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龐統明知落鳳坡有埋伏,為何還要去送死?

楊晨予



誰知天狗流星墜,不使將軍衣錦還。龐統字士元,荊襄人士。統自幼勤奮好學,博學多識,又精通謀略,他被龐德公稱為“鳳雛”,與諸葛亮齊名。演義中,徐庶曾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周瑜去世後,龐統曾有意投靠東吳,只因大罵公瑾得罪了江東,只得投靠劉備。龐統投靠劉備後,成為劉備帳下的重要謀士。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受益州劉璋的邀請,率軍入川共拒張魯。


次年劉璋因但心劉備取益州,拒不撥發糧餉,劉備與劉璋之間產生間隙。建安十九年,劉備與龐統約定共取雒城,按照約定,龐統走小路,劉備走寬敞得大道。然而不幸的是,龐統在落鳳坡被張任伏擊,中箭身亡。於是有人便產生疑問,以龐統的智慧可以看出落鳳坡小路有伏兵,為何還要去送死呢?個人認為,龐統走小路,有著深刻的原因,以下依據演義內容做簡要分析。


首先劉備曾多次暗示龐統小道有風險,龐統依然選擇小路,這是有意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劉備與益州劉璋產生間隙之後,劉備軍與川軍已經多次交兵,魏延更是活捉了冷苞,可以說兩軍矛盾不可調和,戰事一觸即發。再次關鍵之際,龐統向劉備進獻了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取中計:攻下雒城,然後在徐圖益州。

只是去雒城有兩條道路:南邊有小路,可以取雒城西門,山北有大路,可以取東門。龐統知道小路有危險,為了讓劉備規避風險,龐統寧願選擇小路。畢竟劉備是三軍主帥,在龐統看來,三軍可以沒有龐統,但不可以沒有劉備。演義中曾這樣記載:

玄德曰:“吾自幼熟於弓馬,多行小路。軍師(龐統)可從大路去取東門,吾取西門。”龐統曰:“大路必有車邀攔,主公引兵當之。統取小路。”


龐統取小路保護劉備,除了因為劉備是三軍主帥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劉備對龐統有知遇之恩,並且十分敬重龐統。龐統投靠劉備,是被劉備的真誠所打動。龐統在投靠劉備之前,曾參加考試,劉備見龐統文筆很好,對事物有獨特的瞭解,這才讓他去做了縣令。龐統因嫌棄官職小,並沒有認真管理。後來張飛前來追問,龐統卻在幾個時辰之內,將百日公文全部處理殆盡。


張飛感到十分驚奇,奏報劉備,劉備不顧阿斗生病,星夜趕路,親自前來探望龐統。次日龐統醒來,聲稱口渴讓人前去買酒,並將酒壺扔給劉備。劉備二話不說,給龐統買了一壺酒。龐統卻對劉備說:劉皇叔,你以為這樣就可以感化被你傷過的人嗎?我龐統去意已絕。劉備又親自送龐統,並且將自己的坐騎送給龐統。這才感動他,從此龐統誓死為劉備效力。

顯而易見,劉備對龐統有知遇之恩,一個想尋求人才,一個想尋找明主,二人一拍即合。而龐統卻深深感激劉備的知遇之恩,畢竟他不像東吳孫權那樣傲慢。龐統投靠劉備後,食則同桌,睡則同榻而臥,劉備對其十分敬重,寵愛有佳,龐統更是感激劉備的恩惠。因此在選擇去往雒城的道路上,龐統寧願以身犯險,也要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


其次龐統以身犯險,也是讓劉備奪取益州要名正言順。劉備以匡扶漢室為己任,胸懷大志,諸葛亮隆中對更是為劉備規劃了美好的藍圖:奪取荊州,攻取益州,吞併漢中,出秦川直取兩都,進而掃平天下。當時劉備已經擁有荊襄之地,也有心攻取益州,只是擔心益州為劉璋基業,都是漢室宗親,劉備不忍心下手,再者說他也出師無名。故而益州名仕張松、法正,因益州劉璋昏弱,曾多次勸劉備攻取益州,就連龐統諸葛亮也多次相勸,劉備只是不肯。在劉備看來,如何出師有名,收服益州人心,這才是重中之重,畢竟劉備不想飽受世人的唾罵。


