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忻州市科技戰線為轉型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創新服務轉型助力鄉村振興

筆者最近在全市科技工作會上獲悉,2018年全市科技系統堅持以改革激活力,以創新促發展,著力強基礎、補弱項,謀長遠、求突破,創新活力持續增強,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為全市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是圍繞打贏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翻身仗,堅持以創新服務轉型。強力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聚焦“進位爭先”,緊扣創新發展各項指標,切實加強指導,狠抓任務落實。

——強化科技政策引導,增加科技供給。起草制定了《關於落實山西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政策的實施意見》,在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展重大關鍵技術攻關、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推進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等9個方面制定了25項獎勵政策,全面激發了創新活力。起草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通知》,著力挖掘和培育了一批科技成果在忻州轉移轉化。全年共列入省級科技項目11項,爭取到省級科技研發資金1008萬元。組織實施了2017年第二批市級科技計劃項目和2018年市級科技計劃項目,共下達研發經費970萬元,為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特色產業和培育新產業培植了亮點、積蓄了後勁。

——推進創新平臺建設,夯實創新基礎。深化產學研合作,通過牽線搭橋,組織繁峙縣恆宇天然草本資源有限公司與山西醫科大學合作共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全市累計培育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組織認定市級重點實驗室10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7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4家。

——加強創新主體培育,積蓄轉型力量。實施了“企業創新工程”,通過對有條件的企業開展上門服務,一企一策重點幫扶等措施,積極引導企業向創新轉型轉變。新認定民營科技型企業5家,總數達到53家。新培育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38家,超額完成了省考核任務18.8%。

——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培育發展動能。實施“眾創空間”和“科技企業孵化器”示範工程,新認定省級孵化器3家,總數達到4家;新認定省級眾創空間2家,總數達到9家,爭取到省級“雙創”獎勵資金250萬。實施科技創新券優惠政策,累計發放創新券38萬元,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開展研發和科技創新活動。全市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完成311件,發明專利申請量完成170件,技術合同交易額完成10億元,均超額完成考核任務。

二是圍繞脫貧攻堅主戰場,堅持以科技支撐助力鄉村振興。以脫貧攻堅為統攬,持續推進科技扶貧專項行動,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科技支持力度,發揮科技創新在攻堅脫貧中的示範帶動作用。

——組織實施產業扶貧引導專項。在2018年度市級科技計劃中首次設立了“科技扶貧引導專項”,著力解決貧困縣在特色產業開發和生態建設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全年組織立項科技扶貧引導專項20項,11個貧困縣全覆蓋,下達專項資金148萬,通過扶貧項目的引導示範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持續推動“星創天地”創建工作。全年組織認定市級“星創天地”4個,總數達到13家,實現11個貧困縣市級“星創天地”全覆蓋。本著“培育一個、成熟一個、推薦一個”的原則,2018年2個“星創天地”通過第三批國家級“星創天地”審核備案,全市國家級“星創天地”總數達到8個,全省排名第二。

——深入推進2018年度“三區”科技人員專項計劃。全年列入山西省“三區”人才科技扶貧示範工程項目28項,圍繞項目的實施,省、市、縣三級共選派了168名中高級職稱的農業科技專家到各貧困縣進行技術服務。在注重引才的同時,更加註重本地人才的培養,先後從11個貧困縣選派了46名具有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的農民到山西農業大學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培育了一批“田秀才”“土專家”等鄉土人才。

——推進“一縣一策”集中攻堅深度貧困縣。全力推進偏關、寧武、靜樂三個深度貧困縣科技特派員鄉鎮全覆蓋。全年組建科技特派團38個,選派科技特派員114名,實現了三個深度貧困縣科技特派員全覆蓋,下達科技特派員專項工作經費228萬。同時,因地制宜組織實施了一批科技精準扶貧專項,偏關縣“優質大果沙棘苗木繁育基地建設”、寧武縣“食用菌高效栽培技術與示範推廣”、靜樂縣“藜麥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範”和“黑枸杞的高產栽培技術及功能產品開發”成功列入省級科技精準扶貧專項,獲得575萬專項資金的支持。(楊俊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