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石達開負氣出走後,為何手下的將領們會半途迴歸天京?

歷史上的多多


跟你出走是情分,離你而去是本分。

石達開自“天京事變”後,率領本部大軍出走,一路向西,打到哪裡算哪裡,能搶個縣城就能吃個飽飯,如果被清軍追得緊,飢一頓飽一頓的也是常態,他這種流匪的遊擊模式一路流浪了幾年,最後被清軍趕到了大渡河,走投無路全軍被圍,自己無奈投降,後來被清軍活剮了。

石達開落到如此的下場,與天京事變有很大的關係。楊秀清作為太平天國的二號人物,實權者,他的存在是太平天國的保證,此人雖然出身低下,卻極具政治天賦和管理才能,太平天國能夠發展成為割據政權,幾乎都是他的功勞。

“跳大神”的洪秀全只是頂多算個秀才,只是由於宗教原因才被供為泥菩薩。實權者看不慣神棍,神棍也擔心自己的地位不保,心裡有矛盾,就一定有鬥爭,更何況是政治方面的,那一定是你死我活。

神棍洪秀全利用了楊秀清與元老韋昌輝、秦日綱等人的私怨,聯合了韋、秦除掉了東王楊秀清。楊秀清一死,天京徹底亂了,韋、秦二人在天京濫殺了兩萬多人,洪秀全把控不了局勢,他沒有那個能力,韋、秦兩人也不怎麼鳥他。

石達開聽聞了天京事變,率軍回京,幫助洪秀全穩定了天京局勢,又除掉了韋、秦兩位太平天國元老。

元老死得多,權力真空就越大,石達開立有穩定局勢之功,又是當初金田起義的元老,軍中威望又極高,按照道理,應該是他出來執掌權柄,可是洪秀全不樂意了,好不容易弄死了楊秀清,還賠上了韋昌輝和秦日綱,又要來個石達開,他最終還是個“跳大神”的。

洪秀全不樂意,就重用了自己的兩個族兄弟為王,在朝中牽制石達開,石達開不樂意了,老子好歹是一路打過來的,建功立業確立的地位,憑什麼讓幾個前幾天還在田裡插秧的人來管老子,就因為他們姓“洪”?

石達開決定出走天京,不甩洪秀全這個神棍了,他一下就帶走了幾十萬太平天國的軍隊,這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並不是石達開的嫡系,有原來楊秀清、韋昌輝、秦日綱的部下。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有名的將領,名聲很大,但是他有雄才無大略,處事衝動不計後果,他的出走其實是給洪秀全壓力,自己根本沒有制定明確的目標和戰略。

石達開一路向前,走一路打一路,人數是越打越少,一部分是被清軍剿滅,一部分是部下逃跑,主要是逃回了天京,重回太平天國。

究其原因,石達開的出走,沒有給部下一個正確、清晰的目標,只是盲目的出走,這對軍隊的士氣影響非常的大,好歹在太平天國還有句“均田地”的口號;石達開出走打的還是太平天國的旗號,卻完全與太平天國沒有任何聯繫,得不到任何後勤補給,一切都要靠自己的打拼。

石達開要打拼沒有問題,關鍵是他還不敢自立山頭,別說稱帝了,連個王的名號都不變,這就給部下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覺,他們還是太平天國的人,卻得不到太平天國的承認,翼王石達開已經被太平天國遺忘和拋棄。

軍隊對石達開的失望越來越深,不說升官發財了,就連個基本的溫飽都混不到,連翼王自己都沒有個目標,下面的人跟著就更是沒有希望,於是很多的人漸漸的對石達開的出走產生了懷疑。

有了懷疑就有了分離,在部將楊輔清、朱點衣的帶領下,成建制的石達開部署離開了他,重新回到了太平天國。

另外一方面,在楊秀清死後,石達開出走後,太平天國的後起之秀李秀成、陳玉成等還是取得了很大的勝利,甚至把曾國藩的江南大營都端了,這些“迴光返照”的利好消息又刺激了石達開的部署,更認為石達開的出走沒有出路。

