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徐達和劉伯溫曾是生死之交,為何後代卻成了“世仇”?

不要菜


這個問題卻是很值得推敲。劉伯溫和徐達,一文一武,和睦相處。但如果拋開民間傳言和電視劇的虛構誇張成份,在史料當中去找尋蛛絲馬跡,到也不難發現,劉伯溫與徐達,並沒有傳言當中特別好的關係。



第一,劉伯溫其人。

拒明史劉伯溫傳記載,劉伯溫是元朝的進士,而且他是在朱元璋幾次邀請之下,等朱元璋徹底沒了耐心的時候,才答應跟著朱元璋幹。所以這也奠定了他壓根就得不到朱元璋的器重,雖然我們看表面上朱元璋對劉伯溫言聽計從,但是實際上他對劉伯溫從心底裡是非常鄙視的,況且他是元朝舊人。

我們可以發現朱元璋在建明之後,他是大封功臣,而徐達被封了魏國公,劉伯溫只被封了一個誠意伯。劉伯溫居然連一個活都沒有落到,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其實他在朱元璋那兒的地位,在朱元璋心裡,他壓根兒就是一個給自己打工的下人,並沒有把他當做自己真正的臣屬對待。



我們翻開明史也可以發現在李善長之後,朱元璋召集劉伯溫商議新任丞相的人選之時,朱元璋說了汪廣洋楊憲胡惟庸這三個候選人,但是就是就沒有說他劉伯溫。從這件事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劉伯溫的地位。也可以理解為它是對劉伯溫的一種保護但是我並不認同這種觀點。因為對比一下李善長的俸祿是5000石而劉伯溫不足500石。

此外我們也可以發現劉伯溫其實非常的聰明,有小諸葛亮之稱,絕不是偶然的。在剛投靠朱元璋時,就為朱元璋解決了一次重大的軍事危機。



而在之後有一次會戰當中朱元璋手底下大部分的人都是主張撤退或者投降,而劉伯溫義憤填膺的說,主張撤退和投降的人都應該殺了,同時他為朱元璋解決了這一次危機。

第二,徐達其人。

徐達,這個人我們知道他是朱元璋的生死兄弟。當時徐達常遇衝是朱元璋打仗的先鋒官,兩個最重要的將領那地位可不是簡簡單單用兩個字恩寵來描繪的。



作戰勇猛對朱元璋忠心耿耿,而且他自始至終是對朱元璋是非常的尊敬,始終能擺正自己的位置,朱元璋想把自己的吳王潛邸給徐達修府邸,我們知道他是堅決拒絕的。

在反觀朱元璋所有的工程當中在湖北用檔案藍玉案空印案等的一系列案件當中,還有一個郭桓案,他殺了許多功臣,但是留下了這一位湯和和徐達,因為湯和他是有明哲保身的能耐。



而這位徐達呢,他是深受朱元璋信任,朱元璋壓根兒就沒有對她起是什麼殺心,就算是有,恐怕也沒有來得及。因為人徐達是出征春天出去,秋天就奉詔而回回來就把兵符軍權交還朱元璋。

第三,二人交際。

我們知道封建王朝裡面皇帝最忌諱的一個是朋黨,一個是權臣,還有就是文官和武官來往過密,地方官和中央管交情太深,尤其是內功與外朝相勾連。這五點是封建王朝皇帝非常忌諱的,而剛建國的時候最最忌諱的就是文臣和武將有聯繫。



從以上這兩點我們就能發現,劉伯溫和徐達都是非常聰明的人,他們深深知道皇帝最忌諱什麼,所以他們不會去明目張膽的挑釁皇帝朱元璋,所以劉伯溫和徐達都是聰明人,他們不會去明目張膽的表現,他們關係有多好,不會去作死。

而且翻遍明史我們也很難發現有徐達和劉伯溫來往過密或者交情很好的記載。一方面沒有史料依據,另一方面他們來往過密這根本就不和他們二人的性格,以及當時的歷史情況。



第四,後人千秋。

我們都知道,名人都有拜家後人。從漢朝的漢宣帝之後的漢光宗,再到大唐名,相狄仁傑的兒子狄景暉,我們都會發現虎父基本上都是有犬子的。更何況像徐達和劉伯溫他們的隔代後人。

