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遼寧省劃分為5區2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瑪瑙之都”之稱

遼寧省劃分為5區2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瑪瑙之都”之稱

遼寧省劃分為5區2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瑪瑙之都”之稱

阜新,位於遼寧省西部的低山丘陵區,為瀋陽經濟區重要城市之一。內蒙古高原和東北遼河平原的中間過渡帶,全區呈現長矩形,中軸斜交於北緯42°10′和東經122°00′的交點上。

東西長170千米,南北寬84千米,總面積10445平方千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南高,東北低。轄海州、新邱、清河門、細河、太平五個市轄區,彰武縣和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截止到2010年阜新市人口為188.97萬。

阜新市初步探明有38種礦藏,礦產地228處。其中煤的儲量較大,資源儲量達10億多噸。石灰石、珍珠岩、膨潤土、花崗岩的儲量也十分豐富,螢石、硅砂、沸石的儲量居遼寧之首,黃金儲量尤其可觀。

遼寧省劃分為5區2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瑪瑙之都”之稱

遼寧省劃分為5區2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瑪瑙之都”之稱

遼寧省劃分為5區2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瑪瑙之都”之稱

歷史沿革

​阜新市名源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在此地設置的阜新縣。其含意有二說。一說是"山阜日新"一說是"物阜民豐煥然一新"當為此地物產豐富、人民逐年興吐之意。1940年置市時以此得名。

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原始文明。早在7600年前人類就在這裡生息繁衍因出土"世界第一玉"和"華夏第一龍"被國內外考古學界稱譽為"玉龍故鄉"坐落在境內的查海古人類遺址被譽為"中華第一村"。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已故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蘇秉琦先生親筆為查海文化遺址提詞:"玉龍故鄉文明發端"。

西周和東周春秋時期今阜新市屬幽州地域有山戎、東胡人活動於此。

東周戰國時期燕長城橫貫今阜新境內燕長城以北仍屬東胡南部介於燕國遼西、遼東兩郡之間。

秦代今阜新市為秦地分屬遼東、遼西郡。在燕長城以北處為東胡族轄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匈奴大敗東胡今阜新市屬匈奴左地。

西漢今阜新市屬於漢王朝的幽州刺史部仍為匈奴左地。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王朝打敗匈奴今阜新市屬烏桓地。

東漢今阜新市南部屬漢王朝的幽州刺史部北部為東部鮮卑遊牧地。

三國今阜新市北部屬東部鮮卑(東接扶余西鄰拓跋鮮卑)南部屬魏地。

西晉泰始十年(274年)今阜新市北部屬鮮卑慕容部南部、西南部屬西晉平州昌黎郡。太康十年(289年)慕容歸附於晉拜為鮮卑都督今阜新市全境均屬慕容部管轄。

東晉十六國今阜新市先後為前燕、前秦、後燕、北燕等幾個更替的割據政權佔據。

遼寧省劃分為5區2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瑪瑙之都”之稱

遼寧省劃分為5區2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瑪瑙之都”之稱

遼寧省劃分為5區2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瑪瑙之都”之稱

遼寧省劃分為5區2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瑪瑙之都”之稱

遼寧省劃分為5區2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瑪瑙之都”之稱

東晉成康元年(335年)時今阜新市大部屬前燕昌黎郡北部小部分(今彰武最北部)地區屬契丹轄地。前秦時今阜新市大部為前秦昌黎郡平州轄境北部地區為契丹轄地。後燕時今阜新市北部屬契丹轄地南部為後燕昌黎郡所轄。北燕時今阜新市南部為平州轄地北部為契丹所轄。

南北朝北魏太和三年(479年)契丹族臣附於北魏並向南徙今阜新市逐漸為契丹駐牧地。南北朝170年間今阜新市為契丹轄地。

隋代今阜新市北部為契丹轄地南部屬隋王朝的燕郡(郡治今義縣)。

唐代唐滅隋後改郡稱州。唐太宗貞觀初今阜新市北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北部及彰武縣境)屬契丹轄地;南部屬唐河北道北部的營州(州治在今朝陽市)。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朝在契丹駐牧地區設置松漠都督府(府治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西北部)。今阜新市北部為松漠都督府轄南部仍屬營州。

遼初今阜新市屬上京道。

在整個北宋、遼南北對峙時期(960一1127年)今阜新地區一直屬遼國轄境。遼將在戰爭中俘獲的大批漢人、渤海人遷入本地作為奴隸分給契丹貴族令他們築城。這種貴族領地城邑叫"頭下軍州"系契丹貴族的私人州城。遼代這樣的頭下軍州置於今阜新地區的有徽州、成州、懿州、歡州、壕州、渭州、順州等。在這些城址中成州是遼聖宗耶律隆緒的二女兒晉國長公主巖母繭的私城建於遼太平元年(公元1021年)遺址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紅帽子村境內。懿州是遼聖宗三女燕國長公主槊古的私城建於遼太平三年(公元1023年)。

