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陝西埋葬了多少帝王?

小新267173316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陝西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的開源地,是歷朝歷代皇帝安眠之處。

包括西安,作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被稱為“十三朝古都”聞名世界。這是一片神聖而又輝煌的土地,在這片土地上記錄著中國強大的歷史文明。

劇統計,現已發現的帝王陵已達到了42座。

歷代帝王埋葬的位置包括:

黃帝陵: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

炎帝陵:寶雞市南渭濱區神農鄉常羊山。

周朝:

周文王陵:咸陽市周陵鄉周陵中學

周武王陵:咸陽市周陵鄉周陵中學

周成王陵:咸陽市周陵鎮陵照村南

周康王陵:咸陽市周陵鎮陵東

周穆王陵:西安市長安區

周共王陵:咸陽市畢塬

周幽王陵:西安市臨潼區代王鎮宋家村

秦朝:

秦始皇陵:西安市臨潼縣城東驪山

秦二世陵:西安市雁塔區曲江鄉西曲江村

漢朝十一陵:

漢高祖長陵:咸陽市窯店鄉北咸陽原上

漢文帝霸凌:西安市東郊霸陵原

漢景帝陽陵:咸陽市素都取張家灣機場汽車專用公路西側

漢惠帝安陵:咸陽市韓家灣鄉白廟村

漢宣帝杜陵:西安市南郊杜陵原

漢武帝茂陵:興平市南位鄉茂陵村

漢昭帝平陵:咸陽市秦都區大王村與互助村中間

漢成帝延陵:咸陽市渭城區周陵鄉馬家窯村

漢平帝康陵:咸陽市渭城區周陵鄉大寨村

漢元帝渭陵:咸陽市渭城區周陵鄉新莊村

漢哀帝義陵:咸陽市渭城區周陵鄉南賀村

隋朝:

隋文帝泰陵:西安市楊陵區五泉鄉雙廟坡村

隋恭帝陵:咸陽市乾縣陽洪鄉乳臺村南

唐朝十八陵:

唐朝陵墓中最為著名的,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位於咸陽市乾縣城北梁山

唐僖宗李儇靖陵:咸陽市乾縣南陵村

唐肅宗李享建陵:咸陽市禮泉縣北石馬嶺

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咸陽市禮泉縣九嵕山主峰

唐宣宗李忱貞陵:咸陽市涇陽縣黃村仲山上

唐德宗李適崇陵:咸陽市涇陽縣蔣路鄉嵯峨山

唐敬宗李湛莊陵:咸陽市三原縣陵前鄉柴家窯村

唐武宗李炎端陵:咸陽市三原縣徐木塬桃溝村北

唐高祖李淵獻陵:咸陽市三原縣徐木鄉永合村

唐懿宗李漼簡陵:渭南市富平縣長青鄉紫金山

唐代宗李豫元陵:渭南市富平縣莊裡鄉檀山

唐文宗李昂章陵:渭南市富平縣天乳山

唐中宗李顯定陵:渭南市富平縣宮裡鎮三鳳村北的鳳凰山

唐順宗李誦豐陵:渭南市富平縣虎頭山

唐睿宗李旦橋陵:渭南市蒲城縣豐山

唐憲宗李純景陵:渭南市蒲城縣三合鄉金熾山

唐穆宗李恆光陵:渭南市蒲城縣堯山西嶺

唐玄宗李隆基泰陵:渭南市蒲城縣五龍山餘脈金粟山南面

以上是以被發現的陝西省帝王陵墓詳細位置。手打不易,喜歡的朋友可以點個贊,給個關注,有不同意見可以留下評論,本人隨時參與交流。


大國布衣


說起陝西啊。我想大家可能都很熟悉。特別是西安“九朝古都”。民間有七十二陵的說法。但是根據專家調查考證,總共有七十九座。



首先我想到的肯定是千古一帝嬴政,秦始皇陵。南臨驪山,北臨渭水之濱,佔地面積56.25平方千米。秦始皇陵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陵被稱為不敢挖的陵墓,據說裡面以水銀為河流湖泊,以珠光寶石為天上星辰。

第二呢,就是乾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千米的梁山上。佔地面積40平方千米。乾陵被稱之為挖不動的陵墓。據說裡面珍寶無數。消失了無數年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有可能在裡面。

第三呢,就是黃帝陵。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是史記記載的唯一一座黃帝陵。天下第一陵,華夏第一陵。
南方才子北方將,關中土地埋皇上。數千年曆史的風雲叱吒,在陝西留下了七八十座帝王陵墓。佔了全國現存帝王陵墓的一半。實在太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莫傾晨


陝西埋葬了多少帝王?

根據專家統計,一共82座君王陵墓。

皇帝數量最多

在全國所有的省份裡,大概只有陝西省的皇陵是最多和最密集的。

在兩千年曆史中,中國一共出現了80多個王朝。

秦始皇帝一統天下之後,自稱皇帝,從此開始,記載於冊在皇帝,共有皇帝494人(其中包括死後被追封為皇帝的73人)。

而我們偉大的陝西省,光是皇帝就佔了五分之一,所以有了一句諺語:江南的才子山東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帝。

朝代最多

自從皇帝在黃土高坡一統華夏,武王伐紂之後,建立周朝開始,陝西共出現了13個王朝:周、秦、西漢、東漢、新莽、西晉、北周、西魏、前秦、後秦、前趙、隋、唐等(西漢更始帝劉玄、赤眉帝劉盆子與唐末大齊黃巢、明末大順李自成,這4位還沒算進去)。

陝西皇帝的陵墓

陝西曆史上一共誕生了71個帝王,目前在陝西省內發現的古代帝王陵墓一共是79個,歪果仁都美譽為“東方金字塔”。

我們來詳細數一數:

周朝:西周12個王,東周26個王;

秦朝:3個皇帝;

漢朝:西漢12個皇帝,東漢不算,因為遷都到河南洛陽去了;

晉朝:西晉4位皇帝,東晉遷都到南京了;

前秦:6位皇帝;

後秦:3位皇帝;

前趙:4個皇帝;

西魏:4位皇帝;

北周:5位皇帝;

隋朝:3位皇帝;

唐朝:22位皇帝(包括武則天);

