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 蘇州太平鎮:太平老街的歷史餘脈

蘇州太平鎮:太平老街的歷史餘脈

去的是太平鎮,看荻溪倉舊址。進入所謂古鎮之後,也不急,漫遊四處,東瞅瞅西看看,我知道這地兒不大。據說太平鎮歷史悠久,早在北宋年間,《吳地記後集》載吳縣二十二都,太平即為其中之一。仰伏膏腴的土地,富饒的物產,太平自古享有“魚米之鄉”的美稱。

蘇州太平鎮:太平老街的歷史餘脈

我是之前一年的1993年進的電視臺,在廣袤的吳中大地上奔波的時候,太平似乎是個被忽略的地方,無論是鄉鎮經濟的發展還是人文地理的傳承,都沒有值得誇耀之處。雖然每當“太平鎮上不太平”新聞事發的時候,也去過不少回,但現在說起來,基本沒有什麼記憶了。何況這麼多年過去了,改天換地的建設依然持續進行,所以當陳老師們說要去那時,我比較積極踴躍。

蘇州太平鎮:太平老街的歷史餘脈

有人提醒說去太平老街玩,是一定要去參觀遊覽太平古寺的,古寺裡終年香火不斷,老井中清泉甘甜。去參觀遊覽太平古寺,是一定要去看一看寺廟前宋代的古銀杏樹的,虯枝縱橫的古樹冠蓋雲天,護祐著年代久遠的太平禪寺和老井。相傳這棵古銀杏是南宋王皋王太尉的二兒子王鐸當年親手種植的,到現在已經有800多年曆史了,王皋是南宋的高官,後來在此隱居終老。我是因為必經之路打這寺廟後面路過的而沒有進去。一個原因是這裡是後門,我覺得廟宇高堂之地走後門不太妥。再一個,前陣子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的吉教授曾經跟我說,如果不是因為信仰,就別隨隨便便去宗教場所瞎轉悠,在人家是虔誠信仰的神聖之所,你無所事事吊撥郎當去遊玩不合適。

蘇州太平鎮:太平老街的歷史餘脈

然後老街東兜西轉,誤打誤撞的一不留神,就闖進了海哥的地盤——修葺一新的王皋故居,和舊時大戶人家並無什麼太多差別的幾進宅院。這類建築規模在江南古鎮可以說是比比皆是,在一些大點稍大點的古鎮上甚至都輪不上,但是在太平已經鶴立雞群鳳毛麟角了。

蘇州太平鎮:太平老街的歷史餘脈

當時並沒有太過聯想,王氏這姓實在過於龐大。謝教授曾經和我討論過姓氏這塊,小姓還尚有可能比較純粹的一脈相傳,比如他的謝,比如金庸的查;大姓基本就不太確保,幾千年風風雨雨分分合合,或者皇家恩寵賜予,或者人多勢眾威脅到朝權朝政被分拆,或者種種原因隱姓埋名,等等,不一而足。

蘇州太平鎮:太平老街的歷史餘脈

比如王氏,來路就比較複雜,本來就有姬姓、子姓、媯姓,還有少數民族的改姓,說是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境外的不說,現有的統計說僅大陸地區王氏人口目前差不多過億了,是中國人口第二位的大姓,北方的佔比比南方高點兒。海哥的地盤就是王皋王太尉的故居,海哥姓王,通常俗話說是500年的親戚。王皋(公元1081——1156年),三槐堂王氏近祖,官太尉、柱國太傅。出生於廣西,父親是王鞏,祖父是工部尚書懿敏公王素,曾祖父是魏國公王旦。

蘇州太平鎮:太平老街的歷史餘脈

三槐堂王氏始初是北宋王祐,大名莘縣人,晚年官拜兵部侍郎。相傳,周代宮廷外種槐樹三棵,荊棘九株。百官朝見天子之時,三公面對槐樹而立,九卿面對荊棘面立。後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類官職,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祐在宅院親植三棵槐樹,借喻顯赫族人。後來次子王旦果然當了宰相,孫王素又做了工部尚書。王氏族人遂稱這支王氏宗族為三槐王氏,並將宗族祠堂命名為三槐堂。

蘇州太平鎮:太平老街的歷史餘脈

王祐曾孫王鞏文彩出眾,與蘇軾友善,為之作《三槐堂銘》,從此三槐堂揚名天下,成為王氏子孫後代通用的堂名。王皋的主要功勳在於:北宋,徽、欽二帝被虜後,王皋不同意金人冊立的張邦昌為“大楚”皇帝,請求被拘押於金營的徽、欽讓太子即位,被金國兵將抓去後不屈不跪;金兵退走後,王皋勸說張邦昌趙家的江山不能失,請出哲宗皇后孟氏出面主政。南宋時期,王皋告知孟太后下詔令康王趙構即位,建議太后停止垂簾聽政,啟駕揚州。高宗早聞王皋大名,加上護駕有功,封他為殿帥府太尉。

