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哪些書看之前你覺得難以下嚥,看之後卻醍醐灌頂,欲罷不能?

華先申


【人魚薇沫】博弈論對我的幫助最大!

1.書讀的過多,人容易走入一個意識的死循環

類似於鬼打牆,尤其是文化性格強或是文科出身的人更容易如此。

總感覺自己書看得多,懂得道理也多,自己的見解都是對的,自己的常識也不容置喙。

但人世是常變的,沒有哪有規律是永遠如一的。

我們不隨著世界變換接受新的事物,不能以變通的頭腦看待各類問題,很容易偏激,走到事物的極端。

這時候,會產生一種錯覺,我一切都是對的,為什麼我做的事總會遇到阻礙,是我周圍的人太壞了,是我運氣不好,怨天憂人,懟天懟地,唯獨不問問自身出了什麼問題。

我之前也是這種人。

這時候,讀一讀《博弈論》,學習一下古人的智慧和變通,才能讓自己從迷霧中走出來。

2.《博弈論》講的是雙贏

自損800,傷敵1000的道理我們都懂,可在實際生活中,往往因一時負氣,就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這時候讀一讀《博弈論》是大有好處的,每一條策略對應的都是雙贏,至少也做到平局。

若時刻保持這種心態,我們能夠控制好自己的脾氣與衝動,順便也提高了情商,成為人人喜歡交往的朋友,何樂不為?

3.《博弈論》搏大精深

它沒有開端,沒有結束,研究它的時候,我們只能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不斷的擴充自己的知識來源,總結生活中的各類突發或偶然事件。

從大概率中尋找規律,找到適合自己使用的策略,在這樣的反覆對比與學習中,我們的個人修養會有所提高。

4.《博弈論》生動有趣

它的底層思維雖然枯燥,但體現出的實例卻是那麼生動有趣,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歷史人物,一個個風雲際會的政治人物,都能帶給我們知識和力量,閱讀他們的故事,提升我們的人生,吸收其中的奧義,成為更好的自己。

5.《博弈論》是需要推演的

諸葛亮深諳此道,草船借箭用的淋漓盡至。

正是觀天文,知條件,善理人心推演的結果。

而推演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可以激發大腦的創造力和聯想力,時常這樣做,對未來可預知,對工作可創新,對生活可推進。

所以我推薦這類書,可以多看看,受益良多。

我是人魚薇沫,若我的推薦對您有幫助,有關注我,謝謝!致力於中年學習提升,觀察城市小人物,寫美文度人生。


人魚薇沫談成長


哪些書看之前你覺得難以下嚥,看之後卻醍醐灌頂,欲罷不能?在這裡我推薦的是《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

一、作為哲學的教科書,有著固有的乏味和枯燥。

《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作為哲學類教科書,顯然沒有小說、故事類的書籍精彩和足夠的吸引力,有著哲學固有的乏味和枯燥,除非考試的需要,在品種繁多的書籍中很少有人對它產生興趣,初次接觸這本書亦是在學校,當時是一本催眠的好書,硬著頭皮看下去也是為了應付考試,堪稱難以下嚥。

二、原來哲學教材也可以很精彩

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增加,偶爾的機會再次翻開壓箱底的老書,才明白原來哲學教材也可以很精彩,到如今把它擺上書架,是不是品讀,不經意間總會有觸動和感悟。

1、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重視內因,同時又不可忽視外因。

《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說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內部矛盾引起的。這不就是我們老祖宗經常教育我們的煩惱即菩提,求人不如求己嘛,自強不息,自助者方能天助。

說得淺白一點就是蒼蠅不盯無縫的雞蛋,所以任何時候,自立自強是排在首位的,但是外因亦會影響事物的性質和發展狀態,內因的發展需要一定的外部條件,比如雞蛋要孵化出小雞,除了內因種子還需要外部適宜的溫度和光照。所以我們每個人在自強自立的同時,卻不可孤立自己,讓自己成為孤家寡人。

