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從銅錢到寶鈔再到銀:探究明朝貨幣是如何運作的?

中國古代的貨幣,經歷了大概幾個時期,最初人們以物易物,貨物本身就是貨幣,沒有其他代表物品價值的專屬貨幣。

按照現代一般的看法,貨幣起源於商朝,人們發現以物易物的方式頗為不妥,因為物品之間有不同的價值,於是找到了一種作為交易中間物的東西——貨幣,這個時期的貨幣以貝殼類為主,根據貝殼不同大小、形狀等代表著他們不同的價值。

從銅錢到寶鈔再到銀:探究明朝貨幣是如何運作的?

直到春秋時期,金屬製的貨幣出現,金屬製貨幣的出現,貨幣本身有了實際價值,這是第二個階段。直到宋朝,宋朝經濟發展迅猛,涉及到大量貨物交易的時候,金屬製貨幣再難完成其職責,於是“交子”應運而生,這是中國古代首次出現紙幣,這也意味著中國古代的經濟進入新的時代。到了明朝,古代貨幣基本區域完善,主要以銅幣、紙幣、金銀這三類為主。

一、銅幣——洪武通寶

明朝也是歷史上經濟最為動亂的一個時期,關於貨幣的改革,明朝前前後後進行了數十次,總結為三大次。第一次是明太祖朱元璋初立明朝,將銅幣“洪武通寶”作為法定貨幣,第二次是禁止金銀的交易,將紙幣“大明寶鈔”作為法定貨幣,第三次是張居正改革之後,將白銀作為唯一通用貨幣。這三個階段,明朝貨幣各有所不同的職能。

從銅錢到寶鈔再到銀:探究明朝貨幣是如何運作的?

首先看銅幣,明朝第一代銅幣是朱元璋尚未建立明朝就已經制造的“洪武通寶”,元朝末期,朱元璋為了推翻元朝統治,大肆斂財,卻發現始終不夠,於是開始只要銅幣,從一定程度上緩解財力不足的問題。到了明朝初期,“洪武通寶”因為其歷史意義,成了明朝法定的貨幣。同時為了防止明間仿製銅幣,《大明律 · 刑律》規定:凡私鑄銅錢者,絞。匠人罪同,為從。及知情買使者,減一等。告捕者,官給賞銀五十兩。里長知而不首告者,杖一百;不知者,不坐。若將時用銅錢剪錯薄小,取銅以求利者,杖一百。

這項律法表明,私鑄銅錢者“絞刑”,甚至是購買假幣都刑罰從重,這其中原因大概是因為私鑄銅幣等同於叛亂,因為明太祖滅元靠的也是私鑄的銅幣而成功的。但是因為私鑄銅錢有利可圖,並且明朝冶銅技術完全成熟,而且發現大量的銅礦,所以明朝的銅不值錢,製作成本低,私鑄銅幣其中雖然風險大,利益也大,所以有不少人冒死私鑄銅幣。

私鑄的銅錢與官方的銅錢含銅量也有不同,為了保證不被發現,又能有利可圖,私鑄銅幣者在銅中混入其他金屬,減少含銅量,同時又能保證銅幣的質量與國家的相同。雖然銅幣方便交易,而且“洪武通寶”又有著不一樣的歷史意義,可是銅幣用來作為主流交易貨幣還是有些不便。銅幣以五百為一貫,一貫銅幣大概有現代重量單位的兩三斤,一匹布卻需要好幾貫的銅幣,所以出門,如果要買價值較大的物品,還需要隨身攜帶幾十斤的銅幣,太過於麻煩,這與大量私鑄銅幣成為銅幣運作的兩大弊端。

從銅錢到寶鈔再到銀:探究明朝貨幣是如何運作的?

二、紙幣——大明寶鈔

在這樣的情況下,紙幣應運而生,雖然紙幣在宋朝就開始以“交子”的形式出現,但是自宋靖康之恥之後,紙幣的價值就遠不如從前,曾經一度被廢。明朝為了解決銅幣的弊端,開始發行紙幣,也就是“大明寶鈔”。但是擺在世人面前的是,銅幣以及金銀本身也具有價值,所以他們能作為貨幣流通,但是紙幣,其本身沒有任何價值,紙幣能作為貨幣流通完全是通過法律賦予其的價值,但是這種沒有實際價值的東西,很難被人認可。

為了讓百姓認可紙幣,大明寶鈔實行初期,政府通過在賦稅、商稅以及鹽鐵等民生出發,使用大明寶鈔,會在這些方面所有優惠。但實際上是百姓依舊只信任金銀銅等,對紙幣完全是嗤之以鼻的態度,認為一張紙完全沒有價值。在這樣思想下,國家只能強制性使用大明寶鈔,因此嚴禁民間使用金銀交易,並且對金銀交易加大刑罰,希望以此使大明寶鈔流通市場。

初期這種強制性措施在表面上確實有些效果,可時間一長,各種問題接踵而至。國家大肆印製紙鈔,致使通貨膨脹,明朝御史提出“比歲鈔法不通,皆緣朝廷出鈔太多,收斂無法,以致物重鈔輕”。雖然當時還沒有“通貨膨脹”這個概念,可是明眼人也看的出來,因為印製紙鈔太多,導致紙幣減值,貨物升值,也就是現代經濟學理論裡的“通貨膨脹”。

而且,因為紙幣的成本更低,如果能做到以假亂真,那麼假鈔簡直是一本萬利,所以市面上出現了大量的假鈔,《大明律》提出,偽造寶鈔者絞刑,在利益的驅使下,即便風險再大,也有無數人去製作假鈔。

從銅錢到寶鈔再到銀:探究明朝貨幣是如何運作的?

三、銀——白銀

無論是通貨膨脹還是假鈔的大肆流通,都導致大明寶鈔的崩潰,也直接擾亂了大明的經濟和政治,大明岌岌可危,為挽大明這將傾的大廈,張居正進行一系列改革,史稱“張居正改革”,改革包括經濟、政治、農業等方方面面。

在經濟方面,規定白銀為大明唯一通用貨幣,同時為了穩定百姓,原本的大明寶鈔在一定時間內也能拿到政府換取白銀,不過換取比例並非一換一,紙幣的貶值,換取白銀需降低一定的比例。之後廢除紙幣,只承認白銀的貨幣地位,也就意味著這場持續了數十年的貨幣改革,最終以白銀勝出結束,確定了白銀的最終的經濟地位。

參考文獻:

1.《明史》

2.《大明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