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網上傳有一學生不認真上網課,被家長訓斥後跳樓自殺,你怎麼看?

智博文化


這是真事,儘管有圖有真相 ,但我還是希望這是傳言,這只是虛驚一場。

但這件事情確實發生了。

3月3日在河北一小區內,由於家長訓斥自己的孩子學習網課不積極,導致孩子一怒之下跳樓輕生。家長怎麼也沒有想到因為自己多說了幾句,孩子竟然賭氣輕生。事發之後孩子的父母精神崩潰倒地痛哭不起,並且連連自責都是自己的不好才導致孩子跳樓自殺。

現場家長一直在跪地痛苦,她撫摸著孩子的臉一遍遍說:我不該罵你,不該逼你做作業,我再也不逼你學習了……我再也不逼你學習了!

在生死麵前,媽媽終於明白,除了生命,一切都可以妥協! 但已經太晚了!



儘管因為疫情“宅”在家中,我相信很多的孩子並沒有閒著,他們每天起來上網課,在網絡上打卡,做作業。甚至比平時還要累一些,因為面對網絡的時候,並不習慣,聽課效果不好,很多的題目並不會做。我相信很多的老師,依然兢兢業業,他們會盡職盡責地把APP上孩子的成績,按照分數排名,從高到低發送到群裡,家長會看到自己孩子的表現。引起家長的關注和糾結,是這些老師必須要做到的。期盼著家長能夠關注孩子的成績,期盼他們能夠引起內心的風暴,期盼家長能夠狠狠地管教一下孩子,這是很多老師這樣做的目的,作為一個教師,對此,我一點都不接受反駁。

正如我經常聽老師所說的一句話:我不好受,我也不會讓你好受!歸根結底,這是你的孩子!

看到教育專家吳非寫得一篇文章,頗受感慨,他說:“學生在家多休息幾天或者幾十天,有什麼不好?在這以前,他們的學習負擔有多重!全國範圍,除了在城市務工的農民工,壓力最大的就數中小學生了。我認為他說的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現在中小學生的壓力真的很大!

面對一次次的悲劇,我想說以下兩點:

1.作為父母最應該關注的就是孩子的身心健康。把孩子的健康放在首位。

儘管成績很重要,到終究不是生命意義的全部。我理解家長,當孩子成績不理想,不聽話的時候,確實非常糾結,甚至很憤怒。但必須要求自己冷靜下來。

關注孩子的健康,如果一旦失去了健康,什麼都是白搭。憤怒斥責,只會走向事物的反面,如果憤怒可以解決問題,一切都會變得簡單,但世界並非那麼簡單!

正如這個母親,當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好好上網課,作業錯誤很多,於是逼迫孩子,大聲斥責,最終使孩子離開了自己!



2.愛孩子,接受孩子的不足!

我當了這麼多年的老師,見到過形形色色的家長和孩子。我教過的學生中,有考上北大清華的,也有做小本生意的。每個人的資質不同,最終學業也有差距。有的孩子即使再努力,可能成績真的不盡如人意,有時候,老師和父母真的無法左右。

如果珍愛自己的孩子,就接受孩子的不足,就像小時候一樣如筆他們,接受他們。而不是被成績所左右!

其實我最敬佩的家長,不是那些所謂成績好的孩子的家長,我最敬佩,最打動我的是那些即使孩子成績不好,依然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寶貝的家長,對孩子不離不棄,始終溫和相待,始終和孩子在一起。

我以前教初中的時候,曾經遇到過這樣的一件事,一個孩子作業沒有完成,學習不好。有一天,天氣寒冷,我大聲訓斥課他,在課堂上狠狠地踢了他。臨近放學的時候,他媽媽來了,冒著嚴寒,給他送來了熱騰騰的幾個包子。說孩子這兩天不舒服,讓他吃點熱乎飯。那一刻,我真的感覺這個母親真的很高大。對於孩子,永遠用最樸素的方式愛著他,不會因為成績而有任何的動搖!