綜上原因來看,石達開的部分下屬離開他重回太平天國,石達開有很大責任和原因,他只適合做個勇夫和戰將,不適合當一個統帥,特別是一個具有政治頭腦的統帥,沒有自己明確的目標,更沒有籠絡人心的手段,最終落個“千刀凌遲”的下場也是咎由自取。


沉墨I方之城


石達開負氣出走後,部下將領回歸天京是兩個原因,一個是石達開主動派回。第二個原因是迴歸天京的將領覺得跟著石達開沒前途。

一、石達開出走的背景

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元氣大傷,東王楊秀清和北王韋昌輝和一大批廣西老兵,在內訌中被殺,太平天國損失慘重。

在這種情況下,天王洪秀全不得不啟用了石達開,石達開主政後,很快安定了政治和軍事,但是卻引起天王洪秀全的猜忌。

他已經不相信任何異姓王了,於是任命自己兩個無能的哥哥當王,牽制石達開,為避免內訌,也為了避禍,石達開離開天京,前往安慶。

二、石達開派回一些將領

1857年,太平天國天京危急,洪秀全急招石達開回京,石達開自己拒絕回去,卻派回了陳玉成、李秀成、韋俊等將領。

三、石達開舉棋不定,沒有戰略方向,處處失敗,很多將領離開他迴歸天京

石達開後來準備援助江西,失敗。

進軍浙江,準備開闢閩浙根據地,失敗。

石達開前往江西救援被困的臨江、吉安,擁戴他的安徽太平軍將領大都留守安徽。因沒有水師,無法渡過贛江,救援行動失敗,石達開又於次年進軍浙江,並聯合國宗楊輔清進軍福建,欲開闢浙閩根據地,與天京根據地連成一體。

進攻湖南,準備入川,於是就來到了大渡河邊,全軍覆沒。

在東西南北的轉戰中,石達開連連受挫,屢屢戰敗,手下將領們看到跟著石達開沒有前途,離心離德,先後離開。


陳健4396


1856年,天京事變爆發,韋昌輝聯合秦日綱一起血洗了東王府,整個天京一片混亂。此時,遠在江西戰場的石達開驚聞鉅變,放過了被圍困在南昌的曾國藩,連夜趕回天天京勤王。在石達開的號召之下,嗜殺成性的韋昌輝最終被洪秀全下令處死。

經過這次事件之後,洪秀全再也不相信任何外人,他大力提拔自己兩位兄弟為王,同時洪秀全看到石達開很得軍心,於是他對石達開是處處排擠。石達開自然不甘受辱,率領自己的部隊離開了南京。

憑藉著自己的赫赫軍功,石達開在太平軍中享有非常高的聲望。許多將士聽說石達開出走之後,都紛紛前來投靠,一時之間,軍隊竟達幾十萬人之眾。

但令人疑惑的是,之後石達開部隊越走越少,許多將領在半路上就開溜,帶著自己的人馬重新返回了天京,這又是為何呢?

  1. 首先,石達開有勇無謀,沒辦法獨當一面,難成大事。太平天國之所以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是有楊秀清在後方運籌帷幄。如今楊秀清被殺,石達開獨自面對兇險的戰場,自然是吃不消。在這一路上,石達開可以說是屢戰屢敗,哪怕是在人多勢眾的情況下,依然還是被對手擊敗,有時候甚至連民兵都打不過(如寶慶會戰等)。所以說,將士們跟著石達開基本是沒有出路的。

  2. 其次,石達開毫無目的地打游擊戰,沒有建立自己的根據地。從石達開出走到滅亡的這幾年時間裡,他帶著幾十萬大軍四處流竄,沒有明確的目標以及戰略方向,有時候甚至連後勤補給都跟不上。要知道,太平軍大多出身農民,唯一的願望就是過上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好日子,如今跟著石達開這樣長途奔波,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大家自然就不幹了。