共103位,加上前面說那4位,一共是107位帝王(皇帝和王)。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帝王都葬在陝西境內,目前已發現的帝王陵墓數字,最新的數字是82座,名列全國第一。


歷史小迷蟲




陝西埋了多少皇上呢?據史料記在是90座,民間有72陵的說法,目前能夠確定的是79座。那麼折中一下80座以上應該不成問題!80座,這是個什麼樣的數據?陝西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佔我國總國土面積2%,帝王陵總數量卻佔到全國的一半。這一半里的90%以上,又集中在不足陝西面積四分之一的關中地區。這僅僅是帝王陵,帝王旁邊的重臣、名人、公主妃子更是不計其數。您可以隨便說一個你熟知的人名字,有近乎半數的可能就埋在陝西。

這幾年的古裝影視作品很多,從小到周瑩,大到羋月、唐婉兒、武則天都長眠於此;從炎帝、黃帝、姜嫄、華胥、這些人文始祖再到杜康、華佗、扁鵲這些古代技術人員,都葬於此,如果您有興趣,可以從影視入手,看看那些名人埋在這裡?


有很多陝西朋友,經常會說這麼一句話:我家是韓家灣劉邦呂后陵下的,我家是煙霞李世民陵旁邊的,我家是乾縣武則天墓旁邊的,我家是明秦王陵旁邊的……關中的農村裡,很多人都會對外人津津樂道的講一些流傳下來的歷史和典故,這就是陝西關中人文基礎雄厚的民間原因。前幾年在企業做管理,手下有個非常實誠的臨時工總受氣,有次找我訴說,情緒非常激動。為了安撫他,我先岔開話題:“你是哪兒的?”“咸陽天閣村的!”“天閣村?”我不解。“我爺爺的爺爺是劉古愚一輩的。”他回答。“劉古愚?”“就是于右任和李儀祉的老師”小夥隨口說。“就是南康(康有為)北劉(劉古愚)的那個劉古愚?”我一下恍然大悟。小夥這一下來了興趣,告訴我家譜的事情,告訴我“最師空寺”的事情,告訴我劉古愚墓的情況……所以,陝西人直!看似不好接觸,但只要你懂一點歷史或者名著,交流的渠道就馬上打開了,這就是西安鼓樓牌匾上“文武盛地”的最真實寫照,其原因,也和這眾多的古蹟不無關係。


古代帝王陵墓的選擇是各個朝代除了興旺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往往會由建築大師、禮儀大師、風水大師及藝術大儒組成團隊,進行選擇和修建。秦嶺屬於崑崙山的餘脈,屬於中華龍脈,加之渭河谷地“金城千里”自古旱澇飽收,關隘重重,加之在這裡建都的大多長壽興盛的大王朝,所以這裡就成了封建王朝的風水寶地,死後固守這片帝國的“祥土”就成了大多帝王的願望。因此,才有了李世民、武則天、秦始皇、劉邦,漢武帝、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苻堅、楊堅、衛青、霍去病、秦瓊、敬德、白起……等數不清的陵墓。才有了長安的人文氛圍。


紅星閃閃耀秦川


這個是可以查到的,反對陝西帝王陵佔到中國一半的說法:

太古、上古時代 君主 尊號 都城 陵墓 地點 備註 盤古氏 盤古 盤古陵 南海 華胥氏 華祖 華祖陵 陝西藍田 燧人氏 燧皇 燧明 燧皇陵 河南商丘 伏羲氏 人皇 陳(淮陽) 太昊陵 河南周口淮陽 女媧氏 媧皇 陳(淮陽) 媧皇陵 山西平陽、河南周口西華 金天氏 少昊 曲阜 少昊陵 山東曲阜 神農氏 炎帝 陳(淮陽) 炎帝陵 湖南株洲市炎陵縣、陝西寶雞神農鄉炎帝陵、 河南商丘柘城朱襄陵、山西晉城高平炎帝陵 有巢氏 巢皇 石樓山(呂梁)巢皇陵 安徽巢縣 軒轅氏 黃帝 新鄭 黃帝陵 陝西黃陵、河南三門峽靈寶 又稱姬軒轅 公孫軒轅 高陽氏 玄帝 帝丘(內黃) 顓頊陵 河南濮陽內黃 又稱姬顓頊 高辛氏 嚳帝 亳(偃師) 帝嚳陵 河南商丘睢陽高辛鎮 河南濮陽內黃 又稱帝嚳 公孫別殷 青陽氏 摯帝 沁陽 帝摯陵 山東濟寧陽古縣 又稱帝摯 姜匡二 帝號匡二,尊稱帝鷙 陶唐氏 堯帝 平陽(臨汾) 堯帝陵 山西臨汾 又稱伊放勳 有虞氏 舜帝 蒲帆(永濟) 舜帝陵 湖南永州定遠九嶷山 又稱姚重華

陝西省3個 河南省6個

夏朝 君主 都城 陵墓 地點 備註 鯀 崇(嵩縣) 先夏 姒文命 陽城(登封) 大禹陵 浙江紹興市 俗稱大禹 啟 陽翟(禹州) 啟陵 山西夏縣 太康 斟郇(偃師) 太康陵 河南周口太康縣 仲康 斟郇(偃師) 仲康陵 河南周口太康縣 不確定 相 斟郇(偃師) 帝丘(濮陽) 相陵 河南濮陽市 失國四十餘年 后羿 窮石(洛陽) 有窮氏政權 寒浞 窮石(洛陽) 伯明氏政權 少康 康城(禹州) 少康陵 河南周口太康縣 少康復國中興 抒 原(濟源) 老丘(開封北) 槐 老丘(開封北) 芒 老丘(開封北) 洩 老丘(開封北) 不降 老丘(開封北) 扃 老丘(開封北) 廑 西河(澠池) 孔甲 西河(澠池) 孔甲陵 河南三門峽澠池崤山 皋 西河(澠池) 夏皋陵 河南三門峽澠池縣崤山 發 西河(澠池) 桀 斟郇(偃師) 夏桀陵 安徽巢湖市東北臥牛山

