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元朝打遍歐亞無敵手,卻為什麼放過了眼皮子底下的高麗?

zhutg0630


元朝放過了高麗嗎?自蒙古汗國興起以來同西夏、金國、花剌子模等國相繼爆發過戰爭。在蒙古與金國的戰爭如火如荼之際金國境內的一群人開始按捺不住了——這群人就是被金國女真人所征服的契丹後裔。契丹人耶律留哥趁金國與蒙古激戰正酣之際建立了東遼政權並於1215年攻佔了金國的東京城,耶律留哥見蒙古人勢大就帶著自己的兒子一同去朝見成吉思汗以示臣服。公元1216年初耶律留哥的部將耶律廝不背叛耶律留哥——在澄州稱帝,建立後遼政權。然而就在耶律廝不稱帝當年後遼就發生內訌,耶律廝不死於這場內訌,部眾一致推舉乞奴為監國。同年秋蒙古軍在木華黎的統率下對後遼發起進攻,自知不敵的乞奴率九萬契丹部眾越過鴨綠江進入高麗境內。後遼政權在進入高麗境內後再次發生內訌:金山在殺死乞奴後自稱遼王,1217年統古與又殺了金山,1218年喊舍在殺死統古與後自立。1218年蒙古以圍殲後遼為由進入高麗,最終蒙古大軍不僅攻克了後遼政權盤踞的江東城,還迫使高麗臣服。蒙古從此年年遣使到高麗索要各種物品:從毛皮、綢緞到筆墨紙硯無一不要。高麗國小民困,物產不多,敵視蒙古的情緒逐漸升溫。

1225年一蒙古使者在出使高麗返回的途中被殺。殺死使者在蒙古人看來是不可饒恕的大罪——曾多次為此與別國開戰。但由於蒙古大軍西征,接著成吉思汗(1162~1227)又在征討西夏途中逝世,使蒙古帝國沒有立即對高麗展開報復。1231年蒙古大汗窩闊臺命撒禮塔率師攻高麗。蒙古打到了朝鮮半島中部,洪福源率群眾投降,高麗王弟懷安公王降。撒禮塔後在開城任命達魯花赤等72人鎮守,蒙古軍暫時撤出高麗。1232年高麗王殺死開城駐守的達魯花赤等72人,從松都(今開城)遷往江華島,以防衛蒙古的再次入侵。得知此事後蒙古立即第二次攻高麗。這次蒙古一直打到朝鮮半島的南端。不過蒙古卻無法攻佔江華島,在現在的光州附近敗北。蒙古首領撒禮塔在龍仁中流矢亡(一說被一名高麗僧人暗殺) 。蒙古副帥鐵哥回師蒙古。後高麗王遣使節請罪,但並不肯臣服於蒙古並派兵攻陷已歸附於蒙古的西京等處,劫奪了降將洪福源的家。

由於高麗內部主張降服於蒙古和抗拒蒙古的兩派勢力此消彼長,所以高麗對蒙古一直在親附和抵抗之間搖擺不定,從公元1231~1259年蒙古大軍先後六次征伐高麗。面對蒙古大軍的壓倒性優勢,高麗上下無計可施:在首次迎戰中高麗王室就被迫放棄國都開京,帶領其貴族及軍隊全部移駐江華島。這一時期雖是蒙古勢力的上升期,但其驍勇善戰的鐵騎面對距離海岸線並不算遠的江華島一直無計可施(江華島距離今天的韓國首爾僅五十公里,與陸地之間僅有約1公里寬的海峽),這個龐大的陸地軍事政權的軟肋暴露無遺——面對哪怕只是淺淺的一公里海峽也是陌生恐懼的。儘管蒙古拿逃到江華島的高麗王室無計可施,但由於除江華島以外的國土全部淪陷,最終高麗在外有強敵、內遭政爭的局面下屈從於蒙古軍隊,高麗遂成為蒙古的附庸國:蒙古人在高麗和州(今朝鮮永興)設雙城總管府:管轄原高麗東北部地區——雙城總管府隸屬於元朝遼陽行省,存在近百年,其間蒙古派員入高麗監國,高麗世子入質大都。

公元1260年忽必烈護送在蒙古當人質的高麗世子王禃回國繼位,即這就是高麗史書中的高麗元宗。忽必烈在當時視高麗為屬國,打算以高麗為跳板征服日本。公元1268年9月在高麗方面迫於蒙古的壓力派潘阜同忽必烈的代表一同出使日本,然而日本卻拒絕向元朝臣服。忽必烈最終決定對日本開戰,為此他要求高麗方面負責建造遠征日本的船隻,由此引發了高麗國內的不滿情緒:大臣林衍發動政變廢掉了高麗元宗,忽必烈出兵鎮壓了這次叛亂,高麗元宗得以復位。由於高麗元宗的王位是在忽必烈的支持下才得以坐穩,自然與蒙古的關係更為密切了。高麗元宗娶了忽必烈的女兒,此後高麗王室歷代沿襲與蒙古聯姻的政治策略——此後高麗王室的歷代世子皆為蒙古公主所生。同時高麗也積極向蒙古進貢美女——元順帝妥懽帖睦爾第三任皇后就來自高麗。儘管高麗政府為維持自身權勢而臣服於元朝,然而由於此前高麗與蒙古的長期戰爭使高麗國內始終存在強烈的反蒙古民意,這最終引發了大規模的反蒙鬥爭——三別抄起義。起義軍佔據著高麗南部海島,他們為爭取援助甚至給日本寫過求援信,但無論是京都朝廷還是鎌倉幕府都不願意引火燒身。三別抄一方面是抗蒙勢力,另一方面也是反抗親蒙古的高麗政府的軍事力量:公元1273年4月元朝駐高麗統帥忻都、洪荼丘與高麗將軍金方慶聯手將反抗力量成功鎮壓。公元1274年正月忽必烈向高麗傳達瞭如下命令:造艦九百艘(其中大艦可載千石或四千石者三百艘)、輕疾舟(快速艦)三百艘、汲水小船三百艘。當年6月九百艘軍艦如期完工後忽必烈發動了東征日本的戰爭,高麗方面出動官兵五千六百人、水手六千七百人助戰。

