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古代聖賢告訴你,如何說話才能受人歡迎

儒家聖賢孔子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叫孟之反的將軍,在整個軍隊打了敗仗的時候,他勇敢地帶領軍隊列陣,併為整支軍隊殿後。等到安全回城後,大家都讚揚他,他卻回答道:“不是我特別勇敢,實在是我的馬不肯走啊!”孟之反的勇敢有目共睹,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趾高氣揚、大彰其能,相反,他選擇了謙虛,因而人們更加喜歡他了。

古代聖賢告訴你,如何說話才能受人歡迎

中國人是崇尚謙虛的。說話也是這樣,自高自大、愛出風頭的人,很難給人留下好印象。

小梁畢業於名校,而且能力出眾。剛到一家單位上班時,同事們都很喜歡他,常常會來幫助他。然而,這種狀況只持續了幾個月。突然有一天,小梁發現同事們漸漸疏遠他了,連上司也時常刁難他,這樣的轉變讓小梁迷惑不解。原來,他是一個喜歡出風頭的人,而且不太謙虛,因此大家都不太願意接近他。

有一次,有位同事的電腦遇到一點小問題,便叫另一位同事幫忙修理。旁邊的小梁特別熱心,當時就搶過了工具,利索地拆開了電腦,一邊修理,一邊對那位同事說:“這麼簡單的事都不會做,你真笨。”電腦修理好了,那位同事連連道謝,但心裡卻覺得很不舒服。

像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好多次,同事們心裡越來越不是滋味。坦白地說,小梁這個人心眼不壞,做事也很勤快,就是說話不太客氣,因此,搞得大家都很煩他。

可見,人應適當地表現自己,不要胡亂說話。在關鍵的時候,突出自己,贏得他人的關注,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要有張有弛,要學會收斂、客氣,要懂得低調,如果表現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樣子,自我標榜而貶抑他人,那就不合適了。

世人要虛懷若谷,對人對事不要驕狂,否則就會使自己四面楚歌,被他人譏笑。總之,謙遜是通往成功和贏得人們尊重的美德。

春秋時,晏嬰任齊國的國相,一天乘車出門,只見車上遮著大傘,車伕趕著四匹馬,駕著車子,得意揚揚。

車伕的妻子從門縫裡窺視自己的丈夫,看到了他趾高氣揚的樣子。

不久,車伕回家,妻子請求離去。

車伕問:“你為什麼要走?”

妻子說:“晏子高不過六尺,而位居國相,名顯諸侯。今天我看見他出去,卻意志深沉、謙虛謹慎。而你身高八尺,只是給人駕車,你卻自以為了不起,所以我要離去。”

聽了妻子的話,車伕慚愧不已。自此以後,車伕變得謙恭退讓。

晏子對於車伕的改變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有這種變化,車伕如實相告,於是,晏子舉薦他去做一些更為重要的工作。

坦誠謙虛地生活,沒有誰會把你看成是卑微、怯懦和無能的人。如果你總是把自己當作珍珠,那麼就時時有被埋沒的危險。因此,我們應該認真檢視自己,找到自己的所處位置,問自己一句“我是誰”。

人出於一種需要,希望別人注意到自己,不喜歡被別人忽略,這是人性的弱點。絕大多數人不僅喜歡別人的關注,甚至還會錯誤地以為自己與眾不同、勝人一籌,也因此,他們沾沾自喜、驕傲自滿,直到最後,才發現自己與人無異,從而使情緒跌落至谷底。

為了少些失落,少些尷尬,還是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謙虛一點比較好。如果太把自己當回事,即使心不累,也難免遭遇一些尷尬的人際狀況。

儘管我們可能會因為某個人的豪言壯語而激奮,但是沒有幾個人會喜歡自高自大的人。我們可以激揚自己的志氣,但切不可自以為是,賣弄聰明,以為自己有多麼了不起。謙虛地表達,會讓你更受歡迎。相反,狂妄地賣弄,則會惹來他人的非議和反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