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作為教師,你支持實行職稱工資制度還是教齡工資制度?

卓督學


任何制度制定初期,總是積極因素大於消極因素的,下面具體說下職稱工資和工齡工資的優缺點!

職稱評定,是對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能力,水平,以及成就的等級稱號。教師也屬專業技術工種,因此也一直採用職稱制度,並按職稱等級發放工資。職稱制度許多年來一直髮揮著積極作用,直至目前還沒有更好的制度可以替代。

優點1:提升教師專業技能水平。教師這個職業是需要不斷學習的,但是很多人忽視了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只要把書本知識教好不是多麼難的事,因此許多老師教一輩子書,都用老方法:多講多練多做。這樣不僅嚴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讓許多的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好的老師要不斷地研究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職稱工資可以是老師提高教學效率的動力,讓老師在學習提高教育質量的同時增加收入,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優點2:給年輕老師一個奮鬥目標。任何職業都要有職業前景,教師這個職業更不能缺少職業前景。試想如果一個剛工作老師,你告訴他:你這輩子幾十年就跟這幾本教材陪伴終身了!這是何等絕望的事!!!職稱制度給了教師一個奮鬥的目標,讓自己的職業前景變得更加光明。

缺點1:職稱晉級人為設定比例!職稱制度本身是好的,但是具體到細則就不好了,每個學校只能按一定比例晉升(高級12%,中級50%,剩下的初級)也就是說一旦這個學校各個職稱數滿了的話,只要沒有人退休,就永遠不會再有人晉升,這就是最大的弊病,也是目前絕大多數學校的現狀,老師們晉級高一級職稱無望,職業倦怠、消極怠工情緒滋生,因為這意味著與評上高級職稱的同事之每月相差千元左右,這事落誰頭上都不會甘心。

缺點2:任何制度時間久了就會被人鑽空子!職稱制度同樣如此,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就是論文,只要花錢,一個字都不用寫就可以發表。還有許多神通人士,不需要上課就可以開到公開課證明;再如有許多調動過學校的老師,他之前的工作經歷怎麼說都成立,做多少年班主任、帶多少節課,只要能蓋到章你就是真實的;甚至許多表彰嘉獎,都是一張紙一個章的事。這讓許多“老實人”心裡忿忿不平,卻又無可奈何。許多優秀的人不屑如此,但又得不到肯定,職稱工資也就成了許多人的自嘲方式!

綜上所述,目前的職稱制度更需要的是大力改革,絕不是取消!許多人想拿工齡工資來替代職稱工資,我認為是不可取的,工齡工資的缺點太過明顯,不適合作為一個行業的工資標準,也從沒有哪個行業執行過只根據年齡大小來給予工作的,這不符合現代社會管理,因為懶是人的天性使然,必須要有一定的激勵措施才能推動行業發展。

許多老師羨慕公務員的職級制,到了一定職級年限,就可以晉升高一級別工資待遇。其實這就是大家所想的工齡工資,我想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可以借鑑,但不可照搬,畢竟工作性質不一樣,教師這個職業是需要不斷更新知識庫的,我們只有從其他途徑改革,比如縮小職稱等級帶來的工資差距,加大科研獎勵等,公務員不是有招商引資重大貢獻獎嘛,教師為什麼不可以發表核心期刊論文,重點課題研究給予重獎呢?現在問題恰好相反,記得幾年前本人主持了一個省級重點課題,省裡下撥了5000元課題活動經費,由於學校沒帳戶,只能統一匯到教育局結算中心帳戶,讓他們把錢轉發給我們,回覆是:必須是具體支出項目證明方可提錢。可是現在我們這裡只允許實物購物支付憑證才可撥款,我們課題組所有的交通費、加班費、勞務費都不能作為支出憑證,最終我們也沒拿到一分錢,自己還貼進去不少錢,這樣的課題叫我們基層想搞教科的老師還有搞下去的信心了嗎?

今年此時又到了職稱評審時間,好的消息是:把之前多年因名額所限積壓的幾十名老師,只要基本指標達標就一律允許申報。壞消息是:受職稱比例限制,評上了但是不聘用,就是說不兌現你的高一級別工資,還得排隊等。這就好比旅遊旺季玩迪士尼,一個是在門口排隊買票,一個是排隊玩項目,反正你得等著!太噁心人了!但是老師們還是感覺到太赦天下的驚喜,畢竟心懷多年的願望馬上就要實現了,也算是了了一樁心願!

