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遷建前參觀北碚的各方客人

北碚的鄉村建設,在鄉村建設這個概念普及於中國之前,就在四川小有名氣了。既得益於地處川東交通要道之利,更賴盧作孚先生鄉建成果斐然,進入30年代,參觀北碚的人真是絡繹不絕。有走馬觀花,有深入瞭解,有名流高人,有政府團體,有莘莘學子,有熱血志士。有路過,有專程,有邀請,有自發。像中國科學社社長任鴻雋攜翁文灝、董時進等博士就是受盧作孚先生邀請,在1930年底專程來峽參觀,流連數日。瑞典人郝滿爾、美國芝加哥博物館史密斯博士也來參觀中國西部科學院,並帶領少年義勇隊隊員赴各地採集。

1931年,來的人更多了。先是新任銅梁縣長陳文府,率全縣各局局長、各區區長及教職員70餘人來峽參觀,參觀座談,遊覽賽球,暢快了三四天。這群人剛走,就是劉藝舟先生來。劉先生曾留學日本,民國初起時任過山東都督,後脫離政治任北大教授,現在劉先生的興趣在他最喜歡又擅長的京劇上,特別是改良京劇。隨便來那麼兩段,就引得掌聲一片,劉先生也認北碚人為知音,承諾以後安排專程來北碚演出。

遷建前參觀北碚的各方客人

趙熙題匾的慈壽閣,後來盧作孚換成林森題匾的清涼亭


1月中旬,有白敦庸先生來峽區。2月初周太玄先生夫婦來參觀,逗留數日,還取溫泉水帶去成都化驗。然後有中國政府農礦部調查員李伯立先生,成都華西協和中學校長楊少荃先生,青年會幹事呂耀西,四川省黨部秘書長解仲池,成都廣益中學校長許夢九等和一個外國人賴西,一起遊溫泉,訪北碚。過了一年華西大學校長畢啟先生也來峽參觀。

1931年清明節,蒲伯英,趙書元,甘秉常,李公輔,侯方伯等遊溫泉公園,然後參觀北碚。這蒲伯英,本名蒲殿俊,廣安人,前清進士,留學日本,後任四川諮議局議長,保路同志會會長,還當過幾天大漢四川軍政府都督。所以人稱蒲大人。不過當蒲大人被稱為蒲大人時,他已遠離政治,興趣轉到新文化運動和戲劇改良上來了。蒲大人是第二次來北碚了,他這次悄然而來,還買了點三峽布帶走。趙書元,是南川人,涪陵醫院院長,後來還當過加拿大教會醫院重慶仁濟醫院的院長,早就傾慕峽區建設,這次來,帶著給峽區的禮物,人體標本,書籍,衛生宣傳品等。趙先生後來多次來峽區,深入交流,又贈書,又宣傳。

還有個傾慕峽區的黃君佐,萬縣人,回去想學著把這套建設移植到家鄉,先辦了黃氏宗族職業學校,但當然沒有成功。因為沒有靈魂。峽區成功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峽區有個靈魂,而這靈魂,是學不像的。

遷建前參觀北碚的各方客人

為峽區農業發展做出的努力


到訪北碚的各界名流,還有趙熙,杜重遠,黃次鹹,上海市政專家黃曰騯先生,藝術家李伯勤,科學家劉淦芝、李先聞,等等等等。不僅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意大利軍艦卡洛安號艦長布朗及司機長索尼睦,一同拜訪北碚,永年輪船長白加利也同意大利駐華海軍副司令來過。還有個洋和尚,英籍奧地利人林肯,在印度削髮,法號照空,來北碚呆了兩個月。也曾抓住過一個外國人,他是扒手。

除了個人,還有團體到訪,當然,團體多是學校師生,像重慶川東聯合縣立師範學校,虎溪龍蔭學校,蔡家鄉維坤女校,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四川鄉村建設學院,等等。最誇張的,是1933年5月,21軍辦的團務學校部分學員,500人,來到北碚,他們步行到悅來,再分乘30多隻木船赴北碚。那連帆相競的場面,頗為壯觀,光是靠岸下船,整隊集合,就用了兩個多小時。

遷建前參觀北碚的各方客人

整理協調教育經費


到訪北碚的客人,看過都說好,也有的,像國民黨元老級人物李石曾,提出了一些方法上的改進意見,比如成立決策性質的委員會。這個意見盧作孚先生是採納了的。那都說好,最高讚揚是什麼呢?應該是我要來北碚住。一個本與北碚沒有淵源的人,希望來定居,那自然是最終極的認同。

提出過想來北碚定居的人,有好幾個,涪陵縣長吳金相欲在北碚購地五畝居住。1934年底張瀾第二次到訪北碚,說想遷來住。但真正來了的,當然,這是指北碚成為遷建區前,有白敦庸,喻元恢,雷宗厚。1934年秋,聚興誠上海經理喻元恢在距北碚4裡之金佛橋上金銀窟建房,定居。知名人士,確實不多,而普通人等,悄然而至,居住經商。峽局只得趕快擴大場鎮來應對。到1934年夏天,北碚場的房租,已是江對面黃葛鎮的五倍了,還沒有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