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有什麼歷史類書單推薦嗎?

逛一逛3


  1. 《萬曆十五年》

簡介:《萬曆十五年》是黃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融會了他數十年人生經歷與治學體會,首次以“大歷史觀”分析明代社會之癥結,觀察現代中國之來路,給人啟發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後,被美國多所大學採用為教科書,並兩次獲得美國書卷獎歷史類好書的提名。


2.《中國人史綱》(上下)

簡介:中國人史綱》是臺灣作家柏楊先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作家著史的最傑出代表作。該書完成於監獄之中,以近八十萬字的篇幅,講述和評論了從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時代到二十世紀第一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國歷史。全書文字舒展漂亮,如行雲流水;評論尖銳深刻,可洞幽燭微。


3.《全球通史》

簡介: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的代表作。全球通史全書材料新、範圍廣,除了政治、經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並吸收了20年來世界歷史學研究諸領域的新成就,有強烈的現實感。自問世以來,被譯成多種語言流傳於世。作者文筆雋永、筆力深厚、才思橫溢,整部著作前後一貫。這部通史被認為是第一部由歷史學家運用全球觀點囊括全球文明而編寫的世界歷史。


4.《明朝那些事兒》

簡介:《明朝那些事兒》從朱元璋出生講起,到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5.《張居正大傳》

簡介:張居正是明朝後期傑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改革家之一。他從荊州的一個普通家庭起步,經過不懈努力,成為萬曆首輔、神宗皇帝老師,以及明朝中興的奠基人。閱讀本書,讀者會對張居正這位專制王朝的著名改革家有更深刻的理解與同情,對傳主所置身的那個時代有更清醒的認識與反思。本書不僅有相當突出的學術成就與研究價值,也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與實用價值。

6.《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簡介:《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為作者的專題演講合集,分別就中國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察、財經賦稅、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觀與比照,敘述因革演變,指陳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總括了中國歷史與政治的精要大義,又點明瞭近現代國人對傳統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言簡意賅,語重心長,實不失為一部簡明的“中國政治制度史”。

7.《人類的故事》

簡介: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去向哪裡?上下五千年,縱橫數萬裡。房龍娓娓講述人類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精彩的歷史場景重現,扼要的歷史人物點評。房龍給了我們一雙觀看濃瀾壯闊的歷史長河的眼睛——理性、睿智而寬容。 耶魯大學歷史教授續寫了人類在近半個世紀取得的多方面成就——醫藥、科學和技術,並表達了對人類未來發晨的種種焦慮和擔心。

8.《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鬥》

簡介:《中國近代史》自1970年面世後五次修訂,銷售數十萬冊,為歐美及東南亞等地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權威著作及最暢銷的學術教科書,是一本極具深遠影響的經典作品。這部近代史自清朝立國起,下迄21世紀,縷述四百年來中國近代社會之鉅變。然作者明確指出,這段艱難的歷程並非如大多西方漢學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斷輸入而中國僅僅被動回應的歷史。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對外來因素的民族或種族抗爭”以及“在新的天地裡尋求一條求生之道”三條線索,作為推動近代中國發展的三股最重要動力,並通過對近代中國內部社會動盪的描摹,向世界講述了“一個古老的儒家帝國經無比艱難,蛻變為一個近代民族國家”的歷史。



寒鉉y


中國歷史方面:

1.易中天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

2.孫皓暉的《大秦帝國》

3.月望東山的《那時漢朝》

4.曹昇的《嗜血的皇冠》

5.王覺仁的《血腥的盛唐》

6.當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

7.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

8.張宏傑的《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

9.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

10.許倬雲的《臺灣四百年》

全球歷史:

1.《劍橋中國史》

2.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

3.約翰基根的《一戰史》、《二站史》

4.斯蒂芬·茨威格的《人類群星閃耀時》

5.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

6.魯思.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

7.托馬斯·伍茲的《另類美國史》

8. 威廉·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

9. 斯賓格勒的《西方沒落》


聯盟大俠


我目前歷史類書籍大多是聽《羅輯思維》裡講的,然後在網上找到的電子書。

中國歷史相關的:

