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金庸最後要把《倚天屠龍記》裡的白眉鷹王寫死?

LYH173178


武俠作品,熱血動漫一樣,尤其是連載的作品,為了吸引讀者,總是戰鬥力越寫越高,越到後面的高潮,越要有更厲害的高手出場,或者已經出場的高手學習了/爆發了更強的實力。這一要求在和劇情邏輯衝突的時候,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伏魔圈三神僧,本來就有點蛇足敗筆的嫌疑。但不得不加上這三個人。

說這麼寫是蛇足敗筆,是因為:

三位高手的最鍾愛的師侄空見曾經追蹤謝遜,以生命點化魔頭,這是何等渡人渡己的入世神僧!為什麼還活著的三個卻隱居去了?這是一處不合常情。

之前,趙敏擄走少林全寺的時候,三位神僧沒有出面,這也不合常情。假如硬要說,是事發突然,神僧們閉關修行的地方,沒有聽到聲音,也沒來得及傳報,那麼後面寺裡那麼長時間空無一人,神僧們還心安理得隱居著?

由前面兩條,可以推想出,神僧們於武林恩怨,甚至於少林的存亡,都已經看得很淡了。可是那又為什麼要在全書快結束的時候幫寺裡看守謝遜,沾染俗務?

誠然,以上各條,硬要解釋,倒也不是完全不通。比如說:對於空見被殺,神僧們也曾查訪,只是後來勘破因果,不再留心了;趙敏擄走全少林的時候,神僧們要麼堅持閉關,要麼也曾尋找,只是毫無線索;神僧們於其他事情已經看淡,只是謝遜是殺害自己師侄的魔頭,所以出山相助;……這些解釋不是說不通,只是都太過為解釋而解釋,劇情的硬傷不可迴避。

憋著這幾個武功蓋世、兵刃古怪、輩分極高的BOSS,在全書前面90%的部分都沒提到,我們的心情也和張無忌初見這三人時一樣:什麼鬼!

沒辦法。武俠小說寫到結局,要麼感情上有高潮,要麼打鬥上有高潮,不然怎麼都有爛尾的嫌疑。

《倚天》寫到收尾的時候,張無忌和周芷若恩怨未了,但相信大多數讀者已經不喜歡這個心機重、心腸狠的女人了;雖然謝遜還沒有救出來,但是縱觀全書,“救義父”似乎不是一個像《笑傲江湖》裡“師徒恩怨”那樣重要的劇情線。

劇情上發揮不到最高潮,那就必須要在武功上有最高潮。少林寺就必須留有殺著。

這個殺手鐧,怎麼寫呢?

假如是什麼功法、藥物,用了以後可以飛快提高少林原有班底的實力,這和少林武功循序漸進的設定不合,再說有這個怎麼不早用?

假如是某種陣法,以多打少,可以降服原本比自己厲害的人,那麼之前攻打光明頂為什麼不用?趙敏擄走全寺為什麼不用?張無忌已經多次以一對多,借力打力加乾坤大挪移,很可能是金庸主角里最能單挑陣法的人,要費多少筆墨才能把這個陣寫得對張無忌有威脅?

寺內另有高人。只有這麼寫,劇情的邏輯漏洞還小一點。

金庸實際上用了3+2,高人加陣法,一來就給仨。三神僧坐在樹裡,不能移動,所以這個陣攻光明頂、守少林寺都用不上,也算劇情上糊弄過去了。

那這三個人有多強呢?這個陣有多強呢?

還是不好寫。因為出現得太晚、太突兀。

武俠小說裡,新出場的人物強不強,要看實戰和名號兩個參照系。

寫武當七俠的時候,作者經常借某一俠的話語和心理活動,指出他們師兄弟間切磋時的武功高下,這就是雖然沒出場上陣,但是憑實戰戰果的參照系說明了實力。

紫衫龍王沒出場時,我們已經猜測他/她實力不低,因為雖然不知道有什麼戰果,畢竟和另外三大法王齊名,而那三個人確實很厲害。這就是武林名號上有了參照系。

回到三神僧的話題上來,這三位的參照系比較殘缺:

1、實戰上,沒聽說過打贏了誰、輸給了誰。

2、名號上,輩分雖高,也只是說明比現在少林主持一輩的武功高,但是能高到哪裡去?畢竟張無忌早在光明頂上就不輸主持一輩的人物了,而此時已經遠遠超越當時的水平了。

所以不能只寫張無忌艱難獲勝,必須在張無忌真正打這三個BOSS之前,放實力足夠強的人上去襯托。崑崙派等等尋仇的人,死的那幾個實力還不夠。

這襯托還不能隨隨便便一句“教主,這三個和尚確實古怪,屬下不是對手”就退下來,一定要敗得很慘,最好死個人。

看來看去,白眉鷹王的存在感比較起來最低,實力又絕對一流,就死他了!