1274年這次東征日本的軍事行動並未實現忽必烈的既定目的。1280年元朝出於再次東征日本的目的決心將高麗打造成為東征日本的基地:在高麗設置徵東行省(又稱日本行省或徵日本行省),專務征討日本之事,同時在高麗首都開城派遣達魯花赤監督高麗。1281年隨著進攻日本失敗後元朝曾一度解散徵東行省;1287年高麗國通過元廷高麗籍宮女、宦官得到行省職務,復設徵東行省並以高麗國王兼任徵東行省達魯花赤(丞相)。《元史·世祖紀》記載: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五月“授高麗王睶行尚書省平章政事。”二十五年二月“己卯以高麗國王王睶復為徵東行尚書省左丞相。”二十八年(1291年)五月“徵東行尚書省左丞相、駙馬高麗國王王睶為徵東行中書省左丞相。”徵東行省在高麗國的統治沒有達到地方統治的層面,只在高麗國都城設有行省官署,沒有建立管轄路府州縣的地方統治體制。徵東行省的長官只任命高麗王一人為丞相,其下平章政事、左右丞、參知政事等官職基本是缺而不任,下屬機構的官員一般由高麗人來擔任。徵東行省一般官員的任命程序,是由行省丞相(高麗王)向元廷保舉任官人選,奏請元廷批准備案批准。

當時的高麗就是維持著這樣一種獨特的狀態:一方面隸屬於元朝的徵東行省管轄之下,另一方面又保留了原有的國家機構。對元朝而言:高麗處於自己的實際控制之下,實在沒必要顛覆原有的高麗王室——事實上這時的高麗王室已然成為元朝統治高麗的政治工具:在血緣上自高麗元宗之後的歷代高麗國君皆有蒙古血統,在政治上高麗國王必須得到元朝的支持才能坐穩王位。在高麗國內始終存在強烈的反蒙古意識的形勢下高麗王室實際上在國內已得不到支持,必須完全依賴於蒙古人的扶植才能延續自己的統治。高麗王室通過向元朝進貢美女、配合元朝東征日本等手段將自身利益與元朝的利益捆綁在一起,由此形成了元朝在高麗的特殊統治模式。到了中國元明交替之際面對新興的大明王朝和退守漠北的北元勢力令高麗國內出現了“事元”和“事明”的路線方針分歧:在高麗人民眼中高麗王室已徹底成為蒙元的傀儡,高麗王室只能完全依賴於元朝的支持才能穩固自己的地位。在這樣的局面下公元1388年高麗國王命大將李成桂征討明軍,然而正是此舉導致了高麗王朝的覆滅:1388年五月五月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後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上書要求班師,然而高麗國王王禑拒不接納李成桂關於班師的建議。於是李成桂在勸服和自己一同出征的軍都統使曹敏修後果斷在威化島回軍佔領高麗首都開京,隨即流放了時任門下侍中(首相)的崔瑩,此後高麗政權實際上已轉移到李成桂和曹敏修手中。六月王禑被諸將逼宮退位,李成桂主張另立王氏宗親,曹敏修、李穡則主張立王禑之子王昌,最終王昌即位,曹敏修和李成桂分任左右侍中,同時李成桂被任命為東北面朔方、江陵道都統使並賜忠勤亮節宣威同德安社功臣之號。至此擋在李成桂大權獨攬道路上的只剩下和他一起回師並同樣手握軍權的曹敏修了,到了這年七月李成桂指使自己的手下趙浚彈劾曹敏修,從而得以趁機獨攬政權。八月李成桂又開始擔任都總中外諸軍事,十月開始出任兼判尚瑞司事。這時已掌握高麗實權的李成桂通過獨尊儒術、削弱佛教以及私田改革等措施逐步為自己改朝換代進行意識形態轉換的準備:首先李成桂下令調查全國土地,1390年將所有現存的公私田冊檔都予以焚燬。次年頒佈了土地制度的新法令——科田法。規定科田只能取自京畿地區,按每人已有的官階對官僚集團成員實行分配,其他郡縣土地屬於公田。這樣高麗權門世族和佛教勢力的經濟基礎遭到徹底破壞,從而敲響了他們的喪鐘。另一方面私田改革也象徵著高麗王朝本身的沒落,公田的增長使政府收入相應增加,為李成桂的改朝換代奠定了經濟基礎。公元1392年七月十七日丙申李成桂廢黜高麗恭讓王,正式登基稱王。李成桂在廢黜高麗末代國王的第二天就派出特使來到南京朝見明太祖朱元璋並請求明朝的冊封。他為自己開創的新王朝準備了朝鮮、和寧兩個名字請朱元璋選擇,朱元璋自然樂意由這個對自己恭順的小弟取代親元的高麗王朝,冊封自然是順理成章之事,最終朱元璋欽定了朝鮮二字作為李成桂所開創的新王朝的名字,公元1393年李成桂正式下詔啟用“朝鮮”這一國號,至此延續474年的王氏高麗王朝被李氏朝鮮王朝取代。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元朝與蒙古帝國的關係。儘管元朝皇帝也是蒙古帝國大汗,四大汗國已經不再聽從元朝皇帝的號令。可以說,在蒙古擴張時期,三次西征確實是打遍天下無敵手。

