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16歲少女吃飯靠喂,48歲海歸碩士靠啃老,這些“嬰孩”從不曾長大


16歲少女吃飯靠喂,48歲海歸碩士靠啃老,這些“嬰孩”從不曾長大

杏璞育兒|家長們都在看


我們的父輩從苦日子裡走來,深深明白好的“經濟基礎”和“教育”對於孩子有多重要。在他們看來“再窮不能窮孩子,再苦不能苦教育”。但有不少辛勞了一輩子的家長卻只能迎來“富養孩子”“高分教育”帶來的苦果。


一、再窮不能窮孩子


“富養”在很多家長看來是讓孩子不愁吃不愁穿,給孩子提供優渥的生存環境。可一旦“富養”的度把握不好,很容易就成了對孩子的溺愛和縱容。要知道,人的

慾望是無窮無盡,孩子也是如此。當父母為其提供了優質的物質基礎,孩子很可能就會想要索取更多。

16歲少女吃飯靠喂,48歲海歸碩士靠啃老,這些“嬰孩”從不曾長大

杏璞小編對《變形記》當中有個叫劉思琦的女孩印象深刻。參加節目時她還是一個16歲的少女。


她有一句話讓杏璞小編記憶猶新:“我爸媽有錢,我幹啥不花?”說這話時的她滿臉理所當然。

16歲少女吃飯靠喂,48歲海歸碩士靠啃老,這些“嬰孩”從不曾長大

就是這樣一個“富養女孩”,長到16歲,吃飯穿衣無法自理,全靠親友幫忙。而她可以眼睛不眨地一天花出去11萬。誠然,這是一個富有的家庭。可父母再富有,也有一天會被這個“大小姐”揮霍殆盡。而被“富養”的孩子到最後除了花錢什麼都不會,不是很可悲嗎?


杏璞小編覺得,或許站在那些被富養小孩的角度來說,父母的這樣一種教育方式何嘗又不是一種“敷衍”?在孩子需要關愛需要關懷的時候,父母大手一揮,轉賬一萬,但父母卻忙得不見人影。金錢看似維持了岌岌可危的親子關係,但長期下來親子關係不僅會被金錢埋沒,孩子的人生也算是被奉行“富養”政策的父母給毀了。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在金錢上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未來也必然會因為金錢而毀滅。孩子缺少應有的家庭教育,人格無法得到全面發展。長大後就會缺乏社會責任意識,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會覺得自己所獲得的一切理所當然,將來一旦經受了“社會教育”則只能躲在父母的臂彎裡

16歲少女吃飯靠喂,48歲海歸碩士靠啃老,這些“嬰孩”從不曾長大

二、再苦不能苦教育


相信不少人的學生時代總為“成績”苦惱。考好了,天下太平,考不好,雞飛狗跳。成績”正是家長眼中“教育成果”,他們只能以此作為衡量標準,別無他法。也正是如此,孩子從小隻要學習好,其他方面家長都照顧得井井有條,他們只要求孩子一心撲在學習上,一心提高成績上。

16歲少女吃飯靠喂,48歲海歸碩士靠啃老,這些“嬰孩”從不曾長大

可是,“高分教育”能教育出來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嗎?杏璞小編覺得未必。


上海一位80多歲的丁阿婆是為尿毒症患者,這個年紀本該安享晚年的她竟然將自己那個48歲卻依然在啃老的兒子告上了法庭。

16歲少女吃飯靠喂,48歲海歸碩士靠啃老,這些“嬰孩”從不曾長大

說起來,丁阿婆的兒子也曾是“

別人家的孩子”,本科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接著又拿到了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碩士學位。這些本應該是一個成功人士的教育履歷,可擁有這些“高分教育”的大叔回國後長達7年的時間不找工作硬是靠著老母親每月3500的退休金活著

16歲少女吃飯靠喂,48歲海歸碩士靠啃老,這些“嬰孩”從不曾長大

丁阿婆也非常後悔,稱:“怪自己教育不得當,當初樣樣包辦。兒子只管學習,其他什麼都不用操心。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習慣改不了了。如今,兒子白天睡覺,晚上打遊戲,垃圾堆在牆角,房間也從不收拾。”

16歲少女吃飯靠喂,48歲海歸碩士靠啃老,這些“嬰孩”從不曾長大

父母為了孩子的“高分教育”投入了莫大的成本,卻忘了應該先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社會人”。無法融入社會,無法養活自己

。這樣的“高分低能”孩子在生活中並不少見,家長難道不該時刻保持警惕,時刻注意自己對孩子的“愛”是不是已經過度?


孩子對父母沒有感恩之情,親子關係不得善終,是大多數溺愛家庭的結局。

16歲少女吃飯靠喂,48歲海歸碩士靠啃老,這些“嬰孩”從不曾長大

周國平在《愛與孤獨》中說:“終有一天,我們會明白,凡降於我們身上的苦難,不論是疾病、精神的悲傷還是社會性的挫折,我們都必須自己承受,再愛我們的父母也是無能為力的。最後,當死神召喚我們的時候,世上絕沒有一個父母的懷抱可以使我們免於一死。”


再多的錢也不能保障萬無一失,再多的愛也不能代替孩子經歷人生。


最聰明的父母會給予孩子獨立和愛的能力

16歲少女吃飯靠喂,48歲海歸碩士靠啃老,這些“嬰孩”從不曾長大

獨立,讓他無論經歷什麼都有強大的

自我意識,擁有面對和克服一切困難的勇氣


愛,讓他不會孤獨和寂寞享受人與人之間微妙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