龐統也看出了劉備的用心,想取益州卻擔心不得人心。後來劉璋拒絕提供糧餉,這是有意逼迫劉備撤軍得意思,劉備大怒,將來使大罵趕回。這時劉備與劉璋之間已經有很大矛盾。龐統再次勸說劉備進取益州,率軍直取成都,併為劉備成功規劃三條路線。而劉備卻採取攻取雒城,然後再相機而動的策略,其實龐統心裡明白,劉備依然是有所顧忌。演義中曾這樣記載:

統曰:“只今便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比為上計。楊懷、高涪,乃蜀中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隘;今主公佯以回荊州為名,而將聞之必來相送,就送行處擒而殺之,奪了關隘,先取涪城,然後卻向成都,此中計也。退回白帝,連夜回荊州,徐圖進取,此為下計。”


因此龐統取小道,明知其有危險,正是想借此機會與川軍交併,製造更多的矛盾,讓劉備攻取益州能夠出使有名。只可惜,龐統與劉備換馬而行,在落鳳坡被當成劉備,被亂箭射殺。雖然劉備有了討伐益州的名義,卻損失了龐統這樣的謀士,況且龐統享年才三十六歲,這是何等的可惜。


再次龐統明知小路有風險,卻沒有料到被亂箭射殺。其實龐統在選擇小路的時候,就已經知道劉璋心懷不軌,況且當時川軍和劉備軍益州交兵。龐統知道小路有伏兵,但還是有著僥倖的心裡。其實即便龐統不被射殺,甚至沒有負傷,劉備都有討伐益州劉璋的理由。畢竟劉備當時是以撤回荊州為藉口進兵的,而龐統在撤退的路上遭遇伏擊,這是劉璋的無義之舉,這也正式標誌著劉璋向劉備宣戰。畢竟是劉備幫助劉璋,趕走了張魯,降服了馬超。也就是龐統其實沒有必要死在落鳳坡,以此來成為劉備出兵的理由。


只可惜,龐統當時與劉備換馬而騎。川軍將士又將龐統當成了劉備,這才下了狠手。因此龐統死的如此慘烈,也是出乎意料的。顯而易見龐統走小路以身犯險,有點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意思,只是他不知道後果會如此嚴重。

你是如何看待龐統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導語:當年有句傳言,誰擁有臥龍或鳳雛其中一人,就可以擁有天下。臥龍肯定是諸葛亮了,諸葛亮足智多謀,經常以妙計戰勝對手,而這個鳳雛龐統竟然能與諸葛亮齊名,可見這個鳳雛龐統雄才謀略絕不在諸葛亮之下。

當年在落風坡的時候,龐統明知前面有埋伏,龐統依然選擇前進,簡直就是送死,一點反抗都沒有。龐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是為何?

我們先來了解下龐統

龐統(179—214年),字士元,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東漢末年劉備部下著名的謀士、將領。  

早年便以“鳳雛”之名與諸葛亮齊名於荊州。當時人評價他的經典言語是:

“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也!”

曾與東吳陸績、顧劭等臧否人物,自謂曰

“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

劉備領荊州牧,龐統來投,但未得重用,不過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其後經諸葛亮、魯肅極力推薦,劉備方才再度召見龐統,與之談論軍國大事,大為器重,於是拜龐統為治中從事,不久又與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

諸葛亮和魯肅舉賢薦能的寬廣胸襟固然令人欽佩,但龐統本身具有的非凡才華,恐怕才是其最終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

現在來看龐統為什麼知道落鳳坡有埋伏?

凶兆一。諸葛亮夜觀天象,發現有顆將星搖搖欲墜,於是去了封書信給劉備,要劉備小心為上。劉備告訴了龐統,龐統哈哈一笑,說剛剛斬了敵方大將泠苞,正好應了此兆,風險已經解除了!