3.一旦孩子有問題,將對錯擱置一邊,共同面對!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總是喜歡和孩子爭個對錯,自己所說的一切,孩子必須聽,自己永遠是對的!家裡往往爭論不休。

但家庭之中。真的不是爭論對錯的地方。對錯對於家庭來說毫無意義,因為一家人,即使孩子錯了,你又能得到什麼呢?

所以家庭教育,務必將對錯擱置一邊,一旦孩子有問題,父母應該和孩子共同面對。

這個媽媽,如果孩子不認真上網課,不認真完成作業,想一想有沒有自己的原因,孩子玩手機上癮的,絕大多數父母也有當著孩子的面玩手機的習慣。如果父母在家很少拿手機,孩子也會很少玩手機的,父母的行為就是孩子的示範。如果找一找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會心平氣和很多,家庭教育關鍵在於父母的思考,遇到問題總是思考解決的辦法,而不是將所有的責任都歸結到別人身上。

共同面對,共同承擔,這才是一家人,這才是父母應該做的!


語文在線


我的爸爸媽媽只知道掙錢,每天出門趕集擺攤。

我已經不小了,十二歲,正是長身體的時候。

可是沒有零花錢,一分也沒有。

沒有的還有早餐,我不懂得要,也不知道怎麼開口。

不開口是因為6歲的時候,要一毛錢去買一塊餅乾,媽媽沒有給我,還罵了我,亂用錢幹嘛,沒有錢。從此我再也不要錢。也因為不敢要。

初中了,也沒有要,不要得原因還有一個,因為見不著,每天很早出去,很晚回來。看著他們累,我就更不敢說話了。

孤僻,孤獨,不被理解。只有朋友才能理解我似的友情。

學習是什麼,我讀書為了什麼?

我想要的是爸媽的愛而已,不是讀書。

背道而馳的父母還在責罵我。

不反抗,因為不反抗已經是唯一的方式。

所以,學習,

變成網上學習,我相信,孩子更孤僻了。

父母反而也更加遠離了,沒有朋友可以聊天排憂解難了。

可憐的網課,枯燥的網課。

你怎麼不好好上課,為什麼還在玩。

你怎麼只看得到我在玩。

我需要你們抱抱我,你們不抱我,這個世界還有什麼意思。

爸爸,我想要吃燒烤。

好呀,那個小孩吃得好香。

那一年,一塊錢的燒烤真的好香。

冰凍了壞了的西瓜給了流浪漢,我都十歲了還沒吃過西瓜。

哈哈,這就是我

我是林風依

海賊王一樣的男人

這是一條不起眼的分割線………………………………

所以有人問,不理解鬱抑症的人,我很能理解,特定情況下,長期一種環境成長下,是會變得孤僻的,懦弱的,何況人生來懦弱本能。

我怎麼看,希望我們這一代人多讀點書,照顧好孩子。讓他們少受傷,當然,該打的打,該寵得還得寵。

最後,只有努力,多讀書,才是王道。

上面是我真實的小時候。


黃純35


最近這樣的新聞有點多,嚇得我和媳婦昨天晚上還商量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了,孩子們也不容易,現在在家裡上網課一天八九個小時,看視頻課看的眼睛都有些模糊了,我給他簡單量了一下,視力都有些下降了,課目多,作業也多,完了這個就是那個,玩的時間都沒有。要是把孩子弄厭學了就麻煩了,在成績面前,人沒事最重要!所以給孩子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壓力,莫做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情!孩子們:你們辛苦了!



七九年的八零後


就是不上網課也有自殺的,之前我們老家有一個女孩也是不肯學習她奶奶訓斥了一頓當晚就從小區樓上跳下去了,那個年代哪有網課呀,孩子不是都能考第一的各有所長實在教育不了的也只能放任自流了只要不做違法亂紀違背道德的事還是不要極端化


浪浪74560591


永遠不要把孩子逼上絕路,永遠不要鎖上孩子回家的大門!家,是孩子溫馨的港灣,不是牢籠!

