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淺談東北林蛙的生態養殖


李長國

說起東北林蛙(雪蛤)世人皆知,但怎麼養殖的許多人卻不清楚?

今天我就簡單說說,首先要知道蛙場應建在深山有河流的地方,因此基本沒有信號和網,養蛙人需要忍受寂寞孤獨。

在四月中旬左右,冰雪融化後,晚上下雨的時候就開始忙了,我們穿上雨衣,雨褲拿著袋子或桶冒著冰冷的雨水,通宵在越冬池邊上,來回彎腰抓剛上岸的林蛙,然後將他們連夜送到小河的中上游,均勻的分散的放入河裡,要連續幹幾個晚上,工作又累又辛苦,想想都很難受。有朋友要問了,為什麼要這麼幹呢?這個問題等會兒告訴你。

轉暖幾天後,我們就在草甸子小河溝裡收集蛙卵,用肩挑著兩桶卵深一腳淺一腳往外走,累得渾身都是汗,然後把卵放在孵化池內的小船上。孵化過程非常重要,一定要天天觀察並喂飼料及山菜,而且要保證長流水,不然蝌蚪會缺氧而死亡,悉心照料,六月下旬小蛙上岸,剛上岸時,岸邊一定要常澆水,保持潮溼,不然小蛙會幹死燙死,上山後,直到九月下旬入河。

林蛙在山上到下河,這過程損失巨大,因為它們處於食物鏈底端,所有雜食動物都吃它,因此,林蛙多了後,各種動物及鳥類遍便多了起來。特別是野豬,獾子等這些動物在林蛙剛下水,又未下水時就會跑到岸邊河裡翻石頭倒木吃林蛙,有的野豬把網咬壞,吃掉林蛙,許多大鳥站在樹上盯著路面,只要看見林蛙就會一口叼走,回捕率很低,達不到2%,因此春天要大量放卵團,本溝不夠用就開車四處去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18年凍害山上河裡基本死絕,只有越冬池存活了少部分。

回捕後賣些成品蛙(三年以上)其餘的全部放入越冬池內,包括小蛙及種蛙。冬天要經常趟著大雪去看入池的河水,如果斷流,必須扎冰眼往裡打氧氣(又冷又麻煩)但沒有辦法,為了林蛙能生存下去,只能這樣。總的來說,養殖林蛙很辛苦,基本都會得一身風溼病。但為了生活,為了自己的事業,只能堅持下去。我們在十五六年前包溝時,第一年只抓了六斤母蛙,十斤公蛙,現在最低也能抓幾百斤。一條小小蛙溝,承載著兩家人的生活來源,養蛙人風裡來雨裡去,很是不易。

現在的林區和20年前比已經變化的太大了,由於採伐過度,森林的鬱閉度和疏密度都有著極大的變化,致使土壤含水量過低,對蛙類生存極為不利。再加上地球變暖,自然災害頻發,乾旱,大水,冬季少雪,特別是冬季少雪,會使河流凍幹,山上河裡的林蛙幾乎全部凍死。

所以說,沒有養蛙者的辛苦付出及各級政府的支持,林蛙會越來越少直至滅亡,有了這些,林蛙種群才得以擴大繁盛。

我不是記者專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實踐者,在這裡我要大聲告訴世人,實踐出真理歷史會見籤養蛙者的功績,他們才是青山綠水的保護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