凶兆二。劉備夜裡夢到了一個妖怪,用鐵棒打他胳膊,到現在還覺得痛呢?就把這件事和龐統說了,龐統一聽,哈哈一笑,說主公你這是睡覺壓的。

凶兆三。龐統臨行前,說了句

“統肝腦塗地,方稱本心”,

臨行之前,說這話相當不吉利。

凶兆四。龐統臨行前,馬突然發了瘋,將龐統掀了下來。而這馬向來很聽話很老實,頭一次出現這種情況。牲畜更有靈性,預感到了危險。

凶兆五。龐統馬瘋了之後,劉備將坐騎讓給了龐統,劉備的這匹馬叫作的盧,的盧雖然是千里馬,但這馬眼裡有淚槽,必須妨死一個人,主人騎了才能安全。

龐統明知落鳳坡有埋伏,為何還要去送死?

第一個原因是為了報劉備知遇之恩。

劉備曾多次暗示龐統小道有風險,龐統依然選擇小路,這是有意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

劉備與益州劉璋產生間隙之後,劉備軍與川軍已經多次交兵,魏延更是活捉了冷苞,可以說兩軍矛盾不可調和,戰事一觸即發。再次關鍵之際,龐統向劉備進獻了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取中計:攻下雒城,然後在徐圖益州。

只是去雒城有兩條道路:南邊有小路,可以取雒城西門,山北有大路,可以取東門。龐統知道小路有危險,為了讓劉備規避風險,龐統寧願選擇小路。畢竟劉備是三軍主帥,在龐統看來,三軍可以沒有龐統,但不可以沒有劉備。

演義中曾這樣記載:

玄德曰:“吾自幼熟於弓馬,多行小路。軍師(龐統)可從大路去取東門,吾取西門。”龐統曰:“大路必有車邀攔,主公引兵當之。統取小路。”

龐統取小路保護劉備,除了因為劉備是三軍主帥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劉備對龐統有知遇之恩,並且十分敬重龐統。

第二個原因是為了讓劉備師出有名,直取西川。

劉備號稱仁義之君,被劉璋請過去相助共抗張魯,轉眼快兩年了,還沒有得到西川的地盤。龐統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主公太仁義,這樣取西川遙遙無期。恰巧這個時候和劉璋有了隔閡,再返回荊州的路上,劉璋派兵伏擊劉備。龐統自然是一清二楚了,也知道這就是取西川的好機會。

於是,藉口和劉備換了馬,讓敵將以為自己就是劉備。最後,果不其然,在落鳳坡中箭而亡。劉備大怒,一面命人前去請諸葛亮、趙雲相助,一面自己先行進攻西川。西川那些兵,哪裡是劉備這個常年征戰,手下算是老兵人的對手,沒有多久,便得了西川。


龐統之死頗有些玄乎,恰巧有個落鳳坡,恰巧龐統叫鳳雛,恰巧龐統經過這裡,恰好有隻利箭,恰好射死了龐統,一切都好巧,到底是天意還是巧合呢?

我認為,既不是天意也不是巧合,落鳳坡是在龐統死後得名的,龐統死於此處,所以人們才將此處叫作落鳳坡。

總結:龐統明知落鳳坡有危險,還要去送死,其實都是為了自己的主帥劉備。所以說,龐統最值得佩服的,不僅僅是他出色的才能,更是那一顆忠心護主的心。這才是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的真正道理吧!



路之意


龐統是個著名的謀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與劉備分兵進擊雒城時,主動選擇了小路進攻,難道龐統不知道前面是“落鳳坡?”難道他算不出前面會有埋伏?一個能指揮千軍萬馬、隨意出入曹操大營的謀略家,就這樣被一個名不見真傳的張仁用箭射死了?死的也太低級了!事情絕對不是這麼簡單!龐統是因為看透了兩個人的用心,才斷然自己去赴死的。