而元朝的對外征服卻並不順利。徵日本遭遇颱風。徵越南受不了溼熱天氣。都以失敗告終。

蒙古從1231年開始,七次出兵高麗,也是沒有徹底搞定這個半島。

成吉思汗時期,出兵一次

成吉思汗時期,金國未滅,高麗還是金國的藩屬國。雖然出兵征伐過一次,但因為蒙古強加的賦稅過高,使得高麗起兵,趕跑了蒙古人。

窩闊臺到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普天之下未臣服者。”

到窩闊臺繼位之後,兩次攻打高麗,雙方議和。這次沒再徵貢,除了留下幾個地方官,連探討和高麗是什麼關係都沒確定,也走了。

其實這個階段是最有可能全面佔領高麗。但當時的主攻方向還是在西方。

又加上高麗國王已經被權臣崔瑀‎架空。崔瑀不願承認議和結果,力主抗擊。於是,雙方進入二十年的戰爭狀態。雙方邊打邊談。蒙古大軍六次攻伐高麗,但也只是局部佔領。

到忽必烈即位前,執掌高麗近五十年崔瑀家族倒臺。高麗把世子送入元朝,表示臣服。

忽必烈時期,徵東行省

忽必烈即位後,將高麗王世子送回國即位王位。雖然兩國進入和平時期,高麗納貢入朝,但並沒有臣屬關係的約定。

此時,南宋還在,蒙古也有心東征日本。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從高麗的位置向南度海可以攻南宋,向東可以攻日本,戰略地位日益凸顯。為了得到這樣一個橋頭堡,忽必烈開始提出讓高麗履行臣屬義務,併為元朝建造戰船。

但高麗國內,權臣當道。從崔氏掌權的五十年之後,又出現權臣林衍。親蒙古的國王被廢。再加上連年內亂,國力空虛。全國也只有三四千兵卒。根本無力做元朝的助攻。

基於這樣的形式,南宋之戰被推遲。忽必烈開始東征日本。並藉機佔領高麗。但征服並不順利,高麗人民奮起反抗,戰爭持續三年才完全控制高麗。

將近十年後,元朝將高麗改為徵東行省,直接對高麗實行管理。但高麗國王及上層統治階級保留。蒙古貴族擔任徵東行中書省的右丞相,高麗王擔任低一級的左丞相。

並且開始了元朝與高麗的政治聯姻,籠絡上層統治階級。

元朝科舉制,全國300個名額中,作為徵東行省的高麗,有3個。元成宗時,高麗王還被加封為瀋陽王。

元朝中後期,高麗上層貴族幾乎被蒙古同化。

高麗王室與元朝公主的聯姻中,元朝公主下嫁高麗,高麗王子朝貢元朝以及眾多隨從的高麗、蒙古人開始經常性的往來於兩地。朝鮮半島由此深受蒙古文化影響。

元朝盛行選取高麗宮女,高麗當地人都不願生養女孩。

元朝末年,元順帝眼看大勢已去,便有了遷都的打算。而遷都地點竟然是現在韓國的濟州島。並且已經派出中原的工匠去濟州島負責營造宮殿。

元朝對於高麗的統治時間確實不長,因為元朝本身的時間也才不到一百年。

而在一個國家(元朝)的框架下,高麗也是個不安分的刺頭。最初沒有全力征服高麗,是因為價值不大。由於要征服日本,所以高麗作為橋頭堡的地位顯露出來,才有了征服高麗的意圖。但日本沒打下來,高麗卻一直要糧,得不到好處,反而多了個累贅。由於頻繁的聯姻,高麗人甚至影響了元朝皇室。但高麗王室也基本蒙古化。


參習處


誰說元朝放過高麗了?

