多遠,槍聲大作,起義軍化整為零,賈亦斌乘亂脫出,沿著一條羊腸小道往上爬,不慎從山崖上滑下,摔得不省人事。4月14日以後,周圍槍聲沉寂,賈亦斌逐漸恢復體力,繼續向西尋路,終於在浙皖交界天目山區巧遇中共遊擊隊員,轉輾到達安徽寧國縣境內的蘇浙皖邊區所在地。

70年前,蔣經國“太子軍”為什麼選在嘉興烏鎮揭竿而起?

1989年4月,賈亦斌和部分嘉興起義骨幹人員重訪浙江烏鎮舉旗地


再說李愷寅,為了幫助戰友脫險,自稱“賈亦斌”,後被押送至江蘇武進,由第一綏靖區少將參謀長喻嘯牧審訊,喻和賈抗戰前曾是第10軍幹部學校同學,迫於解放軍渡江在即,私下放人了之。

1989年4月,賈亦斌、李愷寅等起義骨幹人員重聚嘉興,回想起當年的刀光血影,賈亦斌不禁感慨萬千:“起義嘉興四十春,緬懷壯烈夜鍾沉。莫干山上陰霾密,烏鎮河邊血水深。報國從來不惜命,索頭何必費多金。恩仇一笑泯消盡,同補金甌萬象新。”

參考文獻

1、嘉興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黎明前的抉擇:國民黨國防部陸軍預備幹部訓練團第一總隊嘉興起義始末》,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年8月版。

2、賈毅、賈維記錄整理:《半生風雨錄:賈亦斌自述》,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3、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起義投誠:滬蘇皖浙贛地區》,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6月版。

4、蔡惠霖、安楓、孫維吼等編:《崇高的使命——憶戰鬥在國民黨營壘的歲月》,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年10月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