他第一個看透的是劉備。得荊州後,劉備明明很想得西川,卻又口口聲聲講仁義,不忍奪同宗之基業,這讓龐統很為難,為讓劉備取西川很是費了一些腦油,先是去西川見劉璋,接下來幫守城,在向劉璋要糧要人得不到滿足後決然翻臉,終於找到了討伐劉璋的藉口。然而龐統心裡是好笑的,劉璋的基業,你不取別人也會取,劉備是欲取還拒、道貌岸然,放著簡捷的計策不用,非得繞個圈子,最終還是去奪劉璋的地盤。

在與劉璋翻臉後,終於刀兵相見,費盡了周折的龐統以為,可以迅速攻城掠地成就大業了,誰知,劉備的假仁假義病又犯了,在恩信未立的情形下,把擒獲劉璋的部將泠苞釋放了。泠苞被釋後,回去又設計決涪江之水淹龐統之軍,幸有龐統好友彭羕來相告才逃得大難。這也讓龐統看透劉備,他為了仁義的外表,不顧手下人的死活!

他第二個看透的是諸葛亮。諸葛亮取了荊州後,對取西川的問題上一籌莫展,拿不出可行的方案。龐統到來後,迅速制定了取西川的策略,並且設計了速取的方案,這些措施讓諸葛亮都自嘆不如。在劉備的決定下,諸葛亮守荊州,龐統隨劉備去取西川。



在龐統的調度下,劉備與劉璋開戰,一路攻城掠地,拿下西川指日可待。這時,諸葛亮寄來了一封“恐嚇信”,聲稱天象不利於主將帥。一個在大後方的謀士,不安心守城,卻靠看天象去幹攏前方將帥,是屬什麼用心?在龐統這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謀士心中,誰不知天象是用來籠絡人心的“神術”,否則靠看天象就能打贏戰爭還需費那麼大的勁幹啥?在西川即將被拿下的前夕,諸葛亮的信讓龐統很煩惱,甚至說出了諸葛亮想爭功的話,可見龐統對諸葛亮的做法是很生氣的。



一個心裡想要地盤想的要死,卻又口口聲聲講究仁義,讓手下枉費許多心機;一個對取西川束手無策,在看到成功在即時,又忙中去添亂。這些做法,讓一腔男子漢氣概的龐統感到很受傷。在西川指日可待的情況下,龐統毅然選擇了以死抗爭:一個知天文地理、算無遺策又能指揮千軍萬馬的謀士,竟然看不出那麼一個小埋伏?讓後人們想像去吧,一個有爭議的死亡,該去譴責誰呢?


星下靜思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臥龍是諸葛亮,鳳雛是龐統,這二人是三國最頂尖的謀士,智力爆表,算無遺策,可是,龐統為何算不出前面有埋伏呢?

龐統前往落鳳坡之前,已經有三大徵兆暗示此行大凶,哪三大徵兆呢?

一是,遠方的來信。

劉備和龐統攻打雒城之前,劉備突然收到了遠方的來信,是諸葛亮寫的,上面寫道:

亮夜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觀乾象,太白臨於雒城之分:主將帥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謹慎。

諸葛亮乃算命高手,最擅長看星星、看月亮、斷陰陽,屢試不爽,諸葛亮發現星象於劉備不利之後,立馬命人快馬加鞭地送來了一封雞毛信。


看了來信之後,劉備大驚,當即便要返回荊州,哪知道龐統嘿嘿一笑,十分不以為然,心中暗想:“諸葛亮呆在荊州沒事幹,看我立了這麼多功勞,分明是眼紅了,等我打下西川,丞相之位必是我的了,哈哈!”