蒙古或元朝不僅同高麗發生過戰爭,而且還對朝鮮半島有嚴密的控制。

蒙古帝國與高麗王朝的初次接觸是在公元1211年。

在這一年,高麗的熙宗派去金朝的使者金良器抵達通州時,“遇蒙古兵,中矢而死,下節九人亦遇害”。

由於高麗使者被害,兩國展開了數年的交涉。1219年時,蒙古帝國和高麗終於互立盟誓,要求高麗斷絕與金朝的關係,並朝貢於蒙古。

不過,由於蒙古對高麗貢物的索求無度,導致高麗終於厭倦了蒙古,故於1225年與蒙古停止政治往來,“連七載絕信使矣”。

這一事件引發了蒙古和高麗的戰爭。

蒙古與高麗的戰爭持續了多年。

自1231年起到1259年為止,蒙古對朝鮮半島統共發動過七次戰爭,高麗本土遭到了蒙古騎兵的屠戮。

兩國關係的轉機是在1259年,高麗太子王倎(高麗元宗)先是入蒙古為質,以示高麗對蒙古的徹底臣服。

自此,高麗成為了蒙古的藩屬國,兩國保持了非常密切的往來。

不僅如此,元朝還在高麗設徵東行省,由高麗國王兼任徵東行省的達魯花赤,這些操作表明其對朝鮮半島的嚴密控制。

總而言之,這個問題其實是錯誤的。


HuiNanHistory


蒙元不僅沒有放過高麗,而且前後和高麗打了九次戰爭!

成吉思汗時期,忙著統一蒙古和對金國發動戰爭,此外,還要進攻西夏,花剌子模等,對於僻處遼東以外,並無重要戰略意義的高麗不是很在意。

1216年,一支契丹叛軍逃到高麗境內,四處搶掠,高麗人毫無辦法應對。兩年後,蒙古軍隊追殺契丹叛軍,喜出望外的高麗人不僅派軍隊協助蒙古,而且主動擔負起後勤補給任務。

擊敗契丹叛軍後,雙方約為兄弟之國,不過在蒙古人眼中,平等關係是不存在的,高麗一廂情願的契約,在他們看來,就是投降。

此後,蒙古人多次要求高麗進貢,貧窮的高麗漸漸不堪其負,從上到下開始暗自滋長反對蒙古的情緒。

1225年,高麗人殺死了前來索要進貢的蒙古使者,在蒙古人看來,這無疑是彌天大罪。不過值得高麗人慶幸的是,蒙古人此刻忙著進攻西夏,無暇顧得上高麗這個小國。

不久,成吉思汗死於進攻西夏的過程中,高麗僥倖又度過了6年。

1231年,成吉思汗三子窩闊臺繼位為汗,在發起對金國攻勢的同時,派出了一支蒙古軍隊進攻高麗。

勢如破竹的蒙軍輕而易舉攻克高麗首都開城,高麗王弟懷安公王出降。蒙古人在開城任命了達魯花赤,隨後撤軍。

這是蒙古人第一次進攻高麗。

蒙古人撤軍以後不久,高麗王殺死駐守開城的蒙古人,隨後遷都江華島,以示堅決抵抗的決心。

得到消息後的蒙古人第二次進攻高麗,這一次,蒙軍一直打到朝鮮半島最南端,但是因為蒙軍主將撒禮塔在光州附近中流矢陣亡,缺乏水軍的蒙古人無法攻克江華島。

蒙軍副將鐵哥決定撤軍。

蒙古人走後,高麗王趕緊派人前往請罪,但不僅不肯臣服蒙古,還主動出兵收復失地,懲罰降將。

1233年4月,窩闊臺發動第三次進攻高麗戰爭。

雖然慶尚道和全羅道相繼失陷,但此次高麗人的抵抗非常頑強,雙方一直打到1238年,最後,打的吃不消的高麗王室再次請和,並表示同意交出王室成員作為人質交給蒙古。

不過,在蒙古撤軍後,高麗人只是交了一個假的王室成員,發現被欺騙的蒙古人勃然大怒,再次要求高麗王室撤出江華島並燒燬所有艦船。
第四次!

高麗王室的反應是交出了一個高麗王子和10名貴族子弟,但拒絕了其他要求。

1241年,窩闊臺汗酗酒而亡,高麗人再次熬死了一個蒙古統治者。

不過,每一個新任的蒙古大汗都要對高麗發動戰爭似乎也成為了習慣。

1247年,蒙古帝國第三任大汗貴由發起第五次進攻高麗戰爭。第二年,短命的貴由病死,蒙古撤軍,高麗再次逃過一劫。

1251年,蒙哥汗繼位,要求高麗王室獻出人質遭到拒絕。

於是,第六次高麗戰爭如約而至,這一次,高麗王室實在扛不住了,終於同意王室搬出江華島並交出世子安慶公(王太子)為人質。

實現戰略目的蒙軍撤軍。

不過,高麗人大概以為可以像以往一樣矇混過關,蒙古人撤軍以後,高麗王室反悔搬出江華島的承諾,並且懲罰那些主張與蒙古議和的官員。

在1253年到1258年短短五年間,蒙古人兩次大規模進攻高麗(第七次,第八次),強大的軍事壓力面前,高麗內部終於發生分化,眾大臣發動政變,殺死了主張棄陸保島的權臣崔氏。

高麗與蒙古實現和平,條件是高麗成為蒙古的藩屬國,但可以保留原有政府體系和傳統文化,“從其國俗”、“自奏選屬官”。

1258年,高麗人趙暉、卓青殺都兵馬使慎執平、錄事全亮,投降蒙古,獻和州。蒙古置雙城總管府,以趙暉為總管、卓青為千戶,子孫世襲。

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自行繼位為汗,這一年,高麗國王病死,忽必烈下令護送在蒙古當人質的安慶公回國繼位,這就是高麗歷史上的元宗。