孩子不認真上網課,家長一定要管,但是要講究方法。孩子為什麼要自殺?他要死給父母看,以此來報復父母對他的嚴厲訓斥。他打又打不得父母,父母於他有養育之恩。他走又走不得,一方面疫情防控,另一方面他沒有生存能力。他不喜歡讀書,卻不得不硬著頭皮坐在電腦前上網課。父母就在一旁盯著,一不認真就被訓斥。他氣呀!氣大傷身,更傷感情。當他心裡的怨恨情緒無處發洩,越積越多,最後就跳樓自殺。這樣你們高興了吧?滿意了吧?我被你們逼死了。你們該省心了吧?

我兒子也不愛做作業,我就嘮叨了他幾句。他粗著嗓子說,同學們都不做作業,都在玩。我為什麼就不能玩?我說你看到的只是80%的同學在玩,你沒有看到20%的同學在努力。你只有向他們學習,才能考上高中。他不耐煩說,我等會就做。結果拖到第二天才做。今年初十那天,原本天天九點都不起床的兒子,一大早就起床了,“砰”的一聲,摔門而去。我趕緊起床,在他的寫字桌,有一張紙條,說他出去玩了。我想,出去玩就玩吧,散散心也好。逼得太緊,他反抗得就越厲害。

對於不愛學習的孩子,家長說他時,一定要考慮他的是否接受得了。不要說得太難聽,不要口氣太重,不要說起來不停,不要經常說他。我們的目的是叫他認真學習,好言相勸,語氣平緩。他願意聽,最好不過,不願意聽,他也不會做傻事。孩子有能力深造最好,沒能力讀下去,那就讓他做個普通人吧!或許他以後的生活會很平凡,但在他看來卻是精彩的。


客座評論員


孩子難管,是普遍問題

四川眉山13歲少年殺掉親生母親;河南初三女生,因貧窮而亂吃藥;四川雅安、湖北十堰、吉林通化、安徽安慶、山西太原等多地發生因代際矛盾,孩子離家出走的案例。連我家自己的小娃娃上個幼兒園,半年了還是每天早上哭一路。

大大小小的孩子,各放奇招,就是為了表達自己的不滿,與他們代溝深且寬的家長,實在是不能理解,這麼好的日子,咋還這麼能作呢?

當年的我們被放養,學習靠內在動力,現在的孩子靠父母捧著,推動著學習

回想自己當年,好像沒有這麼矯情啊。不想上學了?打一頓就去了;日記不會寫?打一頓就會了。

就這樣被打幾次以後,自己就成了一個完全獨立的孩子,依然記著小學時候,晚上十一點了,媽媽已經睡覺,自己還放著個小炕桌熬夜寫作業,理由是必須做完,題難肯定也有答案,一定要做出來。

陪著寫作業?哪有那個空啊,能讓孩子有寫作業的時間就不錯了。從小學到高中,統共也沒有超過2次家長會吧?輔導班更是沒有過的事情,買本輔導書就很奢侈了。

也許就是因為父母的這種放養政策,沒有對我悉心澆溉,所以我才沒有成才。但是也比現在這些捧在手心裡的寶貝們心大的多,至少不會做極端的事情。

再回首自己的父母,當時就放下一句話,唸書就可以走出去,不念書就在家裡務農。自己選好了,選不出來就去農田裡體驗幾天生活。趕上一個秋收的季節,掰一天的玉米,就能累的躺在床上飯吃不下。

有了這份體驗之後,就暗暗發誓,一定要告別這樣的日子。自此學習完全成了自發的行為,考的不好,家長和老師還沒說什麼呢,自己先哭一鼻子,下一次肯定能進步。

當然了,也不是每個孩子都不能接受田間勞作,依然有的人覺得學習更辛苦,那也很好辦,回家養羊放牛,再差點做個苦力,總之還是能活下去的,用老爸的話說,這叫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

