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道家學術與神仙思想在秦漢時期與政治的融合

  • “秦時期種下政治根源”

秦始皇嬴政統一中國,不但在政治形態上一變周代以來的舊制,廢封建、置郡縣;在學術思想上,也力求統一,致使諸子百家學說,一齊都被扼殺,更談不上有新的發展。雖然富有四海,威加宇內,但一遇到生前身後的問題,不免就有四顧彷徨之感,因此始皇除了傾心上古帝王的“封禪”想要藉此上祈天神的庇護,而又以此傲視天下以炫耀自己的豐功偉績,除此自我陶醉作為精神自慰之外,只有乞靈於方士神仙之說,以求長生不死之方了。他從方士盧生的建議興築咸陽宮,要想以行動隱秘以求神仙真人的降臨。又選派徐市(福)攜五百童男童女入海以求丹藥,也是受方士的矇蔽,終至身死沙丘,一無所獲。但由此可見在秦始皇的時期,神仙方士等流派,並未受焚書坑儒的影響,依然甚為活躍。卜筮、方伎、醫藥等傳述,並未置於禁例,因此種下漢代陰陽術數,神仙道士發展的根源。

道家學術與神仙思想在秦漢時期與政治的融合

  • 兩漢時期開啟道教的“建立先音”

西漢 在文、景兩個朝代以來的休養生息,朝野安定,國家經濟財政從表面看來,已甚富庶。武帝英年挺發,要想建功邊陲,他首先變更祖宗傳統的思想,以奠定其領導的方針,自然而然就走上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的路線。但漢初以來至武帝時代的儒生,上焉者,專以傳經訓詁,考據典故,疏釋經文為事;下焉者,但借孔、孟以來的儒學相號召,專門從事功名的競逐,已非孔、孟原來儒家師道的真面目。這在開國不久,如蒯通等人的思想行誼上,已經表現得極其明顯。一到武帝時代,或以儒學為主,參雜道家、陰陽家的思想,倡天人之際的新儒家學說,猶如董仲舒之流。雖一尊孔子,其實,道家思想仍然瀰漫於朝野上下武帝晚年,酷好神仙方士之術,並不亞於秦始皇的作風。在元光二年初祠五疇,尊方士李少君為文成將軍,祠奉灶穀道,以從少君所言。拜祠灶神可以致物,然後便可化為丹砂,再變而為黃金,成金以後,作為飲食器具,就可以延年益壽。少君還慫恿武帝“封禪”以祠天帝。又常以偶中之言,說動宮廷內外,並且揚言他嘗遊海上,親見仙人安期生,服食過仙棗,其大如瓜,使大家認為他已年過數百歲。武帝對他深信不疑,就遣使入海求蓬萊仙島與仙人安期生之屬,結果一無所獲。後來少君得病而死,武帝猶信其為化去而未死,因此影響燕、齊之間,迂怪誕妄之士便多來言神仙之事。武帝后來又封方士欒大為樂通侯,以其能修丹砂鍊金,役使鬼神等法術,又妻以衛長公主,富貴比埒王侯,但終因虛妄荒誕,一無所成而被殺。

神仙方士之術,原為中國古代極有價值的科學基礎,但一牽涉入政治,夾以富貴權位慾望,而終致貽禍無窮,若就所謂遺世獨立的真人神仙視之,豈不啞然失笑!

道家學術與神仙思想在秦漢時期與政治的融合


東漢復國的初期,因光武與他的一班文臣武將,大半出身民間,所以一切作風,都崇尚樸實。而其政治方針,依然因循西漢的“內用黃老,外示儒術”,並未大加變動。故東漢以下的風氣,雖然不似西漢一般,大鬧其道家的神仙方士之事,但其思想範圍,仍然不脫西漢儒、道兩家的窠臼。由於光武相信圖讖,所以影響後來陰陽術數之學與讖緯預言之說大加流行。故東漢以後,學術思想的演變,約由兩個不同的方向會歸於道教:

(一)由於推崇象數的學者,祖述孔子傳易於商瞿的傳統,附會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等陰陽家學說,而形成為術數的巨流,如焦贛、京房、費長房等人的象數易學,夾輔圖讖而普遍流行。再變遂有漢末的卦氣、變通、升降、爻辰、納甲等學互相摻雜。不久,又與佛教傳來的印度天象學融會,於天干、地支、二十八宿星象的觀念上,又培增神人神獸等名稱,而使天人之間,瀰漫一片神秘的氣氛,成為

東漢以後道教學術胎變的依據

(二)由上古“祝由”巫術、咒語的流行,配合原始象形文字,及會意文字等的“圖騰”觀念,以與印度婆羅門教、瑜伽教派等流傳的咒語、法術共同交流,就變為精煉精神作用,可以影響事物的符篆。以齋醮告天為祈禱天神的儀式;以披髮仗劍,畫符唸咒為神通的妙用,從此深入民間,更由民間反應到上流社會,遂使漢末自桓帝、靈帝以後,朝野上下,籠罩著一片神秘的色彩。道家的神仙方士之術,到漢武帝之世而昌盛,開啟後來東漢、魏、晉道家神仙方術思想的基礎。再變而有北魏正式道教的形成。但相對的,所有荒謬不經、牽強附會的道術,也因漢武帝時代而發達。以後聲勢雖然稍歇,卻並未全衰,因此以滑稽諷諫見長,調和武帝之間的東方朔,也被後世冠以神仙化身的道號。汲黯曾批評武帝是“內多欲而外施仁義”,確為一針見血之言。以此求仙成道,無異緣木求魚,這不但是他的大病,也是漢代政治上因迷信於神秘之術所導致後果不堪收拾的大缺點。

道家學術與神仙思想在秦漢時期與政治的融合


一般中國人傳統風俗的祠奉灶神,就是道家天神信仰的遺規,民間每年歲闌,臘月廿三夜送灶神上天的習慣,早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更經漢武帝的提倡,便一直流傳至今,現代人多半已不知其所從由來了。其餘如巫蠱邪術,漢初也已盛行。至如道家的《枕中鴻寶》,與有名的《淮南子》等書,也是武帝時代應運而出的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