從財政、經濟角度看歷史的:
《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 郭建龍 著;
《白銀帝國》 徐瑾 著;
明朝相關的,如果你看過《明朝那些事兒》,來看看同樣是明朝,不一樣的角度,不一樣的風格,將會有不一樣的閱讀感受。
《龍床:明六帝紀》 李潔非 著;
秦朝,不知道你是什麼感覺,我的感覺裡,印象裡,秦朝好像只有中學歷史教科書上的那些片段記憶,來看這本:
《秦謎:重新發現秦始皇》 李開元 著;
清朝相關的:
《國運1909:清帝國的改革突圍》 雪珥 著;
《大清帝國最後十年》 李剛 著;
《慈禧全傳》 高陽 著;
其它:
《陳演恪魏晉南北朝講演錄》;

《抗日戰爭的細節》 魏風華 著;



世界歷史相關的:


大國外交三部曲:《峰會》、《締造和平》、《雅爾塔》;
帝國的遠征系列:《百年戰爭簡史》、《無敵艦隊》、《世界史上的蒙古征服》;
《發現東亞》 宋念申 著
《耶路撒冷三千年》 【英】西蒙·蒙蒂菲奧裡 著;
《決戰葛底斯堡》 【美】邁克爾·夏拉 著;
如果你有興趣和足夠精力的話,給你推薦一部超大部頭的鉅著《全譯羅馬帝國衰亡史》,共12冊。這個感覺有點像工程,規模有點大,自己掂量著看吧。


我們有一個對歷史的整體認識,它叫“中學歷史教科書”。

長大了,我們再去看歷史,發現好多都和我們原來的認識不一樣了。

不是歷史變了,是我們對歷史深度的探索變了,變得更深刻,更客觀。


若見Smile


不同閱歷的人對歷史書的的理解能力有偏差,在這邊推薦一本大眾向的歷史書籍,輕鬆詼諧,可以無壓力讀懂中國史和世界史。


《半小時漫畫中國史》:

掀開紛繁複雜的歷史表象,略去細枝末節,每一頁都有歷史段子,每三秒讓你笑翻一次。

手繪的帝王將相: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曹操、孫權,全都和你我一樣,有優點和缺陷,有朋友和敵人,他們在歷史關鍵節點迸發出的驚人能量鑄就了三千年的精彩中國史。

部 分 目 錄:

《半小時漫畫中國史1》

第一章:如果東周列國是一個班級

第七章:大秦帝國:過把癮就死

第十一章:楚漢之爭

《半小時漫畫中國史2》

一、大漢王朝之西漢流水賬

九、兩晉之西晉有點亂

十二、兩晉之魏晉奇葩說


《半小時漫畫中國史3》

三、隋唐英雄傳

六、武則天升職記

十、大唐盛世番外篇——李白傳

《半小時漫畫世界史》

1. 簡到崩潰的歐洲史(一):希臘&羅馬

7. 真正的加勒比海盜

9. 美國往事(二):南北戰爭

有興趣可以自行購買或者添加微信小助手免費領取


慄志上門1對1


既暢銷又好看的歷史類書籍,當屬《羅馬人的故事》。

《羅馬人的故事》是日本定居在羅馬的女作家鹽野七生,一年寫一本,歷時15年寫成的作品。

鹽野七生給中國讀者的序中說:“對於以超級大國為發展目標的當代中國,在歐洲歷史上可作為借鑑的,唯有古羅馬帝國了。”

這部跨越一千多年的羅馬史,是部活生生的歷史劇,英雄夢。這部歷史著作,不再是粗線條的時間連線,而是從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帶你走進宏偉氣派的古羅馬世界。

我讀過,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和蒙森和《羅馬史》都是大部頭有名的歷史鉅著。比較之後,感覺鹽野七生下足了功夫,把歷史煙塵中模糊的“羅馬史”、“羅馬人”敘述的條縷清晰,精彩紛呈。

我想,要了解和認識西方世界,需要從源頭上學習掌握歷史的線索。羅馬帝國的強大,歸根結底是因為它的寬容開放,它的兼收幷蓄。

鹽野七生設問:羅馬人,智力不如希臘人,體力不如高盧人,技術不如伊特魯里亞人,經濟不如迦太基人,但為何卻能一一打敗對手,建立並維持龐大的羅馬帝國?為什麼只有羅馬人能成就大業?

