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理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

美言美煙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朋比為奸”。

什麼叫朋比為奸呢?

我們看“朋”這個字,是兩個“月”並列,再看“比”字,是兩個“匕”並列。實際上,這兩個字,都代表著“呼朋喚友”“勾肩搭背”。這是中國漢字的象形大法,讓人一看就明白這個字是怎麼一回事。

圖:“比”字的甲骨文

而“周”字,原先是象徵著圈地畫線,圍繞整整一週的意思,裡頭的點,象徵著莊稼,外頭的匡,象徵著田園。田園裡的莊稼,是密集的周遍均有,後來引申為“一圈”和“周密”兩層含義,《説文解字》解釋說:周,密也。

既然知道“比”是“朋比”“勾肩搭背”的意思,而“周”是“周密”的意思。那麼,“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也就很好理解了:君子團結緊密而不朋比為奸,小人勾肩搭背而不團結緊密。

進一步理解,則可知,君子處事為公,在這件事上看起來是緊密團結在一起的,他們即便有意見的不同,也不會相互攻訐;意見一致,也不會朋比為奸。小人一心謀私,故而私下勾結、走動,卻每個人都心懷鬼胎,不是可靠的聯盟。


豆子人民藝術家


這句話出自《論語 為政》。

大概看了一下其他的答案,有些不是很贊同,因為有些答案沒有從文本出發,而是添加了諸如道器之類在原文里根本找不到的意思。

從兩個角度來看吧。

一是從文字的角度。

王引之曾在其名著《經義述聞》裡指出:“周、比,都訓為親、密、合。”這個意見是對的。周、比,兩個字從本義來說,都是指親密,意思差別不大,只是其源頭略有區別。

先看周:

這是甲骨文的周,象形字,是一個“田”里加了四個點,很直觀就知道,這是在田裡種植的樣子,而且種的比較稠,比較密。

這是金文的周,又加了個一個“口”,變成了會意字,所以段玉裁才會認為,“善用口而周密”。

所以,周,其本義是在田裡種植比較密,引申為說話、做事、工作等周密、周到,像周密、周到這些現代漢語裡‘周”的含義,都是引申出來的。

所以,有個答案說“周”是一群人圍成“一週”,這個“周”的意思是從引申義上再引申,引申出“普遍’的意思。我估計這個意思可能很晚,孔子說“周比”的時候,應該還沒有“圍成一週”這個義項。

再來看比。

上面是甲骨文的比

下面是金文的比。

可以看出,這也是象形字,比,就是兩個人捱得很近,比肩而行。

從捱得很近的意思上,引申出靠近的意思,再引申,就會有勾結、結黨等意思了。

所以,從本義上看,周比兩個字,原本的意思都是一樣的,只是在引申的過程中,有了一些區別。

二是從經學的角度

到了《論語》裡,周、比,兩個字的意思已經很不同了。

君子是周,周,在這裡的意思是‘忠信”,也是從“周密”引申出來的,強調的是君子能“親”人;

小人是比,比,在這裡的意思是勾結、結黨,也是從“靠近'引申出來的,強調的是小人因為利益而靠近。

大家會想,這兩個字本義差不多,則麼到了後來就有這麼大的變化了呢?

這應該是與語言的“約定俗成”的特點有關,不知道在怎樣的契機裡,同樣表達“密’、“近”的意思,一個逐漸成了褒義詞,一個則成了貶義詞。

事實上,“比”,在經典裡也有和“周”相似的時候,例如《國語》裡有一段話:

籍偃問:君子有比乎?

叔向曰:君子比而不別,比德以贊事,比也。

在這裡,“比”成了描述君子的褒義詞,而“別',則成了貶義詞。

所以,我們對待孔子的這句話,能夠理解孔子在這裡用“周”來形容君子能夠彼此親密,忠信,講道德;而用“比”來形容小人因為利益而相互勾結,知道這兩個字最初都有“稠密、靠近”的意思,只是引申的走向不同,這就可以了。但請不要隨意增加概念,以免給人造成誤解。


danyboy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論語》中的一句活,孔子說的。意思很簡單,周是“周遍”,東西南北,四面八方全部包括就是周,近於“周圍”之意。“比“的象形是兩個人緊緊靠在一起,有連結連絡勾結之意,詞語“比鄰而居”“比翼雙飛““朋比為奸“都是此意。全句意思是說,君子的行為特點是能和周圍所有人搞好關係,平等相待,而不僅僅和自己走的近的人結成朋黨,相互照應。而小人的行為方式與此恰恰相反,他們是小部分人之間為了利益相互勾結在一起,拉邦結派,很難和大多數人普遍搞好關係。