同時,忽必烈宣佈在高麗境內實行大赦,送還高麗俘虜及逃入遼東的民戶,禁止蒙古邊將侵擾高麗等舉措安撫高麗民心。

多年的人質生涯使得元宗比較親蒙古,但是高麗內部反對蒙古的勢力不喜歡他,同時,蒙元為了征服南宋和日本,對高麗的壓榨越來越多。

1269年8月,高麗反蒙派大臣林衍廢元宗。

不久之後,在忽必烈的武力干涉下,高麗元宗復位,同時,高麗西京(今平壤)都統領崔坦、李延齡等以高麗北部50城降元。

1270年正月,忽必烈將西京改為為東寧府,劃歸遼陽行省。同時派軍隊護送高麗國王父子回國,並委任脫脫朵兒、焦天翼為高麗達魯花赤。

這就是蒙古人對高麗的第九次戰爭。

到1273年,元軍佔領濟州島,剿滅最後一支抵抗力量。

高麗蒙古戰爭結束,高麗成為元朝的藩屬國,忽必烈設置徵東行省進行直接統治,並派達魯花赤負責行政事務,收取貢賦。

此時的高麗,已經不是最初的版圖。

因為,高麗西京(今朝鮮平壤),雙城總管府(今朝鮮咸鏡南道金野郡)和濟州島等地則從1269年開始後的50年多年都是蒙元帝國的遼陽行省的一部分並直接管轄。

所以,蒙古人不僅沒有放過高麗,而且對高麗先後發動了九次戰爭!這是一場前後持續42年的戰爭,時間之長,僅次於蒙古征服南宋。


小奔說史


元朝算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比較傳奇的時代,當然也不乏建立許多豐功偉績的偉人,你要說起我國土面積最大的時候,自然也就非元朝莫屬了。

元朝也在我國曆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當然我們這裡不得不提的就是,作為一個馬背上的民族,在當時可是佔盡了優勢。戰馬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但是元朝軍隊更多的把他們當做進攻路的武器,天生佔盡優勢!

縱橫整個歐亞大陸的時候,是因為對於高麗不屑一顧,還是因為當時已經認定了高麗歸屬權的問題?

客觀原因

其實元朝並沒有放過高麗,前前後後也進行了數次征戰,對於高麗這個國家也不知道被摁在地上摩擦了多少次。

在成吉思汗那個時期,其實他首先需要解決的目標不是高麗,已經完全沒有了征服高麗的想法和慾望。無論當時的金國還是西夏,這才是成吉思汗真正想要達成的目標和對象,正所謂一心不可兩用,能夠攻打下一個地方,其實相比較於管理和治理一個地方,要更容易一些。

遊牧民族的天性,就是征服和掠奪,而不在於攻城略地的佔領,即使短期內取得大量的國土面積,也遲早會因為疏於管理,而逐漸消耗殆盡。

主觀原因

當時強大的蒙古帝國在統一週邊的時候,自然也是先挑軟柿子捏,那是同樣身為周邊少數民族,雖然你可以這樣做,那麼別人也同樣可以效仿。

自然在蒙古帝國征戰的過程當中,也就會有一些少數民族民族,流竄到周邊鄰國,當時契丹有一夥人逃到了高麗,但是一改逃兵的常態,反而形事極為高調,四處燒殺搶掠不說,還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為非作歹,乾淨盡了壞事兒。

後來等到蒙古帝國追討其他叛軍的時候來到高麗,高明自然也願意協助他們趕跑了叛軍,高麗也深知沒有那個實力抗衡,自然就依附於蒙古帝國,按要求答應每年進貢,畢竟在絕對的實力面前,沒有對與錯。

現實很殘酷,挑釁需謹慎

每年如數進貢,高麗可能剛開始還不覺得有什麼,但是後來也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也不想就這樣一直任蒙古帝國剝削下去,自然也就在心裡打起了自個兒的小算盤,終於等到了合適的機會。

成吉思汗去世後,高麗不堪一直被統治的屈辱,所以就殺害了蒙古帝國前來的使臣,就想借機挑釁。可他們哪裡知道,面對他們的將是一場殘酷的鎮壓,難道強大的蒙古帝國真的後繼沒人了嗎?

蒙古帝國當時僅派出了幾萬人的軍隊,就將高麗血洗,速度之快勢如破竹,讓高麗頭一次傻眼了,當初也不知道哪來的自信,還以為是人家不敢打,這次也在真正意義上意味著高麗被佔領。

有血性的高麗人,頭是真的鐵

高麗國王當然不肯忍受這般屈辱,堂堂高麗豈能被如此蹂躪?

你跑整天跑來跑去的,自然也顧不上我了,乾脆趁你不知道的時候,把你的駐守官員殺了,你能奈我何?

還是太天真了,高麗服裝再一次低估了大蒙古帝國的強悍實力,又再一次給高麗一個教訓,你強任你強,該反還得反。

長達50年的歲月當中,高麗一共進行了大大小小九次反抗,當然無一例外被全部鎮壓,只不過當時元朝並沒有下死手,就是陪他玩玩而已!