2、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

《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告訴我們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靈活運用皆不是實際中形成的正確理論,承認事物的客觀事實,一切以客觀實際為第一性作為看待事物的根本出發點,去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

這句話對於一個經常從自我感覺,自我主觀出發去考慮問題的情懷主義者無疑是當頭棒喝。很多人學了很多知識但是很不解地氣,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為什麼?因為理論不聯繫實際,不實事求是,一切以自我感覺和自我情懷為出發點,嚴重脫落實際,自然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生活中經常聽到這樣的言論“我覺得怎麼樣”,“我感覺怎麼樣”,這就是典型的從個人喜歡和感官情緒出發去考慮問題,而當一個人沉迷於個人的感覺和感受,一切以自我感受為主導,就會完全忽略他人的感受和客觀現實,脫落實際自然不能很好的解決實際問題。

作為一本哲學教材書,書裡的內容確實不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興趣,但書中的一些言論觀點卻能經得起實踐的考驗和驗證,值得細細品讀。


知微通元


這麼多年讀書習慣一直保持,鬼谷子,這本書確實非常震撼,凝聚中華文化之精華,集百家所長,蘊含深奧道理,讀了很多次,依然無法理解其中奧妙,可能是自己悟性太低,也許能真正領悟到,其中一二就足夠我們用了!~還有一本是寫王陽明的~心安即強大,這本書講到,王陽明波瀾壯闊的一生,關鍵是龍場頓悟,創立了即孔子、孟子、朱子之後的心學,萬事萬物由心而發,知行合一,個人理解是內心的強大和格局,決定了一切!立德、立功、立言,這就是三不朽,凡是立德者,未必能立功,如孔子!能立功者,未必能立言,如諸葛亮!能立言者,又未必能立德,如張居正!王陽明確能三者集於一身!尤其是這種好書,讀一遍兩遍,根本無法理領悟其中深奧的道理,有時間還要多讀幾次,慢慢的領悟吧!歡迎交流溝通。






餐飲行者


1.餘華的《兄弟》

此書的上冊,可以用兩個詞形容“慘烈”。讀的時候,彷彿跟著主人公把人世間的苦,統統都品嚐了一遍。

每每看到一個裡面的情節,覺得怎麼這麼慘啊。這是最慘的了吧,後面他們一家人的日子就會好起來的。

但並沒有。一浪接一浪高,看起來彷彿要吞沒了這一家人。最後真的被吞沒了。

很多次都不忍心再讀下去。他們的日子真的太苦了,身體被抽打,精神被瘋狂摧殘,而且越來越狠,那麼真實。

也許還是有點甜吧,兩兄弟抱在一起,分享奶糖的時候。就那麼一瞬間。

有時候讀著讀著,眼淚就掉下來了。關上書,回味無窮。

回過頭來看,寫的不只是他們一家。寫的還是我們所有人的生活,都是大部分的苦,拌著少量的甜。

再生活怎麼樣,都要活下去。

2.胡遷《大裂》

這是一本小說集。裡面有大家聽說過的短篇《大象席地而坐》。

整本書都很寫實,描寫得很生活化,又很殘忍。

強烈推薦裡面中篇《大裂》,我讀了很多很多遍,讀起來像看電影一樣,畫面感很強。讀罷蕩氣迴腸。

這世界上那裡有那麼多轟轟烈烈,多的是這樣的像你我一樣小人物,在生活苦苦掙扎,彷彿看不到希望,又全靠希望活著。

這本書一出版就被稱為“徹底的傷害之書”,讀起來不只有感同深受的苦,也有能感受到深深的擁抱。

你不是一個人,在黑夜裡獨行。還有更多的人,像你一樣,溫柔又堅強地生活著。


午後紅茶在面前


說起來,要數《平凡的世界》。原因如下:

其一,本書成名時候,我年紀尚幼,只是聽說很好,但是腦子裡對文學包括茅盾文學獎等沒概念,只看名字《平凡的世界》感覺太平凡普通,不會太有趣兒。

其二,這部書鴻篇鉅製,百萬字,文字太多,故事太長,百十個人物關係複雜,所以閱讀稍一斷開,就不好續接,讀起來感覺費勁兒。

其三,就在花了整整兩天一口氣讀完之後,自己熱淚盈眶,感覺受到了一番精神洗禮,對社會生活和世界的認知突然加深了,裡面的警句醍醐灌頂,令我如坐春風!