  3. 而且,石達開沒能為部下帶來任何好處,甚至連個稱號都不能給。石達開雖然出走天京,但他打得依然還是太平天國的旗號,還自封為將軍,但是石達開本人卻無法給部下帶來任何好處。以前在天京好歹還能被洪秀全封個王高興高興,但是現在跟石達開玩命,風餐露宿,卻什麼也得不到,還不如迴天京過幾天舒服的日子。

  4. 最後,石達開四處亂竄的同時,也不肯聯合其他部隊一起抗敵,令人心寒。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戰敗之後,石達開已經退隱山林的心思了,只是帶著十幾萬人,確實難以抉擇。此時,將士們都勸石達開回歸天京,但是石達開卻消極對待,既不去聯繫散落在各地的太平軍部隊,甚至連手下石鎮吉對抗清軍之時也不支援,坐視其戰敗身亡。石達開的這種消極態度,令將士們十分心寒。所以等到石達開走到廣西境內時,幾位部將竟然帶著十幾萬人千里迢迢趕回天京,再也不願意跟隨石達開了。

總而言之,跟著石達開幹活十分辛苦,而且要錢沒錢,還整天被人喊打喊殺,將士們得不到實惠,自然也就不願意繼續跟隨他了。

可以說,天京事變就是一個太平天國敗亡的一個轉折點,石達開的出走更是讓太平天國無可奈何地走向滅亡。


逍遙侃歷史


石達開在軍隊中還是很有威信的,作為太平天國後期的擎天柱,許多將士都願意為他兩肋插刀。石達開出走天京後,軍隊人數一度達到了十餘萬人。然而,最終的結局我們都知道了,很多高級將領又重新迴歸了天京,比如楊輔清、朱點衣,而石達開則在大渡河兵敗身死。分析石達開手下將領半途回師天京,主要基於幾個方面:

其一、石達開流寇式作戰方式沒有穩定後方,人心不穩。石達開從太平天國出走後,便一直採取流寇作戰的方式,一直奔波,從未有一個像樣的根據地。軍隊將士都苦於沒有穩定的軍備補充和像樣的休整場所,叫苦不迭。另外,將士們遠離家鄉,十分想念妻兒,意志開始動搖。

  其二、跟著石達開已沒有前途。石達開部進入廣西開始便陷入了絕境。軍事上不斷慘敗,石鎮吉部和賴裕新部的折損,廣西團練和官軍的不斷圍剿,內部矛盾越來越多,甚至有將領直接帶部“起義”反正,這些事讓朱點衣等大將意識到——跟隨翼王就是死路一條,應該早作綢繆。

  其三,1860年,陳玉成和李秀成等人率部破了江南大營後,李秀成又帶兵佔領了富裕的蘇州,並且對上海發起了進攻,這些消息傳到廣西后,朱點衣等人覺得天國有了“中興”之相,他們對此感到振奮,對天國的未來充滿了希望。

  其四、石達開在長期混戰中不斷失敗四處逃生的現實面前,已經被磨滅了雄心壯志,從前野心勃勃的翼王已經不再,他甚至萌生了歸隱的想法,只是眼前的現實限制了他的想法。在寶慶之戰後,石達開處境十分艱難,逃亡到了廣西,但卻沒有足夠的物資支持軍隊。部下開始勸他回到天京,與洪秀全修好,但是石達開拒不聽勸,也不願意主動去聯絡其他義軍。

各種交錯的因素,導致石達開威信逐漸減少,最終手下將領便自行帶兵離開回歸天京了。

  石達開的出走,對於太平天國是巨大的損失;楊輔清朱點衣等人的出走,對於石達開而言也是巨大的損失。或許,這就是命。


元字一號


天京事變後洪秀全開始專權,為了避免內訌悲劇的再次發生,石達開決定離開天京。從當時的形勢看石達開在天京事變後樹立了很高的個人威信,其部下門宗也都掌握兵權,因此他的離開得到了很多將領的支持。

天京事變後洪秀全未真正放權石達開

天京事變後洪秀全請石達開主持日常工作,他不但沒有恢復軍師負責制,還升任了兩個無能的哥哥為王掣肘石達開。石達開在天京事變後曾將天平天國的局勢轉危為安,但面對獨斷專權的洪秀全,石達開選擇帶兵離開了天京。

