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何在農村吃酒席,最後一道菜上桌之後客人都紛紛離席?

yl大愛牛奶


為何在農村吃酒席,最後一道菜上桌之後客人都紛紛離席?

酒席,這無論是在城裡還是農村,無論紅白喜事或者其他名目繁多的宴席,比如喬遷、百歲、謝師等等,彷彿無酒席不能達成慶祝之意!

按我們這邊的風俗習慣來講,尤其紅白喜事會進行的非常快,基本菜上完不久後都會逐漸離席!但是並不是最後一道菜上桌之後,客人就會起身,然後拍拍屁股走人!

需要說明的一點就是,規模化的大型宴席,為了上菜速度,一般都不怎麼可口!而且同地域的吃多了,也就那麼回事!


主家有喜,到訪隨禮的客人會在主家置辦的酒席上紛紛把酒言歡,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後,主家都會挨桌的敬酒回敬!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程序問題!

一般我們這菜上了個大半之後,主家會挨桌挨桌的敬酒,比較重要的客人,雙方先說些寒暄話,然後是主家一個客人一個客人的為其斟滿酒杯相敬!

平輩朋友間基本都是主家敬酒時一桌人共同舉杯!

有種情況就是,但凡宴席上菜的速度都很快,所以即便菜已經上齊之後,如果主人家還沒有挨桌敬酒表示謝意,客人還是不便好離開,因為這是程序性的禮貌問題!

但凡紅白喜事到一個主家吃酒席,而且能湊到一張桌子上的,大多是熟悉的人,席間總有個長者或者稍有地位的人坐在“上位”,“上位”的人不起身,其他人也不方便先走!

全國各地但逢喜事均有酒宴慶祝,這好像是全國範圍內約定俗成的事情,但宴席的菜品類目卻花樣繁多,而且上菜的先後順序並不一致。

這個可能跟前面一些答友表述的那樣,最後一道菜有丸子或者其他什麼的!但相信答友們玩笑的涵義更多!

一般在我老家這邊的酒席,最後一道菜是魚——清蒸居多!這道菜有什麼樣的寓意,我也說不準!所以也不能不懂裝懂的胡說八道!

魚端上桌之後,魚頭要朝向酒桌上年長或者地位最高的那位,然後由這位魚頭朝向的客人和魚尾朝向的客人,先後帶大家喝魚頭魚尾酒,然後他倆拿筷子按住魚,其他人都上筷子夾一塊魚肉吃了以後,兩人才能鬆開品嚐!

所以這個問題,一般酒席之上,即便沒有像我們這吃魚一樣的,年長或者稍具地位的人不起身先走,其他人也不太好早其一步先走!畢竟這是一個面子和禮貌的問題!


遙遠的邀兔崖


我也是在農村長大、生活的,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這裡也有這種現象,但不是每個地方都會有這種情況,說下我們這裡的原因吧。

我們這裡如果是做(白事)正常是13個菜,不會逢雙數的,(紅事)正常是12個或16個菜,14個呢不好聽,不會逢單數。

說下(紅事)吧,我們這裡正常是二種時候給主人家禮錢(紅包),一種是酒席沒開始時給,另一種是主人家敬酒時給,大多是主人家敬酒時給,那為什麼最後一道菜上桌後就離席了呢。



原因很簡單。

對於現如今來說,在吃喝這方面已不怎麼太缺,在參加酒席的時候,面對一大桌美食大多是沒什麼食慾,菜還沒上完基本上已經飽了,如果有些客人酒席沒開始時,就已給了禮錢,這個時候大多客人不用等最後一道菜,都紛紛離席了,沒給禮錢的只有坐著等。



這個時候想離席又不能,因為主人家還沒來敬酒,有些客人也還沒給禮錢(紅包),只有等到主人家敬完酒之後,同時送上紅包,這個時候菜也上完了,禮節也做到了,離席回家,

所以說對於我們這裡沒什麼講究,大家所在的農村有這種現象嗎?