青山下的沉思者


哪些書看之前你覺得難以下嚥,看過之後卻醍醐灌頂,欲罷不能?

小的時候,父親常常說一些讓我們懵懂的話,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等。隨著學識增高,年齡長大,知道了父親的這些話,並非是他老人家說的,而是古聖先賢們的千古名言。也知道了,這些話,來自像《千字文》,《增廣賢文》,《百家姓》,《弟子規》,《幼學瓊林》等書籍。

文革時期,家母與奶奶聯合起來,逼迫父親從屋頂的房樑上,掏出一捆一捆用草繩捆綁的字畫和古書。家母和奶奶在廚房及大炕的炕洞裡,整整燒了三天三夜。父親捧著腦袋暗自哭泣。燒掉的書籍和字畫,有《康熙字典》,王維字畫和大批爺爺、父親珍藏已久的寶典類古書。父親三天三夜沒吃沒喝,大病臥床半個月。因為,父親知道那些古書和字畫的價值。

逐漸長大時,父親才告知我,在那場浩劫中燒掉的,是這些價值連城的古玩字畫以及丹青墨寶。父親說,將來,你有機會,一定要再把這些書買回來,尤其是啟蒙類的書籍。

大約是在1995年,自己外地出差,瀏覽書店時,看到了《幼學瓊林》這本書。由於父親提到過這本書,便買回家中翻閱。看了不到十頁,便隨手棄置一旁;因為,書中字句生澀,內容難懂。父親說,將來你總有一天會讀懂。那時候,父親經常給我講這本書中的類似典故的小故事。例如:蜀犬吠日,吳牛喘月這兩句。父親講解說:蜀犬吠日,是說,蜀國那個地方常年是烏雲遮日,陰雨連綿。太陽偶爾出來,狗便望著新奇的火球汪汪亂叫。吳牛喘月,則是那個地方很少見到月亮。偶爾月掛當頭,牛便嚇得呼呼直喘。

這些小故事聽著好玩,對《幼學瓊林》這本書真正的內涵,還是不甚瞭解,不喜歡來認真閱讀。

到了2008年,在北京有機會接觸到了一位傳統文化的老師。他是中國易學泰斗,著名的易學大師(老師已經仙逝,恕不言名)。他家中的書籍,全是國學經典,還有老師自己撰寫的24本國學方面的書籍。這位老師告知我,要想成人、成功、成熟、成長,人需要先從《弟子規》,《幼學瓊林》的學習開始。

打那以後,開始認真來學習《幼學瓊林》這本積壓在家中十幾年的啟蒙寶典。這次再讀,令自己大吃一驚;此書原來是中華民資千年傳承的一部百科全書。本書共有四卷,內容涉及到了天文,地理,歷史,文學,倫理,道德,聲律,算數等各種中國傳統文化基礎的知識。更讓自己醍醐灌頂、大夢方覺的是,傳統文化經常提及的一些名言,格言,成語,典故,也均出自此書。例如“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日月五星,謂之七正,天地與人,謂之三才”等等。這些典故和詞句,今人只知道用,卻並不知道確切的解釋和出處。此書反覆讀來,方知中華文化的精深博大,方知文化自信的淵源。

《幼學瓊林》雖然是一本名以孩童啟蒙的書籍,可書中許多的經典內容,如果你沒有看過此書,你是根本無法知道這些名詞和經典的來歷和代表著什麼意思。所以,此書不但是人生啟蒙的寶典,也是人生一輩子的寶典。

不信嗎?好吧,讓我們一同來分享幾段書中內容。你先不要翻閱資料或者網上查詢,看看你是否看過,是否知道,是否瞭解這些經典句子的內容:

