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長清區委書記王勤光:讓綠色成為最美髮展底色

擁有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想。3月16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忠林在調研城市綠化提升工程工作時提出“種樹就是種福,種樹就是種德,種樹就是種財,種樹就是種空間”的“四種理念”在全市引起強烈反響。對此,長清區委書記王勤光進行了深入解讀。

讓綠色成為最美髮展底色

中共濟南市長清區委書記 王勤光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濟南大地生動闡釋。3月16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忠林在視察城市綠化提升工作時提出,“種樹就是種福,種樹就是種德,種樹就是種財,種樹就是種空間。”這是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踐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具體行動,是生態與民生、發展、道德文化相互融合,讓群眾共享“綠色紅利”的生動實踐。

王忠林書記的“四種”理念為我們做好生態建設工作指明瞭方向,更加堅定了長清區堅持生態強區,加快高質量發展的信心。長清區長久以來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全力做好“增綠”“增景”“增效”三篇文章,青山、綠水、名勝交相輝映,林木覆蓋率49%,林業總產值35億元,人均佔有公共綠地超過15平方米,綠化覆蓋率穩居全市前列,榮獲“山東省綠化模範區”稱號,空氣質量、水質量持續位居全市前列。全區山清水秀的生態產品俯拾皆是,綠色紅利觸手可得。正是得益於讓綠色成為發展征程中的最美底色,長清區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贏。

“增綠”強基

綠色是長清的基礎,更是天然優勢。長清區認清自身優勢,因地制宜設定了建設現代化山水魅力新城的發展目標。讓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基礎,積極以綠色發展理念對接“創新引領、對接融入、產業升級、民生優先”四大戰略,全力推進創新創業活力區、高端製造集聚區、建築建工發達區、生態旅遊觀光區、健康養老首選區、宜業宜居示範區建設,構建“城在綠中,綠在城中、推窗見綠”的園林城區風光格局。

科學規劃“增綠”。按照“景觀化、景區化,自然城市互融”的理念,構建起“一城、二區、三線、四帶、多組團”的城鄉一體化綠化格局。“一城”包括長清主城區、大學城、濟南經濟開發區、濟南農高區和五峰山旅遊度假區。區域內建設以喬木林為主的各類公園綠地及防護綠地,形成城市的綠色核心;“二區”包括山區生態功能保護區和沿黃平原風沙防治區。重點實施荒山造林、退耕還林(果)等工程和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和農田林網建設工程;“三線”是指國道104(京福高速公路)線、國道220(濟菏高速公路)線和省道104線,重點是道路兩側綠化帶的補植和重要節點的景觀效果提升,著力打造3條綠色走廊;“四帶”是指北大沙河沿線生態帶、南大沙河沿線產業帶、南水北調濟平乾渠沿線綠化帶、黃河東岸沿線百里景觀帶。重點抓好水系綠化帶建設,同時在重要水系周邊大力營造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和綠化景觀林,提高綠化、美化水平,提升環境承載能力,保障水系生態安全;“多組團”是區域內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溼地公園等生態建設點及周邊的造林綠化和生態保護工程,大力發展森林休閒旅遊。

全民參與“增綠”。長清區堅持“愛綠、護綠、植綠、興綠”行動,以“增綠”夯實基礎優勢,通過“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參與”,鞏固提升國家森林城市和全省綠化模範區成果。區綠化委員會每年組織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大力倡導栽植“紀念林”,四大班子領導親自帶頭,帶動全民參與到植樹造林行動中來,累計建成30多處義務植樹示範點。林業部門每年組織大規模植樹活動,積極開展“森林鄉鎮”、“森林村居”創建活動,對全區宜林荒山荒坡和水系、道路、城鎮、村居等進行綠化美化,森林生態體系、林業產業體系不斷完善。近年來,全區累計完成造林10萬畝。

創新機制“增綠”。堅持按照“政府主導、統一規劃、合理佈局”的思路,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以工程造林為主線,採取“公開招投標,合同化管理,公司化運作,專業化施工”的形式,實施荒山綠化、退耕還林還果、綠色通道建設等工程建設;打破鎮村行政區域界限,以流域為單元進行集中連片造林,通過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森林撫育相結合,堅持大苗栽植、混交造林,確保當年栽植當年成林;統籌環保、林業、水務部門力量,以鐵腕治汙做減法、生態修復做加法,抓住重點區域、重點領域,認真落實河長制、路長制,構建林業生態、水生態兩大體系,築牢“青山綠水”的生態屏障;建立健全應急機制,組建起區、街鎮、管理區、村四級應急撲火隊伍和巡邏隊伍,實現了火警自動預警和24小時全程監控;健全生態公益林補償制度,全區近40萬畝生態公益林納入生態效益補償範圍,年補償資金600餘萬元;加強林業執法力度,先後組織開展保護森林資源、“保護青山”、“利劍”、“清網”、“護鳥、愛鳥百日會戰”等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破壞林地、林木和野生動物資源的不法活動。

 “增景”添彩

讓綠色理念改變群眾生活,讓綠色生態成為人民群眾生活標配,讓綠色設施提升城市品質,這是現代社會生態美的發展目標。長清區充分挖掘各街鎮的自然山水、歷史人文、特色產業等獨特要素,注重“生態美、城鄉美、產業美、人文美、生活美”的統籌規劃,示範帶動,系統打造生態美、環境優的各類景觀。