反觀現在的孩子,不能體罰、不能家暴,不能大吼大叫,寫作業要陪著,上課得看著,輔導班要上著,生生的把孩子養成了溫室的花朵,不能承受一絲一毫的風雨。

而父母們呢?更是焦慮的不行,沒有一技之長不能立足,沒有特長沒有自信,不上輔導班就是輸在了起跑線上,機器智能的問世淘汰了太多工作崗位,所以孩子一定要好好培養,以保證擁有足夠的競爭力。

最終造就的結果就是現在這樣,孩子的每一道坎都是家長抱著過,父母的焦慮與悲觀傳遞給孩子,活著好像也不是什麼幸運的事情。我們小時候可以盲目的相信走出鄉村就會有好日子,現在的孩子都知道,走出巴掌大的地方,優秀的孩子更多,自己和別人差的依然很多,努力好像也失去了動力。

作為家長的想要求孩子?肯定被懟回來,讓你先去看一看別人的父母。一時間我們也無言以對,也許會無力的說一句我當初沒有你這樣的條件。

現在的孩子和父母都希望能一次打破社會規則,實現多個階層的一步跨越

究其根本,條件不是必要的,心態才是最重要的。以前的家長與孩子都知道社會階層的存在,也坦然接受這一現實,只要努力提升一個層次就是莫大的進步。現在的互聯網拉平了社會,好像太多人一下子實現了階層的跳躍,讓所有人都以一次性跳躍幾個階層為目標,結果怎樣努力,依然距離目標遙遙無期,剩下的只能是焦慮。

也許最佳的解決辦法就是把自己和孩子都放入社會中,讓孩子和自己都找到自己所處的階層,然後獨立的去解決問題,尋找自己的目標。相信為了生存與發展,孩子和家長都會產生內在動力,自發前進。當然,這就意味著接受社會規則的優勝劣汰,如果真的有被淘汰的,那也得接受,畢竟就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成才不是?總要有人墊後的,這是規則。


Abbey


2020年3月3日,河北石家莊市明珠花苑小區,一名五年級的學生因為上網課不積極,被媽媽批評了兩句,進而和家長髮生爭執,一氣之下便從樓上跳下,搶救無效死亡。

當我看到這則消息的時候,無比痛心。

我們教育工作者如何反思?

教育工作者,網課,都不是孩子跳樓真正的原因,只是這些事件中的背鍋俠。

上網一搜,孩子因被批評教育就跳樓跳江的案例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在哪裡?

我覺得正是孩子在0~6歲時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該給孩子的需求沒有給到。

不該給孩子的懲罰全都給了。

簡·尼爾森博士在《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正面管教在於教,不在於管。

孩子在幼兒時期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不是大一堆的玩具,一大堆的零食,漂亮的衣服,到處去旅遊,真的不是這些。

孩子的需要其實很簡單,就是父母或者其他養育者每天抽出時間,全心全意地和孩子一起玩耍閱讀,給孩子講故事,聽孩子講故事。這就是簡·尼爾森博士說的孩子的歸屬感。

孩子慢慢長大,該伸手去拿東西了,就讓他拿。一次沒拿到,再試一次,給孩子鼓勵的眼神,這就是孩子需要的對自己能力的感知。

你讓孩子不要玩水,孩子倔強的說:“不,我就是要玩。”你要理解他正在長大,需要展示自己的力量,你要和他商量解決的辦法,而不是粗暴的吼叫或者屈服孩子。這就是孩子個人力量和自主性的發展。

如果孩子也想和你一起準備早餐,你只需要看著,讓他不要傷害到自己,給他做事情的機會。這就是孩子鍛鍊社會交往和人生技能的開始。

很不幸的是,我們很多家長都直接忽略了孩子這些方面的教育和引導,只用很多否定的詞扼殺了孩子的發展。

只看重了孩子的成績,只和別人家的孩子去比較,只給孩子物質,只是一味的屈從孩子的意願,最終導致了孩子心裡失衡。

孩子為什麼會心裡失衡?