鹽野七生,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穿越時空的歷史,還向你展示了羅馬人的文化精神氣質。


樓上風雨


如果你只是愛好歷史,而不是想專門研究歷史的話,小編有以下書單推薦:

↑這套書對古文功底欠佳的朋友是個福音↑

1. 柏楊版的《資治通鑑》白話文版

其實,柏楊老師的所有歷史書,都可以看一看,他雖然是半路出家搞歷史,而且到最後也不是什麼歷史專家,但是他用盡心力,普及《資治通鑑》,還是有苦勞的,尤其方便了古文水平並不很好的朋友。

很多歷史學愛好者和專家,都會不屑於柏楊老師的歷史點評,這個怎麼說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柏楊給你提供了一個新的,甚至有點過於自由化的角度,他對司馬光和迂腐儒學的抨擊,也有讓人振聾發聵的地方。

不過,柏楊老師對司馬光等人的要求太高了,任何人都超越不了時代的侷限。

↑《柏楊曰》是柏楊論史的著作↑

相關史書:柏楊《資治通鑑紀事本末》白話文版;《柏楊曰》;《中國人史綱》;《皇后之死》;《柏楊回憶錄》也值得一看,可以多少觸摸一些當代史背景下,普通人跌宕起伏的一生。

2. 黃仁宇先生的歷史書籍

推薦黃仁宇先生的所有書籍:

《萬曆十五年》,堪稱經典,至今暢銷不衰;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歷史史料紛繁複雜,你從什麼角度去看,站在什麼立場上看,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觀”在這本書裡展現的淋漓盡致;

↑黃仁宇先生的著作可以開闊你的眼界↑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這本書就過於專業了,可以慢慢啃,記得做筆記和標籤,因為很難再看第二遍,作為工具書。

《中國大歷史》,黃仁宇先生的“數目字”這一說法重複到讓人頭疼,但是道理卻擺在那裡,古代人重視道德治國,而忽視基於“數目字”上的技術管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思維上的落伍和遺憾。

3. 易中天《易中天中華史》系列

初看易中天老師《中華史》系列,感覺得出易中天老師氣勢磅礴,野心極大。

這部歷史書,更適合作為有趣的導引類的歷史科普書,當然,也不會有人把它當成嚴肅的歷史類專著。

↑易中天中華史,小編最愛這一本《禪宗興起》↑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該系列中《禪宗興起》這本,看的時候完全進入心流狀態,發現一個人的視角竟然可以如此廣闊深刻。

總之,以上書籍基本上是兼顧了一定的專業性,易讀性,可以極大的吸引你對歷史的興趣。

但歷史類的書籍都有一個特點:如果撇開史料,那就是神話,小說和傳奇了,其價值就會迅速下降,所以當你讀歷史書讀多了以後,你會很自然的走向基礎史料,自己去扒開歷史帷幕,比較比較。

當你發現自己走到這一步的時候,你就要刻意去看一些歷史大家,專家學者們的著作了。並且在他們著作的基礎上,慢慢讀一些類似《明熹宗實錄》這樣的史料。

小編對明史很感興趣,偏偏明史的水很深,極難探索,我先是跟隨歷史大家著作,進行學習梳理,後又從網上看許多網友的獨特的分析批判,擴大自己的視野。

最後推薦幾本我認為明史比較好的相關著作:

李曉鵬《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兩卷)

樊樹志《晚明大變局》;

顧誠《南明史》;

李新峰《紀事錄箋證》(這本書繁體字豎版,從右往左看,看起來確實吃力,然而其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我見青史多嫵媚


如果讓我推薦歷史方面書籍的話,我還是要推薦《史記》。魯迅先生曾經評價《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於《史記》來講,這個評價恰如其分並不為過。

