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一字絕判,從諡號看皇帝的一生功過

我國古代是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天子或者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在其死後,按照慣例要給他上諡號,但是諡號用詞有好有壞,所以需要

一個評判標準去決定皇帝的諡號具體用哪種,這個標準就是他生前的功業與德行。

當然諡號使用人群不僅僅侷限於國家最高統治者,一些地位比較高的王公貴族或朝廷重臣也可以使用諡號,但是本文僅討論皇帝的諡號。

《逸周書·諡法解》說:“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所以諡號的含義必須符合死者的為人,並且必須是在其死後由其他人評定並授予,用詞方面一般帶有鮮明的評判色彩,帶有褒善貶惡的作用,也相當於後人對特定的死者一生的行為進行蓋棺定論。因為諡號一般都是用一個字高度概括死者生平,即使是頒行的部分諡號字數超過一個,也多用一個字簡稱,所以可以說是一字定功過,即一字絕判。

一 諡號的起源及發展

(一)諡號的起源

諡號在我國古代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最早的諡號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例如太甲、商湯、商紂等,再往後便是周朝,例如周文王、周武王等。秦朝時期諡號曾經廢止過一段時間,到了西漢後又恢復了正常使用,從此歷代沿襲,直到辛亥革命成功之後,隨著清王朝以及封建帝制的覆滅,帝王的諡號才跟著一同消亡在歷史的長河中。

一字絕判,從諡號看皇帝的一生功過

眾所周知,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古時各種禮法名目眾多,在諸多的禮法之中,諡法是國家禮儀教化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制度,屬於古代五禮中的凶禮,並且因為其褒貶色彩鮮明,所以對人們的行為心理和公眾價值觀念的建構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諡法制度雖然在禮儀教化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最初只是為了追憶先人,只有美諡而沒有惡諡,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之後,逐漸有了平諡和惡諡,後期也經歷過一段時間的波折,停用過一些時日,到明清時期又逐漸喪失了褒善貶惡的作用,只有美諡

(二)諡號的發展

在皇帝制度下,君王的諡號一般由禮官議定,而臣下的諡號則是由皇帝賜予。根據《禮記·表記》的記述,諡號一般是對死者一生行為的一種肯定性評判,其目的是為了

給在世者以及一定後人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當然對於部分德行有虧的君王,一般也會使用含有貶義的諡號,給後人作警醒之用

諡號制度變革比較大的時期是秦朝、明朝。秦朝統一六國之後,時任國君嬴政自封為始皇帝,他認為“子議論父、臣議君”不成體統,所以一度廢除了諡號制度,改行為“始皇帝、二世皇帝,三世等等以至萬世”的制度。隨著秦朝二世而亡,西漢時期的人們處於種種考量,諡法又重新登上了歷史舞臺。

一字絕判,從諡號看皇帝的一生功過

到了明代時期,皇帝諡號的擬定、討論、頒行過程,較之前代更加成熟也更加規範,但是帝王的諡號也逐漸走向了溢美的極端,諡號出現了有美無惡的局面,並且還出現了追諡、改諡、奪諡等特殊事件,自此,諡號不再是後世評判皇帝功績的工具,而變成了王朝統治的一種工具,諡號褒善貶惡的功能徹底喪失,清朝時期基本延續了明朝的做法,帝王諡號也多為美諡。

二 諡號的分類

諡號制度本來是一種道德約束機制,屬於中華文化獨創,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延續千年,是因為它與儒家所追求的“修、齊、治、平”的價值觀一致。

對死者評定諡號的制度,不僅可以激勵他人或者後人擁有較好的道德品行,通過以價值導向的輿論,也可以使那些手握重權的統治者,為了能夠流芳百世而精心治國,至少會因為顧忌名聲而減少當權者暴戾行為,無論是對社會發展,還是對普通民眾的生活,都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

諡號在使用時比較嚴謹,一般都有固定的字,並且這些字都有特定的含義。諡號根據其褒貶可以分為美諡、平諡和惡諡,例如“文”、“武”、“元”等字有著肯定讚揚帝王功德的含義,屬於美諡的範疇;如懷、悼、哀、閔、思、殤,有點同情的意味,屬於平諡;“歷”、“煬”、“靈”等字是惡諡,則具有批判貶低的意思。

一字絕判,從諡號看皇帝的一生功過

雖然有美諡和惡諡的區分,但在實際應用中,會根據帝王的生平事蹟以及其作出的貢獻程度,綜合選定一個或者多個最符合其行為功過的字,例如漢武帝劉徹之所以取諡號為“武”,是因為他在位時開疆拓土、攘除四夷,在平定匈奴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所以將他的諡號定為“武”,用以彰顯其在軍事已經國家安全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對於在位時輕徭薄賦生聚教訓的皇帝,事後一般取字“文”,例如漢文帝。而對於那些生平坎坷,且沒有特殊政治功績的君王,則一般使用平諡,例如漢哀帝。

為了得到一個切實的美諡,皇帝在世時首先就需要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寬待他人,勵精圖治,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大家的尊重,從而流芳百世,例如周文王、漢武帝、漢宣帝、秦穆公等人。

如果行為惡劣,為帝者昏庸無道、荒廢政事、暴虐嗜殺,就會得到惡諡,雖然惡諡輕易不會給人,但仍舊有一些昏庸無道的君王死後被頒行了惡諡,例如商紂王、周厲王、衛靈公、隋煬帝等人。

三 以隋煬帝為例解讀帝王諡號

(一)楊廣的諡號“煬”