石達開的部隊集結在江西,按照石達開的部署部隊計劃向江西南部開進。此時的湘軍正集結重兵圍攻太平軍重鎮九江,然而近在咫尺的石達開部隊卻沒有求援九江林啟榮部,反而將部隊開往了江西腹地,孤立無援的林啟榮最終被湘軍李續賓部圍殲,九江的丟失讓太平天國的西線防禦陷入被動。

石達開在江西浙江福建廣西行進卻沒有根據地

開往江西的石達開部隊進展非常不順利,因此他決定經營江浙、福建,只可惜在浙江福建也未能站穩腳跟,寶慶會戰失敗後石達開退向了廣西。按理說廣西是太平軍起家之地群眾基礎非常好可以建立根據地壯大實力以圖北伐,只可惜石達開一心向開進四川沒有充分利用好廣西的有利形勢。

一路轉戰幾千裡打的非常熱鬧,但是這種流寇作戰和沒有根據地思想的打法讓石達開的部將們覺得看不到勝利的希望。石達開在離開太平天國主戰場後雖然部隊的人數增加了不少但是因為多是新兵缺乏訓練,很難取得戰役的勝利,在這種失敗情緒籠罩下的軍隊很產生分裂的思想。

石達開一意孤行將領們與他分道揚鑣

在部隊陷入困難時,將領們都勸說石達開回到太平天國主戰場,只可惜一意孤行的石達開卻決意要進軍四川以圖未來。在勸說無望的形勢下以汪海洋為首的將領們決定脫離翼王的部隊迴歸天國序列。

石達開為進入四川不惜放走了不支持自己的將軍們,這次分裂讓石達開的實力嚴重受損。此時的四川總督路秉章已經將四川的農民起義軍盡數剿滅,以逸待勞嚴陣以待,石達開進入四川本就不是明智的決策。進入四川的石達開部很快在大渡河畔陷入重圍,在大渡河水猛漲的不利局面下全軍陷入了絕境,在突圍無望的情況下被俘犧牲,太平天國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石達開為避免內訌升級離開天京是正確的決策,但他拉起部隊離開天平天國是非常錯誤的決定,這樣不僅是天平天國的實力受損還讓本已經被動的局面變得不可逆轉,最終導致了石達開的失敗和整個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假如他能在江西繼續堅持不離開太平天國也許歷史真的能被改寫,至少不會出現將領們眾叛親離的局面。


秋雨魯北說歷史


1、石達開十分固執,不願意再回到天京

石達開在長期混戰自己卻不斷失敗四處逃生的現實面前已經被磨滅了雄心壯志,從前野心勃勃的翼王已經不再,他甚至萌生了歸隱的想法,只是眼前的形式限制了他的想法。在寶慶之戰後,石達開處境十分艱難,逃亡到了廣西,但卻沒有足夠的物資支持軍隊。他的部下便開始勸他回到天京,向洪秀全認罪,然後便可以不再忍受如此的處境。但是石達開拒不聽勸,更令部下寒心的是,石達開在部下苦戰時,拒絕支援他,使他被敵軍殺死;不僅如此,石達開也不願意去聯絡其他義軍。石達開的種種作為,讓他的威信逐漸減少,所以,幾個首領便帶兵離開回歸天京了。

2.石達開的作戰方式使大家無法接受從而出走

石達開從太平天國運動開始,便一直採取流寇作戰的方式,一直奔波。作戰七年,他從未佔領城市,從未有一個像樣的根據地,一直讓自己的幾十萬大軍像流寇一樣一樣在外作戰。他的軍隊全都是在作戰時就地招募,都是來自安徽、浙江、江西的兵匪向他投成然後加入軍隊。軍隊將士全都苦於沒有穩定的軍備補充和像樣的訓練場所,叫苦不迭,但石達開卻充耳不聞,讓大家都無法接受。將士們都遠離家鄉,十分想念妻兒,意志依然動搖,再加上他們文化水平不高,看到有更好的條件,對於自己的表的忠心都無所謂,所以全都叛離石達開,不願意再隨著他吃苦。