不能完全對高麗說是放過,更準確的描述應該是留有餘地,不想讓彼此弄得太過難堪罷了。


大國布衣


1216年,一支契丹叛軍逃到高麗境內,佔領了高麗的城池,四處搶掠,高麗人打又打不過,只好放任叛軍駐紮。兩年後,蒙古帝國大將哈真統帥大軍追殺契丹叛軍至高麗,高麗人那叫一個高興,終於來人要把叛軍趕走了,不僅派軍隊協助蒙古軍隊攻城,而且主動擔負起後勤補給任務。

擊敗契丹叛軍後,雙方約為兄弟之國,不過在蒙古人眼中,哪裡有什麼兄弟,你就是我的附屬而已,在他們看來,就是投降。所以,只是高麗一廂情願的契約,此後,蒙古人多次要求高麗進貢,從剛開始的錢財、糧食、毛皮,到最後甚至貢獻美女,更形成了著名的“貢女制度”——高麗全國未婚女性都需要定期貢獻給蒙古朝廷,不得擅自成婚。高麗漸漸不堪其負,從上到下開始暗自滋長反對蒙古的情緒。

1225年,高麗人殺死了前來索要進貢的蒙古使者,在蒙古人看來,這是彌天大罪。不過幸運的是,蒙古軍隊正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忙著進攻西夏,無暇顧得上高麗這個小國。不久,成吉思汗死於進攻西夏的過程中,蒙古更沒有時間理會高麗這個跳樑小醜,僥倖又度過了6年。

1231年蒙古大汗窩闊臺命撒禮塔率師攻高麗。蒙古大軍,所向披靡,直接打到了打到了朝鮮半島中部。高麗直接被嚇住了,只好獻城投降,結果被迫每年上供給蒙古更多的財物。蒙古軍隊才撤走了,但是卻在各地留下了72名鎮守者,對高麗進行監視統治。這是蒙古人第一次進攻高麗。

1232年,蒙古軍隊剛走沒多久,高麗王就受不了被別人統治的滋味了,殺死駐守的72名鎮守者,都城從松都遷往江華島,想用海洋防衛蒙古的再次入侵。得知此事後,蒙古憤怒的立即派遣軍隊第二次攻打高麗。這次蒙古軍隊一直打到朝鮮半島的最南端,可以說是掃平了整個高麗的城池。可是沒有水軍的蒙古軍隊,卻無法攻佔江華島,蒙古軍隊首領撒禮塔在龍仁之戰中流矢而亡,蒙軍副將鐵哥無耐決定撤軍。蒙古人走後,高麗王趕緊派使者前往大都請罪,但還是不肯臣服蒙古,還要求蒙古歸還失地,最後主動出兵收復失地,懲罰降將。

1233年4月,窩闊臺發動第三次進攻高麗戰爭。

雖然慶尚道和全羅道相繼失陷,但此次高麗人的抵抗非常頑強,雙方一直打到1238年,最後,打的吃不消的高麗王室再次請和,並表示同意交出王室成員作為人質交給蒙古。

不過,在蒙古撤軍後,高麗人只是交了一個假的王室成員,發現被欺騙的蒙古人勃然大怒,再次要求高麗王室撤出江華島並燒燬所有艦船。

第四次!

高麗王室的反應是交出了一個高麗王子和10名貴族子弟,但拒絕了其他要求。1241年,窩闊臺汗酗酒而亡,高麗人再次熬死了一個蒙古統治者。不過,每一個新任的蒙古大汗都要對高麗發動戰爭似乎也成為了習慣。1247年,蒙古帝國第三任大汗貴由發起第五次進攻高麗戰爭。第二年,短命的貴由病死,蒙古撤軍,高麗再次逃過一劫。

1251年,蒙哥汗繼位,要求高麗王室獻出人質遭到拒絕。於是,第六次高麗戰爭如約而至,這一次,高麗王室實在扛不住了,終於同意王室搬出江華島並交出世子安慶公(王太子)為人質,實現戰略目的蒙軍撤軍。

不過,高麗人大概以為可以像以往一樣矇混過關,蒙古人撤軍以後,高麗王室反悔搬出江華島的承諾,並且懲罰那些主張與蒙古議和的官員。

在1253年到1258年短短五年間,蒙古人兩次大規模進攻高麗(第七次,第八次),強大的軍事壓力面前,高麗內部終於發生分化,眾大臣發動政變,殺死了主張棄陸保島的權臣崔氏。高麗與蒙古實現和平,條件是高麗成為蒙古的藩屬國,但可以保留原有政府體系和傳統文化,“從其國俗”、“自奏選屬官”。

1269年8月,高麗反蒙派大臣林衍廢元宗。不久之後,在忽必烈的武力干涉下,高麗元宗復位,同時,高麗西京(今平壤)都統領崔坦、李延齡等以高麗北部50城降元。1270年正月,忽必烈將西京改為為東寧府,劃歸遼陽行省。同時派軍隊護送高麗國王父子回國,並委任脫脫朵兒、焦天翼為高麗達魯花赤。

