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重溫《邊城》,淺析沈從文筆下的人文美學

少年時期讀《邊城》,總是會為了翠翠的愛情而惋惜,為結尾儺送的歸期不定而惆悵。

年少不知愁滋味,現今再回過頭翻看沈從文先生的《邊城》,看到的卻不僅僅是翠翠的愛情,還有更多人物的溫情與感動。

很多人都說《邊城》是一個愛情悲劇,而人到中年卻有著不一樣的感悟。

就像沈從文自己說的:我的作品能夠在市場上流行,實際上近乎買櫝還珠,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後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

是的,如果說當年只看到了悲的一面,現在卻更多的是體會到了作者筆下的溫情與美好,一種人文情懷、浪漫主義與美學交融的柔情之美。

重溫《邊城》,淺析沈從文筆下的人文美學

自然與風俗之美

沈從文在《邊城》的前半部分用了大量的筆墨,分別描寫了湖南湘西邊界的自然風光和風俗人情。像是砸開了一道門將讀者們引入了另一個世外桃源。

在這個桃花源裡,人們依山傍水、渡船買辦、生活寧靜。自然天成的山石瀑布,源源不絕的溪水河流,南北往來的船隻,兩旁依水而建的吊腳樓,山間濃密的翠竹,像一幅幅美麗的畫卷,無不讓人神往。

還有當地傳承多年的民間習俗,元宵佳節家家戶戶亮燈出戶、鞭炮煙火、舞龍耍獅,好不熱鬧;端午佳節的龍舟競渡、泅水提鴨,好不歡喜。

一條渡船、一個老船伕、一個小女孩翠翠、一條小黃狗,就這樣的出現在了山水間,詩意、自然、美好,同時代表著當地的淳樸民風和故事走向。

李健吾老師曾評價《邊城》說:細緻,然而絕不瑣碎;真實,然而絕不教訓;風韻,然而絕不弄姿;美麗,然而絕不做作。這不是一個大東西,然而這是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在現代大都市病了的男女,我保險這是一服可口的良藥。

邊城中山美、水美、人美,還有一種就是超現實美,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苦苦追尋而又尋覓不到的,這或許就是我們喜歡《邊城》的原因。

沈從文出生在湖南湘西,自小被家鄉的山水浸染,其文筆也如山水般自然和幽美,《邊城》的成功可以說是他心中自小的一方天地,加之浪漫主義和英雄情懷的追求,所以才能將心中的那山、那水、那美,躍然紙上,讓人無比嚮往。

重溫《邊城》,淺析沈從文筆下的人文美學

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之美

一幅畫上只有山水,未免顯得冷峻。邊城裡除了山水的自然之美,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之美。

老船伕五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渡船,為過往的人民客商引渡,皆是免費。而過往的人們每每堅持給點報酬,老船伕拗不過也會用之來買茶葉和菸草回饋客人。

老船伕與孫女翠翠的依偎之情,雖不大富大貴,卻溫馨快樂。相互間的體諒與擔心,最是真摯與美好。順順一家子的善良,對街坊鄰居的慷慨協助,讓這一方天地更加安寧和諧。

這裡的人們無不重義輕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渡客,人人皆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會為了求生之計外給予真感情,以情郎約守,為愛情殉情。

桃源仙境、古樸民風,樸實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寶、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天真羞怯的翠翠......

重溫《邊城》,淺析沈從文筆下的人文美學

他們都是美好品德的象徵,同時又充斥著人情的真實飽滿和自然。無論是翠翠母親對愛的執著,最終的殉情;還是娼妓們無視現實的殘酷,追求愛情的本真,都體現了人們對愛情最初的嚮往與熱烈,敢愛敢恨的真情與果敢。

老船伕對女兒私奔後的歸來,未出嫁懷孕生子,他都選擇了不追問不指責;還有端倪出翠翠的情竇初開與難為情的羞怯,老船伕為了此事暗地奔波,至死之前都無法放下心來。這些都體現了老船伕的愛護和疼惜之情。

順順在兒子天保死後無法釋懷,可最終還是為老船伕處理了身後事,派人陪伴照顧傷心的翠翠,送吃送喝,最後放下介懷主動接納翠翠作為兒媳婦。順順在傷心之後選擇放下了仇怨,將心比心的憐惜翠翠,成全兒女們的愛情,這是一個失去兒子後既悲痛又善良仁義的老父親的溫情。

汪曾祺曾這樣評價《邊城》:《邊城》是一個溫暖的作品,一種帶著痛惜情緒的懷舊。

作品之中,沈從文讓我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疼惜與溫情,作品之外,何不是他對人物的疼惜與溫情呢?