河南省14個

商朝 君主 廟號 諡號 都城 陵墓 地點 備註 商湯 高祖 太武王 西亳(偃師) 湯陵 河南商丘 河南洛陽偃師 太丁 太祖 代王 陵墓無考 未立而崩 外丙 哀王 西亳(偃師) 陵墓無考 中壬 懿王 西亳(偃師) 陵墓無考 太甲 太宗 文王 西亳(偃師) 太甲陵 山東濟南 沃丁 昭王 西亳(偃師) 沃丁陵 河南洛陽狄泉 太庚 宣王 西亳(偃師) 太庚陵 河南洛陽狄泉 小甲 敬王 西亳(偃師) 小甲陵 河南洛陽狄泉 亦稱作小丁 雍已 元王 西亳(偃師) 雍已陵 河南洛陽狄泉 太戎 中宗 景王 西亳(偃師) 太戎陵 河南內黃縣 中丁 孝成王 熬(滎陽) 中丁陵 河南洛陽狄泉 外壬 思王 熬(滎陽) 外壬陵 河南洛陽狄泉 河檀甲 前平王 相(內黃) 河檀甲陵 河南洛陽狄泉 祖已 中宗 穆王 刑(溫縣) 祖已陵 河南內黃亳城鄉亳城村 祖辛 桓王 刑(溫縣) 祖辛陵 河南洛陽狄泉 沃甲 僖王 刑(溫縣) 沃甲陵 河南洛陽狄泉 祖丁 莊王 刑(溫縣) 祖丁陵 河南洛陽狄泉 南庚 頃王 奄(曲阜) 南庚陵 河南洛陽狄泉 陽甲 悼王 奄(曲阜) 陽甲陵 河南洛陽狄泉 盤庚 世祖 文成王 殷(安陽) 盤庚陵 河南安陽殷墟 小辛 章王 殷(安陽) 小辛陵 河南安陽殷墟 小乙 惠王 殷(安陽) 小乙陵 河南安陽殷墟 武丁 高宗 襄王 殷(安陽) 高宗陵 河南西華田口鄉陵西村 河南安陽殷墟 祖庚 後平王 殷(安陽) 祖庚陵 河南安陽殷墟 祖甲 世宗 定王 殷(安陽) 祖甲陵 河南安陽殷墟 廩辛 甲宗 共王 殷(安陽) 廩辛陵 河南安陽殷墟 庚丁 康祖 安平王 殷(安陽) 庚丁陵 河南安陽殷墟 武乙 武祖 烈王 殷(安陽) 武乙陵 河南安陽殷墟 太丁 匡王 殷(安陽) 太丁陵 河南安陽殷墟 帝乙 德王 殷(安陽) 帝乙陵 河南安陽殷墟 帝辛 紂王 朝歌(淇縣) 紂王陵 河南淇縣朝歌鎮

河南省27個

周朝 君主 諡號 陵墓 地點 備註 古公檀父 太王 太王陵 陝西扶風縣岐陽堡 武王追諡 姬季厲 季王 季王陵 陝西戶縣西坡關村 武王追諡 姬昌 文王 文王陵 陝西扶風縣雲塘村 武王追諡 姬發 武王 武王陵 陝西省扶風縣西北雲塘村 姬誦 成王 成王陵 陝西咸陽渭城區周陵鄉陵照村 姬釗 康王 康王陵 陝西咸陽渭城區周陵鄉陵照村 姬瑕 昭王 昭王陵 河南登封市 姬滿 穆王 穆王陵 陝西西安長安縣 姬繄扈 共王 共王陵 陝西省扶風縣西北雲塘村 姬囏 懿王 懿王陵 陝西興平市 姬闢方 孝王 無考 姬燮 夷王 無考 姬胡 厲王 厲王陵 山西霍州 公元前841年,周朝平民暴動。厲王逃往霍縣,諸侯擁周公、召公代行王權,周公、召公執政14年。 姬靜 宜王 宜王陵 陝西省扶風縣西北雲塘村 姬宮涅 幽王 幽王陵 陝西西安臨潼區代王鎮宋家村 姬宜臼 平王 平王陵 河南洛陽 姬林 桓王 桓王陵 河南洛陽 姬佗 莊王 莊王陵 河南洛陽西北莊王山 姬胡齊 釐王 釐王陵 河南洛陽 姬閬 惠王 惠王陵 河南洛陽 姬鄭 襄王 襄王陵 河南洛陽 姬臣 頃王 頃王陵 河南洛陽 姬班 匡王 匡王陵 河南洛陽 姬渝 定王 定王陵 河南洛陽市郊三山村 姬夷 簡王 簡王陵 河南洛陽 姬洩心 靈王 靈王陵 河南洛陽西南郊周山 姬貴 景王 景王陵 河南洛陽市郊三山村 姬猛 悼王 悼王陵 河南洛陽市郊三山村 姬丐 敬王 敬王陵 河南洛陽市東郊金村 姬仁 元王 元王陵 河南洛陽 姬介 貞定王 貞定王陵 河南洛陽 姬去 哀王 哀王陵 河南洛陽 姬叔 思王 思王陵 河南洛陽 姬嵬 考王 考王陵 河南洛陽 姬午 威烈王 威烈王陵 河南洛陽市東郊金村 姬驕 安王 安王陵 河南洛陽 姬喜 烈王 烈王陵 河南洛陽 姬扁 顯王 顯王陵 河南洛陽 姬定 慎靚王 慎靚王陵 河南洛陽 姬延 赧王 赧王陵 陝西鳳翔縣 姬傑 順王 順王陵 河南鞏縣 亦稱東周君

陝西省12個 河南省26個

秦朝 君主 諡號 都城 陵墓 地點 備註 贏政 始皇帝 咸陽 始皇陵 陝西西安市臨潼區下河村 贏胡亥 二世皇帝 咸陽 胡亥墓 陝西西安市雁塔區宜春苑 贏子嬰 秦王 咸陽 葬處不明 秦自周平王封國至公元前206年國滅,公元前221年滅六國,即皇帝位,建秦朝,歷兩帝15年