就算你對歷史沒有興趣,也完全可以把《史記》當作小說來看,裡面的人物形象之生動豐滿、活靈活現,故事情節之跌宕起伏、扣人心絃。讓你在閱讀其中的每一篇文章時,思緒都會被其牽引。



司馬遷描述自己寫作史記的初衷時,曾用“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來形容。為了完成父親司馬談的遺願,完成這部史學界的鉅著和紀傳體通史的開山之作,司馬遷走遍祖國的山山水水,蒐集史料並本著求真務實的態度整理成冊。

司馬遷因為戰敗投降的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被漢武帝處以宮刑,然其身雖殘而志不移,以古往今來的聖賢經歷來激勵自己,堅持完成了《史記》的創作。

通過司馬遷的筆觸,我們可以看到殘暴不仁又英雄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大人長者又為君不仁的漢高祖劉邦,急公好義又自暴自棄的魏無忌,臥薪嚐膽又背信棄義的越王勾踐等等。這些人的經歷和故事,遠比電視劇裡來的有趣。同樣我太史公司馬遷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精神也深深的感染了我,讓我知道了不拋棄、不放棄的意義。


讀史就要讀經典,讀經典要讀權威,所謂經典和權威就是說大家在讀《史記》的時候,要選擇權威的出版社和權威的版本。這裡推薦大家購買中華書局的《史記》繁體版來閱讀,如果對文言文的閱讀沒有太強的信心的話,也可以閱讀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白話版《史記》。

中華書局繁體中文版《史記》

商務印書館白話版《史記》


最後用四句話和大家共勉:“讀史以明智、好學以修心、勤思以補拙、善為以成仁”。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年輕人,現在已經是「環球時代」啦,再也不能侷限在「祖國內、故紙堆」啦,而是要敞開胸懷、擁抱地球。讀史要有環球視野^_^

所以,我首要推薦的,就是《簡明新全球史》。為什麼不推薦馳名的《全球通史》、暢銷的《人類簡史》,因為我也讀過,感覺,還是實實在在比較好,不要長篇大論、不要華而不實。

在簡明的全球史之外,還可以補一補詳細的區域史。如果你想看打架歷史、帝王家譜,那我沒有推薦書單。但是,如果你想看到古往今來的風土人情、世道人心,那麼,我倒是可以推薦幾部經典。

①中國24史,只有《史記》《三國志注》有生活細節,其它都是相斫書、流水賬。作為司馬遷的粉絲,日本司馬遼《新史太閣記》等戰國小說,值得一讀。他崇拜司馬遷,用細節表現性格。

②印度沒有帝王史書,但是有接地氣的史詩《羅摩衍那》。由於《摩訶婆羅多》太古老,我就不推薦了。我甚至覺得,虛構的史詩,比流水賬史書,更棒。因為接地氣,宮廷民間,一覽無餘。

③中東歷史,如果要看傳記,就看赫利坎《阿拉伯名人傳》。如果要看通史,就看赫勒敦《中東通史》。正是600年前的赫勒敦,啟發了湯因比的環球史觀,後來才有了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以及我推薦的《新全球史》。

④歐洲史書,我只推薦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乃是心理傳記中的經典。其它的嘛,由於歐洲歷史不長,所以史書尚未凝固,我也不能確定經典與否。另外,近代歐洲,是全球化的開拓者,所以,看《簡明新全球史》裡面,其實已經蠻偏向歐洲了。不過,這本書做了折中的努力,儘量不以歐洲為中心。


醉哪吒


以下是我這個歷史(文博)博主,為你推薦的一份書單。這些書非常厚,而且比較貴,一時半會恐怕讀不完。所以不建議一口氣全體下單購買,我更希望你將這份書單拿走收藏,等遭遇了書荒(或者趕上打折活動),再把這份書單取出來,選取你最需要的書。

書單部分內容,援引自出版社的介紹,並非全部原創,請悉知。


1,《絲綢之路新史》,[美]芮樂偉·韓森(Valerie Hansen)


本書作者芮樂偉·韓森,耶魯大學歷史教授,著名漢學家。著有《開放的帝國:1800 年之前的中國》、《傳統中國日常生活中的協商:中古契約研究》、《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等漢學專著。