這就是蒙古人對高麗的第九次戰爭。

到1273年,蒙軍佔領濟州島,剿滅最後一支抵抗力量。高麗蒙古戰爭結束,高麗成為元朝的藩屬國,忽必烈設置徵東行省進行直接統治,並派達魯花赤負責行政事務,收取貢賦。此時的高麗,已經不是最初的版圖。因為,高麗西京(今朝鮮平壤),雙城總管府(今朝鮮咸鏡南道金野郡)和濟州島等地則從1269年開始後的50年多年都是蒙古帝國的遼陽行省的一部分並直接管轄。這是一場前後持續42年的戰爭,時間之長,僅次於蒙古征服南宋。

元帝國雖然沒有滅掉高麗,但是高麗在蒙古鐵騎的踐踏之下,其王室國祚仍舊得以延續,是真真正正的“苟且偷生”。原本的高麗王國名存實亡,唯一和其他行省不同的是,還保留著高麗王室。當時元朝貴族,都以炫耀家中高麗女奴的數量為榮,而元朝皇宮中高麗出身的宮女、太監也非常多,元朝末代皇后奇氏就是高麗貢女。就這樣,面對元帝國的強勢進攻,高麗用自己的方法存活了下來。


仲謀天下


我只能說,歷史地圖是為了照顧朝鮮兄弟情緒,才做出的不正確地圖。

事實上蒙古軍早就征服了高麗,蒙古開始進攻高麗是在,公元1231年,經過20多年戰爭之後在公元1258年,高麗崔氏政權垮臺,國王投降,之後雙方達成不平等條約,高麗成為元朝藩屬國但保留國家主權和自身文化。

不過這個情況沒持續多久,之後在1280,元朝因為日本的不敬,要東征日本。

在朝鮮半島設置徵東行省,並派達魯花赤監督高麗國政,這時高麗屁都不敢放一個。

不過元朝的東征日本計劃大家都知道比較悲催,於是元朝在1281年,撤銷了徵東行省。

但是撤銷沒多久後的公元1287年,元朝又重新設置了徵東行省,相當於現在的民族自治區一樣的一個自治省份,給了高麗國王一個職位叫做高麗國王兼任徵東行省達魯花赤。

朝鮮在名義上保留了獨立,實際上成立元朝領土。

那麼證明是什麼?

其實看科舉就知道了,在公元1313年,元朝元仁宗下令恢復科舉(元朝長期取消科舉制)恢復科舉當然需要設置考試場地啊,於是元朝在全國17個內陸和邊界省份設置科舉考試點,按照人口比例還有民族成分劃分考試錄取名額。

並規定在各個省份中錄取的士子300人,次年2月到大都參加朝廷的會試。

這300名獲得資格參與會試的士子中,朝鮮所在的徵東行省就有人參與考試,名額是三個人,還都是朝鮮族,由此可見,在整個元朝時期,雖然高麗國還存在但是他的行政區劃其實是作為元朝徵東行省管轄範圍內的。

稱呼他們為自治區比較合適,稱呼為國家,有點過分了!

除了沒有名義上吞併,高麗其實已經是元朝領土。

那麼元朝為何不吞併高麗,難道真的是因為高麗很難打下來?怕重複隋煬帝的前車之鑑?

真實情況並不是如此,而是高麗朝鮮人非常識時務,他們對待中原王朝,雖然涉及生死的時候會非常堅決,但是隻要又妥協的餘地,就會非常乖巧。

中原王朝誰實力強他們就跟隨混,主動歸附主動稱臣。

不僅如此還不斷進獻人參啊,美人啊這樣的特產。

元朝也不傻啊,統治和征服是也是需要成本的,不如在哪裡設置一個行政機構。

象徵性的統治權到手,然後讓高麗人自己官自己,即節約成本,又不會又叛亂的風險,每年還有禮物拿。何樂而不為?

這也是為何元朝時,後宮美女多是朝鮮人朱元璋有朝鮮族老婆的根源!

至於為何元朝地圖顯示高麗王朝依然存在,其實這表述是有問題的,正確的表述應該是,徵東行省(高麗)。成為這樣是為了外交關係而已!

這個地圖有問題


阿斗不傻


元朝沒有建立之前,蒙古與高麗之間發生了九次戰爭,九戰互有勝負。高麗每次雖然有抵抗,但是總的來說,還是打不過蒙古,不是逃跑就是議和。公元1258年,高麗眾大臣發動政變,向蒙古投降。公元1259年,蒙古與高麗達成和解協議,蒙軍撤出高麗,高麗朝廷遷出江華島移居陸地,並派王子到蒙古坐人質,兩國結束了戰爭對峙局面。

公元1260年,曾在元朝的高麗王子在老國王去世以後,忽必烈護送其回國繼位,即高麗元宗。忽必烈在當時視高麗為屬國,打算以高麗為跳板征服日本。由於,當時遠征日本的船隻由高麗建造,所以國人不滿。大臣林衍叛變,廢掉了高麗元宗。忽必烈派兵圍剿,很快平息了叛亂,幫助高麗元宗復位,高麗元宗對元朝就更加親密。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不久高麗元宗就派使者前去朝賀。根據《大明會典》記載:高麗的使者對忽必烈說,高麗國有兩寶,美女和人參,您要多少,隨便說?此外,高麗為了向元朝表示歸順與服從,國王下令,高麗全國女子,不準私自婚嫁,只有待國王挑選過後,才能嫁人。所以,高麗為了向元朝示好,為了求生存,每年都挑選一批姿色絕佳的高麗女子,捧著人參,去向元朝上貢。所以,在元朝歷史上還出了一個高麗皇后,都是因為高麗每年向元朝晉獻美女的結果。