西漢 君主 廟號 諡號 陵墓 地點 備註 漢皇祖陵 江蘇省豐縣 劉執嘉 太上皇帝 萬年陵 陝西西安市閻良區 高帝推崇 劉邦 太祖 高皇帝 長陵 陝西咸陽市窯店鄉三義村 劉盈 孝惠帝 安陵 陝西咸陽市長陵西側 劉恭 前少帝 陵墓不詳 劉弘 後少帝 陵墓不詳 呂雉 高皇后 高後陵 陝西咸陽市長陵 劉恆 太宗 孝文帝 霸陵 陝西西安市白鹿原 劉啟 孝景帝 陽陵 陝西咸陽市長陵東側 劉徹 世宗 孝武帝 茂陵 陝西興平市 劉弗陵 孝昭帝 平陵 陝西興平市茂陵東側 劉賀 廢帝 東昏侯墓 江西興修 在位僅27天,又稱昌宜王 東昏侯 劉進 悼皇考 悼園 陝西西安 宣帝追崇 劉詢 中宗 孝宣帝 杜陵 陝西長安縣東伍村 劉奭 高宗 孝元帝 渭陵 陝西咸陽市康陵東側 劉驁 統宗 孝成帝 延陵 陝西咸陽市平陵東側 劉欣 孝哀帝 義陵 陝西咸陽市渭陵東側 劉衍 元宗 孝平帝 康陵 陝西咸陽市延陵東側 劉嬰 少帝 被殺無陵 西漢自公元前202年至公元9年12帝211年,都城前兩年在洛陽,後一直在長安(西安)

新朝 君主 諡號 陵墓 地點 備註 王莽 建興皇帝 王莽陵 陝西華陰市紅巖村 新朝自王莽於公元9年之公元23年,歷1帝14年 定都長安(西安)

陝西17個

東漢 君主 廟號 諡號 陵墓 地點 備註 劉秀 世祖 光武帝 原陵 河南孟津白河鄉 劉莊 顯宗 孝明帝 顯節陵 河南偃師東漢陵區 劉靼 肅宗 孝章帝 敬陵 河南偃師東漢陵區 劉肇 穆宗 孝和帝 慎陵 河南偃師東漢陵區 劉隆 孝殤帝 康陵 河南偃師東漢陵區 劉慶 孝德帝 甘陵 山東聊城 安帝追諡 劉祜 恭宗 孝安帝 恭陵 河南孟津三十里鋪 劉懿 前廢帝 北鄉侯墓 河南孟津 劉保 敬宗 孝順帝 憲陵 河南孟津三十里鋪 劉炳 孝衝帝 懷陵 河南孟津三十里鋪 劉瓚 孝質帝 靜陵 河南孟津三十里鋪 劉開 孝穆帝 樂成陵 河北興縣 桓帝追崇 劉翼 孝崇帝 博陵 河北蠡縣 桓帝追崇 劉志 威宗 孝恆帝 宜陵 河南孟津三十里鋪 劉淑 孝元帝 敦陵 河北獻縣 靈帝追崇 劉萇 孝仁帝 慎陵 河北獻縣 靈帝追崇 劉宏 孝靈帝 文陵 河南孟津護駕莊 劉辨 後廢帝 少帝陵 河南孟津護駕莊 俗稱弘農王 劉協 孝獻帝 禪陵 河南許昌縣張潘莊 劉備諡孝愍帝 東漢自公元25年之公元220年曆12帝195年,定都洛陽,後25年都許昌。

魏朝 君主 廟號 諡號 陵墓 地點 備註 曹騰 高皇帝 高帝陵 安徽亳州 世祖追崇 曹嵩 太皇帝 太帝陵 安徽亳州 世祖追崇 曹操 太祖 武皇帝 高陵 河南安陽縣 與武宣卞皇后共葬世祖追崇 曹丕 高祖/世祖 文皇帝 首陽陵 河南偃師首陽山 曹睿 烈祖 明皇帝 高平陵 河南洛陽市南 曹芳 少皇帝 邵陵 河南武陟縣 俗稱齊王 曹髦 高貴鄉公 曹髦陵 洛陽西北瘞澗之濱 曹奐 元皇帝 元帝陵 河北臨漳縣河南許昌 俗稱陳留王 魏朝自公元220年之公元265年曆五帝45年,定都洛陽

蜀漢 君主 廟號 諡號 陵墓 地點 備註 劉備 烈祖 昭烈帝 惠陵 四川成都與昭烈甘皇后、穆吳皇后共葬 劉禪 孝懷帝 懷帝陵 河南孟津平樂鎮 蜀漢自公元221年之公元263年曆2帝42年,定都成都

東吳 君主 廟號 諡號 陵墓 地點 備註

孫堅 始祖 武烈帝 高陵(吳陵) 江蘇蘇州 與吳夫人共葬 孫權 太祖 大帝 蔣陵(孫陵) 江蘇南京 與步皇后、潘夫人共葬 孫亮 廢帝 定陵 安徽當塗 又稱會稽王 孫修 太宗 景帝 宣陵 安徽當塗 與景朱皇后共葬 孫和 世宗 文帝 明陵 浙江湖州西陵山 孫皓追崇 孫皓 末帝 末帝陵 河南洛陽 與滕夫人共葬 又稱烏程侯 東吳於公元229年之公元280年,歷四帝51年,定都建康(南京) 晉朝 君主 廟號 諡號 陵墓 地點 備註 司馬防 始祖 高皇帝 高帝陵 河南洛陽 武帝追崇 司馬懿 高祖 宣皇帝 高原陵 河南偃師首陽山 武帝追崇 司馬師 世宗 景皇帝 峻平陵 河南偃師首陽山 武帝追崇 司馬昭 太祖 文皇帝 崇陽陵 河南偃師 武帝追崇 司馬炎 世祖 武皇帝 峻陽陵 河南洛陽 與武元楊皇后共葬 司馬衷 孝惠帝 太陽陵 河南洛陽 司馬倫 孝武帝 趙王墓 河南洛陽 俗稱趙王