農村安古


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參加邀請者舉辦的酒席,都是存在這樣的情況。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信號,有的地方是肉圓子,意思是‘完’,滾蛋,有的地方是魚或者湯,還有的在城市飯店辦酒席,最後還會上一些水果,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基本上這些菜的意思都是送客,大家一般都是很自覺的快速的離開,不會無故的逗留。



從農村辦酒席的事由,多半是婚宴、喜宴、老人壽宴、小孩的百日宴,還有老人去世喪事等等。所謂辦酒容易請客難,辦酒一般要準備好長的時間,包括辦酒的時間、地點、要請的客人、吃那些菜等等,還要考慮各個家庭來的人數等,忙下來也是要累個半死。自然客人也是很明白這些,很多人也是吃完了走路,當然現在人的生活條件好了許多,很多人都是來捧捧場,沒有幾個人是為了吃口飯的,很多情況下如果相互之間的關係好,要多來幾個人,顯得更加熱鬧些。



父母相繼在20天內因為突發腦梗和心梗去世,老家在農村,辦喪事,農村的風俗習慣也不同,那段時間也是非常的累人,家鄉農村還是實行土葬的,母親去世後在家裡停放了7天,父親停放了5天,每天要殺幾隻羊給村裡的人吃,具體吃了多少隻羊也記不清了,殺幾隻放在大鍋裡煮,頭天晚上準備一個晚上,第二天整個村子裡大部分人家都不開火,都在我家裡的院子裡吃飯,從早到晚,晚上還要喝酒,親朋好友都過來幫忙,每天的吃放也是很壯觀的,老老少少,那時候很多村上的人因為父母為人很好,在村上德高望重,都會偷偷拿走父母用過的一些東西,就是看見了也不能說,還有半夜偷羊肉的,家裡知心的親戚看著都急的不行,我也沒有辦法,都是熟人咋說呢,羊肉不夠了只好再買羊殺了。正好那些日子是春節前,天氣冷,吃羊肉也是最佳的選擇,何況我家鄉的羊肉也是全國最有名的,自然大家每天吃也吃不膩。下葬那天沒有幾十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抬著那沉重的棺木,是無論如何進不了那些溝溝壑壑裡面的墓地的,下葬時,兩邊各有二十個左右的人拉著棺木慢慢放到近3米多深的墓坑,所以沒有莊前屋後的村裡人的幫忙,怎麼能行呢?



我國有不同的民族,各地不同的農村有不同的辦事的方式方法,很多的酒席宴席也是五花八門,豐富多彩。我有時候也很懷念那些日子,那家有事情要辦,大家來幫忙,這種互助的關係,也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更多的是讓一些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得以留存。


瓜農之友馬博士


酒席,浪費,應該和現在的生活水平提升有很大關係!



首先,敘述一下,在我們這邊農村、鄉鎮,就拿結婚來說,一般婚宴酒席都是吃兩天

第一天中午相對簡單,通常6個菜或者8個菜,不講究形式、花樣,都是家常菜,吃飯的主要是鄰居,幫忙的家屬、部分近親。

晚餐是第一場正餐,也稱“花夜”寓意美好的夜晚,豐富的美食。晚餐,菜品很多,通常有18-20道左右,花式也豐富,基本上能吃2/3,口味也跟大廚的手藝不同而變化



第二天,早餐是饅頭,稀飯,中午是正餐,最豪華的一餐,菜品也有20道左右,花式更加多樣,通常這一餐,主人家會很大方,份量和數量一定要“高、大、上”



為什麼?原因是主人家如果正餐安排的不夠好,會有人說閒話,說你“老摳”所以通常正餐都會剩下很多菜,甚至有些菜幾乎原封不動,如“東坡肘子”“燈子肉”等,可能是看著太膩的原因



我們這邊的風俗是在婚宴第二天,男方和女方家如果隔得不是很遠,通常都是男方家和女方家同時都在辦酒席,招待自家的親戚、鄰居、朋友。

有個特別好的習俗就是,男方要去女方“迎親”“接親”

女方待男方接走新娘後,還要“送親”親朋好友跟著去男方。這種風俗習慣個人覺得特別好,氣氛濃厚,畢竟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我們就應該發揚光大!



那麼,問題又來了,男方去新娘家迎親,去的所有人都要吃一頓“早席”時間不固定,根據先生推算的迎親時間有早有晚,迎親回來還要吃一頓正餐,本來一個上午時間就短,連續吃3餐,兩頓正餐,根本就吃不下,浪費在所難免!女方送親客人也是一樣!



