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飯圈文化對流量明星有怎麼樣的影響?失去了流量他們像什麼呢?

易樂指南


首先,“流量”這個詞是一個時代所趨的說法,流量明星的確會擁有很高的關注度,如果他們能夠較好的運用這些關注度,讓一些好的作品進入民眾的視野,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對於飯圈文化,很多人認為它是極端惡臭的,避之不及,還有人說“飯圈是個很好的篩選機制。可以讓你看清楚世界上沒腦子的人有多少”,這些人有這樣的想法也可以理解,的確很多有關於飯圈的熱搜新聞頻頻刷新了我們的三觀,甚至讓我們覺得,是不是我們國家的教育出了問題。

流量明星之所以有流量,飯圈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說到這就不得不提這幾天一直隱居榜首的肖戰227事件,飯圈的瘋狂舉動讓本來在疫情之下應該安寧一些的娛樂圈變得聒噪不已,飯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會保持流量明星的熱度,不管是紅的熱度,還是黑的,甚至是兩者並存交戰。

飯圈說到根本是因為熱愛相同的一幫人聚集一處,所以他們的熱愛遍加倍瘋狂,做出一些不太理智的舉動,那麼倒黴背鍋的就是他們自家的流量明星了。

本人認為娛樂領域有飯圈文化不是特別要緊,但是不能讓飯圈文化和流量明星控制娛樂領域。否則絕對一團糊,又黑又臭


半仙養金魚


網上許多人說,永遠都不會忘記,2019年的夏天,我們用自己的力量證明了,無論過去多少年,實力偶像都絕不會被流量明星所打敗。

因為豆瓣上的一個帖子質疑周杰倫粉絲少、沒人氣、數據差,為什麼演唱會的門票還那麼難買?所以用當下證明一個明星人氣高的方式來列舉出了幾個“證據”:

微博超話排不上號

官宣代言轉發評論沒破萬

粉絲評論轉發點贊、投票打榜一樣都沒看見

這樣的人大概也就是粉絲去看一下演唱會,他的門票有那麼難買嗎?

所謂的“路人合理質疑一下”,其實更像是一種對樂壇前輩的挑釁,這樣的帖子一石激起千層浪,不瞭解周杰倫的人會說:屬於他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要看流量的,顯然他已經沒了人氣……而作為許多人青春回憶的這個華語樂壇天王,他的粉絲大多已經蛻變成社會人士,早已不是當年肆意瘋狂的少年。

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本不用適應這個時代的追星方式,他們對偶像的熱情轉為一種更冷靜、剋制的喜歡,只是不為當下的年輕人所理解,所以讓人們產生了這樣的誤會。

而都是從熱血少年過來的人,即使已為人父、人母,依然保留了當年的執著和熱愛,不容詆譭偶像的這一點是相同的,所以他們拿起了手機,登陸久違的新浪微博,走進飯圈文化,學習現在的追星一條龍:點贊評論轉發,控評反黑打投掄榜,誓要和那些質疑的聲音剛到底。

結果是情理之中的,卻仍會讓人感到驚訝:“傑迷”獲勝了,甚至一度貢獻了接連一週的熱搜榜和無數話題熱度,可我想這場“戰鬥”的最大贏家,其實是這個時代的娛樂運作媒體。

其實說起飯圈文化,許多人都難以道清它究竟是什麼時候在中國正式成型的,也許從前它是以一個潛在的形態置於追星一族身上,只是隨著中國娛樂業的蓬勃發展,新時代的偶像越來越多,粉絲的熱切與狂熱讓它有了更好的生存空間。

百度百科專門對飯圈進行了解釋定義:它是粉絲圈子的簡稱,指的是粉絲群體,具體來說,是喜歡某個明星或者是組合的飯糰。也就是說,你喜歡某個愛豆而隨眾人自發組成的粉絲群體,就是飯圈。