龐統堅持要打雒城,劉備就同意了。

二是,劉備的夢。

攻打雒城前一夜,劉備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個天神,拿著打鐵棍,使勁地砸劉備的左臂,劉備咯噔一下嚇醒了,醒來發現左臂隱隱作痛。

臥龍鳳雛,正是劉備的左膀右臂啊,劉備把這個夢說給龐統聽,龐統哈哈大笑,說道:“主公啊,夢都是反著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主公是被諸葛亮的信嚇著了吧!臣願肝腦塗地,報主公知遇之恩。”


劉備見龐統說出了“肝腦塗地”四個字,更是惶惶然。

三是,龐統的馬。

大軍出發之前,龐統的馬像是得了失心瘋一般,亂跑亂撞,把龐統給掀了下來,畜生一般有靈性,它預知了前方的兇險,故此發出了警示。

劉備看到之後,心疼軍師,就把他的坐騎的盧馬讓給龐統了,這個的盧馬是神馬,蒯越曾說此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為‘的盧’,騎則妨主”,劉備因為是真龍天子,所以騎著沒事,但龐統就不一樣了。


上述三大徵兆,倘若有一點得到重視,龐統不至於命喪落鳳坡,然而,龐統還是疏忽大意了,出師未捷身先死,實在令人唏噓!

有人說,龐統之死,其實是故意找死,他是用自己的死給劉備攻打劉璋找一個藉口,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龐統真的這麼偉大嗎?

我覺得不是!

攻打劉璋有一千個理由,何必以龐統之死為代價呢,換一個人死豈不更好,譬如馬謖,正好劉備也不喜歡他,趁此機會除掉他,也就不會有後來憾失街亭了!

螻蟻尚且貪生,何況活生生的龐統呢!而且龐統也不是死於落鳳坡,而是死於四十里之外的雒城。《三國志》記載:

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

龐統死於流矢所中,一隻箭飛了過來,不偏不巧,正好射中了龐統的要害部位。


龐統死於落鳳坡純屬羅貫中的藝術想象,並且,三國時期根本沒有落鳳坡,直到唐朝時才有了落鳳坡,龐統死在前,落鳳坡得名在後。

大家不要被老羅忽悠了!


一半秋色


龐統人稱鳳雛先生,在三國演義中,可是和諸葛亮相提並論的人物,素來以足智多謀而見稱。

我一直在幻想,龐統在蜀中,諸葛亮在荊州輔佐關羽,劉備居中指揮,臥龍鳳雛分別從荊州以及四川,同時殺向曹魏,那將是多麼美好的畫面啊!可是歷史不容假設,龐統在取西川之時就已陣亡了。


龐統作為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才,大風大浪都經過了怎麼就會栽在落鳳坡這個小水溝呢?   

其實我們應該從龐統的個性著手分析。記得龐統到劉備處求職,他沒有拿出身上的魯肅以及諸葛亮的推薦信,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他這個人極為自負,心高氣傲!對自己的才華信心爆棚!然而他第一次求職沒有取得預想中的效果,只是得到了一個地方官的官職,他為了吸引劉備的注意採用一種更為奇葩,甚至於極端的方式,怠政!

他的翫忽職守被人告發了,劉備派人去調查,龐統這才顯示出自己的真才實學,小小秀了一把自己處理政務的才幹,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把堆積如山的公文處理完畢,這件事情讓龐統狠狠地出了一把風頭。從此他進入了劉備視野,但也僅僅是進入視野而已,離重用還很遠。

劉備直到諸葛亮來到,經他推薦這才封龐統為副軍師!


然而壞就壞在這個副字上!

當時龐統所在部門的負責人是諸葛亮,這是一個再壞不過的人事安排。在當時有一句歌謠:“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諸葛亮和龐統是齊名的,其實這種齊名人物的關係很難處理,他們之間往往存在一種明裡暗裡的競爭,都想把對方壓過一頭。

以龐統這樣的自負,以他這麼愛出風頭的個性,他怎麼能夠忍受自己在職務上要接受諸葛亮的領導?

這不是在向全世界宣佈鳳雛不如臥龍,這是在狠狠的打龐統的臉啊!所以龐統一直以孔明作為自己的假想敵,在找機會證明自己比諸葛亮更強。這就使得龐統在處理事務時顯得比較激進。


  

我們再來看看落鳳坡至戰前發生了什麼?

孔明修書一封明確指出了此戰的風險,孔明不愧是孔明。對形勢的判斷洞若觀火。可是壞就壞在了這封信上。沒有寫封信。以龐統的智慧,肯定能夠分析出此番作戰的兇險,畢竟連常敗將軍劉備對比都有所察覺!