3.跟著石達開根本沒有前途

石達開的作戰能力在從前的同伴楊秀清面前,根本就是小兒科。他的策劃和統籌能力非常低下,沒有什麼指揮能力,只是靠著勇氣和作戰經驗猛衝直撞。在衢州會戰、寶慶會戰、慶遠攻山寨這些戰役中,石達開的無能暴露無遺,有時候竟然連地方武裝都無法獨立解決。其實兵家輸乃常事,但是這些戰役都是在其餘人覺得必勝,有十足的把握和優勢的情況下輸掉的,因此石達開作為一個將領也是非常讓部下失望的,有一些有追求、想在戰場做出成績的士兵和將士當然不願意跟著一個沒有擔當、沒有野心的將領。

4、石達開與天京藕斷絲連,十分優柔寡斷

石達開雖說時負氣出走,帶走了自己的軍隊,但是他卻從未與天京徹底鬧翻,反而繼續打著太平天國的名號四處做戰。這樣做,讓將士們都束手束腳,也讓石達開在做決定時瞻前顧後。他未與天京鬧翻,就不能封王。要知道太平天國後期雖然遍地是王爺,但是這樣一個名頭總會讓人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十分有優越感。石達開無法封王,也就無法承諾給將士更多的好處,自然也就無法再留住他們的心。


御前帶刀侍衛


導語:石達開負氣出走以後,一直打著太平天國的旗號,卻離開了太平天國的主戰場;他率軍一路流竄,屢戰屢敗,始終未能建立一塊穩固的根據地,最終石達開心灰意冷,失去鬥志,想要歸隱山林。石達開部下的將領們對他徹底失望了,再加上天王洪秀全一再派人對石達開所部的將領們進行拉攏、許諾加官進爵,因此,石達開手下的將領們大多在半途中拋棄了石達開,返回天京。

石達開手下的將領們在半途中拋棄了他,返回了太平天國主戰場。其主要原因是:

1.石達開政治上極不成熟。

石達開負氣離開天京,無論洪秀全如何懇求,也絕不回去;這意味著石達開已經與洪秀全徹底決裂了。可是,石達開卻公然宣稱自己永遠忠於太平天國,絕不背叛。既然石達開這樣說,那麼,人們是不是可以認為石達開依然是忠於太平天國的領袖洪秀全、永遠不會背叛洪秀全呢?這樣一來,石達開的部下將士們就會在心裡面理所當然地認為洪秀全依然是我們的最高領袖!

而且,石達開沒有另立旗號,獨樹一幟,他就無法名正言順地給部下將士們加官進爵,鼓勵他們努力奮鬥。

2.石達開一路流竄,屢戰屢敗,始終沒有能夠建立穩固的根據地。

石達開決意要離開太平天國的主戰場,另往他處,去開闢根據地。

石達開率部進軍江西、浙江、福建,後來又進軍湖南,一度退回廣西,最後又遠征四川。這一路下來,石達開在行軍作戰中彷彿丟掉了以往戰神的靈魂,再也沒有往昔的神勇了。

石達開流竄數省,處處失利,一敗再敗。尤其是1859年的寶慶之戰,石達開數十萬大軍不但未能攻取寶慶城,反而被幾萬清軍打得狼狽逃竄,屍橫遍野。以致到後來,就連最不入流的地方團練,都敢逮住石達開所部痛扁一番。而石達開則總是抱頭鼠竄。

出走之後,屢戰屢敗,沒有根據地,部隊無法整頓休整,困苦疲敝;以致軍心動搖,將士們都對石達開大失所望。

3.屢敗之下,石達開心灰意冷,意欲歸隱山林。

在出走天京之時,石達開自視過高,對自己的軍政才能極為自負。認為自己一定能夠另闢根據地,自建一番基業的。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非常的骨感。一路上遭受到的無數挫敗,使得石達開幾乎崩潰了。

無法接受的現實,無情地擺在石達開的面前。他動搖了,彷徨了;他的自信徹底喪失了,他的鬥志也在失敗中丟失了。

於是,石達開心灰意冷,產生了歸隱山林的念頭。他不但這樣想了,而且還經常對身邊的將士們說出自己歸隱的想法。

本來將士們就對石達開的能力產生了懷疑,軍心已經動搖,他還在將士們面前經常說出如此喪氣的想法,能不讓將士們對其憤恨異常嗎!