金庸之所以把白眉鷹王寫死,就是在對高潮的需求和劇情的邏輯之間找平衡!






影視大總彙


白眉鷹王算是一個光明正大的英雄人物。

作為四大法王之一,他的地位本來是第一位,可是因為他們感恩黛綺絲代替陽頂天在碧水寒潭應戰韓千葉,最終為陽頂天贏得了名聲,於是他就把四大法王第一位讓給了黛綺絲,自己就屈居第二位。

但是,白眉鷹王的武功和能力都是明教高手裡面得到公認的,而且他的人品也是毋庸置疑。

在陽頂天失蹤以後,明教四分五裂,白眉鷹王眼看著明教內部紛爭,自己又不能改變任何事情,於是自己帶著兒子離開光明頂,自創天鷹教。

天鷹教在白眉鷹王的帶領下也算是風生水起,在江湖上影響力與日俱增。

隨後,天鷹教又無意中得到天下聲名遠揚的屠龍刀,天鷹教就想借此機會揚刀立威,以增長天鷹教在江湖上的地位。

誰曾想,這柄聲名遠揚的寶刀竟然給天鷹教帶來無窮的災禍。

謝遜在揚刀立威之際半路殺了出來,最終直接導致各門各派的人士都被獅子吼震的功力全失,而殷素素和張翠山又被挾持到遠在海外的冰火島。

本來想憑藉屠龍刀揚刀立威的,誰曾想屠龍刀竟然讓天鷹教得不償失。當然,這也不是他們能夠想象到的。



白眉鷹王的高光時刻自然是在光明頂一人在面對六大門派的挑戰。

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最重要的原因是明教的四分五裂以及明教高手在江湖各種結仇,特別是楊逍和謝遜。

六大門派抓住光明頂空虛的這個漏洞,就大張旗鼓直接攻上光明頂,然而,明教有難,有護教之心的人士紛紛從各地趕赴光明頂。如青翼蝠王,五散人,以及脫離明教自立門戶的殷天正。

他既然自立門戶,可以說與明教沒有任何的關聯,可是殷天正想著自己曾經也是明教的一大法王,明教淪落至此雖然與自己無關,可是自己也十分過意不去,於是他還是帶領天鷹教趕赴光明頂,願意為明教奉獻一切。

楊逍得知白眉鷹王馳援光明頂也是既敬且佩,內心對白眉鷹王的所作所為甚為感激。楊逍這一刻才明白,自己得罪的老兄弟還是在明教有難之時都回來了。

可是,楊逍和五散人以及韋一笑卻意外被成昆所暗算,這導致明教高手一時間都只能坐以待斃,毫無反抗之力。當他們都認命之時,唯有白眉鷹王一人還在苦苦支撐,他鬥完崑崙鬥武當,鬥完武當鬥峨嵋,他也不知道自己能支撐多久,只是在他的意識裡,就沒有認輸二字。

他不想看到明教聖火就此熄滅,他不想老兄弟一個個慘死,他不想明教的光輝事業中道崩殂……

他也是內傷外傷極重,只是憑藉一股不服輸的信念在支撐。

終於,他的支撐等來了張無忌,他的支撐救了所有人性命,他的支撐迎來了明教的重生!

對於明教而言,白眉鷹王是偉大的。



此次大戰,白眉鷹王算是心力交瘁,也是身受重傷。

雖然最終休養好了起來,可是畢竟年長,一次重傷可能就為後來留下無窮的隱患。

後來,為了救金毛獅王謝遜,白眉鷹王頂替範遙,與楊逍和張無忌三人聯手破解金剛伏魔圈。這一仗,白眉鷹王真是耗盡的內力,最終力竭身亡。

破解金剛伏魔圈,更多的是內力的比拼,然而白眉鷹王武功優勢是外功,而非內功。所以純內力比拼,白眉鷹王沒有任何的優勢。在加上之前大戰,也算是到了強弩之末,這一戰下來,直接導致白眉鷹王的過世。

白眉鷹王生的光明磊落,死也是熱血壯烈。

他一生從來不曾逃避任何的危險,他總是敢於面對一切,勇敢的承擔責任,用自己年邁的身軀扛起一切的壓力。老而彌堅,更是白眉鷹王的品質。

其實,之所以把白眉鷹王寫死,可是讓人記住這位代表明教正義的老者,用他的一生捍衛著明教,捍衛著兄弟情義。

明教有難,他毫不遲疑帶領天鷹教馳援光明頂;謝遜有難,只要需要他第一個頂上!