蘇州太平鎮:太平老街的歷史餘脈

建炎三年即1129年,王皋護送皇上到明州,扈從統制苗傳和劉正彥叛亂,劫持皇上。王皋情急之下趕往平江,會同張俊、呂頤浩率軍救駕。高宗復位後,以平叛救駕之功將王皋晉升為柱國太傅,準可世代承襲。也就是在這一年王皋護送高宗駐蹕平江府時,走過路過不錯過,經過益地鄉荻扁村即現蘇州市相城區太平鎮王巷村時,感覺這地兒不錯啊,土肥水秀,河道便利,十分適宜人居,是塊風水寶地麼,於是就將把家安置在荻扁。

蘇州太平鎮:太平老街的歷史餘脈

隨著王氏後人的繁衍發展,其地後稱王巷、王家巷,今稱旺巷。所以,太平是先有旺巷村,再有太平鎮,據說現存的南宋建築鳳凰橋,就是那時建造的。王皋生有三個兒子,長子王易,字吾置,襲授太尉,後移居崑山,被稱為東沙支;次子王鐸,字吾伍,尚書郎,留在太平,被稱為中沙支;三子王胤,官顯謨閣直學士,後去無錫,被稱為西沙支。王皋很注重家譜的保存和修辭:還專門派兒子王鐸拿著《王氏宗譜》去臨安岳飛家中請為題詞和作跋,岳飛閱後深為感動,揮毫寫出《王氏宗譜跋後》和“王氏世寶”的題詞。隨後的歲月裡,王皋後裔建造了王家園林荻溪十景,古鎮曾經為繁榮,現在幾無痕跡。

蘇州太平鎮:太平老街的歷史餘脈

海哥是無錫人,跟著父母親來的蘇州,好讀古書,比較注重家世淵源的傳承,經常在我們一起爬山漫步聊天或者推杯換盞談人生時,說說歷史,也說過他們王氏的事兒,有時因緣際會因為邂逅某個歷史後人,會讓書上遙遠的文字幻化成年輪距離的不再親切。當我把圖片發送給他時,他順便問我感覺咋樣,一不小心,是在和宋朝江山保駕護航功臣後代交往著囁?我回他說,如此一來,好像岳飛就是隔壁二大爺哩。

蘇州太平鎮:太平老街的歷史餘脈

現在很彆扭的以街道社區作後綴的太平鎮,又稱太平橋鎮,因老街西面的太平橋而得名。東臨陽澄湖西湖,南和陸慕鎮接壤,西與蠡口、渭塘鎮毗鄰,北瀕盛澤湖,緊連渭塘、湘城鎮,因域內川溪縱橫,荻蘆飄搖,小橋流水,幽雅誘人,又被雅稱荻溪。荻溪地理優越,土肥水秀,河道便利,秋來稻穀飄香,盛產鮮美魚蝦,真魚米之鄉矣。

蘇州太平鎮:太平老街的歷史餘脈

今天的太平古鎮,最為風光旖旎景色宜人之處,莫過於老鎮西南部的荻溪倉舊址一帶,風貌奇特的舊時糧倉矗立在河岸,古色古香的舊宅老街整修了出來。太平橋北浜岸西端依傍著濟民塘南的荻溪倉舊址,是始建於明代時候江南儲備糧食的社倉。清代時,儘管社倉被移到了婁門內,名字卻沒改,仍叫荻溪倉。

蘇州太平鎮:太平老街的歷史餘脈

民國十八年亦即1929年四月開辦的裕元碾米廠,俗稱裕元米廠。這是太平鎮第一家由機器軋米的碾米廠。解放後這裡成為了太平糧管所的太平米廠。上個世紀的60年代末,米廠停辦,改建成太平糧管所北庫,新建糧倉17間,磚園倉7座,可儲存糧食165萬公斤,新建水泥曬場1個,碼頭1個。

蘇州太平鎮:太平老街的歷史餘脈

現在,仍可見原來的石砌駁岸房、帳房、司稱房等10來間廠房,其建築遺存已被修葺完好。而令人矚目,甚至於一驚一乍嘖嘖稱奇為之讚歎的就是那六個圓頂儲糧大倉又稱儲糧屯,是七十年代在北庫內建成的形似蒙古包的磚園糧倉。

蘇州太平鎮:太平老街的歷史餘脈

又是幾十年光陰歲月的匆匆流逝而過,六個圓頂儲糧大倉因為地處老鎮偏僻的地角,幸運的避開了一個欣欣向榮萬象更新年代轟轟烈烈改天換地的舊貌換新顏,至今遺存完好,成為寥寥無幾的碩果僅存,以其別具一格的外觀風貌成為別開生面的江南建築一絕,巍巍然矗立於太平古鎮的河岸,撩撥著人們一些懷舊的情懷,一些過去的記憶。修復加固的荻溪倉修繕完成後,和幾乎所有的老建築一樣,被用來進行文創活動了。

蘇州太平鎮:太平老街的歷史餘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