4.洪秀全一直都在積極引誘拉攏石達開的將士們。

自從石達開負氣出走後,洪秀全一直沒有忘記這支部隊。洪秀全雖然沒有什麼真才實學,可他卻有一套很老練的權術手腕。

洪秀全首先以王爵的高位拉攏了在福建站穩了腳跟、準備接應石達開的楊輔清,使楊輔清忘記了殺兄大仇,還順帶離開福建、坑了石達開一把。這以後,洪秀全對石達開這一系人馬是百般拉攏,使盡了招數。凡是從石達開陣營中脫離、返回太平天國的將士,一律加官進爵,百般優待。因此,石達開的將領們拋棄石達開的時候,毫無後顧之憂。

結語:石達開手下的將領們拋棄石達開、返回天京,主要原因是石達開自己不爭氣,一直流竄作戰,還屢戰屢敗,讓部下將士們看不到希望,都感覺跟著石達開走,前途極其渺茫;於是,大家一合計,還是迴天京吧,那才是咱的家啊。


品茗讀史


引言

“天京事變” 平息後,翼王石達開於1856年11月底迴天京(今南京)主持政務。石達開是太平天國的老臣,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之重 。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因內訌加同室操戈,一大批軍政經驗豐富的高級將領慘死在自己人的屠刀下,金田首義的六王中,只剩天王、翼王二人在苦苦支撐危局。

自相殘殺引發信仰危機

天京內訌引發的信仰危機,使天國內部的分崩離散之心與日俱增。曾經凝聚、激勵太平軍將士浴血奮戰的精神支柱,也隨著天國高層間不擇手段的爭權奪利、相互殘殺而遭受極大的動搖。天王洪秀全煞費苦心塑造的“天父皇上帝”這一西洋鏡被戳穿,土洋結合的拜上帝教理論也隨之破產了。天國內部自上而下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拜上帝教”產生了質疑,同時也對未來喪失了信心,太平軍基層官兵中也瀰漫著一股巨大的失望情緒,有人嘲歌一曲道:“天父殺天兄,總歸一場空,打起包袱回家轉,還是做長工”。

翼王主政,篳路藍縷,意圖挽回人心,重振士氣

石達開是天國高層中最才幹卓著的一位軍事家、政治家,人品也相對正直,他屢建功勳,處事公正,甚少私心,因此深受天國軍民的敬重與擁戴。他迴天京主政後,大家歡呼雀躍,皆尊其為“義王”,把重振天國的希望全都寄託在他的身上。

石達開確實有能力 ,他很快就以自己的實幹回報了天國軍民的期望。在短短半年間,天京秩序迅速恢復,軍民人心漸趨穩定,萎靡與失望情緒一掃而光,精神重新振作起來,“天京變亂”造成的瘡口在逐漸癒合,初步平定了動亂的頹局。在翼王的指揮下,太平軍在軍事上也取得了一連串勝利更令人鼓舞,不僅收復了許多失地,而且還再次溯江西上,兵鋒已逼近武昌。

石達開的威望讓天王感到隱隱不安,擔心他成為第二個楊秀清

隨著石達開權勢、功績、威望的與日俱增,洪秀全不僅不高興,心裡反而感到惴惴不安,擔心他成為第二個楊秀清,這也成了洪天王心中揮之難去的一塊心病。畢竟天京之變給他造成了巨大的刺激。尤其是想起楊秀清擅權攬政以及對自己的凌辱,想起那一幕幕血流成河的人間慘劇,他仍然心有餘悸。洪秀全考慮最多的不是什麼乘勢北攻中原,直搗京師,取得全國勝利 。他內心考慮最多的問題竟是,如何削弱石達開的影響力與崇高威望。

