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孩子不聽話,容易發脾氣,怎麼去引導他?

變化的史不變的歷


不少孩子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大發脾氣,父母軟硬兼施都沒用,頭疼不已。

事實上,就像大人有心情不好的時候一樣,孩子也會有“壞”脾氣。

當孩子有了“壞”脾氣,父母首先應當理解孩子為什麼會發脾氣,再採取適當的應對方法,才能使孩子由“陰”轉“晴”。

週末,媽媽帶著亮亮逛超市。在一個櫥窗前,亮亮吵著要買一個新款的變形金剛,但家裡已經有好幾個類似的了。被媽媽拒絕後,亮亮立刻大發脾氣,坐地踢腿、抓到什麼就扔什麼,大哭大鬧。大庭廣眾之下,媽媽覺得尷尬、沮喪又無助……

看完了上述案例,我們或許和亮亮的媽媽一樣很無奈,但是會發脾氣並不意味著孩子變成“壞孩子”了,相反,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是他開始要求自主、獨立的手段之一,是無法避免的心理發展過程。所以,父母不必過於擔心和煩惱,而要以理智的態度看待。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對孩子做出回應:

1.即便是在公共場合,也要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憤怒和不滿。家長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能因為“面子”而對孩子大發脾氣,不能嘲笑孩子,更不能使用身體暴力,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2.理解孩子想要某件東西的渴望。“哇!那個娃娃真棒,看起來真有趣。但是,我們說好了只買點吃的噢。”邊說邊擁抱孩子,讓他知道,雖然我們不能滿足他的這個願望,但是我們很愛他。

3.冷處理。短暫的冷處理可以讓孩子冷靜下來,同時重新考慮下一步該怎麼辦:是繼續哭鬧,還是選擇其他方式解決問題?這樣幾次之後,孩子就會認識到自己的“哭鬧錶演”是毫無意義的,既不能引起家長的注意,也不能幫助自己得到想要的東西。



小暢說育言


大家好

我是恩施麗麗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對於您的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處理的,我的孩子以前也不聽話,也愛發脾氣,經常哭,現在變得真的很乖,特別是小的時候,要什麼東西哭著喊著非要到手才肯罷休,不能碰的非要碰,不能拿的偏要拿的那種。

不管孩子怎麼鬧,怎麼哭,怎麼發脾氣,我都會把她抱到一邊去,陪著她,也不說話,就靜靜的陪著她待著,等她哭好了,我就慢慢的和她講道理,慢慢的分析,她錯在哪裡,為什麼錯,慢慢的這樣做兩三次,現在很聽話,也不亂髮脾氣了。

所以對於孩子,我們要有耐心,要用正確的方式和她慢慢溝通,這樣孩子就會越來越乖,越聽話,也越理解家人。


恩施麗麗


題主你好,我是倆個孩子的媽媽,我用我兒子的親身經歷來給你解答,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這其中的小方法可以有所變動但總的原則不變。

  1. 孩子的教育,貴在身體力行,什麼樣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家長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中的矛盾也不要當場就彪脾氣彪髒話甚至動手打人,您現場直播的表現被孩子可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會留在她的心裡很久很久對她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就像蝴蝶效應一樣,千萬千萬不要掉以輕心,認為孩子沒有那麼嬌氣沒所謂的,家長一定要從自身改變。
  2. 溝通,溝通是孩子接收家長(或者監護人)正確人生觀價值觀非常必要的渠道,他的缺點和不足,他的爆脾氣和壞習慣,你要用語言去指出。這裡我們要用點小技巧: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他們也是要面子的,我們在說他的時候注意最好不要當著別的孩子和家長的面。可以選擇回到家中在房間裡,讓他和你面對面,家長可以坐下來和他同高,讓他能夠放心的把自己出的錯講出來,而我們要善於傾聽,在這其中把出的錯點評一下,讓他知道錯在哪。下次假如出現同樣的錯他改正了,一定要及時給予誇獎。
  3. 懲罰。懲罰是孩子出現錯誤時的必要措施,孩子不聽話,亂髮脾氣,屢次教育而不改,這是就要動真格的了。當然我不是說要動手打他啊! 可以從其他的懲罰入手,比如:他喜歡看的動畫片,喜歡吃的零食,喜歡一起玩的夥伴,這些都是可以借鑑的,懲罰完也要立馬的進行心裡干預,方法還是傾聽加上指出為什麼會得到懲罰,以及再次出現這樣的錯誤之後還會得到更嚴厲的懲罰,直到他不去犯錯為止。其實孩子都是聰明的,他也知道犯錯不好,犯錯而得到懲罰更不好,他們也會主動的去改變的。放心,沒有教育不了的孩子,只有不用心的家長。我家孩子以前的脾氣真是非常爆的,動不動就因為一個小事大吼大叫的,有時候還摔東西,我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只能靜下心來和他慢慢磨,用自己用自己的語言和他慢慢講,經過大約有半年的時間,他也真是改變了很多,真是蒼天不負有心人。