父母一直都屈從孩子的意願,一直都沒有鍛鍊孩子的受挫折能力,讓十幾歲的孩子也一直以為他仍舊是世界的中心,任何人都不能違揹他的意願(這是嬰兒時期孩子的心理)。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孩子在受挫折的時候犯錯誤的時候,一直都不能平衡心理的矛盾,尤其是父母再對孩子施加壓力,就會導致最後一根稻草壓死了駱駝。

應該避免的管教方式有哪些?

1、對孩子子大吼大叫,大聲說話。

2、嚴厲大聲責罵辱罵孩子。

3、對孩子喋喋不休地說教講道理。

4、經常威脅孩子說:“你怎麼怎樣我就不要你了,我就不愛你了。”

5、經常警告孩子,“下次再這樣,我就怎麼怎麼。”

6、非常溺愛孩子,一味屈從孩子的意願,失去了對是非對錯的判斷。

愛和寵愛,溺愛有著天壤之別。

可惜我們很多父母把寵愛和溺愛當成了愛,卻沒有把真正的愛給孩子。

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多得到一些來自父母家庭的愛,尊重和傾聽,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再發生。


點媽說育兒


對於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們都感覺特別痛心,痛定思痛,一學生上網課不認真,被家長訓斥而跳樓自殺,雖然是個例,我覺得這不僅僅是這個家庭的悲痛,更要引起這個社會的重視。

發生這樣的人所不願的悲劇,肯定不會是僅僅因一次家長的訓斥而發生,一定是來自家庭教育長期出現的問題而導致的。

  • 現在很多孩子在家裡可以說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從小生活在溫室裡的花朵。過分的愛,讓孩子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孩子只知道索取與得到,卻不懂得給予和感謝。進入學校,很難與其他同學和睦共處,這樣心裡就有落差,慢慢積壓在心底。
  • 家長過分的干涉孩子的成長,對孩子的期望太高,並且把父母的願望強加於孩子身上。所有事情都為孩子包辦代替,孩子失去獨立生存能力。在學校生活,孩子就會感覺到很多差距,在學校裡無所適從。
  • 家長過分的看重分數,也是用分數來對孩子作出評價,那分數來與其他孩子作對比。對孩子這方面要求太高,經常說:只要考試成績好,其它什麼事情都可以不做,你要什麼就有什麼!
  •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過分的依賴學校,自己對孩子的教育不負責。這個特殊時期,孩子在家學習,家長一邊要孩子學習,自己卻在旁邊玩手機。

希望這樣的悲劇不再有,同時也希望我們的家長能明白,家長才是孩子的成長引路人和責任人。


餘生很貴ZUBA


這是一個痛心個案(如果屬實),也是一個戳心的家庭教育普案,孩子的學習成長哪裡是幾節網課就可以解決問題的?

天下父母心,可以理解,畢竟由於疫情耽擱了這麼久,每個家長在家瞅著孩子,不好好上課,也確實心力憔悴。

  • 凡事都得有個過程,尤其網課學習,孩子們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再說現在互聯網信息多麼的鋪天蓋地,別說孩子,就拿老師來說,要不是教案的需要,他(她)也未必敢說自己有定力不開小差。

一:教育的本義是什麼?

1: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

  • 孩子從哇哇墜地到牙牙學語是我們帶他(她)認識簡單物理世界:小動物,各種花花草草,還有身邊熟悉親人關係;接著就是教育的萌芽開始——結交新朋友,幼兒園是他(她)最快樂的童年;再接著就是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自己個人價值體系的逐漸建立;最後是進入獨立學習,參與社會分工,理解分析和解決認知了的問題,這種學習的過程難道是一蹴而就的?