河南省27個

北朝 北魏 君主 廟號 諡號 陵墓 地點 備註 拓拔圭 太祖 道武帝 金陵 內蒙古托克托縣 拓拔嗣 太宗 明元帝 金陵 內蒙古托克托縣 與明元昭哀皇后姚氏、明元密皇后杜氏共葬 拓拔燾 世祖 太武帝 金陵 內蒙古托克托縣 與太武皇后赫連氏、太武敬哀皇后賀氏共葬 拓拔餘 隱王 陵墓無考 又稱敬壽皇帝 拓拔浚 高宗 文成帝 金陵 內蒙古托克托縣 與文成元皇后李氏共葬 拓拔弘 顯宗 獻文帝 金陵 內蒙古托克托縣 與獻文思皇后李氏共葬 元宏 高祖 孝文帝 長陵 河南孟津邙山 與孝文幽皇后共葬 元恪 世宗 宣武帝 景陵 河南洛陽邙山 元勰 肅祖 文穆帝 陵墓無考 敬宗追崇 元邵 孝宣帝 陵墓無考 元詡 肅宗 孝明帝 定陵 河南登封嵩山 元釗 幼主 陵墓無考 又稱少恭皇帝 元子攸 敬宗 孝莊帝 靜陵 河南洛陽邙山 元曄 長廣王 陵墓無考 又稱前廢帝 元恭 烈宗 節閔帝 陵墓無考 元朗 安定王 安定王墓 河南安陽野馬崗 又稱後廢帝 順文帝 元懷 武穆帝 武穆陵 河南洛陽邙山 顯宗追崇 元修 顯宗 孝武帝 雲陵 陝西富平 又稱出皇帝

東魏 君主 廟號 諡號 陵墓 地點 備註

元善見 孝靜帝 靜帝陵 河南安陽漳水 東魏自公元534年之公元550年,歷一帝16年,定都鄴(安陽)和晉陽(太原)

西魏 君主 廟號 諡號 陵墓 地點 備註 元寶鉅 德宗 文帝 永陵 陝西富平 與文文皇后乙弗氏共葬 又稱文昭皇帝 元欽 閔宗 桓惠帝 陵墓無考 又稱廢帝 元廓 恭帝 陵墓無考 西魏自公元534年之公元555年,歷兩帝21年,定都長安(西安) 北齊 君主 廟號 諡號 陵墓 地點 備註 高樹 文穆帝 陵墓無考 高歡 高祖 神武帝 義平陵 河北臨漳安鼓山 顯祖追崇 高澄 世宗 文襄帝 峻平陵 河北臨漳漳水 顯祖追崇 高洋 顯祖 文宣帝 武寧陵 河北臨漳南鼓山 武成帝曾於天統初,改其諡為景烈,廟號威宗 高殷 廢帝 文靜陵 河北磁縣 又稱濟南王 高演 肅宗 孝昭帝 文靖陵 高湛 世祖 武成帝 永平陵 高緯 靈煬帝 後主墓 陝西安康 又稱安帝 後主 高延宗 安得王 被殺無陵 在位兩日 高恆 孝殤帝 幼主墓 陝西安康 又稱幼主 高紹義 忠帝 被殺無陵 北齊自公元550年之公元577年,歷六帝27年,實行鄴(安陽)和晉陽(太原)兩都制 北周 君主 廟號 諡號 陵墓 地點 備註 宇文泰 太祖 文帝 成陵 陝西富平宮裡鄉 閔帝追崇 宇文覺 孝閔帝 靜陵 陝西富平 宇文毓 世宗 明帝 昭陵 陝西富平 與明敬皇后獨孤氏共葬 宇文琶 高祖 武帝 孝陵 陝西咸陽底張鎮 與武成皇后阿史那氏共葬 宇文贇 宣帝 定陵 陝西咸陽 與宣皇后楊氏共葬 宇文闡 靜帝 恭陵 陝西咸陽 北周自公元555年之公元581年,歷五帝26年,定都長安(西安)

陝西省10個 河南省7個

隋 君主 廟號 諡號 陵墓 地點 備註 楊忠 太祖 武元皇帝 武元陵 陝西華陰人 高祖追崇 楊堅 高祖 文皇帝 泰陵 陝西扶風三峙原 與文獻皇后獨孤氏共葬 楊廣 世祖 明皇帝(泰帝追諡) 閔皇帝(夏王竇建德追諡) 煬皇帝(唐朝追諡) 煬帝陵江蘇揚州 楊昭 世宗 成皇帝 成帝陵 河南洛陽 泰帝追崇 楊侑 世宗 恭帝 莊陵 陝西乾縣陽洪鄉 楊侗 太宗 泰帝/隱帝 被殺無陵 楊浩 高宗 隆帝/玄帝 被殺無陵 楊政道 隋王 陵墓無考 隋朝自公元581年之公元619年,歷三帝38年,前期定都長安(西安),後期定都洛陽 唐 君主 廟號 諡號 陵墓 地點 皋陶 德明帝 皋陶墓 安徽六和 高祖追崇 李敬 先天太上皇 陵墓無考 玄宗追崇 李耳 聖祖 玄元帝 老子墓 陝西寶雞寶樓山 高祖追崇 李暠 興聖帝 陵墓無考 高祖追崇 李熙 獻祖 宣帝 建初陵 陝西饒縣魏家莊 高祖追崇 李天錫 懿祖 光帝 啟運陵 陝西饒縣魏家莊高祖追崇 李虎 太祖 景帝 永康陵 陝西咸陽三原縣 高祖追崇 李昞 世 祖 元帝 興寧陵 陝西咸陽渭城區 高祖追崇 李淵 高祖 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獻陵 陝西三原唐朱村 李世民 太宗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昭陵 陝西醴泉九宗山 李治 高宗 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乾陵 陝西省乾縣梁山 李弘 義宗 孝敬皇帝 恭陵 河南偃師緱氏鎮 李顯 中宗 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定陵 陝西富平龍泉山 李重茂 恭宗 少帝 長陵 陝西咸陽武功縣 又稱溫王 殤帝 李旦 睿宗 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橋陵 陝西城縣 李憲 讓皇帝 惠陵 陝西蒲城三合村 玄宗追崇 李隆基 玄宗 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泰陵 陝西城縣金粟山 李琮 奉天皇帝 齊陵 陝西臨潼新豐 肅宗追崇 李亨 肅宗 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 建陵 陝西醴泉武將山 李琮 承天皇帝 順陵 陵墓無考 代宗追崇 李豫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元陵 陝西富平檀山 李適 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崇陵 陝西涇陽嵯峨山 李誦 順宗 至 德大聖大安孝皇帝 豐陵 陝西富平 李純 憲宗 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 景陵 陝西蒲城金熾山 李恆 穆宗 睿聖文惠孝皇帝 光陵 陝西蒲城 李湛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莊陵 陝西三原 李昂 文宗 元聖昭獻孝皇帝 章陵 陝西蒲城天乳山 李炎 武宗 至道昭肅孝皇帝 端陵 陝西三原騰張村 李枕 宣宗 聖武獻文孝皇帝 貞陵 陝西涇陽仲山 李漼 懿宗 昭聖恭惠孝皇帝 簡陵 陝西富平紫金山 李寰 僖宗 惠聖恭定孝皇帝 靖陵 陝西乾縣雞子堆 李曄 昭宗 聖穆景文孝皇帝恭靈莊閔孝皇帝 溫陵 河南偃師 李祝 景宗 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和陵 山東荷澤 又稱末帝

