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日本動畫製作圈的“矛盾螺旋”——是命中註定?還是要命不由天?

日本動畫製作圈的“矛盾螺旋”——是命中註定?還是要命不由天?

很多朋友吐槽日本動畫近些年質量越來越差,題材匱乏,玩來玩去都是那些輕改套路,要不就是商業ip,過去好ip又被拿來炒冷飯,炒冷飯還一炒就毀掉一個老Ip,很多人都看到日本動畫製作行業的“業界藥丸”的跡象,日本動畫製作圈毫無疑問是走向了一個不得不做出抉擇的十字路,如果不進行調整,那麼無疑會陷入更深的“矛盾螺旋”。

不注重底層畫師

日本動畫製作圈的“矛盾螺旋”——是命中註定?還是要命不由天?

如果你去關注一些頂尖的日本動畫大師的履歷會發現,很多動畫導演都是從原畫升上來的,宮崎駿就是原畫出身,庵野秀明也是畫師出身,細田守也是動畫師出身,這些頂尖的動畫人才,大都有著原畫、動畫出身的背景,反倒是最近幾年很火的新海誠,他是遊戲公司的美工出身,沒有充足的原畫經驗,他擅長畫背景,而不是原畫,因此他的鏡頭的表現力就和一些前輩差異顯著;可見原畫出身的導演在鏡頭表現力上的優勢和積累

你一定會覺得,既然牛逼的動畫導演都是從原畫師來的,那麼原畫師也一定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職業?未來的宮崎駿,庵野秀明的可能性,豈不是都壓在年輕原畫師的身上?然而現實卻很殘酷,不僅原畫師不得到重視,甚至可以說在日本的社會中是相當“悲催”的一個職業。為什麼?一是收入低,二是工作還累。

日本動畫製作圈的“矛盾螺旋”——是命中註定?還是要命不由天?

你可以去打聽一下,日本的底層原畫師是什麼一個收入,原畫師的收入不是按月算拿固定工資的,而是按鏡頭計算,多做多得;日本原畫師的收入大概15-20萬日幣是常見的水平,這個收入在日本只比在超市打工稍微多一些,如果只靠這份收入要過上單身的租房生活都很有壓力,不得不額外打一份工增加收入;當然如果成為了作畫監督,實力得到認可,那麼有些公司會和原畫師籤合同,讓他能夠拿到固定30萬日幣左右的水平,那麼他的收入已經可以和其他職業的平均水平看齊,但並不是每個畫師都有簽約的機會和資格;

二是原畫師畫的多收入多,但是公司加班也是沒日沒夜,日本的企業文化稍作了解就會知道;“黑心”公司多到沒商量的,曾經就有爆出黑心公司的畫師因為過勞而猝死的新聞(A-1picture),可見原畫師的工作是多麼得辛苦。

因此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做這個職業,又不賺錢,又工作量大,並且競爭激烈,很多人看不到前途就早早退出;

究其原因,還得從“日本動畫之父”說起

日本動畫製作圈的“矛盾螺旋”——是命中註定?還是要命不由天?

業界這種局面是如何產生的,有人認為,是1960年代,為日本電視商業動畫打下基礎,被稱作“日本動畫之父”的手冢治虫定下的規矩不無關聯。手冢治虫就是最早的日本商業電視動畫,《鐵道阿童木》的原作漫畫作者,也是推行日本電視動畫變革的先鋒,他簡化了電視動畫製作的過程,確立了電視動畫靠周邊盈利的模式,這讓更多的資本注入動畫市場,好處是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個市場,把蛋糕做大,毫無疑問,目前日本動畫市場能有如此的規模,有這麼多豐碩的作品,肯定是這種模式的受益者,但同時也帶來一個問題——製作動畫的人得不到足夠的重視。

動畫片的製作者,只是行業的“打工人”

日本動畫製作圈的“矛盾螺旋”——是命中註定?還是要命不由天?