2:培養孩子的興趣。

  •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也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善於發現的家長或老師,都會鼓勵並培養其成為個人興趣愛好,興趣才是孩子的個人“優勢”,而這一優勢恰恰是孩子成長的最大內驅力。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核心不就是讓孩子們個性和特點健康和諧生長嘛!這種認識自我的過程又豈能在朝夕之間?

二:教育的缺失。

1:孩子的逆商。

  • 我們給予了孩子物質上極大豐富,而缺乏對孩子挫折教育,孩子在家不是“公主”就是“太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他們脆弱的心裡有時候都容不下“說NO”,更何況家長的“嚴厲訓斥”,這是大人的問題而非孩子氣!

2:孩子的情商。

  • 情商就是同理心,換位思考能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僅僅是書本知識學到了就萬事大吉,更重要的是融入社會的人際交往能力,一個人的情商高低就決定了他的人際關係好壞,如果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能產生“共情”,讓孩子學會站在家長立場想問題,,孩子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就會強很多,也不會過於偏激而發生矛盾,這是家長的責任。

三:教育的盲區。

1:對自身教育不足。

  • 我們曾幾何時,認認真真去反思過自己沒有?可能因為自己受教育水平不高,這不是不學習的理由,家長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打鐵還需身子硬,樣板效應是最具說服力的。當然,我們得承認農村家長這方面匱乏的比較厲害,有時也是無奈之舉,除了嘴上“
    嘮叨嘮叨”,也確實別無辦法,家底不厚實嘛!

2:互聯網教學經驗不足。

  • 應對突發事件沒有足夠的經驗支撐。這次疫情,無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家長本身,都有舉足無措的感覺,畢竟網課是“逼”上去的,而且還是教育“新體驗”,沒有現成比較成功的案例可以遵循,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就更別說讓網課有“吸引力”,孩子們的注意力不集中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互聯網教學是個新生事物,既然是新生事物就會有許多問題出現,人類面對問題從來沒有退縮過,我相信在未來的網課互動教學裡,一定會由老師被動“填鴨式”教學變成學生主動求知學習,教與學共榮共生,知識與樂趣共存!

說一千道一萬,總歸要回到教育的本質,時代在發展,我們的個人認知水平不夠,確實是影響著“如何落實真正教育公平”問題,我們期待網課教育早一點兼容並改和落地生根,這樣社會和教育就會少一些悲劇,多一些和諧了,謝謝!


zli陳記


這是悲劇,這是網絡的悲劇,也是家庭教育的悲劇!

早在疫情前,讓孩子遠離電子產品是無數教育專家乃至大咖認定的鐵律,一些中庸的理論最多也推向了中學可適當用,小學原則上不用的地步,現在疫情來了,無法,只能讓中小學生天天用手機電腦,而且還是從早到晚長時間使用,特別是畢業班,除了學校的網課外還有培訓機構的網課,面對一天的屏幕,真的是頭都要爆炸了,更有沒學懂的知識導致做不好家庭作業的煩惱,真是不知路在何方?曾經接觸過的同學還好,那些極少甚至沒有接觸過電子的孩子們有多痛快!所以我不得不吶喊:家長們,息怒!息怒!千萬不要責怪我們的孩子了。

再則,無論孩子有多大的錯,我們都不要過份責罵甚至動手,這是會嚴重影孩子的情商發育,鞭笞教育在我國乃至世界大多數國家除新加坡及非洲少數國家外已廢除,簡言之,棍棒打不出神童來,孩子從小就對被打產生了恐懼,長大後做什麼事都有畏懼感,缺乏創新精神,誤的可是一輩子,所以家長們儘量不要打孩子了,孩子的感情本來就很脆,一旦承受不起,稍有不慎,有可能釀成彌天大禍,後悔都來不及。

祈禱這該死的病毒早早離去,還世界一片寧靜,還孩子們一片天空,孩子,一路走好,天堂那邊沒有了手機電腦。

逝者如斯,生者細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