我希望以上的幾點可以幫助到你,原理很簡單,貴在家長堅持,只要堅持和努力了,我相信什麼樣的孩子都會被你感動的。千萬不要一打了之。


騰樾寶兒


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為家長應該反思`耐心冷靜處理

其實所謂發脾氣就是一種情緒發洩是很正常的現象。孩子不聽話說明孩子進步了,有自己獨立的思維和見解,不能夠一概否定。家長面對一個難以管教的孩子,可能出於無奈,所以企圖尋求正確的引導教育方法。


寶媽劉小妹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你的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孩子不聽話,一個是容易發脾氣。

首先,孩子不聽話,有幾方面的原因

一:孩子表達他的訴求,要麼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要麼是主張他的權利。這種情況下,平時父母多關注孩子,讓孩子們感覺到父母的關心和愛。對於孩子主張的權利,如只是孩子自身就能受的,能控制的,那就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好了。如“有種冷叫做你媽覺得你冷”的這種問題,就讓孩子做主吧。

二:孩子認為父母說的不對,有自己的觀點。這種情況,父母要和孩子耐心溝通,傾聽孩子意見,如果是孩子的觀點不對,也不要打擊孩子,而是鼓勵孩子有自己的主見,並告訴孩子這樣的後果。如果是父母的觀點有失偏頗,父母自身也要緊跟孩子思想,緊跟社會潮流,和孩子共同成長。

其次,孩子容易發脾氣。都說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那就要看看自己或家裡除孩子外的其他人,是否容易發脾氣。這種情況,父母是要修正原件還是複印件呢,每個家長都會有正確的選擇。

不管是哪種情況,父母都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傾聽孩子的意見。

我是一個13歲男孩的爸爸,在育兒方面有著很多實踐經驗,並幫助很多家長解決了孩子的問題,希望能幫到你,歡迎關注。


肖爸育兒


家長面對一個難以管教的孩子,可能出於無奈,所以企圖尋求正確的引導教育方法。

其實,孩子發脾氣也是一種情緒發洩,是很正常的現象。孩子不聽話說明孩子進步了,有自己獨立的思維和見解,不能夠一概否定。

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為家長應該反思,耐心、冷靜處理。

應當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既不要以家長自居,居高臨下橫加指責,又不要放任不管,聽之任之。