這種高尚的品質,最為難得,而白眉鷹王卻用一生捍衛。

白眉鷹王的死固然有些突兀,然而,白眉鷹王的一生著實是正義的寫照。



*忠肝義膽嶽老三聊武俠第319期*


忠肝義膽嶽老三


白眉鷹王的死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偶然是,明教諸雄破金剛伏魔圈,需要三個高手下場,教主張無忌當仁不讓,楊逍主動請纓,張無忌又點名殷野王下場,但是被殷天正攔住了,強要代子下場,其實是張無忌間接殺死了殷天正。



明教教規森嚴,教主一言九鼎,點名殷野王參戰,殷野王不敢不聽,但是殷野王的武功是吹出來的,最多三流水平,也就是周顛說不得的水平,跟殷天正謝遜玄冥二老差距還是很大的,成昆在受了重傷,被破了幻陰指之後,還能跟殷野王比拼內力將殷野王重傷,可見殷野王就是菜鳥一隻。

但是殷野王名頭很大,張無忌沒有經過深入調查,以為殷野王真的武功很強,於是點名。知子莫若父,殷天正一看,兒子下場就是送命,護犢心切,毛遂自薦,於是戰死。如果他不下場,那麼死的就是殷野王。



那麼張無忌為啥要點名殷野王下場?其實也是一片私心,因為他想提拔培養殷野王。天鷹教迴歸明教之後,有機會繼承張無忌教主之位的只有楊逍和殷野王二人。但是楊逍跟明教諸雄都結下了樑子,年老德薄,他的支持度很顯然不如殷野王。這次挑戰金剛伏魔圈,正是立功的好機會,如果殷野王幫助張無忌破了伏魔圈,那麼張無忌退隱之後,教主之位也就非他莫屬了。

只可惜殷野王不爭氣,沒能下場參戰,殷天正的死只是給他保住了天鷹教勢力的話語權,卻不能扶他上教主之位,畢竟打鐵還得自身硬。而楊逍在此戰中獲得了群雄的再次認可,最終成了下一任教主。



因此殷天正只能死。


唐風宋月


你好?金庸為什麼要把白眉鷹王寫死 先來看看殷天正的死因:

1.殷天正死於少林,中原第一武學聖地。一個沒有主角光環,天賦一般的人,幾十年千錘百煉自創一套能與少林龍爪手出雙入對的外家功夫鷹爪擒拿手,殷天正在書中惟一多次稱道的武功便是龍爪手,讓他敗於少林死於當世少林玄宗之手可謂死得其所。

2.假使殷天正不死,那麼他將何去何從?明教他那一輩的人早已人才凋零,肩負復興重任的張無忌卻是被兒女私情所牽絆,到處甩鍋難堪重任;謝遜瘋瘋癲癲,最後又遁入空門實在對不起陽頂天的重託;楊逍心高氣傲不得人心。兒子殷野王能力就那樣,他和張無忌倒是一對天造地設的舅甥,和豪氣干雲的父親殷天正到看不出有什麼共同點。面對這樣一個青黃不接的爛攤子,殷天正著一死倒也死的乾淨,好過拖著殘軀為張無忌擦屁股。

3.不服老,逞強好勝他稱第二沒人能稱第一。雖然喜歡殷天正,但也不能迴避他的性格弱點,這種性格在年輕的時候能給人帶來成功,在“人老不以筋骨為能”的時候基本上就是作大死的節奏,成也性格,敗也性格,執念本就是一把雙刃劍。

4.七十多歲還能夠單槍匹馬血戰六大派,元氣沒有恢復還要逞能不死也不符合邏輯。死於空字輩的和尚又說不過去,和張三丰又是親家萬不可能死於武當之手,所以金庸老先生捏造出讓渡字輩的老和尚來收了殷天正這又老又硬的一身鐵骨總算是合情合理。

5,職位考慮。逍遙之下,便是白眉(龍王是讓的,且缺席),在這個硬碰硬的節骨眼,他絕不可能把重任推給逍遙之外的人。

6,名譽考慮。在一的基礎上,範遙被空智約戰,分身乏術,如果因為要打伏魔圈而放棄萬安寺,那等於是承認明教沒有生力軍,是認慫。所以這裡是明教的名譽。

7,關係考慮。教主的外公,四大法王之一,何等威望?眼見兄弟獅王,外孫的義父被囚,如何能做壁上觀?