但是我想這個飯圈的本質,應該如百度百科在其發展經過那欄所介紹的那樣,飯圈多是明星經紀公司為套牢自家明星的粉絲而組織起來的。

《明日之子》《偶像練習生》《創造101》……近幾年的選秀節目掀起了全民追星的熱潮,在製作人嚐到一檔選秀節目所取得的巨大利益的甜頭後,緊隨其後的跟風、順勢,製作了《以團之名》《青春有你》《創造營2019》等數不清的選秀節目,將國內的娛樂新聞、頭條熱搜和各大榜單霸佔得死死的。隨著越來越多的流量愛豆出現,我們可以聽見國內偶像工業時代的腳步聲正在逐步逼近,與之相伴而生的,是粉絲圈地自萌,路人疑惑反感的飯圈文化。

因為近年來的這些選秀節目,我們才得知除了一些渴望能一夜成名的素人,中國還有許多娛樂公司在培訓練習生,甚至是批量地輸送這些“流水線產品”到節目上,給觀眾認識,讓人們樂於為愛豆砸錢。

以前不久剛結束的《創造營2019》為例,我是因為朋友的原因,才對它印象深刻,也對這些選秀節目有了更深刻的瞭解。無論是前幾年的《明日之子》還是現在的這些選秀節目,它們在拉贊助時,都會與某種飲料品牌方進行合作,在線下開啟為選手投票的通道,而觀眾每買一瓶合作方的飲料,就可以利用裡面的二維碼進行投票。這是一個資本運作的手段,既可以讓品牌方獲得鉅額的銷售利潤,也可以讓選秀節目的製作人看到觀眾願意為其砸錢的人,這就是潛力股,在有粉絲基礎的情況下,投資者自然也願意捧這些人。

當然這樣的選秀運作其實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簡單,之前《創造營2019》在網上鬧的沸沸揚揚的“王晨藝被強制退賽事件”便是如此。他的人氣很高,在節目組製作的幾處排名榜單的數據中就可以看出,王晨藝始終牢牢地把握住前三的位置,而按照正常的節目運作下去,他當然可以順利地排在前十一位出道。可是從後來爆出的“粉絲刷票操作”,以及節目中的某些參賽練習生背後的經紀公司下場插手,這其中便是一場資本運作的糾紛。各經紀公司想用實力和資本將自家的藝人推上出道位,必然要犧牲一個沒有背景的練習生,用所謂的“對子戰術”,即犧牲一個人的出道位,將別家的人送上去。

當然經過朋友詳細的科普,我也明白了她們的那些飯圈文化,其實就是經紀公司利用旗下的藝人所在粉絲身上獲取利益的牽引器,通過飯圈,粉絲對明星的工作、生活有了干預的資格,明星也可以在粉絲的身上獲取鉅額的利益。例如之前的《創造101》,本來無緣出道的sunny在粉絲的干預下,拼命地砸錢將她捧上了出道位,所以人們將這件事稱為“逆天改命”,其實就是讓製作人看到這個選手身上的吸金能力,粉絲基礎越龐大,意味著一個選手他的背後有願意為他砸錢的雄厚資本實力,這也是資本家佈置一個“棋局”的意義——賺錢。

飯圈文化,其實就是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對於快速成團、出道的偶像,一個默認的“潛規則”,它是娛樂文化的伴生品。對於當前的流量偶像、人氣組合而言,出道、成團的熱度就像一陣風,來去都快,也許人們的熱情也就是一陣風颳過的時間,所以經紀公司必須把握好這個短暫的壽命,以求最大的發揮偶像的價值,這一批流水線上的產品推出後,馬上要進行下一批的生產,源源不斷,滿足當代人的需求。這是這個時代的娛樂模式,流量也成了偶像業績的指標。

當然,許多事物的產生都是需要人們辯證看待的,縱使流量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偶像們的生存工具,並不意味著幕後操縱者可以肆意造假,這也是國家一直在竭力想要端正的一個行業態度。所以當流量造假的成本過低,人們再用這樣的數據去判定偶像價值時,不僅不客觀,也會淪為笑柄。

不過各個時代的偶像都有他們的生存方式,所謂求同存異,是適用於各個領域的,這場關於實力偶像和流量偶像的較量,其實也沒有太多的可比性,不過是兩個年代的娛樂文化不同,現在的追星一族不理解過去的偶像文化,而曾經的一批追星族,在那個“快男超女”的選秀時代,又何嘗沒有年少瘋狂過,只是我們追星的方式不同而已。