希望,教師職稱真的有一天成為激勵教師向上的利器,而不是限制老師進步的枷鎖!


浮生談


最公平的,毫無疑問是按工齡增長工資。那些所謂的先進優秀教改精英,都並不此老老實實幹工作的大多數人貢獻大。大家想想,試想想改革以來出的名人名校,哪一個真正搞出了名堂?是杜朗口還是洋思?他們增養的學生比其他學校好嗎?有的被稱為教育專家的人,他的學生比別人的強嗎?他所在的學校裡的老師們為什麼沒有都去學他呢?教師的中間力量還是那些踏踏實實老實認乾的大多數!


你好61875010


我是從教近三十年教師一枚,我認為:一、現行職稱制度弊大於利,嚴重銼傷教師工作積極性。二、可以按教(工)齡晉升,前提是:1、師德師風一票否決;2、晉級前歷年工作量須在校均工作量之上;3、歷年來教育教學業績無倒數三(無分重點班前提下)。


北極男人


搞中小學基礎教育的,百年樹人!單憑一二節課,一兩篇論文,一年兩年成績,就可認為教的好?只有紮實潛心教育,師德高尚,兢兢業業,踏實完成教學教育任務者。才是真正的教者!教者只有長期積累,才能有豐富的經驗!才能真正教好學生!職稱制:評論文,評獻課拿獎升級完全胡鬧(所謂的公開課,既表演課,論文基本個抄襲,沒有自己實踐體會,哪裡來的指導作用。)! 職稱制是對絕大部分一線老師的傷害! 職稱制體現兩年就可樹人![酷拽][酷拽][酷拽][酷拽][酷拽] 完全就是個笑話!


yglm1


無論是從事何種工作或職業,職稱都不應當是獲得工資薪金的基礎和依據。

何種職稱只是承擔何種職務的一項指標,但是,不排除特殊情況。

應當按照個人所從事的工作崗位、職務、能力、工作量等獲得工資薪金待遇。

同理,不工作了,“退休”了,職務職稱級別工資等都不是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領取基本養老金的基礎和依據。

這應當是正確的對應因果關係。


偉大的長征


肯定是支持教齡工資制度,人人都會老,人人都必經這條道,風水輪流轉而已。評上高級職稱,並不意味著他比別人水平更高一等。很多評上高級職稱的教師,都不完全繼續承擔與此職稱相符的職責。


老刺18


全盤否決職稱機制也不行,教學質量教師積極性深受影響,幹壞幹好一個樣,利益一樣,吃大鍋飯?我覺得應該是提高教齡比重,弱化職稱工資更合理化。




77O521芬芳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作為教師,學識固然重要,但是師德更是根本。

作為教師,我贊成實行工齡工資制度。原因有三,一是實行工齡工資比實行職稱工資公平、公正,因為職稱不能全面體現教學的水平,有些教師雖然職稱較高,但如果不專研教學技藝,不善於表達,學生就會聽不懂;二是實行工齡工資,有利於教師隊伍的穩定,鼓勵教師熱愛本職工作,將更多精力集中在教學技巧的研究上,提高教學效果。三是隨著教齡增加,受環境的影響,師德會在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提升中得到加強。



豐竹591855762082


作為高校教師,我支持職稱工資制和教齡工資制雙軌並行!!

職稱工資制是對教師能力的肯定,是促進學術水平提高的最有效激勵措施

職稱,是對專業技術能力、水平、成就的等級稱號,是衡量專業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標誌。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都更甚以往。過去,很多場合介紹某人都是用這是哪個公司經理,那個是哪個學校的系主任。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存在難以通過職務準確衡量一個人專業水平的現象。

比如剛才提到的經理,這個經理可能是上市公司經理,那他的眼界學識、管理水平、業務熟悉程度肯定遠甚於小微企業小團隊的經理。同樣是經理,業務水平專業水平可能相差甚遠。

再比如上文某學校系主任,他可能管理老師,管理學生是好手,但是在學術研究,在科技創新領域的能力非常有限。同樣是系主任,有人只是日常管理能手,但有人不光能管好人,還是學術帶頭人。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職稱成為了衡量一個人在該領域專業技術水平的標尺。以高校為例,博士畢業或具有3年科研相關工作經歷的碩士,可以評為講師或助理研究員,即中級職稱。這種職稱是對教師以往學術水平評估。