可是有了這封信則不同,前面已經分析了龐統是個非常自負的人,再加上他和諸葛亮處於同業競爭的狀態,龐統會對諸葛亮的建議產生逆反心理。這會影響他對事務的判斷,有一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氣勢。

更何況,只要打贏這一仗,他就能拿孔明寫封信來說事,連孔明都沒有把握做的事情,我做到了!這就等於向全世界宣佈我龐統才是才智無雙的當代第一人!


再加之一連幾個勝仗下來,龐統頗有幾分看輕蜀中豪傑之意,所以在幾番權衡利弊,他選擇了最激進的方案。這最終決定了他折翅落鳳坡的命運。   

可以說龐統死在了自己的私心上,如果他能夠和諸葛亮一樣,大公無私,不計較個人得失,他肯定能夠取得更大的的成就,可惜歷史不容許假設。      


策神歷史



這有兩方面的意思。

∥龐統,的確是三國時期的“人中之鳳”。然長相醜陋,給人印象很一般,樸素,愚鈍。

∥而且為人喜好評價人,說話隨意性還大。

  • 統曰:“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評價陸績,顧劭。喜歡高談評論別人。
  • 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蜀主醉,怒斥。――人眾面前直言,是對蜀主不夠尊重。

唯穎川隱士水鏡先生司馬徽對龐統十分推崇喜愛。稱其為“南州士之冠冕”。從此名聲漸漸顯赫於南州。


◎一句話,不招人喜愛,還招人嫉恨。這是一方面

∥龐統早先投身吳主孫權。而長期不受重用。

∥後在諸葛亮力薦中,蜀主劉備才得以會見。幾番帳中問師,才得以器重。

∥與諸葛亮同任軍師中郎將。蜀主劉備對龐統的親近和優待等同於諸葛亮。

周瑜卒,統送喪至吳。。。。。。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龐士元非百里之才也。”諸葛亮言於先主,後大器之,以為治中別事。與諸葛亮並與軍師中郎將。

◎古云“士為知己者死。”這是另一方面

∥諸葛亮留守荊州時,龐統跟隨蜀主劉備進軍蜀地,取佔益州,獻上、中、下三策。

∥進圍雒縣時,受到阻礙。為報答蜀主劉備,對自己的重用與信任。騎蜀主坐騎的盧馬從落鳳坡經過,被亂箭射中,時年僅三十六歲。


☆古今大多才華冠群,高於有學之士的,都很自傲藐人,招人嫉妒懷恨。

如果既有才華,又處世低調,為人謙和。不樹敵,遵王。一生官祿順達。

伯樂又賞識“馬”,與君主禮敬奉事躬為。仕途可暢。

不用去用死,作報答。


我的小悟


龐統當時為劉備取西川謀劃的是上中下三策,但他認為上策太急有些險、下策又太緩,之後採取了不急不慢的中策!如採取龐統之上策直取成都,因當時劉備與劉彰反臉開戰之後成都空虛,兵家講究出奇制勝避實而擊虛勝算是很大的,若用此策也須就沒有了以後諸多麻煩,諸葛也不用帶兵入川荊州可能也不會丟掉,龐統也不至於因急於進兵被亂箭穿身、從而命喪落鳳坡!他之所以冒險進兵想盡快拿下西川,一個有於諸葛亮爭功之嫌,因諸葛已幫劉備奪取荊州立下大功,而龐統出道稍晚些,剛加入劉備陣營有些立功心切,再就是西川對於荊州太重要了,這在之前別駕張松回返西川之時,路過荊州向劉備獻圖時曾說,荊州雖為戰略要地但同時也是險地,孫權時思侵奪曹操也沒忘報赤壁兵敗之仇,其意就是沒有一個後方穩固的根據地,荊州很難守住,而西川民殷國富易守而難攻,正是理想此地!張松都能看出來其中之險,而臥龍與鳳雛當時都在場,作為軍事戰略家的龐統與諸葛亮更是瞭解其中險情!沒有後方的西川之地,荊州就像是無根之樹,那是很難穩固的,劉備集團就無法與東吳曹魏相抗衡,這樣就形不成三足鼎立之勢,也須正是出於這些考慮,龐統明知可能有風險甚至喪命,也要儘快拿下西川!