前不久,因為王一博的粉絲在《天天向上》錄製節目的現場大喊“王一博,媽媽愛你!”而被汪涵老師當場斥責,最後引起了許多網友的熱議。在人們各執一詞的時候,其實也是對於飯圈文化的一個辯證的看待,任何事物的誕生都是從偶然到必然的,飯圈文化既已存在,還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就很難再去討論它應不應當存在。而作為當代追星族衍生的這種文化模式,從汪涵老師與王一博粉絲之間的“較量”也可以看出,飯圈文化成為了兩代人之間的代溝,人們對於它的認知和理解是需要時間,而它的出現也是需要不斷優化的。

流量時代,捧紅了一批又一批的偶像明星,記得之前在看《嚮往的生活》時,有幾期節目組也會請一些當下的新人偶像,有些粉絲會在彈幕刷屏,有些路人則表示一臉茫然。黃磊老師在節目裡也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這些人都是誰,怎麼何老師誰都認識?

許多時候,我們總會發現電視上又多了許多自己不認識的明星,音樂榜單上又多了些自己沒聽過的新歌,甚至我們連那個歌手是誰都不知道。時代在變,娛樂文化的發展遠比我們想象中的更快速、更迅猛,有些人正處於這個娛樂時代的漩渦中,理所當然地對新生事物比較瞭解,而也有人遠離了現在的娛樂文化,不需要的也不想去了解,不認識的也不必刻意去追捧,安於過去的娛樂文化,其實對於現在的人來說,也並不會有什麼影響,只是一代人又一代人的追求罷了。

《明日之子》出來那陣,火爆了那個夏天,我身邊有許多人都在討論裡面的那些選手。我屬於那種不太喜歡看選秀節目的,所以一直沒想著去看它,直到某一天我突然發現有幾首很好聽的新歌是裡面的冠軍——毛不易原創的,我又去找到這個節目,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因為一首觸動人心的歌,有的時候可能會讓人去好奇它背後的創作者。毛不易剛出來的時候,其實並不是特別帥氣的那種類型,他與人們心中普遍的對於偶像的定義還是存在差距的,但是他的性格、他的經歷,他的創作才華,又讓人們去喜歡上這樣一個歌手,甚至讓他出乎意料地拿到了《明日之子》的冠軍。而事實也證明了,這樣一個流量為王的時代,有實力、有才華的人才能走到最遠。對於毛不易的那個“少年李宗盛”的頭銜,其實最早是由李誕說出來的,在《明日之子》播出的時候,他曾評價毛不易的水平與節目裡的選手不在一個層次。他用實力走到了最後,也走到了最遠,將音樂堅持到了現在。

最近幾年,我特別喜歡看江蘇衛視的跨年演唱會,不僅是因為他們堅持花重金將演唱會的場地定在澳門最大的演唱廳,使得演唱會的音樂設備有了最好的保障,更是因為他們沒有隨波逐流,一味迎合當下的娛樂走向。他們請來的歌手基本都是實力唱將,甚至還可以連著唱好幾首經典歌曲,中間也不會刻意夾雜許多亂七八糟的廣告,使得每一年的跨年演唱會都變成了一場頂級的視聽盛宴。

而不知從何時起,毛不易也加入了江蘇衛視的跨年演唱會歌手邀請名單,雖然他的資歷尚淺,但是他的演唱現場也確實讓人們看見了“實力唱將”的影子,這也是當前流量偶像中的一股清流,讓人們看見流量偶像在這個時代的發展過程中,所能開闢的另一條道路,而這條道路,從本質而言,又迴歸了實力那類。

誠然如毛不易所言:在進入到這個行業以後,你會看見許多特別有才華的人,最終卻沒能取得世俗定義下的成功,不能登上舞臺,不能為大眾所認識瞭解,最終能登上舞臺的人,幸運佔了很大一部分。

所以無論是周杰倫也好,蔡徐坤也好,他們所代表的不僅僅只是兩個時代的追星方式的不同,更是一個歌手在成長過程中,披荊斬棘,戰勝大多數阻撓,不確定因素,最終才能有機會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的一個艱辛的過程。時代造就了他們,讓人們有機會去認識他們、瞭解他們、喜歡上他們,也讓他們有機會去做自己喜歡的音樂。