還別說上最後一道菜,可能剛開始上3、4個菜,客人就開始陸續離席,實際上是真的吃不下,吃不了!就這麼簡單



除了“喜得貴子宴”“百日宴”通常只慶祝一天,其他喜事和白事都是至少吃兩天

總結:生活質量的提高加上習俗的影響造就了問題的出現

今天分享就到這裡,感謝大家的閱讀!

您若有更好的觀點,歡迎點贊留言、關注轉發,謝謝!


成都張山


我來說一下我們村子的習俗


我是安徽人,嚴格來說是北方人,因為處於南北方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北,所以我們那裡的流水席,不論是紅事還是白事,都分為三餐,婚禮前一天的晚飯,婚禮當天的早飯以及婚禮當天的中飯(就是正餐)。


不論是三餐中的哪一餐,以前的時候,很多人都吃的差不多就離席了,當然更多的人是吃到最後一道菜,可能只是嘗一下,就離席,但是不會有人在哪裡吃著並且聊著天兒,主要有一下幾個原因:


一、後面還有很多等待入席的親朋好友


農村辦事是很熱鬧的,因為大多數人都在村子裡生活了一輩子,大家都是鄰居,很熟悉,不像城市裡面,一棟樓的住戶恨不得一家都不認識,所有禮尚往來顯得尤為重要。一家辦事兒,全村來幫忙都是常見的事情,所以農村的酒席客人會很多,但是不會擺太多張桌子,一是沒有這麼多桌子凳子以及餐具,第二是沒必要。大家都是分撥吃飯的,基本上都會分成三波,人數特別多的時候會分成四波,不論是哪波吃完,都會立刻離開,因為後面有很多人排隊,甚至在菜快上齊的時候,就會有人在身邊等著,其實就是在催著你快點吃,這時候很少會有人能夠靜下來吃飯的,都是匆匆的吃完就離開了。


二、菜量很大,不到最後一個菜就都吃飽了


農村辦事兒很講究的,因為都是左鄰右舍,酒席弄得很寒磣絕對是一個很丟面兒的事兒,所有菜要新鮮,要好吃,並且菜量要很大,這就意味著很多人在吃到一多半之後,就吃飽了,那也就沒必要吃到最後一個菜了,因為農村也很忙的,有很多農活兒等著呢,不會說在哪裡一直吃,賴著不走,畢竟雖然飯菜很好,但是農村的生活質量都上來了,家裡也不差那幾個菜,就會出現最後一道菜上桌之後客人都紛紛離席的現象。


所以,在農村吃酒席,最後一道菜上桌之後客人都會紛紛離席。


小魔丸


農村辦事上菜是根據老祖宗留下的規距來上的,先上6個涼菜便於喝酒,然後跟隨就上十幾個熱菜,最後上湯和丸子,現在都用雞蛋代替了丸子。就這樣一代一代往下傳,已形成了習慣,看到上丸子或者雞蛋時,大家就說上完菜了可以散席了。


HYSOUND湛江


本來今天已經回答了五道題了,不想再回答了,但是既然受到你們的邀約,那還是回答一下吧,哈哈。

1我也是生活在農村的我們這邊不論是紅事還是白事,飯桌上最後一道菜都是呼啦湯,又稱鹹稀飯,還稱滾蛋湯。滾蛋湯,顧名思義,吃了這最後一晚,你就可以離開了。這也是主家最後的一個招呼菜。

2不過一般情況下,大家都已經吃的非常非常飽了,最後一道菜很少有人吃的下去了。


大肚皮


為何在農村吃酒席,最後一道菜上桌之後客人都紛紛離席?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現在酒席也是非常普遍的一件事情,而且菜餚豐盛,味道也頗為不錯,在農村酒席尤其是以量大著稱,一般情況下都會吃的很飽,飯菜經常出現會剩下不少的現象,現在的酒席菜品也由過去的十二道菜,變成了現在的十六道、十八道,琳琅滿目的菜餚加上大魚大肉的硬菜,農村酒席講究的就是一個實惠,在很多的地方,會在一道菜上來之後,客人就會紛紛離席走人,這是咋回事呢?