沒有前輩那樣的真知灼見,也沒有先人那樣的高瞻遠矚,他們從小就沒有經歷過什麼,只是繼承前人的爵位,去享福為官之道所以他們經常會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去去斤斤計較,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比他們各自的家庭出身。



像徐達後人徐鵬舉一樣,對於劉伯溫的後人劉瑜,他通常都以為劉伯溫只是一個誠意伯,而自己的先祖是一個公爵,比他等級高了兩級,所以這種公子哥對劉伯溫的後人,他會有好的臉色嗎?而劉伯溫的後人也不是省油的燈,兩家公子哥撞在一起,那關係肯定好不到哪去。


中國那點兒秘史


這個問題分幾點來看。

首先看看徐達和劉伯溫的關係。

朱元璋與他的文武大臣之間,有親疏的分別。徐達、湯和等人是最早的追隨者,然後是李善長、馮勝兄弟、鄧愈兄弟等人。至正十五年渡江之前,常遇春、廖永安兄弟等人前來投奔。這些人都算是元老級別的。

五年之後,劉基才投靠朱元璋。劉基是元朝的進士,做過官,與朱元璋、徐達這些社會底層的草莽英雄根本就不是一路人。連李善長、胡惟庸這些曾經的小吏,他也沒看在眼裡。而且他和宋漮、楊憲、汪廣洋等人都是外鄉人,他能得到一個誠意伯,相當不容易。

劉基曾經提出許多重要的建議,幫助朱元璋決策,算是他的謀士,後來主要負責御史臺工作。所以他和大將軍徐達之間,沒有多少交集。

更重要的是,徐達、劉基做事都很謹慎,都很瞭解朱元璋的為人,所以互相之間肯定不會有密切的交往,不會是生死之交,也沒有這個必要。

第二,兩家後代的地位差別巨大。

徐達的後代除了大兒子徐輝祖被奪爵,基本上長享富貴,而且一門兩公,定國公一枝在北京,魏國公一枝在南京,直到明末。

相比之下,劉基的後代就差得太遠了,大兒子被胡惟庸害死,二兒子在朱棣時代自縊而死。劉基的孫子劉畾繼承了誠意伯的爵位,他死在永樂年間,死後爵位停襲。

直到一百多年後的嘉靖年間,劉基被供進太廟,九世孫劉瑜再次繼承了誠意伯的爵位。

第三,徐劉兩家的一段交集。

劉瑜住在南京,死後由孫子劉世延繼承爵位,負責管理右軍都督府事,很不老實。

此時的魏國公名叫徐鵬舉,掌管中軍都督府,與劉世延關係不錯。後來在南京兵部尚書張鏊一事中,他看不慣劉世延的做法,批評他做假。明世宗奪去劉世延的爵位,免去軍職,直到明穆宗時代才恢復。

徐鵬舉沒有嫡子,想讓自己寵愛的小妾的兒子繼承爵位,劉世延幫助張羅此事,引起禮部官員的不滿。事情鬧到了北京,徐鵬舉被罰祿米,許多官員被撤職,劉世延回籍聽勘。

此後劉世延開始胡鬧,從明穆宗時代一直鬧到明神宗時代,越來越放肆。萬曆二十四年,因為私造兵器、聚眾殺人、妖言惑眾等罪名,明神宗奪去他的爵位,押回原籍看管。但劉世延繼續作死,終於被關入牢獄並死在那裡,他的孫子繼承了爵位。

儘管如此,徐、劉兩家也不算是世仇。


於左


我們就假設兩位真如題主所言的那樣屬“生死之交”,則表明兩位都屬真君子也。

再假設他們的後代也確實成了“世仇”,這其實也不必驚奇。

為了理清這個問題的解答思路,我們儘量將問題簡化,複雜了看的朋友們會一頭霧水的。這裡我們權且認為兩家後人都遺傳了他們父輩和先人的優良基因——也是具有“真君子”特質的。

那麼下面我們來分析看看:

頭段說了徐劉皆君子,那麼他們之間的交往(即便是“生死之交”)也是淡如水的。既然是水,則時間擱長了不用不流動的話就會越來越淡以至腐敗變質。更何況水還有一特質——既可載舟,也可覆舟。也就是說不可能長久保持一個態勢的,到了一定時間後就會慢慢轉變為另一種態勢了。

明白了以上這些,也就不難理解兩家後代為啥成了“世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