今天我們說到君子和小人的時候,側重於人格的評價。君子是道德高尚的人,而小人是品格低下之人。按中國傳統“內聖外王“的思想,內德高尚的君子人格可以獲得廣泛的支持,受到大多數人的擁護,這就是內聖自然外王的道理。所以,君子的品格本質上就是領導者的品格。人道效法天地之道,天不私覆,地不私載。所以君子之道周而不比。

小人之道,也就是相對於領導者的普通人之道。所以,在孔子這裡,君子與小人只是人的品格的自然差異,並不包含道德歧視在內。也就是說,小人品格,也是合理的。“小人比而不周“體現的是,人的社會關係是有親疏之別的,情感上自然也會有差異。對家人和親戚自然更好一些,這就是所謂的“比“。

周,也可以理解為“周到“,一個人辦事能方方面面都照顧到,就可以當領導了,也會是一個好領導。此之謂“周“。如果當領導的只關心自己的親戚朋友,就是所謂的“比“了。此小人所為,非君子之品,久必失其位。

普通人在考慮問題之時自然會先考慮親近的人。這是人情之常。對於親近的人來說,這是小人的可愛處。可是,如果小人當了領導,必然偏心。於是,古人云:小人用事,必亂家國。原因也正在此,。小人比而不周,小人喻於利,小人常慼慼。


七月流火140400643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是孔子他老人家說的,也許是在他給自己的三千弟子講課或者聊天時隨口說出的一句話,卻被他的弟子整理輯錄在《論語》這本書中,流傳千年。

孔子生在春秋時代,公元前551年,兩千五百年的時間,改變了很多事情,尤其改變了我們說話的方式。在今天能夠讀到兩千五百年前孔子他老人家說的話,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更奇妙的是,古人說話都這麼言簡意賅嗎?

所謂“微言大義”,短短的十六個字,孔子竟然講清楚了“君子”和“小人”的分別。在他老人家看來,君子和小人之間,就是“周”和“比”的不同。要理解孔子他老人家的意思,我們必須搞清楚“周”和“比”這兩個字的意思。

君子周的“周”如何理解?

“周”最初出土於殷墟甲骨文的占卜辭中,甲骨文中的“周”字,沒有“口”字。由“田”字演化而來,在四個空格中各加一點,表示 “封田分地”。所以周王朝的建立,其實就是分封制度的建立,也就是封建制度的雛形。

但是出現了“口”字後,“周”的意思發生了變化,表示田地裡的莊稼茂密,引申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周密的意思。《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的:“周,密也。從用、口。”

如果用“周”來組詞,我們會說——圓周,周密,周長,都有一種環繞的意思在裡面。所以周,就像一個圓圈一樣,從圓心到各邊界的長度都是相等的。

孔子把“周”用來形容君子之間的關係,就可以理解為——君子平等地對待任何人,不偏不倚,不遠不近,不親不疏。君子就像是一個圓圈的圓心一樣,他們對待人沒有任何的偏袒,和所有人都保持相同的距離。

小人比的“比”什麼意思?

“比”同樣是甲骨文,象形文字,表達的是兩個人,步調一致,比肩而立的意思。和“從”字是一樣的字形,但是方向相反而已。《說文解字》中說:二人為從,反從為比。

《象形字典》中對“比”的解釋:

“比,甲骨文,字形與“從”相似,像兩個人、並肩而立。造字本義:兩人並肩挨著。”

所以“比”字,同樣能夠用來形容兩個人關係親密,但是更多了一層意思,表示兩個關係親密的人,連言行姿勢都非常相似。

比,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排在第八卦,主要講內外交往和相互團結。因此“比”,其實最初並非一個貶義詞,和“周”一樣,都是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沒有高下之別。但是到了孔子的這句話裡面,“小人比而不周”,比字就成了貶義詞,和小人的關係劃上了等號。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論語 為政》。多數人翻譯成:“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其實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孔子其實想表達的是,君子能夠和所有人搞好關係,不刻意疏遠一個人,也不刻意親近一個人;小人呢?往往和一兩個人走得很近,步調一致,因為這一兩個人而疏遠其他人。