其實根據每個地域的不同,都會有一道當地認為是送客菜的,這道菜一上,也就表明菜品已然上齊,大家可以吃完離席了,作為酒席本來就是人多嘈雜之事,即便是客人停留再久,也是不好意思趕人家走的,而這個約定成俗的送客菜就避免了這樣的尷尬,不用主人言語,這菜一上,大家都會心知肚明,也就知道該到走了的時候了,像棒奔霸這裡一般倒數第二道菜一般是魚,寓意年年有餘也代表後面還有剩餘,也一定還會有菜,魚的後面即是送客菜,一般是以丸子作為送客菜,丸子也被寓意完結的意思,也代表著菜餚已然上完,大家吃完就可以走人了。


現在貌似有一些變通,除了丸子之外,還會使用杏仁雞蛋湯作為送客菜,雞蛋湯是也被戲稱為滾蛋湯,湯是滾燙的,寓意也是不言而喻,也是送客菜,吃完這道菜大家就該幹嘛去幹嘛,酒席已然完結,大家吃好喝好就該離席走人了,其實這也是很不錯的方法,有時候人多嘈雜,有時候還需要翻桌迎接新的客人,確實是不能長時間的停留,而這種暗喻為送客菜一上,大家都很很明白該怎麼做,是一舉多得的好方法。

臘月和正月都是農村酒席辦理的高發期,紅白喜事、辦滿月、辦三週年、喬遷之喜等等諸多名稱的酒席,讓人接應不暇,更有甚者據說是家裡老母豬產了一窩豬仔,也是要辦酒席,讓大家一起前來慶賀,殊不知這窩豬仔賣掉還不知道值不值這酒席錢,其實有的也是變現的撈錢罷了,你的農村老家辦酒席的多嗎?都有一些什麼稀奇古怪的酒席呢?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棒奔霸


要看情況了哦,如果主人家已經敬完酒了,大多數人很快就會走,如果還沒敬就會繼續留在酒席上。

很多老年人比較節約,有打包的習慣,會在酒席最後把還沒怎麼吃的肉菜打包。一般農村的酒席菜量比較大,酒席時間會比較長,想要打包的人就得一直等著,等到酒席最後上全雞全鴨。因為已經等了很長時間,所有酒席打包完所有菜基本都走了。


喵嗚噔


大家好,我是街角美味,一個專注於頭條問答的美食愛好者,這是我在悟空問答的第883個原創回答,同時也高興與大家一起聊聊美食相關的話題



為何在農村吃酒席,只要最後一道菜上來了,客人就要離席了?

在我個人看來,之所以農村酒席最後一道菜上來了,客人就多紛紛離席了,主要是有幾個原因的,而其中第一個原因就是客人已經吃的盡興了,畢竟農村酒席菜品,就是以份量多出名的,

而前面上的那些菜品,就已經夠大家吃的盡興了,所以等到最後一個菜品上來的時候,酒席上的眾人就已經吃飽了,所以也就到了離席的時候了,而第二個原因就是已經沒有什麼菜品好吃了



畢竟最後一個菜品之所以叫最後一個菜品, 就是代表著已經是最後一個菜品了,而只要最後一個菜品只要一上來了,那麼也就代表著酒席結束了,而酒席一結束了,也就代表著沒有東西可以繼續吃了,

所以酒席上的眾人,也就到了離席的時候了,至於第三個原因嘛,就是方便主家迎接下一批客人了,因為農村酒席多是採用分批上桌吃飯模式的,也就是先來先吃,後來後吃的,所以第一批上酒席吃飯的客人


只要看到最後一道菜品上來了,就會及時離席好給主家收拾了,畢竟下面還有一批客人要上桌了,而最後一個原因,就是菜品的種類問題了,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只要是農村舉辦的酒席

那麼最後一道菜品,多是以湯類菜品為主的,而這些湯類菜品,也正是沒有吃頭的菜品了,所以酒席上的客人,也就不會留在酒席上,吃這個沒有吃頭的菜品了,而且這個時候大家多已經離席了

估計就算你自己想吃,你也不好意思在那裡慢慢吃的,所以等最後一道菜品一上來,大家也就不約而同選擇離席了,而以上幾點,就是我對農村酒席最後一道菜品的簡單分析了

至於分析的到不到位,認不認真,還請在農村吃過酒席的朋友,幫忙總結一下,但我個人感覺,我這些簡單分析,還是沒有多大問題的,畢竟農村酒席我也是去過幾次的,基本也就是這些原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