所以,從忽必烈建國開始,高麗都臣服於元朝,成為其屬國,兩國沒有發生戰爭。且元朝在征服日本的時候,高麗還派兵參加了征服日本的戰爭。可見,當時兩國相當的友好,所以蒙古讓高麗作為屬國存在,並沒有將其納入其政治版圖。在高麗元宗王禃薨逝以後,其子王昛在大臣的擁護下繼承王位,即高麗忠烈王。王昛是第一位與蒙古公主聯姻的高麗國王,迎娶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忽都魯揭裡迷失公主。使高麗國成為當時元朝的“駙馬國”。這樣一個國家,元朝還有必要去攻打佔領他嗎?

在朝鮮歷史上,高麗的確很牛逼,統一了新羅和百濟。並抵禦了後唐、後晉、北宋、蒙元等中原國家,並存在了475年。高麗能在中原王朝的眼皮底下求生存,主要是他們的臣服思想,縣抵抗,讓你遭受損失,然後再求和,成為其屬國年年進貢。這就是朝鮮半島上的國家,生存之道。從唐朝開始,他們就沒有被納入中國版圖,且一直獨立。包括,元朝這麼牛逼的國家,遠征到了東歐,也沒有把高麗征服,包括清朝征服了明朝,也沒有把朝鮮征服。所以,現在的韓國人,在歷史上也顯得很驕傲就在於此。


謀士說


放過高麗只不過是沒有滅了高麗而已,題目中難道以為蒙古打不過高麗麼?1258年蒙古將高麗廢為自己的內屬國,而元帝國也並沒有放過高麗,高麗在蒙古鐵騎的踐踏之下,其王室國祚仍舊得以延續,是真真正正的“苟且偷生”。

蒙古高麗戰爭以後,將高麗廢為“徵東行省”,原本的高麗王國名存實亡。然而與元朝內地行省不同的是,徵東行省仍舊保留著高麗王室,而行省的最高長官行省丞相仍舊是高麗王。相對於內地其他行省,徵東行省保持著相當強的獨立性。



看過韓國電影《霜花店》也應該知道,當時的高麗王迎娶了元廷公主為王后,高麗王卻因為喜歡男人使得王后獨守空房。這並非是小說杜撰,是有一定歷史事實的。

征服高麗王國以後,元朝規定高麗王需要迎娶元朝公主為正宮王后,王世子要由蒙古出身的后妃生育,降生之後要送去元大都撫養教育。


而其實早在蒙古統一崛起,攻打金朝之初就開始對高麗動手。高麗國小民弱根本無法抵抗蒙古的進攻。在完全被蒙古征服以後,高麗開始了苟且偷生的日子。每年,高麗需要向元朝進貢大量的銀錢、布帛、人參、皮毛等物品,更形成了著名的“貢女制度”——高麗全國未婚女性都需要定期貢獻給元廷,不得擅自成婚。

當時元朝貴族,都以炫耀家中高麗女奴的數量為榮,而元朝皇宮中高麗出身的宮女、太監也非常多,元朝末代皇后奇氏就是高麗貢女。就這樣,面對元帝國的強勢進攻,高麗用自己的方法存活了下來。

反而元朝滅亡以後,高麗人自己作孽拒絕歸還開元路等領地,甚至對明帝國發動戰爭,最終引起“威化島回軍”高麗內訌而亡,朝鮮王朝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澹奕


1231年蒙古大軍,兵臨城下,接連攻破高麗的城池,直逼高麗的都城。高麗國王被逼無奈,只好請求議和,結果被迫每年上供給元朝鉅額的財物。元朝軍隊雖然撤走了,但是卻在各地留下了72名鎮守者,對高麗進行監視統治。

此後多年來,元朝一直沒有間斷的攻伐高麗,最終高麗投降,成為元朝的附屬國。1273年,兩國之間的抗戰結束,蒙古人大獲全勝,佔領了高麗絕大部分疆土,此後高麗一直在蒙古的殖民統治下。為了讓蒙古統一議和,高麗不僅將皇子送往元大都作為人質,而且所有繼承高麗王位的繼承人,都必須在元大都按照蒙古人的習慣長大才可以,並且歷代高麗王后都是元朝的公主。所以,高麗是元朝的一個附屬國,元朝對這個邊遠小國沒有興趣,才讓倖存了下來。並且,高麗王很明白元朝人的習慣,他為蒙古人獻上了大量高麗美女,高麗王下令嚴禁高麗的適齡女子婚配,挑選容貌出眾的優先送給元朝。所以說,之所以沒有滅了高麗,完全是因為高麗同意了元朝非常苛刻的議和條件。不僅貢獻出了自己的皇室人員,而且還貢獻出了自己國家的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