為什麼呢?君子和所有人搞好關係,是因為君子和光同塵,對別人沒有所求,心胸開闊,光明磊落;小人則不同,貪財好色,見利忘義,他們和一兩個人親密,是因為他們交往的人,都是為了能夠給自己帶來某種好處。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頭條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博書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用‘‘周’’字很形象,就像一個圓,君子在中間和所有人保持同樣的距離,這距離不是現實的距離,而是‘‘原則’’的距離,與人交往,不論親疏都堅守原則。

‘‘比’’呢,就像兩個人步調一致,也很符合小人任人唯親、結黨營私的形象。

所以,這句話可以翻譯成‘’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有成見及私心;小人則結黨營私。’’


孔子的這句話,形象地展示了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君子心中無私,小人結黨營私。《論語》中還有一則可以當做‘‘周而不比’’的註解:‘‘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這段話說的是,‘“在君子手下做事很容易,卻難以讓他高興:不用合理的方式讓他高興,是不會讓他高興的;等到他用人的時候,他會量才設器。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難,但卻容易讓他高興;用不合理的方式讓他高興,他會興致很高,等到他用人的時候,他就會求全責備了。”



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特別是在原則的堅守上,君子把原則看作比俸祿和生命都重要,小人則沒什麼原則,唯利是圖。


南山劉向雄


想要清晰理解這句話,需要先定義什麼是君子?何為小人;什麼叫周?什麼叫比?

現在大家普遍認為“君子”就是道德品行端正、人格高尚的人;“小人”就是人格卑劣,喜歡兩面三刀,背地裡害人的人。

其實“君子”在古代還有另一種解釋:就是對統治階層的統稱。而小人就是小民,也就是平頭老百姓。

如果把這個解釋引申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中,我們就會發現其實完全可以這樣來理解。周就是一視同仁,對每個人都一樣,不會特別對張三好、對李四不好,這就叫“周而不比”;比就是親密,也就是對人區別對待,張三投自己的脾氣,就和他多親多近。相反看李四不順眼,就對他不好疏遠他,這就是“比而不周”。

假定:君子是統治階層,小人是平頭老百姓。

那這句話就沒有任何批判和指責的意思。相反,恰恰只是通過稱述事實,來告誡君子(統治階層)應該怎麼做。

“小人比而不周”,平頭老百姓當然可以誰跟我好我就跟誰親近,誰跟我尿不到一壺我就疏遠他不搭理他,這很正常也沒什麼錯。可君子就不能這樣做了。比如一個縣令,因為看城東的百姓順眼,就把各種好處各種福利都給城東的百姓,不管城西南北的百姓。這當然是不對的,而是應該一視同仁,只要是自己治下的百姓都要一樣對待,這就是“君子周而不比”的意思。

我是索彥,喜歡寫作、詩詞,偶爾清談,關注我一起交流學習。


聊詩說詞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是《論語 為政第二》中的一句話。這句話我們今天很難理解。讀古文首先要從字面上去理解:這句話中有兩個字是關鍵,即一個”周”字,一個”比”字,理解了周和比就全部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了。

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周”就是周圍,是比較大的概念;”比“,只要有二人就有可比性,是一個比較小的概念。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順理成章把這句話理解為:君子講究大局大團結,小人講究小我小集團,拉幫結派破壞大局,影響大團結。這就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論語 子路第十三》中還有一句話與這句話基本相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句話比較容易理解,鄙人就不作解釋了。不過鄙人認為“和而不同”是”周而不比”的最好註腳,請讀者朋友查閱《論語》便知吾言不妄。(不好意思,畫蛇添足了)

有關”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是孔夫子說的,是《論語》中無數經典名言中的一句。歷經二千五百年至今,對我們當前的中國仍有重大意義,我們要區分什麼樣的是君子,什麼樣的是小人。我們要深入理解,深刻領會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朱友振


孔子的這兩句話,按南懷瑾的解釋是: 一個真正的大政治家(君子),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這就是"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就是隻能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麼事都以"我"為中心,為標準,這樣就不夠普遍。他的這種說法不正確。

一、我的理解是: 孔子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類似現在我們所講的集體主義和個人本位主義。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論語·為政》。《為政》這篇文章孔子講的是: 統治者如何進行統治,管理和教化民眾等問題。不是在討論個人品質道德的問題。 君子也好(賢明國君),小人也罷(昏庸國君),都是指統治階級而言。

像孫中山那樣天下為公;毛主席那樣大公無私,為天下蒼生謀求幸福的人,就是君子周而不比。

像慈禧太后這種只為自己權位享樂作想;蔣介石這種只為蔣宋孔陳四大家族謀榮華富貴為念之輩,就是小人比而不周。

周: 是指普遍的意思,能照顧到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即集體主義)。

比: 則是指勾結,結成黨朋。只關心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而漠視或損害集體利益的思想和行為(即本位主義)。