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是周杰倫創作出了許多經典的音樂作品,他的歌曲唱上三天三夜都唱不完,可迴歸當年,他還沒火起來的時候,也不過是個被人們看不慣的新生偶像。參加選秀節目,被評委嘲諷口齒不清,直接淘汰。窮得揭不開鍋的時候,還要跑到飯館洗盤子。因為吳宗憲的提攜,他好不容易能在舞臺上表演,結果攝影師連多一秒的鏡頭都不願意給他,臺下也沒有喜歡他的聽眾。當他好不容易取得了一點成就,沒有一個記者去採訪他,他卻站在領獎臺上領著這份榮譽默默微笑。

而隨著“周杰倫時代”的來臨,他的那些“唱歌吐字不清,歌詞意義不明”才從原來的缺點變成現在的屬於周杰倫的“特色風格”。他也是靠著實力,引領了中國的曲風潮流,用那些熱賣的專輯,拿到手軟的獎盃逐步奠定、鞏固自己在華語樂壇的地位。

偶像負責努力,粉絲負責追星,可沒有那個一直堅持不懈的人,我們連希望是什麼顏色的都看不到,又何談偶像、追星呢?我一直特別喜歡五月天的那首《成名在望》:

找一個和絃開始唱

那故事遺忘的時光

起點是那平凡的成長

或初學吉他時

少年們的模樣

那一年的舞臺

沒掌聲 沒聚光

只有盆地邊緣

不認輸的倔強

排練室的日夜

在爭論 在激盪

以音量去吞噬

無退路的彷徨

那黑的終點可有光

那夜的盡頭可會亮

那成名在望

會有希望

或者是 無知的狂妄

那又會怎麼樣

那又會怎麼樣

混跡過酒場的駐唱

才讀懂人性的尋常

揹負過音樂節的重量

才體會每場仗

都仰賴 槍與糧

夢是把熱血和汗

與淚熬成湯

澆灌在乾涸的

貧瘠的現實上

當日常的重量

讓我們不反抗

倒地後才發現

荒地上

渺茫 希望 綻放

穿過了 搖滾或糖霜

昧俗或理想

批判或傳唱

道路上

只能看遠方

最遠的地方

應許的他方

不停衝撞

看過多少臉龐

飛過多少異鄉

少年早已蒼茫

少年早已蒼茫

回頭望 回頭望

我在何方

一站又一站的流浪

那旅館和空港

一遍又一遍的採訪

和攻防

一雙又一雙的目光

像監獄和高牆

牆裡的風光是不是

如當初想象

那黑的終點可有光

那夜的盡頭可會亮

那成名在望是否風光

或者是 瘋狂的火光

那又該怎麼樣

那又能怎麼樣

While we were so young

我夢到當時

我們翻過牆

曼陀羅花 沿途綻放

我們光腳越過人間荒唐

We're stupid but strong

放學的屋頂 像萬人廣場

從不多想

只是信仰

少年回頭望

笑我還不快跟上

那路的起點誰能忘

那路的盡頭誰在唱

誰成名在望

誰曾失望

卻更多 的誰在盼望

那黑的終點可有光

那夜的盡頭天將亮

那成名在望 無關真相

如果你

心始終信仰

誰又能怎樣

誰又能怎樣

你就能飛翔

你就能飛翔

你就能飛翔

莎士比亞說:上帝是公平的,掌握命運的人永遠站在天平的兩端,被命運掌握的人,僅僅只明白上帝賜給他命運。那些渴望成名的人,都曾付出過我們想象不到的艱辛,然後才有獲得幸運垂青的資格,成為少數的成功者,由他們自己去書寫成功史。誰也無法阻止少年武士赴死的心,他們聽不到啊,偶像之所以能成為偶像,是因為他們將自己當成了這一生追逐的信仰和光,並且願意為自己去付出任何的代價,在那些數不清年歲的日子,他們只剩下努力和等待。所以在我們不瞭解、不認同這些事情的時候,不要去輕易地斷言和判斷。

說到底,流量偶像也好,飯圈文化也好,都是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相互伴生的產物,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所能做的,或許是等待下一個娛樂時代的來臨。而在此之前,任何的對比與干涉都是無法讓人感同身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