拋開原創動畫,想想日本動畫產業的流程,先有了漫畫、輕小說的原作,再有了改編動畫,最後再有了衍生的周邊甚至遊戲,這裡面誰的權限最大?當然是漫畫、小說的出版社,或者說為出版社出錢來動畫化他們旗下作品的金主權限最大,但是仔細想想,這裡面,哪個環節才是曝光度最高,最為人們所熟知的環節,想想你沒看過《火影忍者》的動畫片,會突然去關注《火影忍者》的漫畫嗎?多少人都是看了動畫《海賊王》才去看漫畫原作的?沒錯,動畫片,才是整個環節中關鍵中的關鍵。而按人們的邏輯,製作動畫片的人才應該是核心中的核心,但是動畫片本身不賺錢,至少不是靠賣動畫片賺錢,真正賺錢的,是手上握著動畫的知識產權,賣衍生產品的金主……這個模式下,動畫片的製作者,顯然只是打工人,他們手裡沒有版權,也沒有核心的配件,他們能做的,只是上面要求他們做什麼動畫,他們就得做出來,所以動畫片的製作者,根本得不到行業的尊重,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待遇低,20年如一日,然後隨著整個行業的發展,20年如一日就意味著在今天,原畫的價格都沒有漲過,所以原畫師的收入會顯得這麼低。

蛋糕做大了,卻缺乏人才的培養

日本動畫製作圈的“矛盾螺旋”——是命中註定?還是要命不由天?

圈子越來越大,更多的作品想車成為動漫產業的“上游”,也就是成為“原作”,自然,動畫製作的需求也就越來越多,但是日本20年來,製作圈子的人才卻沒有成倍的擴張,原因我也說了,收入這麼低,環境又不好,門檻精的年輕人哪願意做這種事情,因此,原畫、動畫這樣的動畫中期的一線職業的人才流失不可避免,而動畫的高端人才恰巧需要靠從這些基礎的層面培養起,這就造成了動畫製作人才的缺陷,日本動畫公司接不了這麼多動畫,但任務要完成啊,怎麼辦?外包。

不斷外包,惡性循環

日本動畫製作圈的“矛盾螺旋”——是命中註定?還是要命不由天?

剛才說了這麼多,其具體的體現終於在這裡要提到了,那就是,太多的作品,無法接納,但是動畫公司作為“打工仔”,還得完成上頭的命令,不然就更加沒錢賺,那麼怎麼辦?只能外包出去,給更多的分包公司完成,而分包公司可能還有下層的製作工作室,導致層層外包,動畫製作的質量就是這麼變差的。

而很不幸的是,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越是不注重製作層人才的培養,不給那些原畫師、動畫師一個好的待遇,或者說好的工作環境,越是會缺失這一類人才,而越是缺失人才,最終無法完成的任務更多是外包出去,最後獲得更糟糕的結果……更可悲的是,這種制度層面導致的惡性循環,在目前也沒有根治的辦法,只能不斷接納新的作品,維持其日本動畫產業的“擴張”的局面,但是表面的擴張,內部卻在不斷崩潰,J.C.STAFF就是典型,不斷獻祭,獻祭,獻祭掉的不僅僅是動畫的質量,更是粉絲們的耐心,而失去了信譽的J.C.STAFF,似乎更近一步淪為了角川為旗下作品做“廣告動畫”的打工仔……

日漫走投無路?天朝人說不!

日本動畫製作圈的“矛盾螺旋”——是命中註定?還是要命不由天?

庵野秀明作為業界的大佬,早就預測了日本動漫產業的頹勢,但是,他沒有預測到,日本的御宅文化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吸引來了中國這個御宅文化的消費大國為他們出資……2010年後,國內視頻網站爭鋒購買日本動畫片播出版權,讓日本動畫產業獲得一根大大的救命稻草,當然,還有Netflix這樣的美資企業,總的來說,是外資的引入拯救了日本動漫業,在這個握著救命稻草的時代,如果不再重整河山,那麼當中國動漫也崛起,網飛也不再看好日漫的話,日本動漫,就真正的“業界藥丸”了,但就目前10年內,應該還不會一下子乾涸到枯萎,日本動漫的時間不多了。

日本動漫未來的形態?

日本動畫製作圈的“矛盾螺旋”——是命中註定?還是要命不由天?

問題出在哪裡?已經知道了,但是,怎麼改呢?常年累月產生了制度無法一口氣推翻,但是業界也不是沒有先行改革的楷模,例如Production.I.G.和京都動畫這樣的公司,創作更多的原創動畫IP,靠著原創IP來賺錢,簡單說,動畫公司要擺脫“打工仔”的形象,要“命不由天”的開始做版權方,這個方向也許能殺出一條血路。但血路是要靠拼殺的,其中的風險也是很高的。過去,有金主養著你,現在你得為了自己的生存而留一條後路,因為你不想做“兒子”。所以,改革也意味著是雙刃的結果,搞得好可以走出一條新路,搞得不好就要從舞臺中退出……到了這個局面,日本動漫產業是怎麼走,都會是一荊棘叢生的險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