"周、比"二字的實質就是公、私之分。君子與小人之別在於為公還是為私。君子做事是出於公心而不為私謀,不會為了私利與人勾結在一起。而小人做事是汲汲於名利,為私利而與他人結為黨朋狼狽為奸。君子心懷所有人,往往是志同道合而聚集;而小人則是為了私利互相勾結。


二、周與比的歷史案例(故事)

①《毓老師講孫子兵法》中說到: 左宗棠與曾國藩兩人爭鬥一生,常互相攻擊而不和。左宗棠遠征新疆時,後備物資全由內陸往外運送,當時曾左兩人政見不合,舉國人人皆知,就連慈禧太后也深知。但當左宗棠為徵新疆大元帥時,曾國藩卻自告奮做左的運輸官。因此收復新疆取得成功,國人皆歸功於曾國藩,因為後勤接濟最為重要,必須用之得人。

曾左兩人在公事上,能放下私人恩怨和成見,以國家大事為重,通力合作,這就是: 周而不比。這就是典型的集體主義思想和行為,是值得我們大力提倡和學習的。


②慈禧一生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不惜阻擾當時落後的中國變法圖強。後來慈禧在頤和園為自己籌辦六十大壽時,因花費巨大而缺少錢,竟然將北洋海軍的軍費挪用了。這筆款項原本是用來改善北洋艦隊裝備,和購買西方新式軍艦的費用。

根據《清史稿》檔案文獻資料,慈禧六十大壽花費白銀總數額: 頤和園工程經費總計為814萬兩,其中出自海軍衙門經費737萬兩,總理衙門經費77萬兩。其中屬於挪用海軍衙門經費數額約705 3965兩,加上挪用海防專款數額約66 8265兩。

慈禧六十歲生日是1894年(甲午年十月初十),而中日甲午戰爭就是在1894年7月25日爆發的,距離她60大壽不過幾十天之前。因武器軍艦的陳舊落後,北洋艦隊被日本艦隊全殲,大清王朝徹底喪失了主要的海防力量,淪落為任由列強瓜分蠶食的蛋糕。

慈禧挪用軍費的行為就是: 比而不周。典型的個人本位主義思想和行為。

三、集體主義與本位主義

【本位主義】: 就是為自己或所在的小團體利益打算,而不顧整體利益(集體主義)的思想作風或行為。其根本點在於: 主張個人或小團體利益高於社會集體利益。

【本位主義的特點】本位主義者考慮問題時,往往以自我或小團體為中心,無論利弊得失都站在局部的立場上,為維護少數人的利益而漠視集體利益,甚至不惜損害集體利益而換取部分人的私利。這是缺乏大局觀念和全局意識的表現,所以孔子此言要為政者引起重視,深以為戒。

【本位主義的弊端】人類社會是個群居的群體社會,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份子,大家共同生活在這個群體之內。如果每個人都以自我個人或小團體利益為中心,那就將會出現"萬人萬心",社會公德被忽略,人們的行為相互衝突,社會秩序失衡…等局面。

比如: 在一家之中,家庭成員搞本位主義,那麼家庭就容易鬧矛盾、出現不和睦;又如朋友、同事之間,如果行使個人本位主義,那麼朋友、同事間就會意見分歧、關係疏遠,甚至相罵打架。 由此可見,本位主義對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是非常有害的,因此本位主義的價值取向是不可取的,必須要擯棄!

【集體利益為重】唯物主義史觀告訴我們: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我們要堅持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相統一的方法論。 但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沖突時,應當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


參考文獻《論語》、《清史稿》、《論語別裁》、《毓老師講孫子兵法》、《毛澤東選集》。


步雲御風


👊第一 集體主義和山頭主義的區別!

