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怎麼算讀懂一本書?

小卷奧特曼


看完一本書,知道了或敘述出書中所寫的事是什麼,或說是內容有哪些,我們只能說是“讀了”,還稱不上“懂了”。

如果書中記述的事情或內容,引起了自己的深思,明白了自己之前從未有過的道理,進而有了自己的見解與觀點,甚至可以有肯定什麼否定什麼的意見,對否定的有充分的反駁論點依據,對肯定的有自己的見識評價;總而言之,有了自己的認識,而這一認識源自於對這本書的閱讀,由閱讀把握了作者傳達的蘊意,明白了作品的價值,昇華了自己的思想,提升了自己的認知,這時,可以說“懂了”。

“讀”:賣言,即作者碼字經營,你把它買了過來,滿足了閱的快感,故謂之曰“讀”。

“懂”:以心督察管理,“董”,本義即管理,能把作者的文字管理必須得心應手於嫻熟,心中有數,故謂之曰“懂”。

從讀到懂,是“閱”歷見長的經歷,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建立在“閱”無數而有“歷”的,也才達到“懂”的。


正道行953554


讀一本書有三種讀法:叫通術、通理、通神。對於不同的書也要用不同的讀法,所以什麼叫讀懂不能一概而論。下面我分別介紹一下。

通術而讀是指明白意思。工具類的書、一些技術類的書、說明類的書,你只要瞭解意思就應該說你讀懂了。這類書也不需要你去反覆的讀,除非你是特殊崗位或行業。

通理而讀是指明白書中的邏輯。教科書、部分文學作品等。因為很多書,即使在術的層面,可能有的字你不認識,有的發音你會讀錯,但是隻要你明白了這本書要表達的邏輯了,你就算讀懂這本書了。很多理科、工科類書籍就是這樣。

通神而讀是指讀懂了作者的思想,並且會舉一反三的運用。大多數經典書籍就是這樣。因為你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場景你讀相同的書`相同的段落、相同的字句,但是邏輯會不同,感悟會不同,這時你往往拋開書籍,去讀作者了,和他神交,這時就算你讀懂了。這種書籍是人類共同的智慧,值得用一生去研讀,值得與作者神交。






鬼谷仲達


首先明確讀書的目的,是打發時光還是充實自己或是沉迷書中內容,無論各種目的都是好的,讀書對人精神世界的提升是不言而喻。

但是如果讀書,是為了讓書來幫助自己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解決就急躁不安,那就完全曲解了讀書的意義。書只是進步的催化劑,只能是協助推動進步,最後能不能解決問題,關鍵是你自己。如果目的性太強地去依賴書,就會落入“功利化目的性”的陷阱。”

再一個讀書過程,一般情況讀非小說類書籍時都會遇到模糊朦朧的地方,有時候就會一帶而過,就像拿筆在紙上上畫條線,是很輕鬆簡單的事。你可能會覺得畫過了,就已經記住了這段內容。感受是輕鬆愉快的,但實際上你的大腦其實並沒有記住,因為這個過程沒有任何挑戰性。

要想解決這問題,在第一遍閱讀時也不建議停下來深究,因為這樣會影響你讀下去的心情,影響你對整本書概況的瞭解,會影響讀書的興趣!這時候把它放下,再過些時間時間,約束自己,挑戰自己,好好回憶內容,這時候才可能記得住。最後做更深一步的挑戰,那就是把書的內容分享講給別人聽。

最後一步尤為重要!


明洋澈心


書分為很多類:文學名著類,視野拓展類,技能方法類等。書的類型不一樣,目的不一樣,讀懂的標準也就不一樣。

比如視野拓展類書籍,讀它是為了增長見識,所以只要獲取到資訊就足夠了。

文學名著類書籍有助於增強理解力,要讀懂這類書籍就必須進行分層次閱讀。先通讀,在細讀,最後進行分析閱讀輸出作品。

技能方法類的書籍,要讀懂他們相對簡單。選取其中對你目前有幫助的地方,寫出一至三點行動計劃並執行,這類書籍側重知行合一。

關於怎樣讀懂一本書,還有更多的內容,你可以在一本書當中找到,推薦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書店小二已上線


怎樣才算讀懂一本書?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才算“懂”這本書了,“懂”從字面理解就是“清楚了、明白了”,這個較簡單,我認為如果是達到了“情景交融、感同身受”的狀態才是真的“懂”。

舉個例子,搞清楚一首古詩詞的含義並不難,作者的來龍去脈以及這首詩詞產生的背景等,還有用詞斷句的巧妙所在這些都理解明白了,背誦起來也是朗朗上口,抑揚頓挫。這種狀態只是“理解了、明白了”的“懂”,這也算是一種“懂”。讀詩是如此道理,讀一本書也是如此道理。

只有人生的閱歷才能讓人最後真正讀懂一首詩或一本書,當有一天你對所讀過的東西有了“醍醐灌頂、感同身受”的震撼感覺時,你才算真的“讀懂”