陝西27個 河南省3個

五代十國 後梁 君主 廟號 諡號 陵墓 地點 備註 朱黯 肅祖 宣元帝 興極陵 安徽碭山 太祖追崇 朱茂琳 敬祖 光獻帝 永安陵 安徽碭山 太祖追崇 朱信 憲祖 昭武帝 光天陵 安徽碭山 太祖追崇 朱成 烈祖 文穆帝 咸寧陵 安徽碭山 太祖追崇 朱溫 太祖 孝皇帝 宣陵 河南洛陽范登堡 與元貞皇后張氏共葬 朱友圭 郢帝 郢帝陵 河南洛陽 被殺 又稱郢王 朱友硅 末帝 末帝陵 河南洛陽 與次妃郭氏共葬 後梁自公元907年之公元923年,歷兩帝16年,定都開封、洛陽 後唐 君主 廟號 諡號 陵墓 地點 備註 朱邪執宜 懿祖 昭烈帝 永光陵(永興陵)莊宗追崇 朱邪國昌 獻祖 文景帝 長寧陵 莊宗追崇 李克用 太祖 武帝 建極陵 山西代縣 莊宗追崇 李存勖 莊宗 孝皇帝 雍陵(伊陵) 河南新鄭 李申 惠祖 孝恭帝 順陵 明宗追崇 李敖 毅祖 孝質帝 衍陵 明宗追崇 李琰 烈祖 孝靖帝 奕陵 明宗追崇 李霓 德祖 孝成帝 慶陵 明宗追崇 李嗣源 明宗 欽孝帝 徽陵 河南洛陽 李從厚 閔帝 閔帝陵 河南洛陽護駕莊 李從珂 末帝 末帝陵 河南洛陽 後唐自公元923年之公元936年,歷三姓四帝13年,定都洛陽 ,沙陀族政權 後晉 君主 廟號 諡號 陵墓 地點 備註 石璟 靖祖 孝安帝 義陵 高祖追崇 石彬 肅祖 孝簡帝 惠陵 高祖追崇 石羿 睿祖 孝平帝 康陵 高祖追崇 石邵庸 獻祖 孝元帝 昌陵 河南焦作 高祖追崇 石敬瑭 高祖 孝皇帝 顯陵 河南洛陽宜陽縣 石重貴 出帝 出帝陵 遼寧開原 後晉自公元936年之公元947年,歷兩帝11年,定都洛陽、開封,沙陀族政權 後漢 君主 廟號 諡號 陵墓 地點 備註 劉端 文祖 明元帝 懿陵 並不存在,只作遙申朝拜 高祖追崇 劉昂 德祖 恭僖帝 沛陵 並不存在,只作遙申朝拜 高祖追崇 劉僎 翼祖 昭獻帝 威陵 高祖追崇 劉琠事 顯祖 章聖帝 肅陵 高祖追崇 劉知遠 高祖 孝皇帝 睿陵 河南登封測景臺 劉承佑 隱帝 穎陵 河南禹縣玉橋 後漢自公元947年之公元951年,歷兩帝4年,定都開封,沙陀族政權 後周 君主 廟號 諡號 陵墓 地點 備註 郭璟 信祖 睿和帝 溫陵 並不存在,只作遙申朝拜 太祖追崇 郭堪 僖祖 明憲帝 齊陵 並不存在,只作遙申朝拜 太祖追崇 郭蘊 義祖 翼順帝 節陵 並不存在,只作遙申朝拜 太祖追崇 郭簡 慶祖 章肅帝 欽陵 太祖追崇 郭威 太祖 孝皇帝 崇陵 河南新鄭廓店 柴榮 世宗 孝文帝 慶陵 河南新鄭廓店 柴宗訓 恭帝 順陵 河南新鄭廓店 後周自公元951年之公元960年,歷兩姓三帝9年,定都開封五代自公元907年之公元960年,歷五朝八姓十三王五十三年,為梁、唐、晉、漢、周因襲相承,實行開封、洛陽東西兩京制度,小分裂時期

河南省14個

宋朝 君主 廟號 諡號 陵墓 地點 備註 趙玄郎 聖祖 天尊上帝 即財神趙公明 趙朓 僖祖 文獻帝 欽陵 河北保定清苑 太祖追崇 趙珽 順祖 惠元帝 康陵 河北保定清苑 太祖追崇 趙敬 翼祖 簡恭帝 定陵 河北保定清苑 太祖追崇 趙弘殷 宣祖 昭武帝 永安陵 河南開封奉先資福禪院 太祖追崇 趙匡胤 太祖 大孝帝 永昌陵 河南鞏縣堤東堡 趙光義 太宗 廣孝帝 永熙陵 河南鞏縣堤東堡 與明德皇后李氏、 趙恆 真宗 元孝帝 永定陵 河南鞏縣蔡家莊 與章懿皇后李氏共葬 趙楨 仁宗 明孝帝 永昭陵 河南鞏縣孝義堡 與慈聖光獻皇后曹氏共葬 趙曙 英宗 宣孝帝 永厚陵 河南鞏縣孝義堡 與宣仁聖烈皇后高氏共葬 趙頊 神宗 聖孝帝 永裕陵 河南鞏縣堤東堡 趙煦 哲宗 昭孝帝 永泰陵 河南鞏縣堤東堡 與昭懷皇后劉氏共葬 趙佶 徽宗 顯孝帝 永佑陵(永固陵) 浙江紹興寶山 趙桓 欽宗 仁孝帝 永獻陵 河南鞏縣

