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南京明孝陵歷經600年仍能完好無損?

哈達博士


南京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后的陵寢,自明洪武十四年也就是朱皇上稱帝13年後開始建設,直到明永樂三年完工,前後動用勞力10萬之眾,歷時25年,可謂工程浩大。



明孝陵的工程結構與眾不同,這是它得以完好如初的基礎。

明孝陵當初在建造的時,選擇在一座石頭山上,這個地方叫做獨龍阜。石頭山怎麼建陵墓,只能將山體向內鑿開,鑿出一個洞來,然後再掏空裡面的山體,建立玄宮,這與唐朝乾陵的結構幾乎一樣,這樣的陵墓與其他帝王陵墓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其他帝王的身後安樂窩是先從地面挖掘,建好地宮後再進行掩埋。明孝陵這種結構是橫穴式結構,上、下、後均以石頭作為防護,非常的堅固,只有墓道口是唯一進入的地方,所以,只要墓口做的足夠隱秘堅固,想要進去沒點現代化手段是根本做不到的。


明孝陵所經歷的歷史機緣是它得以保全的重要保障。

朱元璋朱皇帝於洪武三十一年駕崩後,立孫子朱允炆為帝,史稱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後,對爺爺的兒子很不感冒,於是削蕃,朱皇帝的兒子朱棣卻很不樂意,心想:“我為你打江山立下汗馬功勞,你掛了,卻把皇位給了孫子,現在這小子對皇叔看不慣,給我臉色看”,於是發起了“靖難之役”,把朱允炆打的不知所終,自己當了一把手。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朱棣年年派人加固修葺父親的陵寢,並不停建造亭臺樓閣,以取得朝臣和天下人的認可。我們現在看到的明孝陵就是那時逐漸建設起來的。

明朝被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滅亡後,清朝皇帝作為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了打消江南地區的反清情緒,鞏固清廷統治,樹立漢滿一家親的形象,也對明孝陵加以保護和修葺,尤其是康熙在位時,每年都撥鉅款對明孝陵進行維護,這也是明孝陵繼續得以完整無損的原因。

自明代以後,戰火多次在南京燒起,但南京作為江南的富庶之地,政治、文化中心,她的絲毫風吹草動,都會影響到全國人民的一舉一動,所以歷代當權者都不敢輕易覬覦明孝陵。



明孝陵的特殊地理位置保證了它的安全。

明孝陵位於南京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面是一代偉人孫中山的陵寢,南面可觀梅花山,離當時的大明皇宮只有短短的二十里,也就是十公里路程,這麼近的路程,明孝陵裡有人咳嗽一聲,南京市區順著風都能聽見,更不要說動刀動槍,提鏟掄錘大張旗鼓的盜墓搞破壞了。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對明孝陵更加重視,對文物的保護更加規範並通過法律予以確立。在這樣完備、規範的保護下明孝陵因此至今完好如初。



明孝陵的完好無損是多方面原因的共同結果

通過以上幾點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明孝陵之所以保存完好無損主要是:

一、陵寢的結構與眾不同,防盜性能優良。

二、歷代帝王、政權對明孝陵特殊歷史地位的認可,一旦與明孝陵過不去,那就是與整個漢民族為敵,所以不敢輕易打明孝陵的主意。

三、明孝陵自身的地理位置讓不軌者很難有機可乘。

四、新中國對文物保護的措施,是明孝陵繼續完好的最大保證。

以上就是明孝陵雖歷經600餘年,仍完好無損的原因所在。有不足之處,請網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