最後豪氣干雲的鷹王死於一腔熱血也算是得了善終,縱觀明教中人,楊逍才情絕代但卻心高氣傲不得人心,謝遜智勇忠義卻血債累累瘋瘋癲癲,黛綺絲女中豪傑卻冷豔陰狠非我族類,範遙忠勇鐵血卻犯忌過深身殘顏毀,韋一笑五散人相比前面四人太過散漫更加難堪重任。唯有殷天正有膽魄有豪情得人心,有管理教眾的能力,乃是不折不扣的一世豪傑,即使發了家也毫不忘本,陽頂天彌留之際不選他做繼承人也是看走了眼。





敏八哥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個人認為,原因如下:

就是彌補書中的邏輯漏洞。

張無忌、楊逍、殷天正3個人聯手,能和三大神僧打個平手,書上說恐怕會同歸於盡。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殷天正不死,金剛伏魔圈就肯定會被攻破啊。

雖範遙被空智僵住不能下場,但明教還是有高手的,比如韋一笑、殷野王、五散人、幾大掌旗使。

其實也不用其他人上,只要韋一笑加上殷野王參戰,絕對能輕鬆打破金剛伏魔圈。

那麼,哪裡還有什麼屠獅英雄會呢?

為了把邏輯漏洞忽悠圓滿,只能讓殷天正死了。

殷天正死了,殷野王功夫不如父親,就算加上韋一笑幫忙也未必能贏。

畢竟韋一笑武功不是最強,在武當山上和趙敏手下還過了幾十招,不分勝負。

殷天正一死,明教就沒有把我自己打垮金剛伏魔圈,下面的情節就可以發展了。

另外,金庸也不想惹麻煩。

張無忌最後退位,將位子傳給楊逍。

如果殷天正沒死,就要考慮是傳給楊逍還是殷天正。

因為兩人的各方面能力都差不多,很難決定。

而且,殷天正之所以將天鷹教廢除,其一是因為自己的外孫當了教主。從內心深處,殷天正根本不服楊逍,不然就不會有同楊逍的幾次比武了。

這時候讓殷天正死了,也省得之後情節出麻煩。


薩沙


《倚天屠龍記》裡的白眉鷹王殷天正臨近結尾非死不可,因為他關係著外孫張無忌一生的最終歸宿問題,金庸這才不得不狠心讓他悲壯而亡。

首先,白眉鷹王殷天正無疑是明教各路諸侯中最擁護張無忌的第一嫡系主力,他和兒子殷野王還有昔日天鷹教的眾多老部下,可謂人多勢眾,實力非常強大。


這一股勢力如果一直存在,對教主張無忌忠心耿耿,而且論武功和計謀,殷天正父子都是此道高手,會彌補張無忌不懂政治的短板,未來張無忌即使不想當皇帝都很難。

那也就沒有後來朱元璋什麼事了。


其次,白眉鷹王英雄一世,所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絕對不能讓他在平常戰役中戰死或者平淡無奇的無疾而終。

三渡的金剛伏魔圈是他最好的歸宿。

在群雄面前,能夠和自己的外孫聯手對戰金剛伏魔圈,而且以剛猛對剛猛,殷天正無絲毫退縮。


他似乎又回到了六大派圍攻光明頂,他一人勉力支撐明教的時刻。當然,他已經忘了在那一戰之後,他的內力開始走向油盡燈枯的事實。

他只記得一馬當先,置個人安危於不顧,詮釋了什麼才是錚錚鐵骨,光明磊落。

總之,白眉鷹王是金庸筆下老年角色中,很少能引起讀者感動和傷感的上上人物,是當之無愧的鑽石男配角之一。

他在少林的最後一戰,光彩奪目,死得其所。


孫少俠品金庸


我在想,金庸.古龍.單田芳三位大師是不是商量好的?徐良的女兒是練霓裳,練霓裳的兒子是殷天正,這樣的話,徐良就是殷天正的外公,徐良和嚴英雲婚後一直沒孩子,直到嚴英雲死,那時徐良快七十歲了,某天救了一個漂亮寡婦,然後生了練霓裳,幾年後兩人都死了,孩子被別人收養,所以不姓徐。元朝不過百把年,這樣算來差不多哈[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