在大航海時代之前,絲綢之路在跨國貿易領域,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這也促使西亞地區,一度成為了世界文化與貿易的中心。

然而我要告訴你,絲綢之路的日常,絕不僅僅是馱著絲綢的駱駝商隊,在塵土飛揚的沙漠中穿行。現實的情況與此大相徑庭,而且遠遠比這副景象有趣得多。打開這本書,你將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並獲得前所未有的體驗。

它如同一冊紙上的絲路博物館,將一片富有異國風情的景象,展現在了你的面前。



2,《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英] 傑裡·布羅頓(Jerry Brotton)


本書作者傑裡·布羅頓,倫敦大學瑪麗王后學院文藝復興研究中心教授,主要著作有《領土交易:現代早期世界的地圖繪製》《全球性角度:東西方之間的文藝復興藝術》(合著)等。

書中精選的十二幅世界地圖,來自不同歷史階段,出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中的製圖師之手。

作者告訴我們,地圖遠非客觀的真實記錄,而是在一時一地的觀念、以及動機的左右之下,所誕生的特別產物。通過解讀地圖背後的觀念和動機,我們可以窺視製圖師所處的時代,品味當時的風尚與精神。每一幅地圖,都蘊含著某種重大主題,從科學、政治、宗教、帝國,到地理大發現、民族主義和全球化,皆為世界史發生重大變革的關節點。

翻開這本書,你將踏足史冊的背面,在那泛黃的字裡行間,得到獨一無二的新發現。



3,《北京的城牆與城門》,[瑞典] 喜仁龍(Osvald Sirén)


這位作者的中文名字起得挺“喜興”,配上老北京風味的書,倒是還真的挺搭調。

喜仁龍,瑞典藝術史學家。曾供職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國家博物館、斯德哥爾摩大學等機構。1918年到日本講學,並於1920—1921年旅居中國,開始密切關注東方藝術與建築。日本《巖波西洋人名詞典·增補版》(1981),稱其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中國繪畫研究的集大成者。

但實際的情況,卻不是那麼“可喜”。作者通過實地走訪考察,被這些宏偉古蹟的壯美所折服,也因其衰敗的現狀而嘆息。他以嚴謹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國歷史文獻中,對城牆城門的繁雜記載,勘測丈量每一段城牆、每一座城樓的尺寸,觀察記錄城牆、城門及周邊街市鄉野的現狀,實景拍攝城牆城門的照片,精細繪製城門各種角度的建築細節圖,為這本考察手記賦予了極高的價值。



4,《海洋與文明》,[美] 林肯·佩恩(Lincoln Paine)


海洋對歷史與文明,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迄今為止,地球上那些發達的大城市,仍然大都位於沿海區域。海洋為人類文明,到底帶來了哪些影響?

本書作者林肯·佩恩,美國著名海洋史學者,供職於著名的緬因州海事博物館,已出版專著5部(其中3部曾獲獎),發表論文、書評等百餘篇,現居波特蘭。

你沒看錯,這又是一位來自博物館的作者。

本書從海洋的視角出發,重新講述世界歷史,揭示人們如何通過海洋、河流與湖泊進行交流與互動,以及交換和傳播商品、物產與文化。旨在揭示,各個人群、民族、國家與文明通過全球範圍內的水路通道,在塑造自身文明的同時也在塑造著歷史。作者展現了文明的興衰與海洋之間的聯繫,引人入勝地敘述了人類航海事業的發展歷程,譜寫出了一部關於航海者的史詩。



5,《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德] 貢德·弗蘭克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貨真價值的雙料博士。

貢德·弗蘭克,當代西方著名學者。1957年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1978年獲巴黎第八大學政治經濟學國家博士學位。曾在歐洲、北美和拉丁美洲多所大學執教。弗蘭克一直致力於世界體系史、當代國際政治、經濟和社會運動的研究,為依附理論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全球史研究的開拓者之一。

作者把中國置於亞洲的中心,把亞洲置於全球經濟的中心。他認為,中國需求白銀,歐洲需求中國商品,這二者的結合導致了全世界的商業擴張。

他的看法,究竟是否有道理?你又是否贊同他的看法呢?當這本書引起廣泛的爭議和討論後,你將會站在哪一邊呢?