隋朝在歷史上一共存在了38年,經歷過三代皇帝,分別為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隋恭帝楊侑。隋文帝楊堅於仁壽四年病逝後,其子楊廣即位,共在位14年,50歲時死於部下宇文化及的兵變,縱觀其一生,雖有劣跡,但是他的文治武功在歷代帝王中也鮮有匹敵者。

楊廣死後共得到了三個諡號,分別為善諡“明”、平諡“閔”和惡諡“煬”,褒貶不一。後來李淵建立唐朝,所以李唐王室

所授予的“烊”帝諡號以壓倒性的優勢廣為流傳,所以後世多以隋煬帝稱之。

一字絕判,從諡號看皇帝的一生功過

(二)隋煬帝生平

研究楊廣的諡號必然得了解他的生平功過,楊廣在位期間,最大的歷史功績便是首創進士科,實行分科取士,影響非常深遠,因為有才識的士子有了進入政府機構任職的機會,所以當時士子用功讀書的風氣大盛,除此之外,還

大力興辦學校,鼓勵教育,對我國古代的選官制度的改善以及教育事業發展都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京杭大運河也修築於隋朝,是隋煬帝在位期間下召修建而成,但是對於運河的修築目的史學界存在分歧。一派觀點認為修建大運河是隋煬帝個人好大喜功,貪圖享樂的代表;另一派則認為開鑿大運河是處於政治與經濟的客觀需要。

但無論是哪種觀點,我們不能否認的便是大運河的確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即使是當時,也有很高的政治和經濟價值,一方面便利了運輸,另一方面也能加強對陳、齊故地的控制

軍事方面,據《隋書·烊帝記》記載,楊光少年時期便表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曾經統帥平陳,斬五佞,其功績廣受朝野好評,還曾於楊素一起平定過南方的叛亂,對國家的統一有著一定的貢獻,登基為帝后開疆拓土,政府吐谷渾,打通西域之道,功績卓著,

《隋書·南蠻傳》贊曰:“威震殊俗,過於秦漢遠矣”。

(三)小結

這樣一個文治武功的帝王,為何諡號會是帶有貶低意義的“煬”呢,這與其個人品行有著極大的關係,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隋朝的滅亡,固然有來自外部的因素,與楊光也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

任何事物,即使以長遠的眼光來看具有非常大的利益,但是也要考慮當時的國家承受能力,國家的存續是前提,楊光的舉措雖然很有遠見,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國家的快速衰敗。

“煬”對於一個帝王而言,表明其私德有虧,貪戀美色、背離禮儀、薄情寡義,在為帝之道上,也有逆天而行、消極怠政和不恤民力的含義。

一字絕判,從諡號看皇帝的一生功過

我們不排除李唐王朝為了其政治地位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所以給楊光定的諡號有些許偏頗,但是比起其他兩個諡號,“煬”可能更符合古人的價值觀念,如果拋開被李淵推上帝位楊侑不談,那麼楊光就是名副其實的亡國之君,僅這一條,在古人的傳統觀念裡,就可以抵消之前所有的功績。

此外,不恤民力也是隋煬帝施政的真實寫照

,修築大運河對於當時的隋朝來說,是一項非常龐大的工程,必須慎之又慎,大量的財政支出必然要讓全國人民買單,並且古時候沒有機械,所有工程都是依靠人力完成,所以此項工程對國力的損耗相當嚴重。

如果說對外用兵是不得不進行的,但是運河卻不急於一時,若當時楊廣沒有那麼急迫的開鑿運河,而是待國力昌盛之後再進行,或許不僅不會背上諸多罵名,還能取得更好的成就,與其他帝王不同的事,隋煬帝的亡國存在著很多的個人主觀因素,而非前面帝王遺留的歷史問題無法逆轉,所以取諡號為“煬”也說得過去了。

四 結語

諡號是一個帝王一生的功過評述,有褒獎或者懷念的美諡,也有憐惜的平諡,也有批判其過失的惡諡,諡號只能給一個最終的定性,但是人的一生卻有功有過,所以如何去選擇一個恰到好處的諡號,不僅要參照其個人的品行,還要參考其政治方面的功績,更重要的是對社會以及國家的影響。

以隋煬帝為例,我們發現帝王諡號的頒行並不是特別側重於其政治方面的遠見程度,而是其政治行為最終取得的成果,再多的遠見也磨滅不了王權更替這個實事,歷史上也有很多其他的帝王,雖然對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化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在當時卻造成了比較惡劣的影響。

所以後世對其評價相對較低,直到現在我們才能以局外人的態度去客觀評價,所以說諡號褒善貶惡的功能也存在著很大的時代侷限性。

一字絕判,從諡號看皇帝的一生功過

無論如何,古時候的確相當於一字定終身,立體的一生被扁平化處理,或褒或貶,這個判定也會一直流傳,即使在後世經過史學家的嚴密論證,證實這個判定偏頗之處很多,也沒有辦法改變那個流傳了前年的定論。

不過可以認同的是,無論諡號是否名副其實,諡法的確對我國古代君王以及臣民剋制己身有著非常重要的正面意義,在一定程度上給人們的行為套上了枷鎖,促使其朝著更好的方向去處世。

參考文獻:

1 論中國古代諡法制度的政治屬性——以隋帝楊廣的諡號為例

2 中國古代諡號與諡法評述

3 淺談中國古代帝王的年號、廟號和諡號

4 皇帝的諡號與廟號

5 談談古代帝王的諡號、廟號和年號

6 明代帝王諡號研究:以太祖和武宗為例

7 古代皇帝諡號漫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