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醫學隔離”一詞因何產生在意大利?“衛生”的術語概念如何確立

“醫學隔離”一詞因何產生在意大利?“衛生”的術語概念如何確立

❶ 醫學隔離與抗疫

人類歷史上曾經有過無數病患和災難。特別在古代,因為經濟和科技能力差,更兼衛生和醫藥水平低下,某些疾病因無法控制而形成流行病甚或傳染病。這類傳染病不僅播散到家庭、社區,乃至整個國家;有的竟能傳到別的國家甚至全世界。這類病症往往殺傷成千上萬生靈,為世界各國所恐怖,它們通常被稱為“瘟疫”。

舉其要者,歷史上這類著名的大瘟疫有令歐美人聞之色變的黑死病和1918年的世界大流感。

黑死病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之一。它大約在14世紀前中期散播到整個歐洲。有西方工具書說,這場瘟疫造成了世界上大約7500萬人死亡,死亡者約佔當時歐洲人口總數的30%至60%。它對整個歐洲的打擊是致命的。

黑死病不僅使一些歐洲家庭十室九空,也改變了它的社會結構、對政治經濟的影響不可估量。後世人們對它的記憶有的來自於文學作品,比如《十日談》就描寫一夥年輕人為了躲避黑死病而逃到森林和鄉下在山水間“自我隔離”十數天來消遣、逃命。

不只是這一次,一直到18世紀,黑死病仍然像魔影般裹挾並殘害著歐洲。它又在意大利、英國倫敦、奧地利維也納、法國馬賽等地肆虐掃蕩。那時候人類醫藥條件仍比較原始,醫治黑死病的能力也比較差,大多僅是隔離或者是由缺乏醫療常識的“鳥嘴醫生”以虐待病人的方式進行“治療”。

直到近代,醫療人員才發現所謂黑死病的致病成因是鼠疫。細菌學家和醫學界共同努力消滅病原體宿主老鼠和跳蚤、斷絕傳染途徑而最後根治了這瘟疫致病之源。

“醫學隔離” (Quarantine)一詞就產生在黑死病瘟疫流行的意大利。這個專業術語源自意大利語;從它的詞源我們能察知當年肆行歐洲幾百年的大瘟疫在歷史上造成的悲劇性重創。同時,我們也可據此追溯西方在醫學和衛生方面從無到有演進的艱難歷程。

那是在1377年黑死病氾濫時,意大利一個叫拉古薩的小公國嚴防疫區人員進入。它規定所有商旅和水手必須在臨近的小島隔離三十天(Trentina,意大利語:三十)才能進關。後來發現三十天不夠,就又把隔離期延長到了四十天(Quarantina,意大利語:四十)。這個方法成功了!它有效地斷絕了黑死病的病源輸入,並被視為防疫典範而廣為借鑑、救人無數。此後,這個術語就成了今天醫學名詞 “隔離” (Quarantine)一詞的淵源。

❷ “衛生”概念的確立

當然,僅僅防疫是不夠的,最關鍵的還是治疫。幾世紀前的歐洲,當然尚未有應對病毒病菌的知識。那時,逐漸興起的人文主義者發現,要想抵抗疫病,最重要的莫過於進行有效的城市管理、清潔環境並提高健康水平,讓人民建立起“衛生”的觀念。在西方,衛生概念形成很晚。但它一被提出,就受到了廣泛重視,因為它跟千千萬萬人們的生命息息相關。

讓我們來梳理一下西方開始創設“衛生”這個術語概念以及開始建立衛生系統的歷史記憶。

歐洲古代城市系統創設源自古希臘羅馬。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蠻族入侵破壞很大,使歐洲倒退了幾百年。自此,漫長的中世紀歐洲城市公共環境很差,成了病疫的淵藪。史料記載那時歐洲幾乎連年處於瘟疫和傳染病威脅之下。當時科學不發達,並沒有病菌和醫療概念,人們獲病後或求教會祈禱或被庸醫折磨至死。

中世紀歐洲城市背棄了古羅馬模式,沒有垃圾處理系統、沒有下水道,幾乎沒有浴室,髒亂差橫行;而且城市沒有專職清潔工,生活垃圾隨街傾倒。長此以往,往往整座城市成了巨型垃圾場,甚至國王走在街上都可能兜頭被潑一頭汙水。一到雨天,城市更成了汙淖的沼澤。更兼當年歐洲大多數街區沒有公共廁所,人和動物都是當街排洩。可以想象,這樣的混合漿液更是使人致病的蚊蟲鼠蚤的寄居樂園。

更可怕的是,那時歐洲人迷信汗毛孔會吸引毒素,而洗澡會讓人體暴露在有毒空氣中;因此很多歐洲人都一輩子沒洗過澡。據載路易十四統治時代的法國,最愛乾淨的貴婦人每年也只洗兩次澡。而路易十四本人對洗澡極其謹慎、儘量避免,洗澡時定要有醫生在側。到了其五代曾孫路易十六時這種情形也並沒有進步,國王一年只不過洗兩次澡。那時歐洲各大城市汙穢連天,很多人不是病死,而是髒死的。

18世紀的旅遊指南曾記載,巴黎有一半的人口一生從未洗過澡,這樣造成了歐洲人體味問題十分嚴重。體味燻人的副產品使歐洲人因之發明了香水。香水的另一好處據說是能夠防病。傳說17世紀英國有個叫做伯克勒斯伯的小鎮是一個薰衣草交易中心。早期香水用薰衣草等花香精油製造;因為黑死病靠跳蚤等傳播,而薰衣草具有天然的驅蟲作用,所以小鎮無人患黑死病。另外,香水多用易揮發的酒精稀釋構成,酒精亦有殺毒作用。