我相信,在你讀完這本書後,你的認知將會被顛覆,也將收穫一份獨一無二的答案。



6,《百年戰爭簡史》,[英] 德斯蒙德·蘇厄德


德斯蒙德·蘇厄德,是英國知名的暢銷歷史作家。他畢業於劍橋大學,專攻中世紀英法歷史,主要作品有《百年戰爭簡史》《僧侶戰爭》等。

單單看書名,大多數的人,第一時間就能反應過來——它講述了英法百年戰爭的故事。實際上,你的確猜對了。

但如果不翻開書,恐怕你們無法看到那些細微幽深的歷史:愛德華三世、黑太子、亨利五世、約翰二世、查理五世、貞德與查理七世。他們用自己的貪婪或美德、勇敢或智計,共同譜寫了一篇鐵與血的史詩。

這本書,如同一冊會動的中世紀英法戰爭博物館,它將中世紀歐洲史詩中的陰謀與趣味,生動地再現出來,為讀者繪製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中世紀戰爭畫卷。



7,《無敵艦隊》, [美] 加勒特·馬丁利


書單的末尾,祭出我強烈推薦的這本書。因為這本書,美國曆史學家加勒特·馬丁利獲得了1960年普利策獎。這本《無敵艦隊》,也被譽為非虛構歷史寫作的典範。

加勒特·馬丁利,美國著名歷史學家。“二戰”期間曾在美國海軍服役,1948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歐洲史,主要代表著作有《阿拉貢的凱瑟琳》,《文藝復興時期的外交》,以及《無敵艦隊》等。

看到書名,我估計熱愛歷史的你,肯定能猜得到,這個書名,一定和西班牙無敵艦隊有關。事實上,你又猜對了。

但只有翻開書,你才能發現,在無敵艦隊覆滅之前,歐洲各國之間,居然存在著如此盤根錯節的外交關係,以及非常複雜微妙的政治局勢。在這複雜的局勢之下,任何一個微小的動作,都有可能引發一場巨大的風浪。最終,這一切交匯在一起,促成了這場改變世界格局的大海戰。

如同評論家所說,在學術性與可讀性之間,這本書達成了一種可敬的平衡。它如同一座橋樑,能讓我們看破許多“表象”之下的“現實”。



我去年看完的歷史類非虛構書籍,其實還有很多。但是由於篇幅有限,所以今天就只推薦這其本。它們的信息量,其實都非常大。書單裡的任何一本書,都是一個活在紙上的博物館。只要我們仔細去看,便能在字裡行間,發現無數誘人深思的細節。


其實普通人讀歷史的意義,就在於此:


歷史總在重演,而波瀾不驚的事件背後,隱藏著很多推波助瀾的巨手。如果我們瞭解歷史,便能在高度相似的事件中,養成出眾的洞察力。在類似的事件出現後,我們便能一眼將其看破,從而確保我們自己在動盪之中,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


懂歷史的人,往往能活得更好,這便是我們閱讀這份書單的最大意義。


渭水徐公


二十四史都是文言文,可能不適合我們大眾閱讀,所以我選擇了一些通俗讀物,雖然與正史可能有些偏差,也夾雜了作者個人感情,但總得來說還是可以一讀的。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春秋戰國時國家眾多,也很凌亂,交錯複雜,這部書整理的比較好。


《那時漢朝》。風格模仿《明朝那些事兒》,但很值得一讀。


《血腥的盛唐》。寫作風格凝重,我最喜歡的一部,讀到激動出不禁流淚。


《如果這是宋史》。類似於盛唐的寫作風格,我也很喜歡。


《明朝那些事兒》就不用說了,可以說是通俗歷史讀物裡面最著名的一部。


《歷史深處的民國》。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整段歷史也很亂,這部書整理的很好。

明朝自崇禎自縊後,後面的南明小朝廷基本不被承認,也鮮少有記載,顧城的這部《南明史》值得一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