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關於大秦帝國實現統一後,存時較短,原因是複雜的

大秦帝國,是歷史上第一個帝國,為何存世較短,成為現代人們疑惑的一段歷史,讓無數熱愛大秦帝國的人們為之心神嚮往而又惋惜,總結了一下,分析如下:

第一個原因,嶄新祖國大一統理念和諸國並立之間的矛盾尖銳。

祖國統一對各戰國而言,那個國家願意被滅,而且自己的國家存在了幾百年,現在沒有了,連草根百姓都有仇恨,更何況那些齊、楚、燕、韓、趙、魏國的君王、貴族,他們個個恨不得立刻推翻大秦帝國,這些被滅的諸國貴族巴不得統一的大秦帝國動盪,可伺機重新分裂大秦帝國而去復國。這一勢力在全國都有。這時候還沒有中國要統一的理念,誰分裂誰就是賣國賊,一但有人造反,這個齊國、那個魏國又復活了......

第二個原因,分封制在社會中根深蒂固,和新的郡縣制之間的矛盾,暗流湧動。被滅的王、及在統一中功績卓著的將軍,都有此野心。中央給郡縣派幹部駐守,削弱了影響了這些人的野心。

第三個原因,統一後,部分將領傭兵自重,相比國家中央集權沒有統一前,沒有那麼的堅固和忠心。大秦帝國統一後,秦始皇派蒙恬北征匈奴,派屠睢南征百越,屠睢的副將就是趙佗。公元前221年,屠睢奉命率50萬大軍,南征南越、西甌,分五路討伐,在押運軍糧的路上中毒箭病亡,秦始皇派任囂接替。而任囂就對統一國家、開疆拓土不但沒有意識,而且心懷鬼胎。

可秦始皇在民族融合上,全力支持任囂和趙佗,趙佗到龍川(今龍川縣佗城鎮)上任後,採取“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並上書秦始皇要求從中原遷居50萬的居民至南越,加強漢越的民族融合,始皇帝全力支持,因為這對國家統一、民族融合是有利的。

當大秦帝國出現危機時,任囂認為秦始皇統一國家、開疆拓土是無道,在死之前,讓趙佗接任他的位子,並指示趙佗擁兵自稱為王。征服南越的秦軍是秦軍主力,在秦國內,留下的都是拼湊的雜牌軍。屠睢沒有異心,而任囂和趙佗卻有擁兵自王之心,要知道50萬大軍,在秦統一前的戰國,一箇中等國家也沒有50萬的軍隊,只有大國才有這麼多軍隊,在戰國一個國家如擁有50萬軍隊足可稱霸一時。公元前206年,任囂病亡,趙佗即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並藉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當時南越設有三個郡,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換上自己的親信。秦朝滅亡後,公元前204年,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建立南越國,號稱“南越武王”。漢朝時,漢派出使者,趙佗向漢稱臣,使南越國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還好沒有成為漢朝南邊的敵對勢力。

在當時,有的將軍、還有百姓沒有國家統一的意識。國家統一的意識是自秦朝統一開始的,是一點一點在人們心中建立起來的,不是生來就有的。為國家統一而戰,有的將軍可能還有不同的意見,只是不敢說罷了。一旦遠離朝廷,擁兵自重,自立為王就很有可能,更不要提國家危亡之時,他出手相助了。國家任命到地方的官員,這些擁兵自重的重臣都會殺掉朝廷官員,自立為王的,比現代的軍閥更可恨,因他自立為王,拿著朝廷的軍隊為自己建國,分裂祖國。

第四個原因,統一後,魚龍混雜,圖謀不軌的勢力伺機造反。

第五個原因,未立太子之患,為篡權奪位埋下隱患,造成大秦幾百年基業及贏氏族人慘遭胡亥手足相殘,造成贏氏忠臣、有才幹的人盡喪於宮廷之爭。太子不立,他人覬覦太子之位,禍害是致命的。

第六個原因,秦國雖在當時生產力相對較好,但兩千年前生產力還是落後的,要開創如此龐大的國家,並守好她,談何容易,農業水利工程,交通道路建設,邊防長城防禦建設,南邊征服南越工作,理想宏遠,但百姓極力反對,嘴上不說,心裡及其不滿,怨聲載道。在那時,還沒有現在為國奉獻的詞語,人們是從戰國走過來的,就會想過去小國的悠閒自得的日子,在人心上埋下了隱患,成為各種勢力伺機造反者利用對象。

第七個原因,在統一戰爭的過程中,戰爭中人的死亡,統一的背後留下很多仇恨,仇恨埋下了復仇的種子,在漸漸發芽,十幾年後,形成了一股造反勢力。還有些吃著朝廷的俸祿,心裡卻在等待機會造反,為什麼?因為古時民風彪悍,俯首稱臣的又有幾人,認真履職地方官員又有幾人,剛剛實現大一統,新秦人又有幾人愛國。

現在的歐洲成立的歐盟沒有幾年,歐盟雖不是國家,但英國脫歐鬧的世界人都知道。兩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在歷代明君和賢臣、大秦銳士、將領及老秦人的拋頭顱灑熱血下,經過幾百年努力,終於實現了歷史上大一統。值得我們為先人們致敬,並懷念他們為祖國和中華民族做出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