一江春水向東流6254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古代有一批人他們非常的特殊,特殊點就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什麼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呢?答案很簡單,被逼到絕境上了,不往前走一步是死,往前走一步也是死,與其如此倒不如死得轟轟烈烈一些。

事件回顧

落鳳坡這個埋伏,不但龐統知道,甚至劉備也有可能知道。當然,如果說劉備知道的話,有那麼一點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意願,但是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落鳳坡有埋伏,而且必須得死一個人。

如果在落鳳坡沒有人死的話,那麼劉備就師出無名,師出無名的話就沒有辦法佔領蜀川,沒有辦法佔領蜀川的話一統天下就達不到。

這是一個邏輯鏈,而且這個邏輯鏈非常複雜,牽扯到了三方的利益,簡而言之,龐統想名留青史,劉備想名正言順,而川蜀這一塊土地或許早早的就想給劉備了。既如此,三方面一拍即合,開搞。

沒錯,這就是事實

在三國演義當中,我們能夠看到龐統對於諸葛亮還是有那麼一點點不服氣的,文人相輕,自古以來都是如此,就更不用說頂天立地的謀士了。

他們相互之間也有利益牽扯,除了利益牽扯之外也有很多很多的羨慕嫉妒恨。在龐統看來,諸葛亮和自己相差不大,諸葛亮幫助劉備定下了三分大勢,而龐統幫助了周瑜,奠定了火燒赤壁。

可到頭來忙前忙後,自己竟然沒有諸葛亮名氣大,一時之間龐統也鑽了牛角尖兒,既然不如你的名氣大,那就得想盡一切辦法比你的名氣大一點。可能這在咱們普通人看來可能沒啥感覺,但對於他們、對於那些把名氣看得比什麼都重的謀士而言,可是要了親命的事情。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諸葛亮與龐統二人,以“臥龍”、“鳳雛”齊名於荊州地區,徐庶向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可見他二人的智謀和才氣都是超乎常人。可是為何龐統卻沒有算到會中箭身亡?

龐統是在劉備進取益州的時候,帥兵進攻雒城的時候,不幸被亂箭射中,不幸去世。後來劉備將龐統安葬於落鳳坡。《三國演義》中龐統是直接死於落鳳坡,出現了戲劇性一幕,抬頭一望,看見對面山崖上有“落鳳坡”地名,與自己“鳳雛”的道號暗合,“落鳳”預視著自己將遭遇不測,果不其然遭遇伏兵被亂箭射殺。



但是這畢竟是小說,是戲劇,不是事實。龐統固然智謀超群,但是也重點在於軍事謀略上,而不是算人命運前程的算命先生,根本無法準確算出他自己會死在何時何地、因何而死等細節具體的事情。假如龐統真有這個能力,他掐指一算,預知未來一切,又何必親臨險境,他此刻應該坐鎮後方,想方設法破除這一劫難才對。又或者是根本就不用派兵攻打城池,只需要算準戰爭的勝負,然後施以技法,改變一切對自己不利的因數,就能順利兵不血刃的獲得勝利了。



當然以上假設是不可能成為現實了,所以龐統也不可能預算到自己會死在此地。龐統自跟隨劉備以來,劉備將他與諸葛亮並列軍師,尚未立功,此時劉備進取益州,正是他大顯身手,一舉成名的好時機,他怎麼能不牢牢抓住,帶領軍隊攻城掠地。

所以龐統的中箭身亡,完全是戰爭中的偶然,戰爭就有風險,戰爭的現場一切都有可能發生,為了政治上的勝利,和政治理想的實現,冒險忽然不可避免。


浩中一內


在回答問題前,先簡單地介紹龐統的個人簡介。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於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諡曰靖侯。後來龐統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

先不論其他的,單從上述的“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軍師中郎將”等字眼,我們就可以知道,龐統的才學肯定不比諸葛亮差,況且熟悉三國的朋友,也知道“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俗語。所以說,這麼一個聰明絕頂地謀士,如果自己不想死的話,別人是難以把他殺害的。

那麼,龐統又為何甘願替劉備而死呢?