和孩子零距離接觸,從孩子的身上查找自己的不足。糾正孩子的缺點先從自我批評入手,向孩子做檢討。孩子看到成人敢於面對自己的錯誤,自然也就不再堅持自己的錯誤。

遇事商量解決,冷靜處理,不要自作主張或者強迫命令孩子。

當孩子發脾氣耍賴時,讓他獨自在一個屋子裡呆一會,不要急於去說服他,沒有多久,他就會安靜下來,這時在和他講道理,他就會接受。

交流溝通

當孩子做錯時,不要一味指責,要耐心詢問,瞭解原因並幫他分析後果,使他認識到嚴重性,學會以後如何解決此類問題,調控自己的情緒。

及時鼓勵

鼓勵對任何一個調皮的孩子都是很好的辦法。當發現他有一點進步,就要鼓勵表揚他,給他信心,他就會自覺的約束自己的行為,不斷的強化,逐漸改變不良的習慣。

正面教育為主,但是處罰必不可少。這樣孩子就知道自己應該對自己承擔責任。


淺笑丶微憶


孩子不聽話,容易發脾氣,這些壞毛病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肯定是家裡有人慣的。有一句話不是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小孩一般三歲他的性格基本形成,如果成人引導教育不當,很容易養成一些壞毛病,因此作為家長要有正確的三觀,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孩子一旦做錯了事情要及時糾正,及時引導,心平氣和的去對待,不要一會打,一會哄,一會又罵,時間長了,孩子就不會把你放在眼裡,由著他自己想幹嘛幹嘛。



初心1392026


首先要和孩子經常溝通交流,培養彼此之間的感情,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要尊重孩子,站到孩子的立場考慮


修相機的方圓


孩子不聽話是有原因的,做到以下三點,孩子變得聽話又懂事:

1、要把孩子當朋友。平時與孩子溝通過程中,不要用命令的口氣和他說話,把他當朋友一樣,站在他的立場和觀點,用他最喜歡的語言和他交流,在聊天的過程中把大道理用簡單的語言融進去和他聊,他就愛聽,如果都是用命令、強迫的方式讓孩子聽話,孩子就會反感。在他玩的開心高興的時候是最容易接受大人教育的。

2、與孩子溝通要注意用語。比如:“昨天放學怎麼這麼晚才回來,今天放學給我立刻回家”,這樣孩子就覺得父母管著很煩,有種逆返心理。所以和孩子溝通要注意用語,如:“放學你不及時回家,媽媽很擔心,媽媽會去找你的,知道嗎,”這樣他就容易接受。

3、多觀察孩子行為及時改變自己的方式。與孩子溝通時,有的小孩雖然不會用語言來反對父母,但他會下意識的用行動或肢體語言反應出來,這時就要靠大人去觀察的,從孩子的眼神,肢體語言都可以看的到他的心理狀態,如果是很怕很煩的感覺,這時就要改變自己的方式了,換個話題或調整一下環境,千萬不能形成習慣。


記錄朵朵


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為家長應該反思,耐心、冷靜處理。

為什麼說家長需要反思呢?就是過去的教育方法是遷就、妥協、放棄原則太多,一句話就是嬌生慣養的結果。當孩子長大了,自我中心、小霸王習慣逐漸養成,不再像當初一塊糖就能哄住他。不聽話、發脾氣這種情況是不良教育產生的不良後果。

其實,所謂發脾氣就是一種情緒發洩,是很正常的現象。孩子不聽話說明孩子進步了,有自己獨立的思維和見解,不能夠一概否定。家長面對一個難以管教的孩子,可能出於無奈,所以企圖尋求正確的引導教育方法。

首先,應當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既不要以家長自居,居高臨下橫加指責,又不要放任不管,聽之任之。

曾經有位家長突然發現自己教育孩子失職,迅速改變策略,和孩子零距離接觸,從孩子的身上查找自己的不足。糾正孩子的缺點先從自我批評入手,向孩子做檢討。孩子看到成人敢於面對自己的錯誤,自然也就不再堅持自己的錯誤。

遇事商量解決,不要自作主張或者強迫命令。要改變孩子,是要其內因起變化,單靠外因是不行的。

無事早預防,有事冷處理。就是要把問題消滅在沒有出現之前,預測到可能會發生的問題,早打防疫針,早約定,孩子對自己做出的承諾是願意遵守的。出了問題不要立即處理,不要將矛盾激化。事後處理效果會更好。

再一個原則是多鼓勵少批評,多賞識少處罰。以正面教育為主,但是處罰必不可少。這樣孩子就知道自己應該對自己承擔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