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氣;月裡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蜀犬吠日,比人所見甚稀;吳牛喘月,笑人畏懼過甚。

東方之神曰太皞,乘震而司春,甲乙屬木;木則旺於春,其色青,故春帝曰青帝。南方之神曰祝融,居離而司夏,丙丁屬火,火則旺於夏,其色赤;故夏帝曰赤帝……





老話兒說


大家好,我是回眸1039,一個喜愛文學的小學生,這個問題,我推薦《菜根譚》,這本書是明朝洪應明收集整理的一部關於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這本書體現了漢民族文化在道德理論生活化的特點,為後世有重要的借鑑意義。俗話說“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深入的讀這本書,對指導個人的成長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歡迎也喜歡這本書的朋友留言一起交流。


回眸1039


“詩聖”杜甫曾有詩云:“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

讀書,是一件幸福的事兒。讀書時,在字裡行間感受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想,彷彿置身於彼時彼刻,成為了一個個瞬間的見證者、一縷縷巧思的諦聽者,充分延展了個人時間和空間的維度。讀書,理應成為一種習慣。

如題中所問,“看之前難以下嚥,讀之後醍醐灌頂”,我的記憶中符合這個條件的,向題主推薦《莊子》一書。

讀這本書的起因,蓋因那個階段遭逢變故,心神倦怠,每日深陷於負能量的包圍無法自拔,偶然機會看到“心齋坐忘”一說,一下子對莊子的“逍遙”之境產生了強烈的嚮往,於是便開始研讀。

實話實說,初讀起來,甚為晦澀,好在買的是加了註解的版本, 讀得雖然慢,總算能夠繼續下去。

莊子其人其書

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大約生活於公元前369年的戰國時期,宋國人。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老莊。”莊子其人雖頗富才學卻崇尚自由,不曾與統治者有過合作,楚威王曾以千金聘其為相而不受,這主要也是由他個人的思想體系決定的吧。莊子的著作,現金傳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是謂《莊子》(也稱《南華經》)。因為在先秦文壇對散文藝術的開拓成就獨樹一幟,通常中國文學史上把《莊子》盒《離騷》並列,稱其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莊子之學源於老子是世所公認的,其哲學中“道”的宇宙觀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的學說,“小國寡民”、“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也緊步老子的後塵。莊子繼承了老子“道說”中的客觀唯心主義內容,並由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發展成主觀唯心主義體系。莊子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

《莊子》全書,以“寓言”“重言”“卮言”的形式闡述自己的思想觀點,文章想象豐富,氣勢壯闊,行文汪洋恣肆,瑰麗詭譎,意出塵外;結構奇特,變化無端,行所欲行,止所欲止,雖跳蕩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句式富於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再加之詞彙豐富,描寫細緻,又常常不規則地押韻,顯得極富張力和表現力,極有獨創性,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應該說讀起來還是頗有美感的。


下面將書中的一些觀點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迪:

1、“道”法自然

莊子尚“道”,這個“道”是天道,是自然萬物,而不是人為的。莊子認為“天”與“人”是對立的兩個概念,“天”是自然,而“人”是“人為”的一切,是與“天”與自然相對的一切。“人為”為偽,而莊子主張順從天道,摒棄“人為”,也就是摒棄一切“偽”的雜質,而順從天道,就是莊子主張的“德”。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如果人人都能夠自然而然,忘掉成心,忘掉機心,忘掉分別心,那自然也就用不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了。這些宣傳、教化、勸導,在莊子看來都是人性中的“偽”,必須要摒棄。只有摒棄了這些“偽”,不與自然相背,才能夠暢通而不凝滯,而不凝滯於任何思想,任何事物,最終就會達到聖人“不滯於物”的境界。

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止境的知識、財富,而忽略掉身邊的一切美好事物,在莊子看來是淤滯的;只有不滯於不滯,才可以乘物以遊心,才能夠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這才是人應該過的一生。