洪秀全表面對石達開異常信任與倚重,暗地裡卻給他設置重重障礙,封大哥洪仁發為安王,二哥洪仁達為福王,目的是牽制、掣肘石達開。

洪仁發、洪仁達都是又蠢又貪、無德無能之人,別說治國安邦之才了,就是斗大的字也識不了一籮筐。但他倆是洪天王的手足、最信得過的人,每日所做之事無非就是秉承天王的旨意,處心積慮架空翼王,削奪其兵權,使其不能過問軍事,還嚴密監視他,不準其離開天京一步。石達開本無意爭權奪利,他這樣做都是為挽回“天京之變”的不利影響、重振天國,但卻飽受猜忌,形同軟禁,幾乎失去了人身自由。

廣大天國官吏、將士對洪秀全的做法非常不滿,對昏庸貪鄙的安、福二王更是十分蔑視。《太平天國史綱》記載,每當安、福二王在會議上議論朝政時務,聽者寥寥,且都昏昏欲睡。而到石達開發言時,聽者雲集,且全都聚精會神,聽得津津有味,與二王形成了鮮明對比。安、福二王遭到冷遇,又氣又妒,對石達開更加排擠、攻訐、打擊,且有除之而後快的苗頭。

石達開與洪氏兄弟的矛盾已擺上桌面,並日趨尖銳,難以調和,如果雙方的矛盾再次升級,那麼第二次天京事變就很可能會重演。

憤然出走

在如此險惡的處境下,石達開不得不考慮下一步該何去何從。但他的選擇並不多,無非就是:委曲求全,用忠貞消除天王對自己的疑忌,換取天王的信任;效仿楊秀清,來他個取而代之,自己做天王;解甲歸田,做個無憂無慮的富家翁;最狠的一招是釜底抽薪,率部離開天京,在外單獨發展。

石達開心亂如麻。他本想力挽狂瀾,輔佐天王,重振天朝,不想遭天王猜疑、排擠,所有的努力都將付諸東流,半途而廢。思來想去,反覆權衡,他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天京,去遠方征戰這條不歸路。石達開這樣做並非全為自己考慮,在他看來,這樣是為了避免與洪氏兄弟相爭、火併再起的唯一可行方案。

1857年5月下旬,主政天京僅半年的石達開找機會離開了天京。6月上旬,回到了安慶大本營。

離開天京的路上,石達開沿途散發傳單,張貼布告。在文告中,他訴說自己之所以要離開天京,出師遠征,是因為備受壓抑,深有苦衷,同時還表達自己立誓掃滅清妖,復興華夏的壯志,還表達了他效忠天國,實現一統天下的決心。許多太平軍將士讀後非常感動,紛紛加入到他的隊伍中來,自願隨其遠征者人數眾多。

石達開到底拉走了多少人馬?資料記載並不統一。 有說6、7萬的, 有說20萬的,還有說40萬的。不管哪種說法是正確的,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石達開帶走的大都是太平軍的精兵強將,也是天國最精銳的力量。這對本已遭受內亂重創的天國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這也難怪太平天國後期的中流砥柱李秀成在被俘後總結“天朝十誤”中,將石達開“把合朝文武將兵帶去”鬧分裂,列為最重大的失誤。

屢次拒絕洪秀全的邀約,拒不發兵救援被清軍圍攻的天國重鎮

石達開離京出走,帶走了太平軍作戰經驗最豐富、最英勇善戰的一批老戰士,也為清軍大舉反撲提供了極好的契機。1857年6、7月間,溧水、句容相繼被清軍攻陷,鎮江被圍困,天京岌岌可危。

洪秀全大為驚恐,他採納李秀成建議,削去安、福二王爵位,並派人連夜給石達開送去“義王”金牌,連同救急表章,一同送到安慶,苦求石達開派兩千援兵火速救援鎮江。石達開心已冷透,不為所動,拒不發兵增援。