小草66573532


因為明教眾高手中只殷天正有管理能力。白眉鷹王殷天正之死,這是金庸先生為了給朱元璋順利奪得明教大權埋下的伏筆。

在老教主陽頂天失蹤後,明教四分五裂,只有白眉鷹王殷天正自創天鷹教,並且使天鷹將成為江湖上赫赫有名的幫派,其實力當時已不低於江湖上的一切所謂名門正派,可見白眉鷹王殷天正不僅僅是武功高強,而且管理能力超然,如果白眉鷹王殷天正不死的話,張無忌這個沒有野心和政治能力的教主,白眉鷹王作為外公肯定會輔助張無忌,那麼朱元璋就沒有出頭之日,歷史的軌跡就會改變,小說也不能改變歷史軌跡啊!



再來看明教高手眾生相,的確沒有一位像白眉鷹王殷天正的人才。楊逍心高氣傲不得人心,範瑤自殘潛伏夠忠心但教眾服氣不多。謝遜江湖血債太多,韋一笑名聲大臭。

所以金庸先生安排白眉鷹王殷天正二場大戰,剛剛憑一己之力硬扛六大門派,受傷不久便攻打少林三渡的金剛伏魔圈,最後,力竭而亡,巧妙之處還不是直接被少林三渡打死。寫出白眉鷹王殷天正豪氣干雲的一面,死的夠悲壯,又沒有與少林結仇。



這也是好的小說,不能破壞歷史的軌跡,又要寫出小說的合理性,趣味性,連貫性。


庸者智也


白眉鷹王尹天正,作為明教四大法王之一,威望及武功資歷都很高。明教教主陽頂天失蹤以後,明教陷入四分五裂之中,鷹王不願陷入內鬥之中,創立天鷹教。苦心經營,江湖上名氣不小,擁有一席之地。白眉鷹王之所以戰死,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白眉鷹王獨自支撐抵擋六大派,直至張無忌出現,耗費體力極大,內力受損極大。由於楊逍,五散人,青翼蝠王等內鬥被成昆突襲受困無力反抗,只有白眉鷹王獨自支撐抵抗六大派的挑戰,體力不支,受傷嚴重,為以後戰死金剛伏魔圈留下伏筆。 2.參加挑戰金剛伏魔圈,與張無忌,楊逍組成團隊,對付少林三渡的金剛伏魔圈,此一役,白眉鷹王經歷生死大考,內力幾乎耗盡,勉強支撐但最後,油盡燈枯。最後戰死。 3.金庸這樣安排白眉鷹王的戰死結局,成就了他的大仁大義,俠義風範。也許是最好的歸宿。


十里春風喜相逢


看了這麼多回答,有一點大家都沒說到,令人十分驚訝。

很多回答都侷限於書的本身,其實如果拉通看金庸的體系,這個就是一個必然。

金庸的書,不管多麼精彩多麼熱鬧,總得來說,不能影響真實的歷史。

所以越女劍阿青神劍無敵,三千鐵甲不能擋,他還是不能殺西施。郭靖武功蓋世,氣衝雲霄,還得死在襄陽。韋小寶神機百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最後還是隻能歸隱。

這一點就是金庸的一個堅持,武俠小說畢竟不是穿越小說,鹿鼎記不是尋秦記。

白眉鷹王為啥必須死,原因有很多。

簡單來說,就是為劇情讓路。

最重要的一點是為張無忌歸隱做伏筆。如果白眉鷹王不死,是一定不會讓張無忌退隱的,就像當年一定要張無忌當明教教主一樣。畢竟殷天正是張無忌的親外公,恰好這個外公又是個雄才大略老驥伏櫪的人物。張無忌如果不退隱,怎麼引出朱元璋,怎麼弄出張士誠。

其次,從明教當時的格局看,張無忌如果歸隱,楊逍僻居崑崙又年老德薄,韋一笑範遙孤家寡人一個,唯獨這個白眉鷹王殷天正有資歷,有威望,有能力,有錢有人,加上此公人老心不老,不是個甘於平淡的主,怎麼說也是爭奪天下的熱門人選。到時候振臂一呼,從者雲集,五散人要麼和他對著打,要麼跟他一塊幹,怎麼都和大的歷史不符合。

所以白眉鷹王戰死少林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另外說句題外話,金庸小說畢竟要考慮娛樂性,如果不考慮娛樂性和讀者感受,而往人性方面寫,白眉鷹王最大的可能是死在自己人手裡,比如朱元璋………[大笑][大笑][大笑][大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