元初境內設懿州路。元世祖至元六(1269年)十二月設東京總管府將懿州路降為東京支郡。其所領的埭州、靈山縣、同昌縣併入順安縣後廢順安縣併入懿州。故金、元懿州同為一地。至元十七年(1280年)懿州又改屬遼陽路。至順元年(1330年)今阜新市北部一部分(今彰武縣一部分)在中書省寧昌路轄境(治所在今法庫、彰武兩縣之間);今阜新市南境為廣寧府路轄地;中間大部分地區屬遼陽行省遼陽路(治所在今遼陽市)。境內有懿州、豪州等建制並有洪州、驛安等驛站。至正二年(1242年)正月復升懿州為路並劃大寧路轄的興中州和義州歸懿州路轄。懿州在元代成為政治、軍事重鎮遼陽行省在至元、皇慶和至正年間三次從遼陽移治懿州。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今阜新市境內的懿州設廣寧後屯衛隸屬遼東都指揮使司轄廣寧以北大片地區(含今阜新市全境)。同年明朝又在境內西北部設營州左屯衛隸屬北平都指揮使司。永樂元年(1403年)營州左屯衛遷治順義縣(今北京順義縣)。永樂八年(1410年)廣寧後屯衛遷治義州(今義縣)。明正統、景泰年間今阜新縣境地屬泰寧衛;今彰武縣境地屬福餘衛。

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蒙古兀良哈部落的首領善巴率部歸順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詔編所部佐領善巴任札薩克轄阜新地區西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境)。崇德元年(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清清封善巴為達爾漢鎮國公。崇德二年(1637年)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境內建土。默特左翼旗後隸屬於卓索圖盟。土默特左翼旗的疆域:東至樂陽河(今繞陽河)西與土默特右翼旗(今朝陽、北票)交界南至柳條邊牆北至庫昆河(今北大河)。

順治初清廷在今彰武縣境置官牧場名楊檉木牧場屬盛京禮部。清廷將牛、羊以 "蘇魯克"制給牧民放牧故亦稱蘇魯克牧 場。牧場設總管兼管地方行政。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科爾沁左翼 旗賓圖郡王及土默特左翼旗貝勒奉旨獻部 分旗地為三陵(永陵、福陵、昭陵)牧養地蘇 魯克牧場疆域擴大並改名為養息牧場。養息牧場成為盛京三大牧場之一。牧場大致走 向是:北以庫倫旗為鄰南以邊牆與新民縣 相隔東鄰科爾沁賓圖王轄地(以今石椿子、 黃花甸、藍家窩堡一線為界)西以繞陽河、 蘇巴爾哈河與土默特左旗為鄰。乾隆十五年(1750年)經朝廷議準養息牧場總管改由盛京將軍管轄。從清初到嘉慶年間的150多 年養息牧場頗為興盛。至嘉慶九年(1804 年)養息牧場已有蒙古牧民3530人。嘉慶十八年(1813年)清政府允許在養息牧場試墾。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開禁招墾牧場境內人口驟增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已有村屯84個。

清乾隆三年(1738年)設塔子溝廳(治所今凌源)位於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東北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由塔子溝廳析置三座塔廳(治所今朝陽)並於鄂爾土板(今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青龍山鎮)設巡檢衙門管理土默特左旗的漢民事務實行蒙、漢分治。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三座塔廳為朝陽縣土默特左旗的漢民事務由朝陽縣管理。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十五日清朝廷批覆在養息牧地區設置彰武縣隸新民府縣治設於橫道子(今彰武鎮)。彰武縣因地處清代柳條邊彰武臺邊門外故以"彰武"命名。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熱河都統錫良上奏清朝廷請在土默特旗境建阜新縣。實行縣旗並存蒙漢分治體制。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冬由朝陽縣析置阜新縣。派王維墉去鄂爾土板試署阜新縣正式建置管理土默特左翼旗全境及奈曼旗南部、朝哈爾哈、唐圖哈拉哈旗部分地域的漢民事務歸朝陽府所轄。阜新縣衙設在鄂爾土板(今內蒙古奈曼旗青龍山鎮)。以"物阜民豐煥然一新"語意取"阜新"二字為縣名。清宣統三年(1911年)移縣治於水泉(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城區街道)。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彰武縣為奉天省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