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 谷歌宣稱實現“量子霸權”,IBM、V神、比特幣開發者都來反駁了

本週三,英國《自然》(Nature)雜誌刊登了谷歌週三稱在計算機研究領域取得了一項突破,打造出了第一臺能夠超越當今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能力的量子計算機——“西克莫(Sycamore)”。該量子系統只用了 200 秒完成一個計算,而同樣的計算用當今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 Summit 執行,需要約 10000 年。由此,谷歌公開宣佈實現“量子霸權”(量子霸權是指量子計算擁有的超越所有經典計算機的計算能力)。

谷歌宣称实现“量子霸权”,IBM、V神、比特币开发者都来反驳了

量子計算利好PoS,而摧毀PoW?

有分析認為,谷歌量子計算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改進那些採用權益證明(PoS)加密貨幣的技術。

量子計算能夠創建真正的隨機數

PoS是一種區塊鏈共識算法,其中區塊鏈的區塊創建者以與其持有的權益成正比的概率被隨機挑選出來,而基於工作量證明(PoW)的數字貨幣算法則使用挖礦模式(如比特幣)。但是,PoS對隨機選擇的完整性提出了疑問。

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量子理論家斯科特·亞倫森(Scott Aaronson)在10月23日對《財富》雜誌說,量子計算可以減少PoS懷疑論者的懷疑,因為“量子霸權”實驗可以產生可證明的隨機數。他先前在個人博客上寫道:

“基於採樣的量子霸權實驗幾乎可以立即重新用於生成比特(在計算假設下),這些比特可以被證明是隨機的。反過來,這可能適用於PoS加密貨幣和其他加密協議。我希望不久的將來會發現更多這樣的應用。”

Google量子項目向邱奇-圖靈論題(The Church-Turing thesis)發起挑戰

10月23日,Google發佈了其量子霸權實驗的結果,這一結果得到了Aaronson的同行評審。在實驗中,“ Sycamore”量子計算機花了200秒的時間對一個量子電路的一個實例進行了1百萬次採樣。相比之下,IBM的超級計算機Summit(據稱是迄今為止功能最強大的計算機)將需要運算10,000年。

Google指出,它的實驗是針對擴展的Church-Turing論文(也稱為可計算性論文)的第一個實驗挑戰,該論文聲稱傳統計算機可以有效地執行任何“合理的”計算模型。 Google在專門的博客文章中解釋了:

“我們首先運行12到53量子位的隨機簡化電路,以保持電路深度恆定。我們使用經典模擬檢查了量子計算機的性能,並與理論模型進行了比較。驗證系統正常運行後,我們運行了53量子比特且深度不斷增加的隨機硬電路,直到達到經典模擬變得不可行的地步。 [...]在無法在經典計算機上合理模擬的第一個量子計算中,我們開闢了一個新的計算領域,可供探索。”

比特幣受到影響嗎?

對於量子計算的最新進展可能危及比特幣(BTC)的安全性這一個觀點,Bitcoin Core前開發人員彼得·託德(Peter Todd)潑了一盆冷水。託德總結說,僅憑量子計算的巨大使用成本就能使比特幣擺脫這種潛在的麻煩。對於谷歌所謂的“量子霸權”,10月23日他在推特上表示,

“這沒有任何意義,因為Google的量子突破是針對量子計算的原始類型,而這種類型遠沒有達到打破密碼學的水平。我們甚至都不知道是否有可能擴展量子計算機。 添加量子比特很有可能會帶來成倍的成本增長。”

谷歌宣称实现“量子霸权”,IBM、V神、比特币开发者都来反驳了

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在谷歌宣佈“量子霸權”之後也進行了評論。他表示, “到目前為止,我對量子霸權理論的一句話印象是,它對於真正的量子計算就像氫彈對於核聚變一樣。這證明了一種現象和從這種現象中獲取力量的能力是存在的,但離直接投入使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谷歌宣称实现“量子霸权”,IBM、V神、比特币开发者都来反驳了

谷歌實現“量子霸權”?競爭對手IBM發文反駁

對於谷歌在《自然》雜誌上宣稱的“已經實現量子霸權”,谷歌在量子計算領域的最大對手之一IBM立即發佈博文表示質疑。IBM直言,

“按照‘量子霸權’的最嚴格定義,這一目標尚未實現。”

IBM的研究人員指出,谷歌所謂“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大約需要1萬年”完成的任務,在一個傳統計算機系統上的理想模擬,只需要2.5天,而且保真度要高得多。這實際上還是對一個保守的、最壞情況的估計。谷歌在進行比較時,未能充分考慮“大量磁盤存儲”。

博文還援引“量子霸權”提出者普瑞斯基爾最近的觀點稱,這個詞“加劇了對量子技術現狀的過度炒作”,並且“通過與‘白人至上(white supremacy)’的聯繫,喚起了一種令人厭惡的政治立場”。

IBM方面認為,“霸權”一詞正在被幾乎所有人誤解,類似“實現量子霸權”的“標題黨報道”會不可避免地誤導公眾。根據最嚴格的定義,這一目標尚未實現。

IBM在博文中還表示,量子計算機永遠不會‘凌駕’於傳統計算機之上,而是與它們協同工作,因為兩者都有其獨特的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