其一,單圍繞《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基礎上,龐統是為劉備的魅力所折服,甘願為其一死。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可以發現,劉備的忠義仁德是無限地放大化的。無論是他平時的個人言行,還是在治國方略,亦或是對待百姓和將臣等常規行為下,都無比的體現出劉備的仁義和體恤,每個字眼都讓人覺得劉備就是天底下一等一的好人,傷心之處必痛哭流涕。

因此,在這種魅力放大化的劉備麾下,龐統自然會被劉備的魅力所折服,從而產生了為劉備效死的念頭。

當然,這是虛的。而實的就是,劉備待他的確不薄。在龐統的登場之初,是在赤壁之戰。而在這場戰役中,龐統所獻的連環計是戰役取勝的決定性因素。但是,就是這麼一個才華橫溢的謀士,卻因為長得醜而被孫權所不喜(曹操雖然欣賞他,但是他效力的初衷對象不在曹操)。而到了劉備處時,他面試也沒有拿出魯肅和諸葛亮的推薦函,亦沒有展現非凡的才能,但劉備還是錄取了他,把他分配到耒陽。等他展現才能時,劉備也馬上好酒好菜,並拜他為軍師中郎將。

所以,劉備在待他的行為上,可以說是沒有虧待他的。而古人講究的是“士為知己者死”,從這點上,龐統為劉備而死似乎也情有可原。

其二,生不逢時,只得以死來成全自己。龐統雖然有才,名聲傳天下。但是,架不住他出場晚,威望不夠。在劉備得到龐統之時,劉備就經歷了徐庶和諸葛亮這些百里之才,千里之才,等到劉備再得龐統時,最大也就是眼前一亮,欣喜一點罷了。

最關鍵的是,徐庶幫助了劉備穩定前期的新野,操練軍隊,提升了前期劉備軍隊的綜合實力。等他推薦了諸葛亮時,諸葛亮在南陽與劉備展開了隆中對的實施策略,併火燒新野,擊敗曹軍,同時也是同劉備經歷過長坂坡危難的摯友了,最緊要的還是成功打勝赤壁之戰,奪取了荊州大半個根據地。


所以,龐統的出場時機實在是太晚了。雖然才華橫溢,智謀非凡。但在劉備的心裡,似乎已經不能平等的放下兩個蘋果了。因此,龐統在劉備的集團就先天的低諸葛亮一等。

而這時的攻打益州的戰機,就是龐統想為自己打響威望的一戰。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劉備的“愚仁”(在進攻西川的時候,有一次,川將泠苞先前本已被魏延活捉,但劉備偏要將他釋放。魏延說:“此人不可放回。若脫身一去,不復來矣。”玄德說:“吾以仁義待人,人不負我。”在你死我活的前沿陣地,在優勢尚未確立的攻堅時刻,竟能這樣不結合實際情況而濫施仁義。劉備已經從“儒仁”頹墮成“愚仁”了),以及諸葛亮的“危機感”(認為龐統會影響到他的位置),使得龐統在取川的緊要關頭寸步難行(諸葛亮派馬良送信說:“亮夜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觀乾象,太白臨於雒城之分;主將帥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謹慎。”而龐統對諸葛亮的星算嗤之以鼻,進一步提出另一種解釋:“統亦算太乙數,已知罡星在西,應主公合得西川,別不主凶事。統亦佔天文,見太白臨於雒城,先斬將泠苞,已應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進兵。”)


因此,在還沒有完全取得西川之役勝利的時候,“豬”隊友的擾亂,使得龐統可謂是寸步難行。最後,本著“忠義”的信念,也是為了成全劉備口中的大義,龐統最終命喪“落鳳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