完顏珣 宣宗聖孝帝德陵河南開封 完顏守緒 哀宗孝莊帝哀帝陵河南汝南縣又稱哀帝義宗閔帝

河南省11個

後面不再列舉,基本沒有皇帝定都或者葬於關中,河南。由此總計關中帝王陵69座,河南省帝王陵135座。


雲星午夜


“秦中自古帝王都”,陝西帝陵數量和密集度為全國之最。陝西黃土究竟埋了多少皇上?具統計,陝西共有歷代帝王 陵墓72座。炎帝陵在寶雞市南郊常羊山上。黃帝陵位於陝北黃陵縣城北的橋山。西周最有名的開國之君周文王,周武王以及開國之勳周公三人之墓皆在畢原上(今灃河東鎬京鄉)。秦國建都雍城(鳳翔縣),附近有秦國20個國君中的18個國君的墓葬群。其中秦公一號大墓已開掘。秦始皇陵位於臨潼區東5公里處,背靠驪山,面對渭水,修建歷時37年之久。 西漢共有11個帝陵,其中7個在咸陽市秦都區,1個在興平市,3個在西安市區。唐代在位皇帝21個,有陵寢20個,其中18個均在陝西境內。唐陵散佈於渭北原區,至西向東,史稱:關中唐十八陵。




高培楓


陝西是一片非常神聖的土地,她是封建王朝的來源之地,也是一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她記載著歷史的朝代更迭,還有各朝各代的那種文明。

這裡還沉睡著大約90餘位帝王!有人還編了這樣的一句話來形容“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可見陝西是很多帝王的安眠處,也可知陝西的風水也是想當不錯的!

而作為陝西的重要城市——西安,地段處於關中平原的中部,北邊是一條渭河,而南邊就是那個秦嶺了,依山又傍水吧,在古代當時那個環境,非常的適合做農耕種植方面的發展吧,而且在西安的四周都布有各種關隘,非常的牢固吧這個東西,形成了好守卻難攻的那種圍牆,帝王都喜歡定都在西安吧,所以她又易“十三朝古都”而文明世界,先後有西周,秦 西漢 新莽西晉 前趙 前秦 後秦 西魏 北周 隋 唐 ,在古代西安建立都城的歷史,比中國其他八個古都的時間都要長,歷時1077年,由於朝代多,歷時又長,帝王自然也就多了,據統計陝西現在一共有72座帝王陵墓,但是還有沒有發現的,所以保守估計應該有90餘位帝王!

我們從遠到近來說,比如嚐遍百草的神農大帝——炎帝,他的陵墓就在那個寶雞市的南郊常羊山上面,中華“人文始祖”——黃帝,這個人的陵墓在陝北黃陵縣城北的橋山。或者再比如西周的開國君王——周文王,周武王以及周公這三人的陵墓都在畢原那邊!再後來就是秦國。

秦國一共有20位帝王,包括秦始皇帝陵,秦二世陵等等18位帝王的陵墓在陝西,最著名的當屬秦始皇的陵墓,兵馬俑自從上個世紀被髮掘後,成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西漢共有11個帝陵,霸陵——漢孝文帝劉恆的陵寢,杜陵——西漢後期宣帝劉詢的陵墓。唐代在位皇帝21個,包括有武則天和李治的合葬陵——乾陵。

陝西這片風水寶地藏龍臥虎,古代人看中它的地理形態和戰略位置,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輝煌和隕落!


品史知興


陝西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是中國古代長期的政治中心, 5000年文明,歷經1100多年,有話說,關中自古帝王州。自從皇帝在黃土高原崛起統一華夏之後,從西周作為帝都開始,先後經歷了西周、秦、西漢、東漢、新莽、西晉、北周、西魏、前秦、後秦、前趙、隋、唐等十三個在此建都,還沒有包括西漢更始帝劉玄、赤眉帝劉盆子與唐末大齊黃巢、明末大順李自成等4個政權在內。按照“陵隨都移”的規律,都城在陝西,帝王們一定把自己的陵墓修在陝西。

(漢武帝劉徹的茂陵)

“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黃土埋皇上”,充分反映出陝西帝王陵的影響之大。這眾多的帝王陵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重要文化遺產。黃帝陵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陵,海內外的炎黃子孫都來到這裡表達祭祀與敬仰。秦始皇陵以其雄偉壯觀的氣勢、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眾多精美的地下埋藏,在1987年成為中國第一批進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文化遺產單位之一。29座漢唐帝陵像金字塔一樣迄今巍然屹立在渭河南北的高原上,吸引著世界各地人們的眼球,被譽為“中國的帝王谷”、中國的“金字塔”。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正因為陝西的帝王陵如此重要,因此陝西眾多帝王陵中現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7處之多。2013年,在由百萬網民網上投票,百位媒體記者、旅行社負責人、資深旅行家組成的“平民”專家投票評選的“中國最恢宏的十大帝王陵墓”中,陝西省黃帝陵名列榜首。一併當選的陝西帝王陵墓還有秦始皇陵、唐橋陵、漢茂陵、唐乾陵和漢陽陵。佔到了全國的五分之三。

(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

陝西古代帝王陵到底有多少,民間有“七十二陵”之說。有關部門和專家認為,除中華民族公認的始祖軒轅黃帝陵外,經田野調查能基本確定的有42座,即春秋戰國時代的秦景公、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6陵;秦朝秦始皇、秦二世2陵;西漢11個皇帝陵;十六國至北朝時前秦苻堅、大夏赫連勃勃、西魏元寶炬、北周武帝宇文邕各1陵;隋代文帝楊堅1陵;唐18個帝陵。還有雖未確定墓冢,但經多方面考察確認應葬在陝西的,有西周13位帝王中的7位;秦23位秦公;後秦1位、北魏1位、西魏1位、北齊2位、北周4位;隋1位,共計40位。

以上合計83座帝王陵。


文蹤旅跡


陝西關中自古帝王州。5000年文明,13朝古都,歷經1100多年,前後有89位帝王長眠於三秦大地上,可謂中國之冠。

自從皇帝在黃土高原崛起統一華夏之後,從西周作為帝都開始,先後經歷了西周、秦、西漢、東漢、新莽、西晉、北周、西魏、前秦、後秦、前趙、隋、唐等十三個在此建都,還沒有包括西漢更始帝劉玄、赤眉帝劉盆子與唐末大齊黃巢、明末大順李自成等4個政權在內。反之種種,無不旗幟鮮明的證明了深吸歷史的厚重。其實,陝西黃土到底埋了多少皇上?只怕沒有人說得清,89位只是一個保守的數字。