到了文藝復興前期,歐洲工商業有了發展,這造成人口大量湧入城市,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卻極度落後。這當然引起了疫病不絕。舉令人聞之色變的黑死病為例,它從1348年開始暴發一直到1679年才慢慢被控制。上面說的城市骯髒、衛生習慣差、不洗澡等是致病的主要根源。

考察英文“衛生”一詞的創造和發展,可以給我們勾勒出歐洲疫病史的線索。英文中有三個詞來表述“衛生” 。第一個詞是sanitation。它起源很晚,其意指疏通下水道以保持人們生活健康。據考它最早被創設於1721年,詞根源於拉丁文。第二個英文詞是hygiene,詞根是希臘文,源於希臘神話中掌管清潔和健康的女神Hygieia,後來被喻指衛生和保健。這個詞最早在1671年出現。從上面兩個詞的詞根看,它們出現得都很晚,直到17世紀至18世紀間才被應用,而且它們的字義和概念還都是淵源於古代希臘和羅馬的。

英文“衛生”的另一個詞是“health”。但其本義是“健康”;據說源自heal(“醫治、治療”), 此詞出現在中世紀歐洲。只有在它前面加上Public即“公共”詞義時才跟城市衛生有關。

由上面英語“衛生”一詞來源看,它作為一種理念和制度在西方出現是很晚的。但由於實踐的迫切需要,逼得歐洲人創造了一些公共醫學上衛生的範例並因此發展出了現代西方醫學體系。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西方人痛定思痛、講究衛生和公共健康其實也就是最近兩百年間的事情。除了科技的支撐,它們取得成功的另一個原因還因文化啟蒙和理論指導的介入。

❸ 醫藥人類學與人類健康

隨著19世紀西方科技的發達,自文藝復興以後其人文科學也在同步發展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文化人類學者開始審視人類的發展和命運,他們力主科學並歷史、宏觀地回顧人類發展史,總結經驗、汲取教訓,並通過這種研究尋找規律、保衛全人類的健康和福祉。

醫藥人類學是總體人類學的一個分支,它研究人類跟疾病和醫療、衛生保健的關係。難得的是,它不僅關心疾病本身,而是把人類疾病當做一種文化現象來考察。它關心疾病、人和社會的關係,特別是把疾病與世界上不同文化療病與防病以及生與死等概念聯繫起來綜合考察。醫藥人類學對防病、治病以及心理醫療、民族醫藥、大眾健康和社會管理等課題都提出了有益的觀點和思路。

在歐洲中世紀一千年漫長的歲月,神學統治意識形態、教會把持社會制度和國家行政。那時候,神學重於醫學;人們生病被認為是上帝的懲戒,治病的方法要靠祈禱。社會精英們對“一個針尖上能站立多少個天使”這個話題的關心遠重於關心國計民生和黎民的健康,甚至威脅成千上萬人死亡的瘟疫都不能改變這個事實。

文藝復興以後人文主義和科學思想勃興,對“人”的發現和科學探討精神催生了西方現代醫學。西方的現代醫學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醫學傳統,同時汲取了阿拉伯等古代東方資源,加上現代解剖學、化學、生物學和科技的進步,逐漸走向了正確的軌道。

醫藥人類學對今天醫學的重要貢獻在於它能夠將人類疾病史和人類醫藥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它不只是研究人類的病患與治病、防病,而是將疾病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整體現象來探討它與文明發展的關係。

它力主全方位地審視疫病現象。從史前時代人類到當代原始部族,從肉體到精神,把人類和他們所處的世界各地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考索,以期得到正確的結論。

基於此,醫藥人類學對疾病的研究是一種文化史的研究。它越過了醫療教育本身的羈絆而探討人與疾病、疾病與文化和社會的永恆課題。

雖然只要是人類就會生病,但人們處在不同文化、不同歷史文明階段和不同社會,疾病對人類的影響會不同。醫藥人類學要回答這些問題。它著意於醫與病的關係、醫與藥的關係、醫與療的關係和醫與護的關係等。可貴的是,醫藥人類學不只是關心身體疾病,它也關注精神疾病和社會問題——這個問題已超出了醫療本身,只有全方位、立體地考察文化、民族和文明等綜合因素才能奏效。人類學向來以其宏觀思考文明問題取勝。

此外,醫藥人類學關注疾病與社會包括行政管理、疫病防治政策等問題;它也關注醫療跟現代社會現象,諸如醫患關係、醫療與大眾媒體的關係等。

醫藥人類學聽起來比較抽象,但它跟我們今天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對醫學發展很有啟發。它對世界各民族的本土醫學及疾病史研究非常注重,特別強調尊重世界各民族的優良傳統、加強對民族本土醫藥史的研究。譬如說,在遠古中國,“醫”字源頭曾用“毉”,說明早期醫療治病跟巫術有關,而後一變為“醫”,意指跟療病液體有關——醫藥人類學會認真探討這些問題及其它們對民族醫學暨中醫思維的文化認知等。此外,醫藥人類學提倡的對世界各民族疾病和醫療史的研究有可能促進人類對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疾病-治病史的研究,以期互相借鑑和提高,共同抵抗侵襲人類的各種病患。

在現代,隨著科技的發達和進步,醫藥科學本身分工日趨精細而易產生各科隔閡。醫藥科學自身已夠複雜,使“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專業學者較難移開目光去關注學科以外的問題;醫藥人類學高瞻遠矚,把人類文明引入醫學視野,在今天,這種宏觀的審視非常必要。

(原標題:隔離、衛生概念的起源和醫藥人類學)

來源 北京晚報 作者 海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