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洞庭湖最大島嶼——赤山島的傳說

赤山是洞庭湖中最大的島嶼,南北長約30公里,東西寬窄不一,如一條巨龍橫臥在沅水與澧水的匯合處,傳說赤山是秦始皇用趕山鞭趕來的。

  當年秦始皇調集了千千萬萬苦役修築萬里長城,苦役們被累死餓死無數。一天,民工的哀怨聲驚動了南海觀世音菩薩,於是她便變成一個賣線的村姑,在每個民工的扁擔上繫上一根絲線,民工們頓覺肩上的擔子變得輕飄飄的了。

  很快,有小人告訴秦始皇,說用這種絲線織成神鞭能趕山填海。於是秦始皇派人搶走了民工們的全部絲線,讓宮女連夜趕織神鞭。第二天,他拿著這根五彩神鞭,帶著一班親信大臣到各地遊玩,藉此炫耀一番。

  這天,秦始皇游完桃花源,在德山腳下歇息。晚上,秦始皇拿著趕山神鞭悄悄出了行宮。他選了一座高聳的山峰,揮手揚鞭,只聽“轟隆”一聲巨響,那山峰果真隨著神鞭所指,拔地而起,緩慢移動。頓時,他慌了手腳,將神鞭往懷裡一抱,山就停了下來。秦始皇悟出了其中奧妙,決定趕山填洞庭。那時楚地人不馴服,如果趕山填湖,就能堵住洞庭湖通往長江的出口,讓楚人葬身魚腹。秦始皇又揮動趕山神鞭,趕著山峰飄然往東而去。

  消息很快傳到了龍宮,洞庭龍王嚇壞了。三公主說:“父親不用著急,要為百姓消除災難的事情請父王交給女兒去辦吧!”龍王覺得太冒險,但又想不出別的辦法,只好應允。

  半夜時分,秦始皇趕著山峰直奔白沙渡口。忽然,秦始皇聞到了一股奇異的香味,他收住神鞭,將山峰停在白沙渡前的湖面上,四處搜尋。只見一棟小茅屋門前掛著一個大燈籠,上面寫著一個大大的“酒”字,一位花容月貌的綠衣女子站在門口。秦始皇喜得合不攏嘴,直奔酒店而去。

  秦始皇幾杯酒下肚,興致高漲,頓起淫心,酒醉飯飽之後要綠衣女子陪他睡覺。可他一躺到床上就爛醉如泥。女子趁秦始皇睡熟之機,拿走了神鞭。

  秦始皇一覺醒來,天已大亮,四周一片荒涼,自己隻身躺在湖邊的野地裡,美女、酒店和神鞭都無影無蹤了。原來這女子不是村姑,而是龍王三公主。秦始皇只得回宮,他趕來的那座山就永遠地留在了白沙渡前。說來也怪,那山的土色是紅的,人們便叫它“赤山”。

  在赤山島上,還流傳著范蠡和西施隱居的傳說。范蠡是春秋末期傑出的政治家,越國的右將軍、相國,助越王勾踐雪恥復國後,功成身退,偕西施辭官隱跡江湖。《史記》卷129《貨殖列傳》載;“范蠡既雪會稽之恥,乃謂然而嘆曰:‘計然之策七,越用策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國,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於江湖……”

  這江湖在何處呢?

  傳說是洞庭湖,范蠡隱居在煙波浩淼的赤山島上,與西施沉醉於宜人的景色之中,每日畫眉弄琴,其樂融融。所以赤山又稱“蠡山”,在島上到處都可看到或聽到“蠡”字,如蠡施村,蠡山祠等。

  沅江縣誌記載:范蠡祠,又稱蠡山廟,即古大安寺,位於赤山龍虎山顛,唐嗣聖元年(684)立廟,天寶八年(749)改赤山為蠡山,建蠡山廟於龍虎山巔,爾後廟宇幾經毀建,至新中國成立時保存的范蠡祠為清咸豐四年(1854)年重建。

  自建祠以來,香客文人絡繹不絕,題詠遊記,琳琅滿目。1968年冬,拆毀建赤山區衛生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