後來,鎮江告急,天京重被清軍新構的江南、江北大營包圍。彼時石達開已率大軍開至江西撫州,他不僅數次斷然拒絕洪秀全的邀請,而且率軍向更南的浙江、福建等省開去,離天京越來越遠。

石達開聲稱效忠天國,卻在分裂的道路上愈走愈遠,令追隨他的將士深感失望

石達開遠離天京,在分裂的道路上漸行漸遠。個人恩怨得失,使石達開耿耿於懷,無法摒棄前嫌,從而以大局為重,與洪天王言歸於好,並肩對敵。他一再拒絕洪對他的認錯、挽留與求援,一意孤行,絕不回頭,令跟隨他一起出徵的將士深感失望。尤其是太平軍後起之秀陳玉成在湖北與清軍浴血廝殺,連連受挫時,駐紮安徽的石達開坐視不救,眼看湖北的大片土地被清軍攻佔,陳玉成敗死,卻絲毫沒有惋惜之意。

石達開的分裂舉動與所作所為,傷害了部分天國將士的感情。很多人由最先同情被逼出走的他,轉而同情苦撐天京危局的洪秀全了。

威風不再,屢屢失利,只得率殘部退守四川......

石達開率軍輾轉浙江、福建兩省後,於1859年春天又來到湖北南部,接著進入湖南境內。彼時的清軍因得到列強的幫助,實力大增,而昔日威風八面的石達開,也早已氣勢不再了。他率大軍圍攻一個小小的寶慶(今湖南邵陽)城,竟久攻不克,只得怏怏率軍撤圍,再揮師南下,進入廣西境內。

彼時的廣西省城是桂林。7年前太平軍北上時沒有攻克桂林,這一次石達開派石振吉、陶金湯各率兩支大軍圍攻桂林,不僅再次受挫,還落得個全軍覆沒的悲慘下場。

連戰連敗,死傷慘重,使一些太平軍將士感到前途渺茫,對未來失去了信心。石達開的舊部吉文元、朱衣點等人尋機帶出數萬人馬,離開石達開,千里迢迢返回天京,重新投到天王麾下,受到了洪天王的歡迎與褒讚。

一向態度強硬的石達開,面對屢戰屢敗、眾叛親離的嚴峻現實,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選擇有失誤。但迴天京已不可能,歸隱山林更不現實,清廷緝拿他的懸賞越來越高,已無處躲藏。自石達開離開天京在外單獨作戰以來,清廷便把他視為主要威脅,曾國藩更是派遣湘軍精銳跟隨在太平軍身後,緊追不捨,極力剿殺。

在進退無路之際,他想到了地勢險峻、易守難攻的天府之國四川。

在廣西招了數萬兵馬後,他立即率軍北上湖南,再經貴州、雲南入川。

同治二年(1863年)春,石達開兵分三路進入四川......這注定是一條有去無回的斷頭路。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鐵馬冰河wu


第一、石達開並不是做大事的人,在沒有楊秀清策劃後,石達開的軍事才能才被暴露,他甚至連當地的武裝都打不過,而且石達開大規模擴充軍隊良莠不齊,戰力太差,難以獨當一面,跟隨石達開沒有任何出路。

第二、石達開不願和天京徹底決裂,雖然是外出單飛,但是石達開仍然沒和天京決裂,仍然打著太平天國的旗號,而且自稱通軍主將,這種做法很難籠絡人心,導致這些將領們心寒。

原因總結起來也就是兩個字:利益!離開天京後石達開威望很高所以吸引大批人追隨,但是時間久了由於石達開能力不行,加上諸多將士們得不到好處,所以紛紛選擇回到天京。


戰鬥大黃蜂


跟著石達開走的將領剛開始還是有意志力的。後來石達開不停的奔走,到處打敗仗,沒有根據地。有些老將領就想回天京回自己的根據地東山再起了。石達開是個好統帥,但是能開山闢地雄才大略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