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0 將每一次跑步當成一場修行進行時

修行是絕對運動的,永遠不會結束的正在進行時態。修去對於目的、回報和結果的執著,更加關注於當下、即時、永恆變化的過程。修行可以各種形式進行,無論是冥想、打坐、禪修,還是吃喝玩樂、工作學習、嬉笑怒罵等,都可以是一場修行進行時。跑步同樣也是如此。

將每一次跑步當成一場修行進行時

最初開始跑步大概是在五年前,因為長年累月的加班,感覺身體狀況大不如以前,就選擇了最簡單的健身方式——跑步。其實也就偶爾跑跑,一直沒有形成規律,到了去年十月份,才給自己定下了標準:每個月90公里,一年1000公里以上。一般每個月的跑步量是超過90公里的。

之前,我是將每次的跑步目標定了具體的數字:5公里。通常前兩公里跑得比較輕鬆,然後到了後幾公里時,漸漸的比較心急,當一直惦記著5公里的數字,越接近目標時,越感焦躁吃力,腳步也越來越沉重。

如何化解這個並不友好的狀態呢?

我想起一個故事:日本有個馬拉松選手,他發現自己要完成馬拉松全程42公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嘗試了很多次都失敗了,於是他改變策略,將42公里分拆成42個小目標,他每一次衝著1公里的目標進發,於是非常輕鬆就完成了。在完成一個小目標之後,再向下一個1公里目標前進,這樣他終於可以跑完全程了。

我依葫蘆畫瓢改變跑步策略,將每次的跑步目標定為圍繞公園跑道5個圈。在跑步的時候,將意念放在當前的狀態,刻意不去關注最終的目標。如此之下,明顯感覺腳步輕鬆,不知不覺之中就完成了目標。其實5個圈下來,總長度是6公里左右,還超過了之前的目標。

將每一次跑步當成一場修行進行時

同樣是跑步,我的身體肌肉狀況在短期內也沒有發生質的長進,那為什麼結果卻有如此大的改變呢?

前一種狀態,我盯著數字目標,

執著結果;

後一種狀態,我關注即時狀態,

體驗過程。

同樣的行為,置換了主觀的意象框架,於是過程和結果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這就是修行,不要去刻意關注功利性的結果,更加註重當前的正在進行時的狀態。

修行並非刻意忘掉目標,關鍵是修去對於目標結果的執著,如果始終抱著不去關注目標的想法,同樣也是一種執著。執有執空——都是執著。

5個圈既是總目標,也是總過程。總目標可以分解成為無數個小目標,即腳下的每一步,當跨出每一步,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結果。一個動作可以即是過程也是結果,既可以體驗當前的感官感受,也可以獲得完成一個小目標的成就和喜悅。

每一次跑步,

就是一場修行進行時。

為什麼修行?

生命的意義在於生命本身,即生命當下的每時每刻,也就是生命永恆變化的過程。

倘若我們執著於結果,生命的結果無非死亡,這是每一個有機生命體逃不掉的最終結果,如此的話,當執著於結果之時,生命有何意義可言?

第118談

將每一次跑步當成一場修行進行時

將每一次跑步當成一場修行進行時

weixin:Bee_siji

將每一次跑步當成一場修行進行時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將每一次跑步當成一場修行進行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