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真實的法海與白娘子

真實的法海與白娘子

《白蛇傳》傳說源遠流長,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國民間集體創作的典範。

歷史上的法海,是唐宣宗大中年間吏部尚書裴休的兒子。裴休,字公美,出身“天下無二裴”的裴氏家族。歷任節度使、禮部尚書、太子少師等職。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裴休升任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在相位五年。裴休為官廉潔,治理有方,博學多才,書文俱佳。著名的柳公權《玄秘塔碑》便是裴休撰文。

裴休雖然出身官宦之家,但是家世奉佛,篤信佛教,對佛教頗有研究。法海就是裴休的兒子。相傳,法海出生之前,他母親張氏肚子陣陣作痛,痛勁過去就睡著了。昏睡中張氏夢見有白、黑兩條大蛇,同時仰頭吐舌向她襲來,進而把她緊緊的纏住,而且越纏越緊,使她既不能吸氣,也呼不出聲來。萬分驚恐掙扎之際,天上降下一個手持寶劍的和尚,口喊:“母親別怕,孩兒來了!”手起劍落,將兩條大蛇攔腰斬斷。張氏一下驚醒,生下一個男孩。次日,裴休見孩子頭上發毛稀少,就疼愛的把孩子叫“頭佗”。三個月後,裴休給頭佗取名一個單字:韜。但“韜”沒有叫慣,結果“頭佗”就成了法海出家前的名字了。

裴頭佗從小聰明伶俐,勤奮好學,十二、三歲就很有文才。一日,裴休的同僚好友白將軍前來拜望裴休,裴休設宴熱情招待。席間,裴休讓頭佗向將軍敬酒。白將軍看到頭佗一表人才,就暗暗打定主意,要將自己的獨生千金白素貞許配給頭佗。白將軍回到家裡後,即託媒婆到裴府說親。裴休覺的兩個孩子庚年相合,也門當戶對,就答應了這門親事。於是,裴、白兩家便寫了婚約,並過了聘禮。

真實的法海與白娘子

裴、白兩家訂婚約的第二年,唐宣宗開科選才。剛滿十六歲的頭佗前去應試,卻落選了。不幸的是恰在此時,裴休被革去了宰相職務,裴府門庭一時冷落起來。白將軍見裴氏冷落,竟提出要與裴家解約退婚。裴頭佗知道此事後,萬念俱灰,要象唐玄奘那樣削髮為僧,作一個脫俗入佛的和尚。裴休平日雖然也篤信佛教,但反對兒子的這個想法。無奈頭佗要出家的決心已下,就揹著父母乘夜間離開了長安,外逃去當和尚。

頭陀出家後,先去湖南溈山修行,接著又遠赴江西廬山參佛,最後到鎮江氏俘山的鶴林寺修禪,並決定在此常住下來,取號“法海”。在此以前八十年,靈坦和尚曾主持過鶴林寺,還在浮氏山洞中打死過一條白色巨蟒。靈坦和尚歸天后,寺院逐漸敗落,房屋年久失修,已倒塌成一座廢寺,原來寺院的和尚,也都各奔生路去了。此時寺廟傾毀,雜草叢生。法海跪在殘佛前發誓修復山寺。為表決心,他燃指一節。從此,法海身居山洞,開山種田,精研佛理。一次,法海挖土修廟時意外挖到一批黃金數鎰,但他不為金錢所動,而將其上交當時的鎮江太守李琦。李琦上奏皇上,唐宣宗深為感動,赦令將黃金髮給法海修復廟宇,並赦名金山寺。從此鶴林寺改名金山寺。法海憑著超人的毅力,苦心經營,終於創建了規模宏偉,別具一格的金山寺。法海開江南一大佛教寺院,對佛教做出了很大貢獻,被奉為金山寺的“開山裴祖”。

真實的法海與白娘子

今天,鎮江金山寺塔西面下側仍有一個山洞,稱為“法海洞”,又名“裴公洞”,據說就是法海當年的苦修之處。法海圓寂後,弟子們在他坐的石洞裡雕了尊法海石像供奉他。

法海死後,他沒有被作為裴氏子弟載入《裴氏家譜》,僅在第十卷的附記中簡略提到了他,說他是“相公休子也”。這是因為他已經遁入空門,不再算作裴氏家族中的成員之故。

法海和尚的一生,傳說與白蛇相關有兩次:一是出生前其母夜夢黑白二蛇,一和尚斬蛇投胎。一是其曾於法海洞中驅逐一條白蟒,相傳這條白蟒遁入長江而去。宋代詩人張商英稱讚他是“半間石室安禪地,蓋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龍歸海去,巖中留下老頭陀。”。還有就是在法海之前主持鶴林寺的靈坦和尚曾在浮氏山洞中打死過一條白色巨蟒。這三點可能正是後人訛傳法海與白蛇關係的源頭。民間傳說中,許婚而又退婚的白將軍之女叫白素貞,是否便是白娘子素貞的來歷?不論怎樣說,法海和尚背上這個反面人物的惡名總是十分冤枉了,所幸只是一個故事,倒也不必深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