老船伕失去了愛女可最後還有和孫女相依為命的晚年,相較於《活著》裡面的富貴只有一條老黃牛,這是不是能夠感受作者的筆下留情呢?

人們都說這是個悲劇故事,更是個悲劇的結尾,但我看來,這裡面卻蘊藏著作者最大的溫情和人文主義。

重溫《邊城》,淺析沈從文筆下的人文美學

結局的留白之美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這是沈從文給《邊城》的結局。

故事好像還沒說完,但到這裡卻戛然而止了。人人都向往美好的結局,特別是關乎愛情這方面,但作者卻沒有給出個確定的答案,留給讀者們自己思索。

而這正是美之所在,在中國的山水畫中,有一種處理方式叫留白。留白顧名思義,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起到以少勝多、似有非有的效果,留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

彷彿我們乍然間看到結局會悵然若失的感覺,為儺送的遠走不歸而惱怒,替翠翠的羞於表達錯失愛而惋惜。

可是不斷地去思考想象,腦海裡還是會浮現這樣的畫面:儺送明天就回來了,翠翠與儺送從此就守著渡船,幸福快樂地在一起。

這就是留白之美的效果,沈從文用這個小技巧滿足了每一個讀者的心願,畢竟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無論怎樣既定的結局都會讓人覺得不夠圓滿。

迅速在一起,無論是順順一家子和翠翠都會有所介懷,畢竟天保是因為翠翠而出走溺亡的。別說是順順夫婦無法接受,儺送自己也是不可能立馬安心地去擁抱愛情的,就連翠翠和老船伕也會心有愧疚。

順順不同意,儺送遠走,翠翠等待,這些都是符合人情的,他們都需要時間去慢慢調整和遺忘傷痛,才能坦然地說服自己去接受這份愛情的合理性。

重溫《邊城》,淺析沈從文筆下的人文美學

相同的,愛情也需要留白,甚至是需要一點點悲來襯托它的美。

彷彿是翠翠不懂得表達,和儺送的缺少交流理解所產生的悲情結局,其實是事態和人物的自然發展和正常呈現。

十幾歲的翠翠面對愛情的朦朧感覺,害怕見到心愛之人的刻意躲閃,真正見到儺送時,卻又裝作完全不在意來掩飾心中的那份怦然心動。少女懷春的情愫躍然紙上。

而儺送見到翠翠對他愛答不理,甚至遠遠躲著,以為對自己不厭其煩,加之哥哥的死和父親的阻撓,那邊廂用榨坊來利誘,這邊廂翠翠毫無回應,只能遠走他鄉,不做選擇。

爺爺死前的奔走遊說、順順的重新接納、楊馬兵對翠翠的解說、儺送的不定歸期、翠翠的等待、讀者的期待,無不讓這份愛情更深入了一個層次,讓讀者體驗與這個“悲劇”愛情更加升華與美好。

留白的美學,其實是一門獨到的藝術,在於意境、想象和感官,留下空白、留下無限的想象力和美感。

文學作品中的留白莫過於“人面不知何去處,桃花依舊笑春風”,讓人惆悵了千年。因為留白使之動人、深刻。

重溫《邊城》,淺析沈從文筆下的人文美學

好的作家能夠讓人看完作品後,從心裡油然而生一種希望、向善、向上的力量,更能讓人透過作品感知作者的情感與溫暖,這種千絲萬縷、遠近交融的感知合二為一,讓人感動。

好的作品讓人讀來歷久彌新,每每回味都能悟出不同的道理和美感,生活亦然。

這,大概就是作者的魅力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