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中日文化趣谈(11)“苦”与“涩”

远山敦子女士是一位日本很少见的女性高官,曾历任文化厅长官、文部科学大臣、国立西洋美术馆馆长、国立美术馆理事长等职。笔者由于曾在中国文化部工作过,所以和远山女士多次在北京、东京见过面。

1994年11月,受茶道里千家第15代掌门人千宗室(现名千玄室)邀请,我和时任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孙平化,一起参加了在京都举行的“平安京建都1200周年”的纪念活动。日本天皇、皇后(现在的上皇、上皇后)出席了纪念大会和庆祝宴会。当时在庆祝宴会上致祝酒词的正是远山敦子。她致词时落落大方的仪态令人印象深刻。

转过年来的2月,我出席在东京举办的“亚太地区文化交流精英座谈会”时,再次遇到了远山敦子。她作为文化厅长官,在赤坂一家叫做“福田家”的饭馆宴请我们。吃饭时,大家说起了“平安京建都1200周年”的系列庆典活动。远山女士说道:“其实那天我在参加庆祝宴会前,先去拜访了里千家的茶室‘今日庵’。茶室壁龛上装饰的是刘先生您亲笔书写的‘汉俳’挂轴。我拜读了您的作品。那首咏茶小诗,简短而韵味深长。”听了她的话,我也没多想,只觉得远山女士可能是对“书法”感兴趣。不过,颇为奇妙的是,这件小事却使我一直记在了脑海中。

远山女士提到的那首与茶道有关的“汉俳”是:

端坐仿禅家,

点茶旋碗啜三咂,

苦涩味尤佳。

按日语语序来读的话,就是:

端座すること禅家に倣い

茶を点じ碗を旋して三咂啜(みたびすす)れば

苦渋なるも味は尤(はなはだ)佳し

我们在“福田家”边吃边聊,就说起了菜名和食材。当时正好是初春时节,餐桌上有“款冬花茎”和“笔头菜”这些应季菜,不觉间聊天话题变成了初春野菜。

中日文化趣谈(11)“苦”与“涩”

“款冬”是为数不多的原产自日本的蔬菜。虽然中国的部分地区也产“款冬”,但基本不作为食材食用。


远山:中国人吃“款冬”吗?

刘:我没有看到过,也没有听说过周围有中国人吃款冬。这种菜在中国被叫做“款冬”或者“蜂斗菜”,不是非常大众的菜。

远山:那“笔头菜”呢?

刘:北方人好像不太吃,南方人吃不吃我不清楚。

远山:原来是这样啊。

接下来服务员又端上了“土当归”菜。我们又聊起了土当归。

远山:土当归也是当季蔬菜,日本人很喜欢吃。

刘:我今天是第一次见到实物。

远山:日语里有句俗语“うどの大木(土当归的巨树=大草包)”,意思是“个子虽然高,但很柔嫩,没法使”、“大而无用”。除此之外,还有“うどの大木柱にならぬ(土当归的巨木,不成材,做不了柱子)”、“うどの皮は殿様に剥かせろ”这些说法。

刘:“うどの皮は殿様”那句是什么意思?

远山:大概是“别觉得王爷是贵人,不敢当”这样的意思。

后来我翻了词典,在普通词典中,没有找到这则俗语。

老家在三重县的远山女士,还给我们讲了一些有趣的地方话。

“三重县有个地方叫‘桑名(くわな)’,在我们那里‘その手は食わぬ(不吃这套)’有个更俏皮的谐音说法,是‘その手は桑名の焼きはまぐり’,还有一句话叫‘桑名の殿様しぐれのちゃちゃ漬け’,您听说过吗?‘しぐれ’的意思是‘はまぐり(蛤蜊)’。这句话整体是说,每天光吃美味佳肴,偶尔吃下蛤蜊配茶泡饭,发现这味道也令人难以割舍。”

没想到那天的宴会,成为了笔者学习日语的最好机会。

中日文化趣谈(11)“苦”与“涩”

在“福田家”漫谈菜名的远山女士和笔者

远山敦子在餐桌上提起的,我和里千家之间的“书法”往事,让我记忆很深,所以6年后,大概是2000年的春天,我在东京椿山庄与远山敦子重逢时,为她准备了一份礼物,是我在北京写好的“不入流”的书法作品。写的正是那首咏茶“汉俳”。远山敦子收到礼物也十分高兴。

2003年4月,我访问东京,在花柳千代的作品《实用技巧 日本舞蹈基础》中文版出版纪念会上,又一次见到了远山大臣。远山女士致词时,提到了我此前送给她的那幅挂轴,她说道:

“今天刘德有先生也在现场,他曾经送过我一幅挂轴,上面写了一首与茶道有关的‘汉俳’。我把这幅作品挂在了壁龛上。那首‘汉俳’里有句话是‘苦涩味尤佳’。我现在的工作,虽然有苦涩,但在这份苦涩中,也能感受到快乐。这句话可能想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吧。”

中日文化趣谈(11)“苦”与“涩”

向远山女士赠送“汉俳”卷轴的笔者(中央)

笔者曾经做过中国文化部副部长,所以对远山大臣话语中表露出的心情,完全能够理解。

有关“苦”和“涩”,最近《朝日新闻》的“天声人语”栏目有一段话很有意思,让我联想起了许多年前和远山女士聊起“款冬”、“笔头菜”这些野菜的往事。这段话虽然有点长,容我稍作引用。

“土当归、款冬、楤芽等野菜开始上市了。它们先于时令给餐桌送来了早春的气息。野菜独特的清苦口感给舌尖以舒适的刺激,这大概是日本独有的味觉吧。(中间省略)

虽然有外国人嫌弃绿茶的苦涩,非得加糖才能饮用,但日本人却完全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某种程度上,尊重苦涩也许是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

不仅是饮食,日语里说‘苦みの走ったいい男’,指的是严肃冷峻毫无轻浮感的容貌。‘渋い’也是个褒义词,多用来说品味好,不一味追求华美,具有沉淀感。这是与江户时代讲求的美学意识‘いき(风流)’相通的审美观。

冬寒未褪,已近立春,季节变化的脚步缓缓走过。在这样的时节里,品尝山林中采摘的清苦野菜,宛如和自然对话,别具一番风味。‘夕食野当归,独品幽微香’(有马朗人作)。”

对这篇文章产生共鸣的,不会仅仅是我一个人吧。

中日文化趣谈(11)“苦”与“涩”

刘德有:

1931年出生于大连,日本文化专家,记者、翻译家。

1952年任《人民中国》翻译,编辑。

1955年到1964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人做翻译。


1964年到1978年作为《光明日报》和新华社记者在日本工作15年。

1986年到1996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著作:《时光之旅》(時は流れて)《战后日语新探》(戦後日本語新探)

译著:《祈祷》(祈祷,有吉佐和子)、《山芋粥》(芋粥,芥川龙之介)、《突然变成的哑巴》(不意の唖,大江健三郎)、《残象》(残像,野间宏)等。


文、图:刘德有

翻译:王朝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