如果要從中級達到副高級,也就是副教授或者副研究員,則需要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獲得一定數量的專利,或者獲得一定等級的獎項。因此,職稱的提升,其實就是對個人能力、以往成就的一種表現。通過職稱的評估,能夠有效反應在學術領域的造詣。

通過職稱而非職務衡量高校教師的學術水平,能夠避免同崗不同能力的缺陷。通過職稱評級,能夠有效刺激各行業人才提高自身專業技術水平。

因此,職稱體系的建立,是為了更有效反應專業技術水平;職稱體現的出現,是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的需要;職稱體系的作用,是為了更好的促進人才提高自身專業素養。

唯職稱論,導致全面發展失衡

在職稱主導的社會評價體系下,大眾對職稱提升異常重視,導致追求指標掩蓋提高專業能力本身,嚴重影響人才素養的全方位提升,甚至不惜弄虛作假。

職稱意味著社會地位不同,意味著薪資待遇的差異。因此,很多人把提高職稱作為奮鬥目標,而偏離的職稱衡量專業能力的本質。甚至以職稱滿足個人的虛榮心。

同樣以高校為例,同樣的學術成果,本可以發表一篇頂級期刊。但是,為了達到指標,硬生生把數據分成兩塊,發表兩篇普通的一區期刊。從數量上滿足評級要求。

再比如,發表文章署名作者,需要對文中研究內容具有實質性幫助。但很多時候為了評職稱,互帶署名,甚至購買署名的現象屢禁不止。

由此可見,唯職稱論已經導致很多人的人身觀、價值觀、世界觀發生扭曲。有些人對職稱的追求已經到了不擇手段。

職稱體系的缺陷,造成社會公平的缺失

職稱是對一個人能力的肯定,但職稱評估體系著重於專業技能,忽視全方位綜合能力,易造成社會公平的缺失。

很多時候,很多崗位時沒有辦公通過專業技能的提升達到職稱提升的效果。或者說,很多崗位是不具備評價職稱的條件。

再次以高校為例,一個輔導員負責管理學生日常生活,兢兢業業數十載。但是作為輔導員,是沒有辦法,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參與科研的。由此,導致既沒有文章,也沒有專利,更不可能獲得省部級獎項。因此,提升職稱更是無從說起。

再回到前面提到的只負責管理的系主任,主要職責就是管理好老師與學生,維持學院的穩定運轉。他們沒有資源獲得科研項目,沒有時間進行科學研究,沒有指標分配研究生。如何讓他們通過科研提升學術水平,評職稱呢?

由此可見,通過職稱單一途徑無法全面衡量一個人的工作能力與社會貢獻,存在重大缺陷,易造成社會公平的缺失。

兼顧職稱與工齡的雙規制度,既能體現專業能力,又能兼顧社會公平

職稱體系的建立與存在,符合社會發展需要。但單一的職稱評估體系,對部分社會參與者造成不公。通過職稱與工齡雙軌制,從專業能力、工作能力等多維度評估,即不忘初心,又兼顧公平。

引入工齡制度,可以有效評估各崗位工作者對本職工作的貢獻。是對不具備評職稱崗位員工的補償。雙軌制的事實,既能激發專業技能水平的提升,又能兼顧兢兢業業的本職工作者。

總結:職稱體系的建立,是對個人專業技能水平的客觀評估,有效激勵個人專業技能水平提升,避免崗位不能正確反映個人能力的現象,順應社會發展需求應運而生。但是,職稱體系的單一評價方式,導致唯職稱等不良現象發生。同時,由於職稱評估體系自身存在缺陷,易造成社會公平的缺失。因此,引入工齡制與職稱制並存,通過雙軌制對個人專業技術水平、社會責任貢獻、本職工作能力等進行全方位評估,技能杜絕唯職稱現象,更能兼顧公平!


有話職說DY


評上職稱的教師是不是水平更高或者高多少,其實很難說。有說極某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到退休都沒評上職稱的,對吧?因此,通過職稱拉開教師工資差距不太合理,大概是會傷害大批教師的工作熱情的。其實職稱評歸評,不必與工資掛鉤。而且年齡大的教師整體能力總還是好一些的,從對社會的貢獻來說也更大。所以,支持教齡主導工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