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龍門二十品”之首《始平公造像記》臨習舉要

造像是我國古代佛教的一種石刻形式,而記載造像的題記除了史學價值,還是重要的書法學習資源,屬於北碑一路,是書法史中隸屬於楷書的一大流派。在流傳下來的眾多造像拓本中,《始平公造像記》屬於流傳有序的著名碑跡。造像記天然質樸,具典型性,晚清以絳受到書家們的青睞。崇碑代表人物康有為特別強調北魏造像題記的重要意義,他在《廣藝舟雙楫》中提到:

“魏碑無不佳者。雖窮鄉兒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異態,構字亦緊密非常……譬江漢遊女之風詩,漢魏兒童之謠諺,自能蘊蓄古雅,有後世學士所不能為者,故能擇魏世造像記學之,已自能書矣。”


“龍門二十品”之首《始平公造像記》臨習舉要


做事不留名是魏碑書的一大獨特點,《始平公造像記》的可貴之處在於留下了撰文者孟達和書寫者朱義章的姓名,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稱讚朱義章是

“工絕一時,精能各擅”的書家,“雄重莫如朱義章”的評價。

該造像記與其他諸造像記不同之處是,獨樹一幟,全碑陽刻,是歷代石刻所僅見,備受書壇重視,列入“龍門二十品”。該碑點畫厚重飽滿,方筆斬釘截鐵,乾淨利索,筆畫折處重頓方勒,結體扁方緊密,鋒芒畢露,雄峻非凡,被推為魏碑方筆剛健風格的代表,為“龍門二十品”之首,開創北碑方筆的典型,以陽剛之美流傳後世,歷史上南北朝書風產生了截然不同的風格。康有為對《始平公造像記》評價極高,認為:

“遍臨諸品,終之《始平公》,極意峻宕,骨格成,形體定,得其勢雄力厚,一生無靡弱之病。”


“龍門二十品”之首《始平公造像記》臨習舉要

《始平公造像記》拓本


線質,是決定書法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臨習北碑要做到豐而不肥,瘦而不飄,即包世臣所謂的“豐而不怯、實而不空”, “中怯”即疲軟無力,不在少數的書寫者把注意力放在點畫“兩端”造型上,這樣極易忽略中間的行筆質量,行筆直接顯示書寫者的功夫。這是臨習《始平公》的第一要義,也適用於多數北碑。

臨習《始平公》注意把控毛筆筆鋒的能力。起筆露鋒切入後,鋪毫行筆,行筆過程中沒有明顯的提筆,要控制速度不要太快稍慢,太快空虛無力,太慢會滯,要感覺筆鋒和紙之間的摩擦力,有澀進之感,一定要避免平拖,

從筆畫用筆看,《始平公造像記》中並不是筆筆都方,而是方中有圓,這是臨習過程中特別注意的。該造像用筆一大特色就是筆鋒的轉換,筆鋒側鋒入紙,行筆過程中讓筆鋒由側鋒轉為中鋒,產生自然的方折,而不是通過修補描摹來體現,整體氣脈貫通。


“龍門二十品”之首《始平公造像記》臨習舉要

《始平公造像記》拓本

寫好書法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如寫草書其難就在於在使轉中有提按,在提按中見使轉。《始平公造像記》為楷書一類,同樣有難度,要做到書寫,不能描畫。書寫中於重筆的同時間以細筆的輔之,於方筆的同時間以少量圓線的輔之,用筆的方圓轉換是難度之一,臨習時要著重突破。

《始平公造像記》屬粗獷一路,先由書家書丹,再由刻工刻就,保證了書體的原始性。該碑用筆以方為主,較少圓筆,康有為評價雲:“龍門造像自為一體,意象相近,皆雄俊偉茂,極意發宕,方筆之極軌也。”

魏碑(北碑)是楷書發展過程中與唐楷並立的高峰。自從清代碑學盛行以來,習楷書取法北碑成為書法取法的另一條可行路徑,當代魏碑大家孫伯翔第典型一例,在當代書壇有極高影響力。習魏碑一種不好的習氣,許多人只追求金石氣和蒼茫的感覺,注重形似刀砍斧鑿,潘天壽先生曾說:“學習漢隸魏碑,要取其精神,而不必拘於形似。用現在的毛筆,去模仿斑駁的效果,或者要求用毛筆寫出刀刻的效果是吃力不討好的。”