了。



菩提夜雨


“如果一個人讀書,是為了讀書以後讓書來幫助自己解決實際問題,不解決就氣急敗壞,那他就完全誤解了書的作用。書只是催化劑,只能助力,最後能不能解決問題,關鍵是你自己。如果功利地去依賴書,就會落入“讀書功利化”的陷阱。”

“拿筆在本子上畫線是很愉快的事。因為你可能會覺得畫過了,你就已經記住了這段文字。你的感受是愉快的,但是你的大腦其實沒記住,因為這個過程沒有挑戰性。你必須把它放下,隔一段時間,挑戰自己,回憶內容,這時候才可能記得住。然後做更進一步的挑戰——把書講給別人聽。”

“閱讀間隔會打破你閱讀的樂趣和快感。古人講,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句話其實有點道理。先把這本書大略看看,如果完全不懂,那就先放下,這本書的知識暫時跟你沒緣分。如果大概能理解,你就先往下看。看完後體會一下,你可能會恍然大悟——原來是這麼回事啊。這時候,假如裡邊有些字不明白,看完之後再去查也是可以的,但是在一開始不要被這些小障礙打斷

每一本書都是一本好的工具,每一本書都會是思想的淨化,思維的升級,不過一定要注意,“借假修真”,找到每一本書的那個“一”,推薦給你一本書,樊登的《讀懂一本書》,讀懂它走進它,學到了一定要懂得《刻意練習》,這才是讓你成為高手的思維模型


小先生王三斤


讀書這種事因人而異,因書而異!如果是文學類哲學類的著作,每個人看到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但是直觀看到的文字是一樣的,不一樣的只是感覺的不同。就比如一幅畫:蒙娜麗莎的微笑,有的看了說她的笑容聖潔,有的人看了則是冷漠,有的人看了則是恐怖。

如果是小說類型的,基本上看懂的人都是一樣的,小說不過是一個故事,或者多個故事的組成!酣暢淋漓的看完書,你可以說自己不懂嗎?不會的!

書裡的故事,我們是容易懂的,書在的故事,你想懂也懂不得!這就是創作的意義?意義在於你可以在書中發散思維,構想書之外的意圖和幻想。

不得不說這個問題問的太荒誕了!讀懂一本書?什麼書?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做的題多了也就懂了?周易八卦?這樣的書你就算去找姜子牙他或許會告訴你,現代社會懂的人微乎其微不乏騙子之流。

用心去讀一本書,懂了你就懂了,不懂那就自己努力。



路芊尋


洛克菲勒說:我們不能做知識的努力。知識只是工具,而工具的作用取決於運用工具的人。如果不能把書中知識轉換為智慧,那我們就是知識的奴隸。相同,如果我們把書中的知識演變為自己的人生智慧,那就可以說這本書讀懂了,讀透了。

中國的教育是多為填鴨式教育,這樣教出來的孩子往往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書中真理的探索慾望不強,也缺乏對本質問題的探討。我提倡要像王陽明一樣知行合一,要親自實踐從而探索知識的內在邏輯,反覆的去驗證。這樣才會才會把書讀透。



小包讀書圈


讀書,古人讀書一是背書最少要讀熟,二要理解貫穿涵義,三要運用生活中,不能用都不算會讀。

兩晉以前古人書很少,讀書就可以經天緯地,運籌帷幄,在現在論都是大家級別,或者國際大家了。

隋有科舉,古人到宋還好,讀書做仕途,做人做事還好。

宋以後變味了,只是科舉應試了,人品就沒有了,中華傳統文化變形了,讀書人為了謀生,人生百態都出來了。

當今讀書都不能評論,按古人讀書比,只能算半個識字人,70%的書不能叫書,看完就扔的垃圾,古書看一生不扔的。最好例子所謂的教材書,某某致富,某某策劃,某某發財秘籍……都是中華成語或典故翻譯白話文,在翻譯外文,經過包裝整理在翻譯白話文,掛某知名人名下,就可以銷售很多……

現在讀書人很少,讀垃圾堆的非常多。

書印刷的質量越來越好,包裝越來越值得收藏,內容實在不敢恭維啊,比垃圾還垃圾,比病毒還可怕。

讀透一本書,沒有幾年很難的,讀透徹,真正有助於人生,有助自己改變現狀,這樣才是讀書。

理工科書籍不算以上評論,書分類不一樣,讀法也不一樣,理工科書是操作說明書,因為印刷紙張定義為書。

關於書定義不一樣,意義不一樣。

謝謝給我一次說書機會。

本人純胡扯八道娛樂娛樂沒有細談。


尋荀文化


讀完一本書是一件有意識的動作,當書翻到最後一頁,我們就算默認為這本書讀完了。但讀懂過一本書是經歷了有意識到無意識的階段。其實很多書我們讀完後並沒必要做很深入、徹底的思考,只需將讀書過程中的靈感、想法記錄下來即可,你會發現潛移默化的仍然受到了它的影響。三毛說過: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很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往煙雲,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