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東晉《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逐字解析

■《快雪時晴帖》之“佳想安善”

東晉《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逐字解析

“佳”:在王羲之唐摹傳本墨跡中,《快雪時晴帖》是少數最能顯現持守中鋒、少顯鋒芒的作品,該帖與右軍其他傳本墨跡風格有所差異,或為摹手不甚高明之故。此帖筆畫粗細均勻,尖鋒、切鋒直入少,有人認為其線質沉實,精神內斂。“佳”字行筆始終藏裹鋒毫,字形端正,平淡沖和,中鋒裹毫的動作及筆畫間的連屬並無做作,一任自然。

東晉《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逐字解析

“想”:王羲之用筆精華之一是筆毫鋒面的轉換與豐富變化,“快雪”帖卻有些另類,或認為可呼應其早年的《姨母帖》,兩者內存漢魏筆法及氣象,如雄強、濃郁、古質(《姨母帖》更可當之,若指快雪帖則言過其實)。“想”字之“木”略有正側鋒轉換,“木”重粗,“目”、“心”較為輕細、疏朗;整個字重心點似在左上部,“心”底位置側於右部,令整個字有斜攲之態,但該字與上一字協調後迴歸平穩妥帖,借該字也可以體會右軍“似斜反正”的結體、行款奧秘。

東晉《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逐字解析

“安”:該字以較輕細流暢的筆觸寫出,筆畫輕盈,勁力內蘊;其結體簡練、用筆輕快,與前面字組(筆觸較持重厚實)、後面多筆畫的“善”構成對比;“安”下部“女”之橫畫末端回挑,與下一字首畫呼應。單把“安”字擷出看,似不盡完美,但它在全篇中則顯得頗有意義,這就是局部“不完整”、“不諧和”(筆畫、單字等)與整體協調統一的細節與謀篇的關係。

東晉《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逐字解析

“善”:該字一筆連屬而成,該帖中還有兩處“頓首”也是一筆書就,大王與小王的“一筆書”有所不同,前者謹守規矩,法度儼然,後者則有更多的發揮和變化,大王更具初學示範意義。右軍具有典範意義的提頓筆在“善”字中隱而不顯,線質變化暗藏於行筆間。該字中部“王”的連筆摹本不甚清晰(快雪帖整篇筆觸邊緣皆不明晰),臨寫時可按常規寫法補之。“善”字態似左傾,下部“口”右移,但下面的“未”則字勢右斜,這兩字傾斜互補遂復歸平正。

■《中秋帖》之“不復不得”

東晉《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逐字解析

“不”:傳為王獻之的《中秋帖》一般認為是米芾臨寫並融入己意。人稱王獻之善“一筆書”,多指其草書,《中秋帖》可視作其行書“一筆書”。該帖中連綿書寫最長的是“不復不得”四字,一筆而成,筆連氣貫。“不”的撇與豎鉤筆斷絲牽意連,結構上,行書結字法卻連貫出之,是其獨到之處。明末王鐸、傅山亦用這種連屬筆法寫行書,構成繁複茂密的結構空間。

東晉《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逐字解析

“復”:“不復不得”兩行兩草,“復”在《中秋帖》中屬於寫得規矩而平正的一字(不像其他字常常機杼自出)。該字分實、虛兩部分,左旁及右邊上部筆畫實而厚重,左右間連筆、右下“攵”部較“細虛”——這也從局部單字展現了整部《中秋帖》粗實筆畫與細輕牽絲筆間的強烈對比。另外“攵”左部細筆換鋒處及整個部首顯示了不凡的力度感,乃“復”字極提精神之細節。

東晉《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逐字解析

“不”:筆法筆勢基本同於上一個“不”字,這個“不”各筆畫完全接通、連屬不斷,乃元明以上行書(行草)中少有的連貫實寫引帶之法。該字比前一“不”字增強了提頓動作,接近行楷法。兩個“不”字末筆與下一字的重筆引帶筆引人矚目,應寫得自然、不可過於粗笨,它們與另兩字的承接筆——均為“彳”,應自然過渡、融為一體。該“不”字的首、末筆之起、收(即承接上一字、引帶下一字之連綴筆)是難點也是體味學習的重點。

東晉《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逐字解析

“得”:“不得”二字有強烈的依存關係,可說是四字中關係更為密切的“共同體”,兩字的連接環節——縱向引帶筆將兩字合為一體,“得”字其他部位極大依賴該引帶筆;“得”字雖然一筆而成,其間仍有筆鋒變化;它的傾斜之態帶動了其後數字的欹傾動盪。王獻之和米芾式的字間組構及奇異變化,在這兩字有所展示,兩人本屬一個傳承體系。中秋帖更多代表米氏風格,距離小王格式較遠。

■《伯遠帖》之“志在優遊”

東晉《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逐字解析

“志”:晉人筆下一人一世界,但總不離“魏晉風度”,這風神意韻是時代特徵,其實是字體演進特定階段引發的社會整體性書寫氣息,並非個體獨自的追求。《伯遠帖》遺留不少先代技法,顯得古意濃郁,同近期的(十六國)樓蘭殘紙中有不少近似書跡。“志”是該帖中的細筆畫字,但提按筆不甚顯著的《伯遠帖》傳承漢魏舊法,線條厚重紮實,並無孱弱感。

東晉《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逐字解析

“在”:《伯遠帖》字勢取橫向,長撇往往作為一種主筆向左向拓展,並主宰全字,另如“不”之撇、“相”之左橫等等。“在”之長撇的弧度以及其與橫、豎兩畫的交叉位置是達到形神俱似的關鍵;王珣結字比右軍松、較大令緊,左右結構字橫向拉開較大空間,“在”亦處理成近乎左右結構,字中心較空疏,應注意其內鬆外緊的安排。

東晉《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逐字解析

“優”:典型的橫向空疏、左輕右重式單字。王珣中側鋒兼用、常突出側鋒效果之筆法,在此字中比前兩字要顯現;使轉多、提頓少是該帖用筆特色,也是漢晉筆法古質表徵之一,如“優”的“攵”就是這種寫法,不無絞轉之意;“中實”行筆在“優”之“冖”亦有所體現——與唐宋以降中段輕細、兩端重粗寫法不同——也可看作篆隸古法遺存。

東晉《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逐字解析

“遊”:“走之”旁是王珣特色寫法,“走之”及臥捺筆長而左突,甚至形近“之”字,這加助了字形橫向伸展的趨勢;“遊”的左部比別人多出一塊(字內)空間,橫向疏朗的結構進一步強化;《伯遠帖》式的“走之”或臥捺強悍而顯眼,把握了它即部分地掌握了該帖的字勢。應該看到,“志在優遊”四字屬《伯遠帖》中筆畫偏細者,而全帖筆畫粗細變化其實較大,這種點畫上、結構疏密上的變化須研究把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