👉1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的解釋倒是沒有人抹黑,理解上的偏差也不會太大,估計理解成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應該是比較主流的思想。再深入就是君子比較開房和包容,小人比較封閉和斥外;君子為集體謀利益,小人為自己和小團伙謀利益。其實就是集體主義和山頭主義的區別。

👉2 這不由讓我想到了常見的山頭主義。從大里說,歷史上的牛李之爭,閹宦之爭,明珠和索額圖之鬥,都算是典型的大型山頭主義,派系少,但派裡的人數多,他們結黨營私,禍國殃民。從小裡說,偷奸耍滑者總是躲在角落裡嘰嘰歪歪,黑惡勢力總是一撮撮地盤踞在民間,拐賣婦幼的犯罪分子總是活躍在大街小巷,這些都是典型的小型山頭主義,雖然每個派的人數少,但這樣的派卻遍及全國。比如國家有了專項的打黑除惡運動,就是一場全國性的運動。

👊第二 正確看待圈子文化的周和比。

👉1 中國是典型的人情社會,我們必須正確理解圈子文化,最起碼不能不分青紅皂白,都一棒子打死。從狹義上來說,從今天來講,圈子可以分為山頭,社會利益組織,志同道合的興趣體,其他互助體等。下邊我簡單說說,這幾種圈子是否具有合法合理性。

👉2 山頭,比如某些腐敗團伙,他們組成金錢,利益結合體,大搞裙帶關係,依附關係,嚴重敗壞了d的威望和建設。最終被一窩端,連根拔起,完全是咎由自取,也昭示了法網恢恢,疏而不漏!

👉3 社會利益組織。比如黑惡勢力,網絡公知等顏色運動的馬前卒們,詐騙團伙,拐賣人口團伙,販毒團伙等犯罪團伙,這些都是社會的毒瘤,都是罪大惡極的違法分子,他們的圈子就是一個個犯罪分子組成的。

👉4 志同道合的興趣體。比如因為愛好相同組建的驢友組織,各種健身俱樂部,文學團體,武術團體,網上論壇,朋友圈等圈子,這些都是應該支持和提倡的。這些圈子都是以健康,娛樂,交流,為目的的正能量圈子。

👉5 其他互助團體。比如大學裡的老鄉會,外國的華裔組織,養老互助組織等,這些都是互助式的團體,也會有為了自己小集體的合法利益進行的維權活動,但只要不是違法和違背基本道德的,也都是需要支持個提倡的。

👉6 圈子是否合理合法,最主要的區別是不是群而不黨,是不是黨同伐異,是不是違背法律和道德!

👊第三 鄉村裡的比和周,必須重視日益家族式選ju趨勢。

👉1 現在鄉村選ju,第一個亂象是村裡姓氏越多,選ju越混亂。每一個姓氏都想推選自己家族的人,於是不可避免出現了賄xuan,拼鬥現象,甚至出現了人命案都不稀奇。近幾年,隨著國家的控制和打擊,雖然有所改善,但是沒有從根本上杜絕此類問題。

👉2 尤其是小姓氏普通村民,往往是選擇了一方,得罪了另一方。甚至收到打擊報復,痛苦不堪!

👉3 我的建議:從根本上改變本村任職制度,大力提倡大學生村官,或者村官非本村化任職制度!!!



聽不煩的鄉里鄉親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論語 為政》,我認為對於這句話最好的理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所著的《朋黨論》,這篇文章不僅透徹理解了孔聖人的原義,而且有了新的發展,把君子和小人的差別講得更加透徹,為我們提供瞭如何辨別君子和小人的指南。

歐陽修是中國歷史上著有重要影響的文學人物,《古文觀止》全部222篇文學作品中就收錄他的作品13篇,其中這篇《朋黨論》位列其首,排在或許更為人熟知的《醉翁亭記》和《秋聲賦》之前。這篇文章開宗明義提出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以同利為朋”,我認為這是可以與孔子“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結合起來,作為辨別君子與小人的歷史箴言,綜合起來的意思是:君子以道與人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因利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寫作《朋黨論》這一政治論文,本身就是以道為朋、周而不比的典型。我們知道歐陽修同時代有個著名的正派人物范仲淹,他在《岳陽樓記》中一句“先天下之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名垂千古,就足知其為人之清朗正氣了,但他在宋朝推行改革時,觸動了一些人的利益,遭到夏竦、呂夷簡等保守派人物的攻擊,《朋黨論》一文就是為范仲淹推行的改革專門寫作的聲援書。當然正是這篇為范仲淹辯護的《朋黨論》成為保守派再次向改革發起攻擊的新證,歐陽修、范仲淹被朝廷視為了新的朋黨,並導致宋朝這場慶曆新政的徹底失敗,好心沒有辦成好事,這也是歐陽修萬萬沒有想到的。

孔子是先聖,歐陽修是名哲,兩個人都定義過君子和小人,諸葛亮《出師表》一文的要旨也是“親賢人,遠小人”,可見人生在世,識別君子和小人真的是一件不可不高度重視的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