造林讓城區景觀全線升級。點上做精,線上出彩,面上成景,從“點、線、面”三個方面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建設城市綠色生態網絡。加快公園、山體公園、街頭和社區遊園綠地建設,重點實施了琵琶山綠化提升、北大山郊野公園、文昌山城市健康公園、北大沙河綜合治理工程,建成省市級森林公園8處、溼地公園2處、森林類型自然保護區1處,對清怡園、清悅園、清心園等進行了整體提升;以“增總量、去盲點”等手段落實道路綠化,實施經十西路綠化改造提升工程,打造綠茵連續、風貌美觀、隔音降噪的林蔭大道,形成城市慢行生態廊道;投資2800萬元,實施軌道交通1號線沿線綠化提升工程,以栽種白皮松為背景樹,配置垂絲海棠、絢麗海棠、西府海棠,打造“海棠大道”;投入4300多萬元,實施城市主要出入口景觀提升工程、打造“常年見綠,色彩豐富、城景交融”城市綠色長廊。以“工匠”精神,下“繡花”功夫,用心提升城市園林養護管理水平,集中化、特色化推進城市增綠添彩,形成“春花秋葉、四季賞景”的城區綠地系統。

造林讓特色文化熠熠生輝。秉持“造林就是造文化”的理念,把綠化與美化、造林與造景有機結合起來,挖掘人文歷史資源,將每一個綠化的點、線、面融入文化元素,賦予設計創意。遊馬山慢城和錦鯉小鎮、賞千畝桃花,到江北婺源水鄉雙泉、領略鬼谷子文化,在大峰山接受紅色洗滌,徜徉五峰山、靈巖寺感受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一幅集自然生態、歷史文化、休閒旅遊為一體的高檔次森林城市美麗風景長卷,正在世人面前徐徐展開。

造林讓美麗鄉村串點成線。精心打造了齊魯8號風情路、十八里穀道、五峰櫻桃谷、雙泉油菜花、三十里玉杏谷等鄉村旅遊線路,形成“一鎮一韻味、一線一特色”示範格局。創新推出“生態田園+生態家園+綠色種養”新觀光模式,推動農業向休閒觀光和農事體驗拓展,堅持農旅、林旅、文旅融合發展,讓旅遊與核桃、櫻桃、玉杏等特色產業融合,帶動農民致富。現在每年從年初到歲尾,各具特色的四季美景不斷,從春季的杏花、玉杏、櫻桃,到冬季的雪桃、柿子等各類果品採摘節都吸引了眾多遊客,帶動了林果產業的轉型升級。萬德街道馬套村、店臺村和張夏街道杜莊村、孝裡鎮北鳳凰村等10多個村被評為“山東最美綠色鄉村”、“山東省生態文化村”、“山東省森林村居”,雙泉鎮獲評山東省森林鄉鎮。

“增效”富民

全力做好“綠色+”文章,統籌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以特色產業助農增收。大力發展經濟林,打造了南部山區15萬畝核桃基地、濟南櫻桃谷2萬畝櫻桃基地和雙泉5千畝油用牡丹等一批特色鮮明的產業帶和優勢產區。建成省市級經濟林示範園區29處,相關專業合作社100餘家,培育省級以上果品品牌10個、三品一標產品12個,經濟林總面積達到24萬畝,林農年均增收2000餘元。積極發展花卉苗木產業,初步形成以白皮松特色苗木為主,園林綠化苗、造林苗、經濟林苗、花卉企業種類齊全的“一區三帶”苗木花卉產業格局,總面積達到4.7萬畝,產值4.6億元。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在傳統的林畜、林菜、林禽等模式的基礎上,創新發展了林下油用牡丹、林下油菜和林下中藥材等新亮點,年產值達2.2億元。通過發展林業產業,群眾管林、營林、護林的積極性日益高漲,豐富的森林資源已成為農民手中的綠色存摺。

以優美環境吸引高層次人才落戶。以優美環境吸引高層次人才落戶。優質的自然環境吸引了12個博士流動科研站,210多個省部級實驗室研究平臺機構以及3600多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泰山學者等高級人才。人才的不斷聚集推動了夢翔小鎮、美客小鎮、濟南西部創新園、雙創大廈、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濟南經濟開發區等創新載體串點成線、輻射成面,長清區構建了功能定位準確、空間佈局合理、梯級發展鮮明的創業生態系統,形成了科研成果孵化、中試到產業化的完整鏈條,讓“山水知識城、創新創業谷”更加名副其實。

以優美環境加快產業升級。突出山清水秀、名勝古蹟文化資源豐富、現代農業園區集聚的特色,積極培育休閒養生旅遊、宗教養生度假、田園養生養老、醫養結合養老等新型養老養生模式,推動健康、養老、旅遊、健身休閒、食品、保健品等產業融合發展。2018年,長清區共簽約75個招商項目,總投資額達1000億元。首屆濟南(長清)國際馬拉松賽、金港賽車、世茂廣場、華夏幸福、濟西文旅小鎮、雙泉國際藝術小鎮等一批賽事和優質項目落地,文旅產業成為長清區的主導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