2、萬物齊一

莊子曰:“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子·內篇·齊物論》)。莊子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相對論。他認為世間萬物總是在向他對立的方向轉化,萬物儘管千差萬別,但說到底又是齊一的,沒有差別的。“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為一”(《莊子·內篇·齊物論》)。莊子的相對主義,一方面是對老子樸素辯證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另一方面,也是莊子對自己之前或者同時代的哲學家們獨斷論傾向的駁斥。當然,莊子的相對論思想本身建立在其自身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體系之上,所以是比較片面的,他否定客觀事物物質的區別,同時片面強調認識相對性的一面,認為人的感知和理性都不足以信賴,實在是把相對主義絕對化了,轉向了神秘的詭辯主義。

莊子“萬物齊一”的相對論思想,讓他在那個年代與儒家、墨家的思想發生了極大的衝突。比如儒家墨家推崇聖賢,而道家反對推崇聖賢,莊子甚至極言“聖人不似,大盜不止”;又比如儒家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觀念,而莊子認為“道通為一”,“道”在萬物,萬物平等。


3、反對戰爭

莊子曰:“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黃帝不能致德,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堯舜作,立群臣,湯放其主,武王殺紂。自是之後,以強陵弱,以眾暴寡。湯武以來,皆亂人之徒也。”(《莊子·盜蹠》)莊子認為,黃帝之所以不能達到“至德”,就在於他好戰,給人民帶來不盡的災難。他還認為,好戰都是由於好名、好利引起的。

在莊子眼中,戰國之世並非是“至德之世”,而最理想的“至德之世”其實是回到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爭的原始社會。這實際上是主張人人是勞動者,人人平等的社會,雖然這種思想在當時是幻想,或算是一種倒退、消極的思想,但也給人們帶了一種追求的憧憬和啟示。


4、人性自然即為善

莊子曰:“同乎無知, 其德不離;同乎無慾,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莊子·外篇·馬蹄》)莊子是講人性,講道德,講人的價值的。“天人合一”是莊子自然人性論的基礎。在莊子看來,人性就是自然本性,所以在人的善惡的道德標準問題上,莊子主張以自然的本性作為善的內容來衡量人的品行。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莊子》書中所傳達的想法和觀點豈止以上寥寥幾點,再者人人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斷,大家儘可自行開卷去細細品味。


如何讀好一本書,這其實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我比較認同陶淵明的觀點:“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盡信書不如無書。所謂開卷有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性地閱讀,隨時準備與作者進行無聲的思想的交鋒,才會真的有益。

其實,讀一本書,哪怕只是一句話讓我們覺得受用,便足夠了。


七盞先生


作者開篇寫道:下面的這些文字,這些篇幅,是我在享受孤獨的生活時寫出來的。在森林中,在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城,在瓦爾登湖的湖岸上,在我親手建築的木屋裡,方圓一英里之內,沒有任何居民,在那裡我只靠自己的雙手勞動養活自己。作者為了逃避城市的喧囂,一個人來到瓦爾登湖,自己親手建造木屋,種植玉米、土豆等糧食和蔬菜,通過自己的辛勤勞作,得到了快樂和尊嚴,以及豐富的精神享受。

現代人陷入了無盡的物質追求之中,在這個金錢至上的時代,人們為了追求物質利益輕則勞心費力,忙忙碌碌,重則不擇手段,損人利己,無所不用其極,可以說,梭羅對這樣的社會現實表現出不屑與批判,這與梭羅所追求的隱居生活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看看梭羅,他一個人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過著旁若無人的生活,他收穫了精神上的自由。

靜下心來,好好讀一讀《瓦爾登湖》吧,暫時忘卻塵世的喧囂,忘卻世俗的煩惱,忘卻物質的誘惑,這會讓你能夠從生活的一點一滴發現美和快樂,這會讓你的精神世界獲得極大的豐富!


逸志2


保爾.柯察金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真實而深刻地描繪了十月革命前後烏克蘭地區的生活畫面,通過事實的描述,體現了保爾不怕苦,感於戰勝困難,刻苦學習的精神,最後獲得了成功!鼓勵人門相信自己,不怕苦,多學習,一定會實自己的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