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奧斯曼帝國能否在一戰保持中立坐收漁利?

程少少


要奧斯曼帝國保持中立坐收漁利實在是一個天真的假設,誰不想安穩過日子,誰不想坐山觀虎鬥,形勢比人強啊!

在長達六個世紀的時間裡,奧斯曼帝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伊斯蘭帝國。帝國的先祖於13世紀末創立奧斯曼蘇丹王朝,在小亞細亞、巴爾幹與拜占庭帝國分庭抗禮,並最終在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一舉結束東羅馬的千年統治,成為地中海地區最強大的國家。但這個帝國在接下來兩百年的快速膨脹中能量衰竭了,到了1799年版圖開始收縮。

最大的威脅來自俄羅斯帝國。這個原本位於莫斯科附近的毫無影響的小國,為了得到歐洲列國承認,將自己牽強附會地打扮成拜占庭帝國的繼承者,通過對抗奧斯曼帝國來宣示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當性。就像馬克思講的那樣,在不斷地灌輸下,每一個不識字的俄國農民都知道,俄羅斯除了聖彼得堡和莫斯科之外,還有一座真正的首都,那就是被奧斯曼帝國改稱為伊斯坦布爾的君士坦丁堡。俄羅斯人堅信,終有一天沙皇會將十字架插到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穹頂上。這一願望在葉卡捷琳娜大帝統治俄羅斯帝國的時期開始變得越來越真切,因為他們開始讓奧斯曼帝國的軍隊吃敗仗。

在俄羅斯以及其他歐洲列強的攛掇下,奧斯曼帝國轄下的巴爾幹行省掀起了民族主義運動,希臘獨立了,羅馬尼亞獨立了,接著塞爾維亞、黑山也獨立了。巴爾幹的其他地區也逐漸取得了自治地位。

趁著這股潮流,歐洲列強直接出手,奧斯曼風雨飄搖。俄羅斯吞併了帝國高加索地區的三個行省,英國佔領了帝國的塞浦路斯和埃及,法國拿下了突尼斯,連意大利、希臘、保加利亞這樣的國家也敢蠶食奧斯曼的疆域。最兇狠的還是俄羅斯,他們於1878年通過戰爭逼奧斯曼的蘇丹簽訂城下之盟,割地賠款不說,其他列強也趁火打劫,奧斯曼帝國幾乎亡國。雖然帝國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奮力革新,希望早日東山再起,但時不我待,到了20世紀初,外部世界的壓力終於還是讓他們失去了更多。

如果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或許還有起死回生的機會。在一致的努力下,國家的各個方面出現復甦,他們還全款委託英國打造兩艘最先進的無畏艦,計劃1914年收貨。然而當一戰的態勢逐漸形成,奧斯曼帝國發現,一旦大戰觸發,俄羅斯肯定會拿下伊斯坦布爾,取得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的控制權。更令帝國沮喪的是,俄國和英國法國結成了三國協約關係,他們自保的希望不可能寄託在這些國家身上。不得已,他們才想到找德國做靠山做朋友。

今天看來,一旦做出這個決定,奧斯曼帝國的中立夢就肯定做不長了。但在那個時候,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者還真的想把中立夢做下去。可惜英國人做事太絕,他們竟然毫無道理地把奧斯曼委託建造的兩艘戰艦給吞進肚子裡了!那兩艘軍艦可是付的全款,而幾乎所有的錢都是帝國人民自發捐獻的,一分一毫都是血汗啊。

到這份兒上,奧斯曼人還在隱忍,試圖明哲保身。德國人看不下去了:你找我做靠山,豈能不付代價?德國催促奧斯曼參戰,他們繼續拖延,結果奧斯曼海軍裡的德國人擅自向黑海里的俄國城市開炮,不得已的奧斯曼帝國只好於1914年11月2日宣戰。自此,帝國的未來就再也不在自己手中,從此再無坐收漁利的美夢。


西閃


一戰的參戰國中,奧斯曼帝國的參戰,好像並不具備充分的理由。參戰導火線是丘吉爾沒收了土耳其定造的二艘戰列艦,後接受了德國贈送的二艘戰艦引起。更深層次的參戰理由是,近一二百年來,由於歐洲復興和工業革命的成功,奧斯曼帝國的利益及版圖不斷受到壓縮,在與列強的爭鬥中不斷敗北(高加索與俄、北非與意大利、巴爾幹與歐洲列強),民族自信心不斷受打擊。由此想通過一戰,重新洗牌,奪回失去的強盛。(知識有限,望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