補天女媧埋在陝西西安東郊的白鹿原,中華始祖皇帝軒轅氏葬於陝西黃陵縣的橋山,葬於陝西的帝王有西周9位天子,秦國26位國君,秦朝3位皇帝,西漢12位皇帝,東漢1位皇帝,新莽1位皇帝,西晉4位皇帝,前趙1位皇帝,前秦2位皇帝,後秦2位,大夏1位皇帝,北周5位皇帝,隋2位皇帝,唐朝20位皇帝。在這些帝王中,周文王、周武王、秦穆公、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可謂是家戶喻曉。在他們執政期間,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為後人留下無數財富。在中國歷史上,永遠都是那麼星光燦爛。

黃帝橋陵—天下第一陵、中華人文始祖之陵寢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光輝燦爛,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這五千年的文明史主要從黃帝開國(建國)算起。孫中山的祭黃帝陵詞開首就是“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這個黃帝陵——天下第一陵就在陝西省延安市的黃陵縣,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出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母親名叫附寶,據史書上載:“農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黃陵縣沮水河)沮源關的降龍峽生下黃帝,從此就有了二月二龍抬頭”吉祥之說。司馬遷在《史記》裡對黃帝是這樣描寫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可見,黃帝從出生到成長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軒轅部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黃帝一生重大貢獻就在於歷經五十三戰,打敗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殺蚩,結束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後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為此,延安又被稱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秦始皇陵—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的陵寢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始皇帝一統六國後曾言:"

朕統六國,天下歸一,築長城以鎮九州龍脈,衛我大秦、護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當守土開疆,掃平四夷,定我大秦萬世之基!朕亡,亦將身化龍魂,佑我華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為證,天地共鑑,仙魔鬼神共聽之!"

乾陵—中國歷史上唯一埋葬兩位皇帝的陵寢

陝西乾陵素有考古界的“三峽工程”之稱。在位於西安西北方向的梁山主峰下,埋著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則天。中國曆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個。它鑿山建穴,規模宏大,收藏豐富,一男一女,夫妻二人,兩朝皇帝,合葬一室,且1000多年間,原封未動。而武則天名揚天下,婦孺皆知,更使這座陵墓備受國內外關注。

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惟一敢廢黜正統,戴上皇帝帽子的女人,只有武則天一人。她66歲時掀翻了李唐龍案,宮門外高懸起武周的旗幟,硬是當了15年皇帝,死後又敢在自己墓前豎起黑色的無字碑,一生功過任憑後人評說。唐高宗李治風流倜儻、病塌上草就遺詔,要把他生前喜歡的字畫全部隨葬入墓,估計書法大聖王羲之除《蘭亭序》之外的精品都被李治帶入了棺槨。

以上謹個人觀點,有不同觀點的朋友請在下方留言交流,喜歡的朋友請關注,@公子靈均謝謝大家的支持!


公子靈均


我國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在這五千年的進程中,前前後後共出現了八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陽、開封、杭州、安陽、鄭州。這八大古都見證了我國的發展,見證了我們的輝煌。

在這八大古都裡,數西安定都的歷史最長、經歷的朝代最多,而西安是在陝西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的。那麼,在這五千年的歷史中,有多少的帝王在這裡長眠呢?

西安——八大古都之首

西安,是陝西省的省會城市,是我國目前在西部地區非常重要的中心城市,曾經在198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歷史名城,陝西的地位和聲望,可見一斑。

而古代的西安則更加輝煌,更加出名。西安的古稱是長安,長安是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作為13朝古都的長安,在八大古都裡面建都的時間是最長的,影響力也是最大的。

要想成為一個國家的首都,地理位置十分關鍵。它所屬的地區經濟一定要好,交通也不能太差,最好還能地勢險要,容易抗拒外敵。

而處於關中平原的長安恰好滿足了這些條件:關中平原自古被稱為“天府之國”,這裡土壤肥沃,交通方便,又處在函谷關和崤山的中間,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十分適合用來作為首都。

因此也才會有眾多的皇帝對這裡十分嚮往,在這裡建都。

張騫通西域開拓絲綢之路,就是從這裡起航。作為13朝古都的長安,在我國古代一直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因此長安也被稱為“天然歷史博物館”。

帝王們最喜歡長眠的地方

既然長安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自然,帝王們都喜歡在這裡長眠。

有句俗話就這樣說到:“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這句話形象的說明了陝西這個地區是很多皇帝長眠的地方。

根據統計,陝西到目前為止,一共發現了歷代帝王的陵墓72座,前後共有89位帝王在這裡安息,長眠於此。

像我們熟知的周文王、周武王、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都埋葬在這裡。

另外,著名的黃帝陵和炎帝陵也是在這裡,中國最年輕的戰神——霍去病,也是在這裡安息的。

中國的金字塔——茂陵

在陝西的土地上,埋葬著漢武帝劉徹的陵墓——茂陵。茂陵的地位非同一般:在漢朝所有帝王的陵墓中,他的規模是最大的,建造的時間是最長的,它的建造時間長達53年。同時,茂陵裡的陪葬品也是最多的。

我們熟知的衛青、霍去病、霍光、匈奴王子金日磾,也都葬在這裡,作為茂陵的陪葬墓。

漢武帝劉徹從小的時候就目標遠大,立志討伐匈奴,洗刷國家的恥辱。他當上皇帝之後很快就推行各項改革措施,想要把國家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等到實力足夠強之後,就開始對匈奴的征討。

與此同時,他也很早的開啟了對皇陵的修建。在建元二年的時候,漢武帝就招募工匠,開始動工。茂陵前後共修建了53年,直到後元二年才最終完成。

用了大半個世紀建造而成的陵墓,在中國歷史中還是十分罕見的。

長安作為十三朝的古都,其影響力十分深遠。正是因為這樣,歷代帝王都偏愛在陝西長眠,總共有89位皇帝在這裡安息,眾多的皇陵,給陝西增添了人文氣息,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