啟功先生曾說

“學書別有觀碑法,透過刀鋒看筆鋒。”

臨習北碑,無論墓誌還是造像,都要還原到書寫的狀態,要善於透過刀看到筆,不要一味地強調刀味和方折的感覺。從臨習的角度講,學北碑要吸取其自然、天趣形質。因此,墓誌造像中的字勢應該是臨習者首先要把握的內容,其次再關注其中微妙的用筆特徵。相對唐碑而言,北碑的筆力雄強些,帶有明顯的地域特徵。清代書家之所以重視北碑,就是因為這些碑版恣肆中有雄強的形質,可以救濟因帖學而帶來的柔弱之弊,即“強其骨力”。


“龍門二十品”之首《始平公造像記》臨習舉要

“龍門二十品”所在地古陽洞外景


《始平公造像記》是“龍門二十品”中唯一的一件陽刻作品,由於千百年的自然侵蝕,石刻上的字跡比較模糊,在臨習時要仔細分析。《始平公造像記》中基本都是方筆,但通過讀帖我們可以發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所謂的方並不都是稜角分明,尖銳鋒利,相反許多地方顯得比較“鈍”,這在鉤、撇、捺等筆畫的出鋒處尤其明顯,如“夫”、“不”、“之”等字都很清楚地體現了這一特點,在臨帖時要注意不要刻意去強調鋒利的感覺;


“龍門二十品”之首《始平公造像記》臨習舉要


二、《始平公造像記》不僅有方筆,也有許多圓筆,例如“平”撇的下側、“公”的左點、“像”彎鉤和捺的兩側“下”點的右側、“大”的撇捺、“則”的豎鉤等等,都是圓轉的形態;


“龍門二十品”之首《始平公造像記》臨習舉要


三、《始平公造像記》方筆的邊緣也不是板平筆直的,而是方中有圓,例如“一”起筆的左側、“則”豎鉤起筆的上側、“業(業)”橫畫的兩端、“丘”撇起筆的右上側、“始”撇點起筆的右上側等等,雖然稜角分明,但其間卻常見內凹的弧線和微妙的起伏。


“龍門二十品”之首《始平公造像記》臨習舉要


書寫鉤撇、捺等筆畫時,要注意這些筆畫的出鋒技巧,體現含蓄的感覺。在轉折處要注意方圓的變化,方折處要乾脆,直截了當;圓轉處要穩健,厚重堅實。《始平公造像記》的結體在魏碑中屬於方整平正的類型,但在方整之中卻字字異態,體現了豐富的變化。


“龍門二十品”之首《始平公造像記》臨習舉要

《始平公》還有一典型個性特點,就是每個字界格,空間受到制約,臨習時經營位置尤其重要。但就該造像而言,字大小斜正並不受到侷限,通過舒展長撇大捺和橫畫的撐足,使氣勢極其開張。在線條的組合方面,十分講究穿插、避讓、線條走向因時而變。如“濯”字的左疏右密、“靡”字的上密下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另外,一些字通過穿插、呼應、虛實等手段,使之在平勻中體現了不平的效果。


“龍門二十品”之首《始平公造像記》臨習舉要


如“啟”“尋”等字,避免了單字在方格之中的呆滯拘謹。在《始平公造像記》,還有許多一反常態的結字,或把字刻意加長,如“崇”、“薨”等;或把字刻意壓扁,如“始”、“響”等,而在整體中這些字又和其他的字融合,絲毫不顯彆扭,這些無不體現了創作者的匠心。晚清趙之謙從此碑中吸取很多養料,並贊其為“北碑遺像中最佳者”。


“龍門二十品”之首《始平公造像記》臨習舉要

臨習魏碑,重中之重就是必須要有書寫性,不能通過描摹刻意表現方折和銳利的感覺。再就是在臨習過程中注意細節的變化。同一種筆畫,在不同的字中有著不同的表現手法,這要仔細讀貼,多分析,有取捨,吸取合理的變化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